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甲骨文发现传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甲骨文最早是在哪个物品发现的 《河南日报》甲骨文发现传奇

《河南日报》甲骨文发现传奇

2023-06-16 03: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豫北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村一带,坐落着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这里因发现甲骨文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甲骨文的故乡。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由它发展演变而来的汉字,是世界四大古典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仍被继续使用的文字,2017年10月,甲骨文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体现了对其价值的高度认可。

  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值得我们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甲骨文发现传奇

殷墟宫殿宗庙区  聂冬晗摄

  ◎“一片甲骨惊天下”

  安阳殷墟有三宝: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城遗址。甲骨文是殷商王室档案和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献记录,价值与意义都很重大。我从事殷商史甲骨学研究近二十年,越研究越发现这门学科的博大精深。

  辛丑牛年(2021)初春,暖阳中还带着料峭的寒意。我又一次走进殷墟,扑面而来的,是深幽古朴的甲骨文气息!

  当年发现甲骨文最多的地方是殷墟宫殿宗庙区,它是殷墟保护区核心地带。如今,这里建立了古色古香的遗址公园。遗址公园中部,在发现区域就地建了YH127甲骨窖穴展厅,遗址公园中部偏西,按照甲骨原片放大制作建了甲骨文碑林,遗址中部偏东处,按殷商长廊特征建了甲骨碑廊,展厅、碑林、碑廊,静静矗立在阳光下,展示着殷墟甲骨曾经的辉煌与沧桑。

  甲骨文是部传奇史诗,被发现前,它在安阳殷墟泥土下沉睡了三千多年。

  公元前十一世纪中期,周武王率军伐纣,商朝灭亡。小屯村一带从昔日繁华的王都变成了废墟,甲骨文被深埋于地下,因文献失载,再也不为人知。隋唐时期,此地是墓葬区,北宋时期,被传为“河亶(dan)甲城”,明朝中后期才有人聚居,开始有小屯村之名。清末发现甲骨文之前,这儿一直是豫北普通小村落。

  十九世纪末的中华大地,风雨飘摇,内忧外患。西学东渐对中国传统学术带来空前冲击。学术界疑古之风渐起,有些学者对《史记·殷本纪》中记载的我国早期王国商的真实性产生怀疑。按照传统判断标准,文字的产生是最重要的文明要素之一,当时人们对商的认识,主要来自后世史家追述,而非商代原始资料。这种情况下,甲骨文的发现,极为重要。

  甲骨文是怎样横空出世的呢?

  1899年,古董商人将小屯村民挖出的甲骨等古物,带至北京出售,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造诣深厚,辨识出甲骨所刻实为商代遗文。这一发现把我国信史提前到了商代,被誉为中国近代史料“四大发现”之首,这“四大发现”指殷墟甲骨文、敦煌文书、新疆甘肃内蒙古汉晋木简、内阁大库元明以来书籍档册,它们均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原始档案资料,史料价值极高。

  甲骨文得以重现人间!中国早期王朝商的历史逐渐露出真容。

  “一片甲骨惊天下”,震惊了世界,振奋了国人,给当时内忧外患的中国带来了曙光!甲骨文揭示的商王国,为人类文明史提供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早期国家模式,弥补了传世典籍中商代史料因极度匮乏被质疑的窘境。其发现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甲骨文发现传奇  

殷墟甲骨窖穴展厅入口   邓放摄 

  ◎“发掘过程最高点之一”

  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内,分布着数量众多的甲骨窖穴。发掘过后均已回填,早已恢复了原来地貌,但我今天站在这里,放眼望去,仍能感受到甲骨窖穴群给专家带来的震撼和喜悦。

  自1899年以来,此地出土了数量庞大的甲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认为,以前统计出土甲骨15万片,但实际数量至少应有16万片左右。

  甲骨窖穴群所出甲骨刻辞内容宏富,涉及殷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等方面,真实传递了上古中国的文明密码,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中国古代最早“档案库”。

  殷墟众多甲骨窖穴中,最著名的有三处:小屯村北地的YH127甲骨窖穴、小屯村南地甲骨窖穴和花园庄东地H3甲骨窖穴(以下简称花东H3甲骨窖穴)。三处甲骨窖穴,带来了殷墟科学考古发掘史上三次甲骨文重大发现。

  YH127甲骨窖穴,1936年发掘于小屯村北地。

  1936年6月12日下午4时,民国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组织了第十三次考古发掘工作,意外发现了编号为YH127的甲骨窖穴。一个半钟头内,出了3760块龟版。

  这是一处从未被扰动过的甲骨堆积层!眼前的场面,令专家兴奋又震惊,首先发现的是一具蜷曲侧置人骨,埋在堆积龟甲中,只有头及躯干上部露出龟甲外。亲手发掘这批材料的石璋如推测,他可能是管理龟甲者,为龟甲殉葬。甲骨学家董作宾推测他是一名贞人,是守卫商王档案之人。

  坑内堆积了层层叠叠的甲骨,专家们本打算用一天时间清理完,但坑内只能容两人工作,清理速度较慢。13日一整天,石璋如和王湘仅清理了一层甲骨。时值6月中旬,天气炎热,专家们决定不再原地清理,而是将此坑甲骨整体搬迁。

  亲历者潘悫(que)写给董作宾、李济的信中传递了清理工作的最真实场景:“同人日夜工作,石(璋如)、李(景聃)、王(湘)、高(去寻)四君已两夜未睡。夜即坐守坑边,毫无倦怠,精神上至为兴奋。生虽未能参加工作,然亦过度狂喜,竟亦两夜未眠矣。现用起花土法整个起出,以免本身秩序凌乱……昨夜找工匠连夜工地工作……生连日忙迫异常,故未能作详函……生潘悫。6月15日晨6时。”

  考古队员用了几昼夜时间,将数吨多重整坑甲骨装入大木箱中,箱子用铁条加固,箱子底下放木棍当滚轴,一点点往前拉,六十名强壮工人花两天时间,才运到安阳车站。到了7月12日,辗转运到了位于南京的史语所,进行室内揭露工作。经过3个多月工作,YH127甲骨窖穴共清理有字甲骨17096片,其中完整龟甲300多版,这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最惊人的一次发现。

  董作宾认为YH127的发现“是应该大书特书的一件事,也是十五次发掘殷墟过程中,打破纪录的一个奇迹”。李济在《安阳》一书中称,这次发现“明显居于整个发掘过程的最高点之一,它好像给我们一种远远超过其他的精神满足”。这个甲骨窑穴中共有17096片甲骨,大约17万字。17万比文言文还精炼数倍的甲骨文字,究竟记载着商王朝多少秘密呢?

甲骨文发现传奇  

殷墟YH127甲骨窖穴展厅  聂冬晗摄

  ◎小屯村南地和花东H3的惊世发现

  1949年以后,殷墟宫殿宗庙区遗址内,又有两次甲骨窖穴的重大发现,即小屯村南地甲骨窖穴和花东H3甲骨窖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一曼两度参与,花东H3甲骨发掘,她是主持者。

  1972年,带着对考古事业的满腔热爱,32岁的刘一曼来到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来安阳第二年,她就幸运地参与了小屯村南地甲骨窖穴的发掘。

  刘一曼回忆:“当时发掘了殷代灰坑123个,有59个出土了有字甲骨,少则一片,多则数百甚至上千片,绝大部分都是卜骨。”小屯村南地甲骨发掘中,她负责的H24坑,出土甲骨达1300余片。这次发掘于1973年3月下旬至8月10日,10月4日至12月4日,先后进行了两次,共发现甲骨上万片,其中有字甲骨5335片(缀合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甲骨文最多的一次。

  1991年秋,为配合安阳市修建殷墟博物苑至安钢大道的筑路工程,安阳工作队在花园庄东一百多米处钻探,在距地表1.2米深处时,发现编号为H3的长方形甲骨窖穴。刘一曼主持了这次甲骨窖穴的发掘工作。

  她说:“10月21日上午十点多钟,挖到坑口以下1.7米,也就是距地表2.9米处时,发现了密密麻麻甲骨片,刻有清晰细小优美的文字,我们意识到,挖到甲骨堆积层了,大家都很兴奋。”

  当时坑内多数地方布满甲骨,只在中南部有片小空地,可容一个人蹲着工作。刘一曼带着几个人轮流下坑,清理和揭取甲骨。

  天一直刮大风,埋藏了三千多年的甲骨极易碎裂,刘一曼和同事们,直到23日才取出50多版大块卜甲,考虑到甲骨安全问题,10月29日,他们将这坑甲骨整体搬迁到办公地点。甲骨箱重约4吨,因体积太大无法搬进室内,只好放在院里,进行清理和揭取工作。

  这个甲骨窖穴共清理甲骨1583片,绝大部分是卜甲。其中有字甲骨689片,有字的完整卜甲达300多版,占到有字甲骨一半。

  三次科学发掘所得甲骨,因为有明确出土地点和地层关系,对甲骨时代判定意义重大。

  判定时代时,学术界一般会先根据甲骨上出现的贞人(主持贞问之人)和字体、书体等情况分出组类,如所谓“宾组”就是指以贞人“宾”为代表的一批甲骨。

  小屯村南地甲骨发掘前,学术界认为,宾组甲骨时代主要属于武丁时期。1973年,小屯村南地早期地层和灰坑中,发现了宾组甲骨,由于考古发掘中,早期地层和灰坑里只会出现早期的遗物,不可能出晚期遗物,进一步证实了过去确定的宾组甲骨年代是可信的。

  随着学者研究不断深化,三处甲骨窖穴所出甲骨记载的档案同内容,也逐渐被世人了解。

  YH127坑甲骨现藏于台北,据学者研究,这批甲骨既有主人是商王的卜辞,也有主人是其他贵族的卜辞,涉及了祭祀、征伐、田猎、农业、天文、生育、疾病、梦幻等内容,是名副其实的商代国家“档案库”。

  小屯村南地甲骨的内容,同样是既有主人是商王的卜辞,也有主人是其他贵族的卜辞,内容亦涉及祭祀征伐田猎等商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与前两处甲骨窖穴不同,花东H3甲骨窖穴所出卜辞,属性单纯,其主人不是商王,是一位与商王关系密切、实力强大的“子”(“子”是对有身份地位者的泛称)。这个“子”,他又是谁呢?

甲骨文发现传奇  

花东179卜甲 章秀霞摄

  ◎花东“子”是妇好之子吗?

  根据卜辞记载,花东“子”与商王武丁及其妻子妇好往来密切,他向武丁、妇好贡献礼品,武丁、妇好也对他有赏赐。

  商人迷信,遇事常常卜问鬼神。他曾多次向武丁贡献礼品,比如有一次贡献了五十头牛,有一次是三十头牛,有一次是三十头豕,有时候贡献的是琡、璧、圭、珥等玉器,或者鬯(chang,黑黍酒)等,每次他都会卜问。长长的卜问清单,反映出他强大的经济实力。

  《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先秦时期,对国家来说,祭祀是“大事”,对家族也是“大事”。学者常把卜辞中祭祀的祖先,作为推定卜辞主人身份的关键证据。

  根据花东“子”祭祀祖先情况,有学者认为,他是商王武丁的太子孝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将军”妇好之子,还有学者认为,他虽是武丁亲子,但非孝己,可能是宾组卜辞中出现的子戈大。作为这批甲骨的整理者,刘一曼、曹定云认为,花东“子”很可能是羌甲的后人。羌甲,即《史记·殷本纪》中的沃甲,是武丁曾祖父祖辛的弟弟。

  花东“子”究竟是谁?辨清其身份,对甲骨时代判定,以及对商代家族形态、礼制详情等疑难问题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自甲骨文发现迄今,120多年来,经历代学者辛勤努力,甲骨文研究已取得显著成就。一些常用字词大多已考释出来,甲骨文辞例疏通已无大碍,对其涉及的历史文化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甲骨文是部厚重的文明史书,目前还有不少基础性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全国甲骨文“家底”不明。

  殷墟出土甲骨数量有十五六万片之巨,大多是1928年前农民私掘所得。目前到底有多少甲骨?无精确数字。宋镇豪说:“建议从国家层面启动全国甲骨藏品单位家底清理,落实甲骨文抢救性保护措施,全面推动甲骨文的专业整理与科学研究。”

  利用甲骨文研究古代历史和语言,需要对残断甲骨缀合复原,才有可能更全面再现商代语言和历史。现有甲骨以残片居多,致使其本来面貌不清。

  甲骨文中总字头数已达4000多个,较易辨识的字,学者多已考释出来,但仍有不少疑难字词意义不明,限制了对甲骨文内涵的理解。

  新形势下的甲骨文研究,复旦大学教授刘钊认为,应紧跟最新技术,掌握最新手段,着力于“旧资料在运用新技术和新手段下的全面重新著录和整理”。

  要更好研究解读甲骨文,还需深化对商代历史文化的研究。北京大学朱凤瀚教授建议:“要加强甲骨卜辞分类、断代工作科学性,更好利用甲骨文资料深化对商代社会形态的认识,加强对商代祭祀制度的研究。”

  对甲骨文的文明史解读,需要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民族学,乃至天文学、动物学、植物学等多学科背景和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的共同参与。

  2020年11月,中宣部、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人民政府等八个部门,启动实施了“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全面系统开展甲骨文等古文字整理和研究,揭示其承载的中华文明乃至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河南作为甲骨文的故乡,是这门学科的研究重镇。作为河南学者,我们将以前辈先贤为榜样,为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

甲骨文发现传奇

责任编辑:申志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