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学说的两大派系:中观、瑜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瑜伽的真谛 大乘学说的两大派系:中观、瑜伽

大乘学说的两大派系:中观、瑜伽

2024-01-13 13: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空”,就是“无”,是否定的意思。否定的对象,是空宗所说的人们所固执著的主观客观等顽固不化的观念。如果没有对这些观念的执著,就叫作“空”。

用空观来观察宇宙万有,便会发现大至山河大地,小至砂粒尘粒,一切事物本无实体,用佛教术语讲就是无“自性”。

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释迦牟尼提出的缘起论是全面的,不是单纯说无或有,而是有与无的统一。因而主张人们在心中脱离对“空”、“有”中任何一面的执著,从而综合二边,使自己的所作所为合乎“中道”,所以叫中观学派。

空宗把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看成是相互支持、相互作用而存在的,因而含有辩证法之成分。空宗的根本经典是《大般若经》。此外,《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百论》也是该宗 的基本理论著作。

第二:瑜伽派:

代表人物是弥勒(约公元4世纪)、无著和世亲(约公元4~5世纪)。这一学派主张依据瑜伽修行来得到解脱。

所谓“瑜伽”是梵语音译,般在中国被译为道、禅,在西方则被译为沉思、静坐,主要是指佛教徒按照调息等方法来平定心神的方法。

在教义方面,瑜伽教派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人性和神性的结合是一切痛苦产生的根源,如果能舍弃人的无知,就能脱离物质的束缚。此外,瑜伽派认为心是自性发展中的最有力因素,只有抑制心的作用,心的本性才能自然显现。

该宗是主观唯心主义者。他们觉得要是把万事万物都说是“空”的,那么,必然会导致这样一个结论:真如、涅槃、四谛、五蕴、十二因缘也是空的。也就是说,会否定佛教本身。

他们虽然和空宗一样,认为宇审万有,森罗万象,林林总总,事事物物,都是虚妄不实的。但又认为它们都是由众生的心识(精神意识)所变现的假影,都不能离开心识而存在活动。

离开心识,一切都没有了。也就是说,万事万物虽然不实,但心识却是存在的,是有的。该宗因而被称为“有宗”。

他们进而认为,心识有八个方面,其中最根本的是“阿赖耶识”,它包藏着形成一切现象的种子。其中的“共相种子”形成了山河大地,“不共相种子”形成了人的感觉器官。

每个人的心识都创造了他自己的山河大地,人类对山河大地所以有共同的感觉,是由于每个人的“阿赖耶识”中都含有“共相种子”。

这种学说,叫“唯识学”。之所以在识字上面,加上一个唯字,表示除了识以外是没有别的任何东西的。他们和空宗一样,要求人们悟入“中道”。

有宗的主要经典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阿毗达磨经》、《楞伽经》、《厚严经》。论书有《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本》、《显扬主教论》、《大乘庄严经论》、《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辩中边论》、《大乘五蕴论》、《大乘达磨俱舍论本颂》、《摄大乘论辩》、《佛性论》、《大乘百法明门论》等。其中的《瑜伽师地论》,也叫《十七地论》,是有宗的根本论书。

据说是由弥勒口说、无著笔述的。但弥勒是菩萨,居住在兜率天,未来会出世成佛,所以叫“未来佛”,他怎么会对无著口说《瑜伽师地论》呢!看来,此论是无著的著作。

空宗和有宗,在印度一向是针锋相对的,两宗传人中国后,由于意见相左,争吵不休。这种状况,使许多僧侣觉得无所适从,同时也引起统治阶级对佛教的不满。到了唐代,随着国家的统一,统治阶级向佛教界提出了统一教义的要求。

但统一教义谈何容易。由于大乘佛教的典籍只有很少一部分传人中国,教徒对教义了解得还肤浅,空宗的《大般若经》,译成汉文的不过一鳞半爪。有宗的《瑜伽师地论》,译文只有真谛的五卷、昙天谦之十卷,而后来玄奘的新译本多达一百卷。由于翻译者“或善胡言而不了汉旨,或明汉文而不晓胡意”他们的译文或诘屈聱牙,或义理晦涩,甚至有许多讹谬。这种状疣,严重影响了弘法大业。

青年僧人玄奘,本来是有宗信徒。他因“偏谒众师,备餐其说。详考其义,各擅宗途。验之圣典,亦隐现有异,真知适从”,决定“不惜身命”,西行求法。他想求取的经典,是《瑜伽师地论》。他当时可能并不知道,历史已经将融会贯通大小乘、空有二宗的使命,重新翻译佛教典籍的重任,都压在了他的身上。

有些学者认为,玄奘法师的工作,是把印度大乘佛教中的瑜伽学派原封不动地照搬到了中国,缺乏创造性。这种说法,是不公正的。在我们看来,玄奘融会贯通大、小乘佛教以及大乘中的中观、瑜伽学派,就是一大创造,这一创造,无论在印度佛教史上还是在中国佛教史上,都是空前的。他从而把两国的佛教分别推人了二个鼎盛时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