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考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电影制片人名词解释 影史考点

影史考点

2023-07-11 23: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历年真题

1►名词解释

2►简答题

3►论述题

答案解析

一、新兴电影运动(名词解释)

新兴电影运动是以共产党的非公开组织为核心而发起组织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无产阶级文化思想指导的,但电影比文学与戏剧在时间上晚了3年,3年间,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因此,电影文化协会具有统一战线性质。新兴电影运动比左翼电影的概念更广泛,只要是反帝、反封建、有现实意义的影片及其主创者,都可纳入“新兴电影运动”的范畴。不足的是,这一时期电影大都直抒胸臆,有的影片过多强调影片革命的思想的表达,不够重视细致的艺术处理,甚至以教条式的口号宣传革命思想,艺术观念陈旧,艺术处理粗糙。

二、左翼电影运动(名词解释)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动的电影艺术创作潮流,是当时中国影坛影响最大的电影艺术流派。左翼剧联规定,左翼电影应当暴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的剥削以及国民党政权的压迫,描写工农群众的反抗并指出知识分子的出路的主张,提出了理论战线的建设和对各种反动电影理论及其作品斗争的任务。代表作有《狂流》《都会的早晨》《女性的呐喊》《大路》《风云儿女》《都市风光》等。

国防电影(名词解释)

是在中国左翼文艺运动领导人提出“国防文学”口号后不久,于1936年2月提出的电影创作口号,随后摄制的一批影片都被称为国防电影。旨在发起“一个最大限度地动员文艺上的一切救亡力量的运动”,主张电影工作者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必须以电影为武器,更好地为抗敌斗争服务。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国防电影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但这一口号的提出及围绕这一口号的讨论,对电影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代表人物与作品有费穆导演的《狼山喋血记》和吴永刚导演的《壮志凌云》。

软性电影(名词解释)

1933年12月,黄嘉谟、刘呐鸥在《现代电影》发表《软性影片与硬性影片》一文,提出“软性电影论”,称“电影是给眼睛吃的冰淇淋,是给心灵坐的沙发椅……我们的座右铭是:电影是软片,所以应当是软性的”,叫嚷左翼电影运动由于“在银幕上闹意识,有浓厚的左倾色彩”,中国电影变成硬片了。污蔑左翼电影“空虚、贫血、勉强、浅薄,充满着干枯而生硬的说教”,反对新兴电影运动的大众化路线。“软性电影”除传统的正统意识之外,大都描写上层社会的生活和情思,距离抗日的气氛和潮流很远。孤立地看,“软性电影”无非是些时尚的商业电影,具有鲜明的类型特征,突出了电影的娱乐性,商业效益不错。但“软性电影”打着反对“左翼电影”的理论和创作的旗帜,公开标榜电影无法为抗日服务,所以就有了很强的政治性,具有了很大的消极意义和反动性。“软性电影”的编剧主要有黄嘉谟、刘呐鸥和潘子农等,导演有徐苏灵、王次龙、方沛霖、陈铿然和岳枫等。软性电影的主要作品有《化身姑娘》(1936)、《满园春色》(1937)、《海天情侣》(1937)、《新婚大血案》(1936)、《三星伴月》(1937)等。

代表作品

《小玩意》与孙瑜导演20世纪30年代的其它作品一样,流畅精细,充满了浪漫的诗意和激情,影片用温馨平和的笔触描写了桃叶村村民、叶大嫂一家在风光秀丽的桃叶村里清贫、祥和、安定、宁静的生活,以浪漫的笔触展示和赞美了叶大嫂的才智、技艺和真、善、美在她身上闪现的光华。这些描写在前半部分用去了相当篇幅,并由于细节运用和浓烈的渲染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样的渲染和铺垫,与叶大嫂越来越深重的灾难以及后来悲凉、孤凄的晚景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前后对照,泾渭分明,极富感染力地控诉了社会的黑暗和侵略战争的罪恶。浪漫的诗情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彻底毁灭,使这部影片蕴含着一种悲剧式的魅力。

《狼山喋血记》以“东山有黄狼、西山有白狼”以及“打狼保家乡”的象征、隐喻形式表达抗日救国的主题。该片刚一上映就被当时30多位影评人在《大晚报》上联合推荐,称这部影片是“一个伟大的寓言”。

《壮志凌云》由新华公司出品,影片虽然也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实际上表现了东北人民不甘做亡国奴,誓与日寇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影片中充满真实感的北方农村的生活场景和村民们同仇敌忾的高涨情绪,引起人们丰富的现实联想,被誉为“充满刚毅勇敢和血腥气味的一部纯正的国防影片”。

三、新兴电影运动发展阶段(简答、论述题)

1. 第一阶段——左翼电影运动的酝酿与成熟期

1931年9月,“左翼剧联”提出了“左翼电影运动”的口号,号召左翼戏剧工作者向电影阵地进军。1933年2月,由郑正秋、孙瑜等人发起组织的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在上海正式成立,提出“建设新的银色世界”、“和整个社会文化运动协力前进”等号召,标志着“新兴电影运动拉开了序幕”。1933年3月,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电影运动的领导,中国电影从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地下电影小组首先从编剧部门入手,进而团结进步的导演和演员,同时占领电影评论阵地。

新兴电影运动是以共产党的非公开组织为核心而发起组织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无产阶级文化思想指导的,但电影比文学与戏剧在时间上晚了3年,3年间,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因此,电影文化协会具有统一战线性质。新兴电影运动比左翼电影的概念更广泛,只要是反帝、反封建、有现实意义的影片及其主创者,都可纳入“新兴电影运动”的范畴。不足的是,这一时期电影大都直抒胸臆,有的影片过多强调影片革命的思想的表达,不够重视细致的艺术处理,甚至以教条式的口号宣传革命思想,艺术观念陈旧,艺术处理粗糙。

2.第二阶段——左翼电影在白色恐怖下继续发展

新兴电影文化运动一直是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猖獗的环境中进行的。进步电影的巨大成果吓坏了国民党当局,为此,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限制和迫害措施。自1930年7月起,南京国民党政府先后成立“电影戏剧审查委员会”,颁布“电影检查法”,公布“电影检查法施行细则”,成立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提出中国电影取材标准和方针等。从此,中国两大政治势力对于电影领域的争夺战拉开了序幕。

“艺华事件”导致了“艺华”老板严春堂转向拍摄商业电影。在国民党政府的高压下,其它民营公司也开始改变制片方针,新兴电影运动陷入低潮。但是,左翼的中坚分子并没有被吓倒,他们以革命者的坚定性和灵活性“在泥泞中作战,在荆棘中潜行”,以曲折的方式反映社会现实,以巧妙晦涩的题材和叙事方式,曲折地宣传反帝抗日思想,揭示社会黑暗面,使这段白色恐怖时期成为30年代电影艺术探索最活跃,成果最辉煌的一个阶段。

3.第三阶段——国防电影运动

1935年,北京“一二·九”学生运动以后,全国出现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1935年12月12日,上海文化界275人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28日,上海电影界救国会正式成立,1935年4月,电影界提出“国防电影”的口号,并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讨论。新兴电影运动再度走向高潮。至此,新兴电影运动进入“国防电影”的新阶段。

过几年的实践,左翼电影初期形成的现实主义风格日趋成熟,达到了创作高潮。这时期的“国防电影”作品具有社会批判意义,同时又以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为背景,直接表现抗战主题。不过,由于国民党当局“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姑息迁就,因此,租界当局规定不许在影片中出现中国东北的地图和“日本”的字样,这一时期抗日电影大都以寓言和象征的写意方式表现,如费穆导演的《狼山喋血记》便是采用寓言形式,费穆导演的《联华交响曲》中的一个片段《春闺梦断》本是有声片,却不得不以“哑剧”的形式上演。

四、新兴电影运动的影响(简答题)

① 改变了电影的创作方向。左翼介入电影,使20年代受纯商业潮流左右的电影在某种程度上走上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进步之路。

② 显示了进步电影的主导地位。事实证明,通过电影争夺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发言权,显示进步力量的正义和号召力,是行之有效的。

③ 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左翼电影倡导关注现实、反映社会时代精神的创作,对电影创作产生了积极作用。

④ 大大提高了电影创作的质量。进步左翼作家如夏衍、田汉等为各大电影公司提供剧本,拍出了思想意识新鲜、题材内容丰实、时代色彩强烈的新电影。

五、左翼电影运动创作特点(简答题)

① 现实主义基础下的写实原则,30年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优秀作品成功通过电影这一艺术手段把真实显现在银幕上。夏衍是典型代表。《狂流》以写实笔触描写了大水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春蚕》以近生活流的方式记录30年代农民丰收反成灾的残酷现实。

②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创作原则。田汉、孙瑜是代表,他们的作品也反映了30年代的社会现实,但充分利用浪漫主义诗情、激情。如《大路》《风云儿女》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