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梗”火爆网络,从传播学视角看梗文化的流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现在最新的梗是什么 “小丑梗”火爆网络,从传播学视角看梗文化的流行

“小丑梗”火爆网络,从传播学视角看梗文化的流行

2024-06-21 05: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近日,一系列“小丑竟在我身边”、“小丑竟是我自己”的表情包走红网络。据悉,“小丑梗”最初来自于英雄联盟游戏圈,火出圈后一张张带有小丑的高糊图片加上各种文字的自嘲演绎成为网民争相传播的表情包新秀,截至12月24日,相关话题下的阅读量过亿,讨论数接近3万。不论是网民的感情生活,还是职场、学习生活,“小丑梗”都能完美适配,其变换应用场景之广泛创造了大规模的舆论热潮。“小丑梗”的火爆背后也折射出近年来梗文化的流行现象,故下文将从传播学视角分析梗文化的由来与其能在主流舆论场中流行的逻辑。

“梗”的相关概念与表现形式

“梗”本是“哏”字的误用,原本的意思是笑点,之后在网络世界的传播发展中词义被引申扩大,成为了某种事件、现象或桥段的简称、代指。梗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某张图片、或是有某种固定套路的文本段落等,其表现形式并不固定,其中文字配图的表情包形式是目前传播较为广泛的一类。对各类事物造梗、玩梗,以图文、动图、视频等多种形式与衍生创作推进了梗文化的蓬勃发展,梗文化得以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在互联网上其成长与演化过程变得极为快速且丰富。2020年,“凡学”、“不讲武德”等热梗层出不穷,掀起一波波舆论热议的浪潮。

从亚文化圈到主流舆论场的圈层突破

“玩梗”本出现于各类亚文化圈层,梗的创作者在某张图片加上或幽默或古怪的文字,在把能引起圈层用户共鸣的特质进行提炼组合之后,这种靶向性与针对性较高的信息表现形式极易捕捉同圈层用户的注意,使其在封闭性较高的圈层中得到迅速传播。在这种情况下,造梗、玩梗带来的是在圈层内部的归属与认同感,独立于其他圈层的区分与优越感,更像是一种互相确认身份的“黑话”与内部消遣、互动的工具。

而随着网络世界的发展,各类社交平台不断扩张,各个话语圈子重叠现象加剧,创造了梗从亚文化圈层突破至主流文化圈的大前提。加之梗的高传播度以及玩梗本身赋予网民的低门槛高自由度创作,原始梗在从初始圈层走向大众视野的过程中,会经历一次又一次网民的创意加码与改造,造梗之后的融梗、发散产生不断演化从而达到与多个场景的高适配,高适配之后引发大规模网民情绪共鸣是某个梗能在主流舆论场流行的时间起点与底层原因。

“梗”在主流舆论场的传播特性表现

在网络与媒介的高速发展下,信息的量级与更新频率都达到了让人应接不暇的程度,人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被大大缩短。在此背景下,相较于文章或是长视频,梗的轻体量特性在引流和传播中具有天然的优势。被创造出来的梗是提炼过的简洁信息组合,在走红网络过程中不同个体对梗的逆提炼与二次赋值却还能够带来解读与运用的多样性。

精炼性一方面为梗的流行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精炼后呈现标志化、符号化的梗对没有参与整个玩梗过程的网民来说也增加了理解难度,难以跟上大众玩梗的热潮,出现“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的局面。截至24日,微博客类社交网络平台@科普梗知识 账号下粉丝量达17.5万,科普“小丑梗”的博文点赞数达9.8万,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梗流行过程中出现的这一解读成本差异现象。

“梗”引发热议的传播演化

在各类梗走红网络之时,其舆情生成也具有一定的共性。以“小丑竟是我自己”、“小丑竟在我身边”的高热度为例,口语化越强的梗意味着更低的玩梗门槛与更广泛的适用范围,因此也能更快速地在网民中传播流行开来。在某个梗在网络空间被一次次转发扩散时,传播主力主要是年轻网民群体,一般来说,年轻网民群体占总体网民的比例较大,他们思维较活跃、创造性高、网络黏着性强,对于各类新兴知识的接收层面广、接收范围大,拥有迅速创作梗、传播梗、改梗的能力。

在社交平台逐渐打破梗的内部圈层传播闭环之时,无数的造梗者与玩梗者加入进来,把自己的理解与各个圈层、热点事件的特色融入到梗之中,在病毒式的网络传播态势之下,由此产生的梗的多样化使其受众覆盖面疾速扩大,最终形成一个大范围热点事件。多数加入梗创作或者玩梗浪潮中的网民并不在意梗的原始含义,而是致力于对梗的化用与套用,他们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创作能否勾起其他网民的分享与认可冲动。在这个从小众到大众的过程中,梗作为网络社交工具的属性并没有发生改变。

(普通网民的玩梗参与度较高)

流行周期背后的舆论情绪释放

互联网上的信息时刻在进行高频次更新,给传播带来更短的时效性,而主要作为娱乐目的的玩梗在网民失去新鲜感刺激之后热度会很快消退,故各类梗火爆网络也大多是昙花一现。但这个曝光、热议、消退过程也是梗被收录进大众流行语词库、构成互联网娱乐链条的一个过程。一段时间过去后,旧梗翻红的现象也并不少见,老梗被挖掘出来后增加含义或改变含义,再次进入或大或小的流行周期。

在梗文化流行的背后是在流行什么?当梗在亚文化圈层产生热度时,往往是由于某个特定兴趣点、对某一事件或某个现象的圈层共识而起。但当某个梗能够在主流舆论场上形成热议时,其所涵盖的就不仅仅是兴趣点的趋同,而是在梗的大规模二次、多次创作中被逐渐放大的网民情绪表达与宣泄,而情绪的时效性在另一方面又佐证了作为情绪宣泄的梗的流行短周期。

娱乐化时代,梗渐渐成为网民对那些感受深切,但深入讨论又显得过于严肃的现象的趁手表达工具。在深有同感或是差距巨大等槽点满满的现象中,梗及梗图打通了网民态度与情绪的通路,用这种戏谑化的方式表达观点的同时也传递了情绪,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积攒的压力通过自嘲或是讽刺的情绪进行宣泄,在玩梗的过程中被代谢和排解。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