李梅田:境外丝路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画像砖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对吗 李梅田:境外丝路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李梅田:境外丝路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2024-06-29 10: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专家观点 李梅田:境外丝路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原作者: 李梅田 | 发布时间:2017-4-17 23:31 | 查看: 3088344 | 发布者: IICC | 摘要: 境外丝路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与对策(作者在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高峰论坛”上的演讲稿,2015.11.15)世界近现代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崛起和一个民族的振兴除了强势的经济和军事外,必然也伴随着文化的强盛,而对境外文化遗产资源的关注和介入,则是文化强盛的具体表现之一。在当前“一带一路”构想的背景下,中国理应介入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为重 ...

境外丝路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在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高峰论坛”上的演讲稿,2015.11.15)

世界近现代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崛起和一个民族的振兴除了强势的经济和军事外,必然也伴随着文化的强盛,而对境外文化遗产资源的关注和介入,则是文化强盛的具体表现之一。在当前“一带一路”构想的背景下,中国理应介入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为重点的境外文化遗产资源保护,这是中国文化和学术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一、关注境外文化遗产是国家实力的体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政局混乱,国势衰微,根本无暇顾及文化遗产资源的管理,大批西方探险家和学者趁虚而入,在中国境内开展了大规模的考察活动,有些是较为严肃的学术考察,有的则是肆无忌惮的破坏和劫掠,其中影响较大的包括:英国斯坦因、法国伯希和、德国格伦威德尔、俄国奥登堡、日本橘瑞超等在西北和华北的活动,他们将大量中国文物运送出境,造成了中国文化遗产的严重流失,也给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造成了诸多不便。当时著名学者陈寅恪针对这些西方人的活动,发出了“吾国学术之伤心史”的慨叹,当然这些不仅是对我国学术的损害,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伤害。从另一方面看,大量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之后,不但大大丰富了西方各大博物馆的藏品,而且极大地促进了西方国家的学术研究,赖此珍贵资料出现了西方的“中国学”(Sinology)研究热潮,诞生了一批迄今仍具相当影响力的中国学或东方学学者。

  外国人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介入,一直延续到二战时期(如日本人在华北调查了包括云冈石窟在内的大量佛教石窟和古建遗存)。真正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系统研究,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近二三十年来,中国文化遗产资源的发掘、研究、保护和利用均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过去的历史表明,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实力密切相关,只有当国势稳定时,才有可能有效地保护境内的文化遗产;而当经济繁荣时,则不仅要保护境内的文化遗产,还应放眼世界,关注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主动介入境外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这是一项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策略。

二、境外文化遗产保护的缺位

近年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举世瞩目,对境内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取得了巨大发展,但对境外文化遗产资源的关注还处于初始阶段,甚至对一些与中国文化密切的境外文化遗产缺乏关注、极少介入,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和学术事业的重大缺憾,也与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1998年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勿里洞海域打捞出一艘自中国驶往西方的沉船,被命名为“黑石号”(Batu Hitam),这是一条满载中国货物的商船,出水文物近7万件,绝大部分是来自唐代著名外销瓷场——长沙铜官窑的产品,其中包括有纪年明确(如“宝历二年七月十六日”)、产地明确(如“湖南道草市石诸孟子有名樊家记)的器物,更有3件完整的唐代青花瓷器,这是一次对中国陶瓷工艺史、陶瓷外销史、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发现。遗憾的是,沉船文物的归属最终与中国失之交臂,悉数归于新加坡“圣淘沙”机构(Sentosa Leisure)。虽然我国《文物保护法》并没有涉及境外中国文物的归属问题,但倘若当时给予足够重视,这批具有重大文化和学术价值的文物是有可能回归祖国的。此后黑石号文物先后在多国进行巡回展览,不过计划中的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展览因文化遗产保护组织的反对而被取消,因为按照相关的国际性文化遗产公约,黑石号文物属非法打捞所得,对其公开展览将会助长非法盗掘之风,遗憾的是,中国在此问题上并未发出应有的声音。

2010年5月,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南部20公里的洛加尔省(Logar)艾纳克( Mes Aynak)铜矿工地,发现了一处200多万平米的2-9世纪大型遗址,这是一处因资源(铜矿)而兴起的古城,又因地处丝绸之路的联接点,发展成了中亚地区重要的贸易之城、佛教艺术之城。自1960年代开始,就有法国、俄罗斯、阿富汗等国的考古学家等在此进行调查,确认该遗址包括20多个重要遗迹,如青铜时代的聚落、5-6世纪的佛寺、城堡等,认为这是一处“中亚乃至全世界最惊人的古代采矿遗址”,是一处“具有世界文化遗产潜力”的遗址。该遗址地层堆积丰富,既是研究阿富汗古代技术、经济、宗教和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实物材料,也是研究欧亚之间文化交流的珍贵资料。其中大量保存完好的佛像、大型佛塔、寺院遗存对中国古代东西文化交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该地正处丝绸之路的连接点,属犍陀罗国(Gandhara),与著名的巴米扬(Bamiyang)、白沙瓦(Pashawar)、坦叉始罗(Taxila)等早期佛教圣地毗邻,是佛教艺术受希腊影响之后形成新的艺术风格的地区,中国中古时期的很多佛教艺术(如云冈早期造像)都受其影响,因此是探讨中国佛教史和佛教艺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大考古发现。

(阿富汗Mes Aynak遗址位于丝绸之路的中心点,属古犍陀罗国(Gandhara),与著名的佛教艺术中心巴米扬(Bamiyang)、白沙瓦(Peshawar)、哈达(Hadda)毗邻。

古Mes Aynak因古铜矿而兴起,目前铜矿储量仍极丰富,预计达6000万吨,遗址所在地是阿富汗喀布尔(Kabul)和贾拉拉巴德省(Jalalabad)灌溉和生活用水的重要地下水源地,铜矿的开采关乎阿富汗的国计民生,但也会引发严重的环境和文化遗产危机。因此,中冶在Mes Aynak的开采活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甚至饱受诟病,以ARCH(ALliance for the Resto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为代表的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多次组织专家考察评估,认为中国企业在文化遗产和环境保护上十分不力,如无视早已确认的遗产价值、使用炸药爆破、对基建中发现文物的粗暴处理等。他们认为,对待Mes Aynak这样一处内涵丰富、保存良好的古代遗址,不能采取简单的“抢救性发掘”(Salvage Excavation)方式,而应进行整体保护,因为按照联合国相关公约性文件,文化遗产保护并非对单体文物的简单收集和展示,遗产的价值在于文物及所处环境的完整性。ARCH在Hamid Naweed教授的实地调查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铜矿开采与文化遗产保护和谐发展的建议,发表了一份白皮书,制定了长达十年的环境、经济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该遗址目前正由法国和美国的考古、文化遗产机构与阿富汗相关机构合作,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遗憾的是,在这个涉及中国企业、又与中国文化关系密切的遗产保护项目里,仍然没有中国文化和学术部门的介入。

发掘中的Tepe Kafiriat寺院遗址,发现佛塔、壁画及大量佛像,Nicolas Engel 摄影

在Kafiriat Tepe发现的壁画(佛像及供养人),Nicolas Engel 摄影

  贴金斗狮纹铜盘

寺院遗址发现的文字题记

近年中国企业在境外的经济开发活动中屡屡遇到当地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有些虽然不像Mes Aynak与中国文化直接相关,但本着对人类共同文化遗产负责的态度,我们的企业和文化部门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一带一路”将会涉及很多文化遗产丰富、但疏于保护的地区,如经由新疆至中亚、西亚地区的丝绸之路,经由东南亚至西亚、欧洲和东非的海上丝绸之路,跨越了几大重要的文明发源地和文明古国,必定会涉及愈来愈多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如何在对外经济开发中妥善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未来必须面对的课题。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上不能一直缺位,这是负责任的大国应有的态度,也是国际社会赋予的责任。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不论哪国人民的文化遗产,都需要作为全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尤其当一些文化遗产遭受战争或经济开发的严重破坏时,整个国际社会都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加以保护,这种援助是有关国家遗产保护行动的有效补充。

三、应对策略

近现代以来的世界历史表明,一个国家介入境外的文化遗产,虽然有些行为可能造成他国文化遗产资源的破坏,对他国的民族情感造成伤害,但当文化遗产面临自然或人为破坏时,在充分尊重他国文化的基础上、在相关国际公约的框架下进行境外文化遗产保护,是一种积极的、负责任的态度。20世纪初期至今,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基本由西方机构主导,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近年较为活跃的美国ARCH组织对叙利亚文化遗产、阿富汗巴米扬大佛、Mes Aynak遗址、希腊Pavlopertri古城等的工作等,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面对未来境外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要积极承担联合国文化遗产相关公约赋予的国际责任。目前,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为代表的机构已开展了一些境外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如1998-2008年间对柬埔寨吴哥古迹的保护工程就是一次对境外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介入。为更好发挥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作用,我们应充分借鉴国内外的遗产保护经验,建立起合适的境外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具体来说,可采取如下对策:

  1.立法

  目前针对境内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已经相对健全,但对境外文化遗产的保护几乎还是空白。随着对外经济活动的增多,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环境和文化遗产问题。2005年中国石化在加蓬卢安果国家公园进行石油勘探,被野生动物保护协会(The 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WCS)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ld for Nature)指称使用重型机械、炸药等,造成了环境污染,随后被加蓬政府叫停,重新进行环境评估,2008年项目结束,结果显示石油开采经济价值不足。

正是由于环境问题使得境外经济活动受阻,国家在此方面较为重视,对外的环境保护问题已经走在了文化遗产的前面,2013年,商务部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了《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2014年商务部发布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第20条明确提出“企业应当要求其投资的境外企业遵守投资目的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履行社会责任,做好环境、劳工保护、企业文化建设等工作,促进与当地的融合”。

事实上,对外企业面临的文化遗产问题同样严峻,国家亟需制订相关的对外文化遗产保护法律,这是一项更为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建立驻外文化遗产机构。

设立专门机构进行境外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是发达国家的惯例,如成立于1933年的意大利非洲东方研究院(Is.M.E.O/Istittuto Italiano per L’Africa e L’Oriente)是一家政府管理的文化研究机构,主要致力于促进和发展与非洲和亚洲各国之间的文化关系,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境外文化遗产的保护;日本东京文化财研究所是一家拥有丰富的境外(尤其中国)文化遗产资料,同时又十分注重境外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专门机构,在中国龙门石窟、柬埔寨吴哥窟以及东南亚其它国家都开展了很好的遗产保护工作。

德国考古研究院则是一家在中国设立了分支机构的文化遗产保护专门机构,该研究院隶属德国外交部,在全世界设有11家分支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对境外文化遗产的考古学调查、发掘、人员培训、学术合作等。2009年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签署了有关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协定,在协议框架下,与中国文化遗产机构和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合作,在吐鲁番、青海等地开展了多个遗产研究与保护项目,近期又与故宫博物院合作,拟共同推进宫殿考古、古建遗产保护等。

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例介入境外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一些重点国家和地区,如“一带一路”沿线、我国经济活动较多的地区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与当地政府合作,进行文化遗产的调查、发掘、保护与研究;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可依托现有的驻外文化机构(如孔子学院),开展文化遗产方面的信息交流与学术合作。

3.设立驻外企业文化遗产顾问。

驻外企业的经济活动必然要面对当地的文化遗产问题,以往常因沟通不畅、应对被动,而使经济活动受阻,中冶的阿富汗Mes Aynak项目就曾遇到如此困境,香港HKND公司在中美洲尼加拉瓜运河项目中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后来由美国的文化遗产机构介入。“一带一路”背景下,类似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将会愈来愈多,驻外企业有必要设立专职的文化遗产顾问,以便提前、主动进行文化遗产的评估,与当地相关机构进行有效的沟通,组织开展保护与研究方面的合作,这将有助于改善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同时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也大有裨益。

中国已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三十年,理应为境外文化遗产提供更多的“集体性援助”,目前我国参与的境外文化遗产项目还十分有限,离公约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虽然已有一些科研机构和高校涉足境外的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大多还是浅尝辄止,对境外文化遗产缺乏深入的了解,与国际机构的合作流于形式。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已有能力为人类文化遗产做出更多的贡献,这是负责任的大国应该的态度,也是目前“一带一路”构想下的现实需要。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作者:李梅田 • 在汉水流域寻访失落的粟特部落 • 陶器史话-中华文明史话 •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魏晋南北朝 • 魏晋北朝墓葬的考古学研究 • 中古丧葬模式与礼仪空间 • 汉唐之间的墓主受祭图及其流变 • 刘喆 李梅田丨内蒙古清水河塔尔梁五代墓葬壁画释读 • 【民族考古】六朝墓葬反书砖铭刍议 • 李梅田:再读隋李静训墓及其葬仪 • 李梅田:“过渡礼仪”—解读墓室壁画的一个视角 • 李梅田| 北朝石棺床的使用场景与画像配置 • 北魏宁懋石室再检讨 • 在汉水流域 寻访失落的粟特部落 • 帷帐居神——墓室空间内的帷帐及其礼仪功能 • 李梅田|开创与大成:宿白与中国历史考古学 • 六朝文明(中译修订版) • 北魏邢合姜石椁壁画研究 • 弗利尔美术馆石棺床与响堂山石窟皇帝陵藏 • 葬之以礼:魏晋南北朝丧葬礼俗与文化变迁 • 中国考古通识 • 李梅田 | 从考古志到考古学—兼谈历史考古研究方法论问题 • 魂归于墓:中古招魂葬略论 • 粟特银器 • 李梅田:理解与交流——评《丝绸之路考古与文物保护》

更多信息...

巴米扬大佛 • 阿富汗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迹 • 第4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年度大会观察 • 郭旃:文物建筑毁坏后可以重建吗? • 从西藏到巴米扬—兽医、考古学家、少数派的报告 • 素心独白:一名日本导演心中的阿富汗与中国 • 【盘点】中外历史上那些消失的伟大建筑 • 冲突地区遗产保护引发国际关注 • 浴火重光│阿富汗之心:文化活着,国家就活着 • 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重建问题讨论(上) • 读书|阅读中亚的过去(三)围绕着巴米扬大佛的城堡 • 拯救|我们曾努力过—揭秘敦煌阿富汗珍宝展背后的人文历史(4)巴米扬灭佛事件的前前后后 • 讲坛纪要‖谁在保护阿富汗的文化遗产?谁在重建巴米扬大佛? • 巴米扬石窟壁画欣赏,在大佛蒙难纪念日 • 敦煌研究院专家团结束阿富汗考察之旅 • 敦煌研究院代表团访问阿富汗圆满成功 • 寻佛巴米扬——众神之谷 风华依稀 • 人类文明的遗迹:犍陀罗 • 大佛被毁后,很多人悲哀地认为巴米扬没什么可研究的了,其实不是 | 邵学成 • 一函 | 失落的阿富汗文明 ——从希腊亚历山大到中国玄奘的证言与真相 • 全球经典案例:AR文化遗产保护 • 阿富汗巴米扬大佛37年旧照 • 何新:曾屹立千年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 • 遗产旅游中的古建筑重建:该不该? • 我们冒着生命危险去阿富汗看大佛! • 文化│佛教与世界遗产 • 遗产视野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亚洲文明交流的黄金航道 • 巴米扬石窟壁画遗珍 • 日本支援阿富汗巴米扬遗址脱离濒危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日本支持阿富汗努力将“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迹”从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移除 • 发掘巴米扬:阿富汗考古局开展抢救性考古工作 塔克西拉 • 考古报告串起“知识丝路” • 大雁塔为什么叫“雁塔”:从健陀罗到长安 • 飘带来自吉祥 ——反映在古代于阗画中的祆教信仰符号 • 丝绸之路著作目录 • 悬泉汉简中的中西文化交流 • 考古新发现或将改变犍陀罗墓葬文化理论 • 悬泉置出土汉简如何诠释中西关系? • “罽宾道”漫谈——法显西行“从于阗至犍陀罗”(上) • 犍陀罗——堪与敦煌比肩的佛教圣地 • 塔克西拉资料 • 唐三藏西行漫记 | 大唐高僧,全印度竟无一人能敌? • 巴基斯坦瓜达尔港:陆海丝绸之路的交汇点 • 安德烈•贡德•弗兰克:中亚的中央性(2) • 如来如去--世界各地佛陀涅槃图像概览 • 一本书读懂“犍陀罗”——犍陀罗美术寻踪 • 犍陀罗——来自巴基斯坦的佛教文明 • 寻访犍陀罗艺术,那些玄幻而又危机四伏的旅程 • 犍陀罗石雕造像 • 西泠拍卖特稿 当中国遇见犍陀罗 • 南亚观——中巴经济走廊亲历(下): 别犯“不可侵犯”之错 • 印度早期佛教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印度考古系列学术讲座(第四讲) • 林梅村 郝春阳|鹊尾炉源流考 ———从犍陀罗到黄河、长江 • 人类文明的遗迹:犍陀罗 • 说贵霜︱本是天山牧马人,西迁乌浒成霸主 • 《犍陀罗文明史》:在犍陀罗故地寻访人类文明遗迹 • 冉万里:古印度舍利容器集锦及初步研究 • 冉万里:古印度舍利容器集锦及初步研究(续前文) • 犍陀罗:古典时代人类文明的熔炉与世界中心 • 张绪山|三世纪以前希腊——罗马世界与中国在欧亚草原之上的交流 • 学问 | 古典时代的文明熔炉:与中国文明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犍陀罗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