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程设置”理论三层转移机制探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电视传播功能设置议程功能是什么 “议程设置”理论三层转移机制探析

“议程设置”理论三层转移机制探析

2023-05-21 08: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8ZDA320)阶段性成果。

议程设置理论自1972年正式诞生以来,广

受传播学界关注,也被众多学者所验证。时至

今天,历经近50年的发展,从传统的第一层次

议题议程设置,到第二层次的属性议程设置,

再到第三层次的网络议程设置,学者们对媒介

议程影响公众认知的不同面向及其作用机制进

行了深入探索,为理解媒介议程对公众头脑中

的图像塑成作用提供了理论洞见。

一、第一层次议题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是传播学者长期学术

研究和思考得出的结论。早在麦克思韦尔·麦

库姆斯

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共同发表论文

提出议程设置理论之前,人们对于媒介与公众

认知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一些经验性认识。

(一)思想基础

1.拟态环境

1922年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沃尔特·李普曼

在其《舆论学》一书中提出了“拟态环境”这

一概念,开创了议程设置理论的早期思想,李

普曼也被麦克思韦尔·麦库姆斯尊称为“议程

设置”思想的知识先祖。

[1]

受柏拉图《理想国》中“洞穴影像”隐喻

的启发,《舆论学》第一章以“外在的世界与

我们头脑中的图像”为标题,探讨了大众媒介

与公众认知两者间的关系,认为在大众传播时

代,人们通常经由媒介构建自身对于外在世界

的认知,但由于受制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和主观

意识形态的限制,经由媒介构建并存储于人们

头脑中的世界图景并非完全是外在世界的客

观原貌,而是一个“拟态环境”。

[2]

“拟态环

境”这一概念的提出至少从三点为议程设置理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