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失败是谁之责?是李鸿章吗?揭甲午海战失败之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甲午战争是谁率领的 甲午海战失败是谁之责?是李鸿章吗?揭甲午海战失败之谜

甲午海战失败是谁之责?是李鸿章吗?揭甲午海战失败之谜

2023-06-15 14: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甲午海战失败是谁之责?是李鸿章吗?揭甲午海战失败之谜

鬼子在甲午战争之前,已经仿效欧洲列强进行了彻底的军事改革,建立了征兵制度、参谋本部、野战师团与兵站体制,组建了6个野战师团与1个近卫师团。而清军的组织制度还停留在镇压太平天国时期的水平,本质上还是一支使用进口武器的封建军队,所以即使双方使用性能相近的武器,清军同样打不赢日军,原因就在这里。

甲午战争仅就战略而言,最大的错误就是派陆军赴朝。

战争爆发前,朝廷不愿丢失藩的“面子”,结果就是战败后丢更大的“面子”。

而李鸿章的避战,实际上是一种务实的策略,他知道这仗没法打,且不说士兵和装备的问题,当时连个主帅都选不出,先期入朝的聂士成、左宝贵、马玉昆等人,都是总兵,让谁做总指挥都摆不平,李鸿章本来想让刘铭传去,但刘铭传也知道打不赢,就托病不去(实际上也是真的有病),然后李鸿章回头再看,当年淮军起家的将领,张树声、潘鼎新、吴长庆都不在了,后起之秀刘秉章则已经贵为四川总督,实在不得已派了直隶提督叶志超去,结果清军劳师远征,兵力不足,这位在剿捻过程中被称为“呆子”不怕死的淮军老将,战斗意志很快被恶劣的局面摧垮,结果就是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陆军,就这么毫无意义的消耗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只有被打了一闷棍,才知道奋发自强

1884年清法战争,清朝失藩,然后马上加速组建北洋海军。如果1894年,清朝也去承受朝鲜失藩的现实,在鸭绿江等着日军进犯,也许战争也许就是一个不一样的局面了。

清廷高层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就没看清自己的实力和核心利益,盲目自信,盲目开战,根本也没做好举国一致作战的准备,战略层面的巨大失误,根本不是战术层面所能挽救的。从德宗皇帝,不顾李鸿章反对,执意开战起,清朝就没有打赢的可能。哪怕大东沟轰沉5艘日舰,清朝最后还是要输。

最后刘铭传不出山,不仅仅是对日军的认知。实际有大部分和李合肥的矛盾在内。左宗棠西征时期李刘矛盾爆发,到清法战争两者矛盾比较激烈了。加上刘铭传性格又比较强,在台湾任上就是被不断弹劾。清廷方不做努力,人家不干是常理。

回到甲午上来说,清廷中枢对朝的问题认知不清。自历朝代废相后,除了乾纲独断的某些皇帝外,决策一直是多头化。这点在中法和甲午战争上表现相当明显。主战的一方对朝鲜认知很少的,主和的一方认知多。两者不能再达成某种意义上的"求同"。整个清廷只有被动的应付。

其实宋以后只要是议和就是妥协派,就需要被谴责。这实际是相当武断的。中国强盛的时候,如汉唐,外交策略都是相当灵活,不像宋之后如此僵化。

谈不上虽败犹荣

甲午海战,定远舰撤退途中触角受伤失去机动能力,旅顺一失,北洋海军失去修复军舰的船坞,没法修复受损的军舰了。丰岛海战是日军偷袭不宣而战,清军没有准备,而其后北洋海军避战的战略从大东沟海战结果来看是非常正确的,李鸿章密奏里面的分析也非常正确,这点谈不上战略失误,因为谈战略先要看实力,不切实际的战略都是扯。甲午战争失利和李鸿章个人能力和判断关系不大,也不是他的决策也不是他的指挥,他发挥不出什么能力的,根本没有发挥的空间,那甲午战争来说老李,基本就是甩锅,只因为是他签的马关条约,就是政治需要。

不过问题是战前李鸿章就得到了日海军出击日期的奇怪的电报,且日军延迟了出击,给了清军足够的准备时间,李鸿章轻信一个自称俄国参赞的人的话,以为俄国要出兵,其实俄皇病重将死,所以李鸿章取消了出击,导致补给舰被打掉,不然就是整个北洋水师反杀三艘日本最新军舰。日本人谍报做到好,之前利用日俄矛盾引诱定远到长崎访问震慑俄国,趁机刺探定远虚实,挑起纷争好贩卖海军国债弥补修炮台导致的海军军费不足,之后再利用朝鲜国王身边的太监私自送献国表给俄国拉俄国下水,逼清军去朝鲜对付俄国长崎事件不了了之。之后的日俄战争,日本间谍把俄国革命挑起来,让俄皇无心恋战。实际上,日本当时财力打输了会交不起富士八岛的尾款(且富士八岛有质量问题,远不如英国同期自用战列舰),而清朝不输就有钱买德国2艘勃兰登堡的现货(最初两艘有爆炸事故问题,有可能出售)。

硬件差距没那么大,牺牲官兵可歌可泣,但是一艘日舰都没击沉战果真谈不上虽败犹荣,连丁汝昌自己都觉得窝囊。

一个舰队展开行动速度有多快取决于最慢的军舰跑多快,不然为什么联合舰队要分出第一游击队,就是这个道理。而且,北洋海军的船龄大多十年左右,锅炉都面临报废没有更换过,烧着破烂的煤渣子,哪来的十节以上航速?按理说,锅炉使用到十五年已经是废成渣了,而清朝当时轮船最高工业水平尚不具备为军舰更换锅炉的水平。

如果要更换,最好的条件是开回原厂,但是很显然这不现实,来回又要一年,八大远的锅炉没有二百万两的花销根本拿不下来,当时李鸿章要钱有多困难?申请六十万都申请不下来。所以,战前只能委托天津机械制造局制造一批炉管,还没来得及更换。超勇扬威更是用了十二三年了,能跑七节那都是给面子了。当年水师最快最先进的穹甲巡洋舰致远号刚下水出航时的确能跑到十九节的高航速,而年至一八九四,舰龄已逾十余年,能保留个十节左右已经是极限,更何况又与超勇扬威等老舰混编,整个水师航速能抵八九节已经是最好的情况了。而且,水师当年真的连舰艇维护,弹药燃料补给的钱都难以为继。大东沟打之前订了一船弹药,打完了德国商船都还没给送过来。

清廷的失败是必然的

清廷的失败是必然的,甲午的失败则是偶然的。因为清廷再“振作”,本质决定了顶天也就是个奥斯曼,下场大家看到了,回到国际大背景下,日本上升趋势清廷下降趋势十分明显。日俄战争,无论海战还是陆战,胜利其实非常侥幸,日本一把梭哈,赢了。但回到国际大背景下,实际是日英同盟对垒俄国一家,实际实力对比却是日本占优。

很多事情回头开上帝视角反而容易陷入一种循环论证的结果。是当时的某一个历史偶然导致了之后的历史走向,而不是历史本身蕴含着的力量在当时已经无法扭转。

我认为甲午战争就是如此,日本是因为打赢了甲午战争才比我们强,而不是比我们强所以才能打赢甲午战争。

我还有些倾向于黄海海战的影响被大大低估了。

甲午战争之前鬼子对我们并没有心理优势,甲午海战我们武器装备才是优势一方,书本上说什么先进的速射炮纯属皇军有高达。无畏舰离甲午海战才几年,巨舰大炮主义本来就是海军的正道,黄海海战如果真有一发重炮打中了呢?如果甲午海战再次一战而胜,鬼子想起的一定是白江口。这种时候鬼子的战斗意志是否能够支持,我认为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我的想法是黄海海战如果胜利,鬼子的陆军补给线一定因为顾虑北洋舰队的存在而至少大打折扣。而这种情况下的鬼子陆军并不具备迅速逼降故宫的能力,黄海海战胜利之后的清军更不会被吓破胆,此消彼长,中枢坚持拖一阵子完全有可能。

可以说除了一两个败类,其他的海军将领们都是尽了最大的努力,最终战败的原因也在于技术落后,305炮在当时制造船的时候就已经落后一代了,当时德国最先进的是35倍径的大炮,可是中国对船的尺寸和炮管长度限制很严格,结果就装了一个当时已经被淘汰的大炮,其威力还不如其他2000吨级上的206炮。而且这两艘船本来就是十几年前的老船了和日本的新式舰艇差了可不是一代,而是好几代,而且原配的也几乎没有了,只有天津机械局制造的炮弹质量不行威力更差,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不过除了这些英勇的海军官兵确实可惜以外,如果真的胜利了,也不是好事,毕竟如果胜利了,清朝就能继续苟延残喘了,和世界的差距会更大,那时候会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