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多年营收突破千亿,金龙鱼是怎么炼成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现在卖面粉生意怎么样啊 连续多年营收突破千亿,金龙鱼是怎么炼成的?

连续多年营收突破千亿,金龙鱼是怎么炼成的?

2024-07-03 03: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我看大部分第一批接触这种包装油的,都是不是自己买的,都是单位发的。一吃觉得确实很好,才开始有个别的人到零售店去买。然后这样慢慢零售店有人买才会有人卖嘛,他们才去卖。卖了以后慢慢生意起来了,别人才开始做。到了卖场超市这已经是很晚了,到了可能1995到1997年这个时候了。

钟宁:当时金龙鱼主要的销售市场是在那个地区?

陈波:首先是广东,广东因为受一点香港影响,那时候深圳也开始了,这边有大批人在香港的,他们的亲戚朋友都在香港,因为香港吃这种包装油早就吃了。所以他们的亲戚朋友过年过节会带油回来,会带这种产品回来,所以他们接受的比较早。第二那时候这边都是看翡翠台,看香港的电视,可以看到那边的广告。所以广东这边的人是最早接受的,广州、深圳靠香港这边。

然后慢慢的最早开始的还有上海,因为上海也是消费比较超前,再有就是北京。所以我们最早三个点就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因为是工厂所在地,所以基本上就是这么几个地方布点,然后从这几个地方慢慢开始发展起来。

钟宁:金龙鱼早期面对中国市场在做包装设计时遇到过哪些问题?

陈波:这些包装都是在国外做的,因为国内肯定那时候是没办法做。第一,没有这种产品,也没有这个概念。第二就是可能国内设计水平那时候还差一点,所以当时找的应该都是香港和新加坡的公司做的。

钟宁:包装油是什么时候得到中国消费者的普遍接受成为主流的?

钟宁:这条广告推的是什么类型的油?

陈波:那是第一代的调和油。最早我们只做调和油,后来才开始做菜油。做花生油就晚了,花生油应该是1996年,菜油应该是1995年,前期就是只做调和油。

钟宁:金龙鱼早期大铁桶装的餐饮用油主要是供应什么类型的餐饮?

陈波:全部是五星级酒店,只有五星级酒店有这个概念,因为他们的厨师从香港过来的粤菜厨师很多,粤菜厨师大部分就是香港,香港到广东,广东再到全国,所以他们都跟着香港的那个体系走,他们就认识这种油。所以早期在北京,不能说百分之百,百分之九十的五星级酒店都是用的金龙鱼这种大桶调和油。

钟宁:您们当时是怎么样把产品推进五星级酒店的呢?

陈波:我们也是找的经销商,因为在北京我们有专门做餐饮酒店的经销商,可能早期他也做一些西餐的配料这些,这些客户就一起把我们的油推进去。

钟宁:您们早期的仓储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陈波:我们就是发给经销商,他自己有仓库。我们那时候最小是用集装箱发,最少要拿一个集装箱的货,大的客户可以拿车皮。早期他们拿一次货,夸张的时候都要卖半年,恨不得快卖过期了。有些客户就放弃了,觉得太难卖了,但是我记得像昆明那个客户,华侨友谊商店的,第一次八万块钱拿了一个集装箱,卖了半年,最后还是给自己员工发掉了。但是后来这个客户他觉得还是有市场,虽然生意很小,后来他就再进第二个箱,又进了八万块钱。然后我们就承诺他,你再进这个箱我们就给你打广告,就打八万块钱的广告,等于是他买货的钱我们全部拿去打广告。

钟宁:当时打广告主要是在什么地方?

陈波:最早的我们是在央视,像重点的城市我们就在城市的电视台,都是电视。那时候应该很少打报纸的广告,因为我们那广告拍得在那个年代还是挺新颖的,品质感很高,一打广告都挺有效果的。一般的人知道但买不起,但是一到过年过节生意就特别好,福利上来生意就特别好,就属于这种状态。一直到我刚才说的1996年左右,自用市场才起来,前期绝大部分基本上都是福利为主。

钟宁:1996年包装油的自用市场起来以后,当时超市在中国兴起了吗?

陈波:超市已经有了,但是还不像现在这么厉害,大卖场还没有。广东百佳都有了,香港的超市。内地我印象不深,应该也有一些。像万家超市,现在叫华润万家,那个时候是属于万科的,万家超市都有了。但那个时候他们并不是买粮油的主力,卖粮油的主力还是菜市场里边的这种小粮油店。另外真正大的量还是在福利。

钟宁:金龙鱼是什么时候开始遇到假货问题的?

陈波:假货开始比较多应该也是1996年自用市场起来以后,假货就开始了。打假就一直没断过。开始假货比较厉害的是福建,后来浙江和广东也开始,再后来河南,再往北方也开始了。因为销量大了以后他就开始造假了。

钟宁:打假的过程中比较艰难的问题是什么?

陈波:打假最艰难的我看是在潮汕,潮汕打假基本上是很困难的。我1995年的时候是在我们汕头公司,那时候最大的问题不是卖货,就是打假,主要假货太多了。有两种假货,一种就是完全假金龙鱼,也是画了一条鱼。还有就是仿冒的,金尤鱼,龙字少一点。还有金花鱼,上面多个草字头,反正这种版本的有十几个,你走在街上到处都是。最夸张的我们去汕尾走市场,进汕尾的菜市场商店就没有看到一瓶真的金龙鱼,整个市场上全是金龙鱼,但是就没有看到一瓶真的。一直走到中心有个超市,走进去找到一家是卖真金龙鱼的。我就叫店员,我说你们老板在不在,他问我干嘛的,我说我是金龙鱼这个厂家的。然后跑上二楼,他们老板在那吃盒饭,姓陈,我就问他说你这个货是从哪来的,他说我是从广州进货来。我说整个市场都是卖假的,你怎么还从广州进货,因为假的利润高啊。他说那不行,我这是超市,我不敢卖假的,我做超市要做长期生意的。后来就这个小伙子做了我的汕尾的经销商,现在还在做,当时就是因为他卖真货。

钟宁:当时的物流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陈波:物流我们那个时候如果是广东省很方便,因为工厂就在蛇口,我们车子直接给送过去。外地基本上广东以外的全是铁路,集装箱或者是发车皮。沿海地方在旺季的时候会发船,量大的时候整条船都有。

钟宁:金龙鱼最早做广告的时候向消费者传递的特质主要是什么?

陈波:最主要还是健康和卫生吧,开始还讲不到那么高,起码先讲个卫生。因为老百姓传统吃的都是四级油,四级油里边杂质非常多,有害物质也比较多,油烟比较大。消费者能感知到的第一个油烟大,像那时候居住条件没这么好,去任何人家里,厨房都是很脏很油,都是油烟造成的。后来大家开始意识到油烟对身体是不好的了,对肺不好,尤其女士在家里煮饭,对皮肤都会有伤害。第二就是,以前我们炒菜,都要让油先烧,烧到泡沫烧完了,你才能把菜下去。如果那个油加热不充分的话,第一有很大一股生油味,第二那些有害物质还没有挥发出去。所以他们都知道这个油要烧热了以后,整个烟冒完,泡沫全没了,他们才能下菜。我们的油不一样,第一油烟没有,第二根本不用把油烧成那样,只要稍微加热一下就能下菜了,而且有一点清香。现在的话讲,消费体验是很直接、很好的,主要还是从卫生健康的角度,大家接受度还是很高。

钟宁:1996年金龙鱼占中国食用油的市场份额大概有多少?

陈波:食用油那个时候大部分都是散油,如果说包装油,那时候我们可能全占了,基本上就没有其他的,广东有一两个香港的厂家在做,广东以外没有人做这个生意,全部都是散油。所以你要说包装油的话,除了广东以外基本上是占100%,但是你的100%也可能只占了整个粮油市场的2%,98%是散油。那时候散油里面也分四级油跟色拉油,那个时候的色拉油也没人吃,也很少,所以大部分都是黑黑的四级油。

钟宁:到什么时候包装油占领了中国大量的市场?

陈波:应该接近2000年了,在一二线城市可能已经开始变成主流。所谓主流的意思就是说,你去菜市场基本上卖散油的人,远远少于卖包装油的人。或者你随便到一个家庭里面去,看到大部分的人已经在吃包装油了,这个我们就认为已经是主流了。在早期基本上散油是为主的。包装油是什么呢,消费能力比较强的人,健康意识比较强的人,或者是收入水平比较高的人才吃。还有一部分人平时吃散油,过年过节买一瓶包装油,这种等于还没叫主流,还是当成一个有点高消费的状态。真正说日常在家里面用,我看要接近2000年的时候。起码在一线城市、沿海城市高收入的地方,基本上包装油已经是主流了。你到菜市场去想买散油,或者是人家已经不卖了,或者是不容易买到了,就代表大量的居民已经以包装油为主了。

钟宁:金龙鱼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推出菜籽油和花生油的?

陈波:主要还是看需求。原来我们调和油是菜油、花生油、芝麻油,三种油调的。但是特别是在西南西北地区,他们的口味还是习惯菜油,所以大量的人还在吃散装油。然后问他为什么不买包装油,他说你们那个油我吃不习惯,里面有一股味道,其实就是花生和芝麻的味道,我们要吃菜油。我说要吃菜油那我们也可以做菜油啊,我们就推了包装的菜油,包装的菜油在西南西北就很受欢迎。

这个启发也用在北方,我记得很清楚,第一是在北京推的豆油,豆油在北方还是比较受欢迎,用那种不透明的比较厚的瓶子包装的豆油。那种瓶子当时人家比较喜欢的就是说,把油吃完了瓶子还可以重复使用,很多人愿意买那个油一半是因为油,一半是那种硬硬的PE桶,他吃完油可以拿来做别的用,变成一个容器。开始就是用的那种包装。直到接近2000年,我们才推的现在的包装,这也是金龙鱼首创的,我们叫PET,像玻璃一样透明的大桶包装油,这是我们最早从香港引进的,香港他们是拿来做水的包装,我们觉得这个包装挺好,就拿来这个包装灌了油做上标签,觉得很漂亮。那个时候没有人拿这种瓶子做油的包装,后来我们进口了包装设备,就在蛇口生产,生产了就上市,最先上市是在北京。

然后我们还有一种叫PVC的包装,也是可以看到油的,我们第一批上市的调和油是用的PVC,那种包装就没有PET那么透,质感没那么好,PET做得好就像玻璃瓶一样。PVC它也透,但是表面有有点模模糊糊,所以它折光透亮的感觉没那么好。PET在灯光下一照,它折光,里面的油晶莹剔透非常漂亮。

我觉得我们肯定是PET包装油的开创者。因为我们那个时候也到国外去看,国外大部分是用玻璃瓶,然后有一部分用PE,PET那时候是没有看到过。我们也不是学的国外的同行,我们是学的饮料和水,水灌进去以后觉得那个质感很好,然后我们开始用这个做包装油。现在看整个行业,起码在中国整个行业全都是用PET包装,像五升装的这种PET,包括方方的这种形状,一直沿用了快二十年了。

我们就在蛇口做的小包装厂,吹瓶,然后灌油。第一次发货到北京去,我们北京的同事还有点排斥,他说你这个瓶子不行,你这个瓶子太薄太轻了,你吃完了以后这瓶子没用了就扔了,我们这喜欢吃完油以后留着瓶子用的。我说那倒是,但是我说先试一下吧,后来就推到市场,结果没想到大受欢迎,后来整个行业都跟着用。

钟宁:这时候针对餐饮行业的产品策略有变化吗?

陈波:最早开始大量使用色拉油实际上是餐饮开始的,不是家庭。我想可能是餐饮它的特点,第一要求出菜可能要保留很多菜的味道,因为其他的四级油,豆油本身的味道很重,菜油本身的味道也很重,花生油花生的味道很重,可能餐饮很讲究食材的味道跟食物的味道,所以对油的要求就是没有很重的味道,可以比较好地把食物的味道保留下来。当然油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不然油烟太大那后厨环境太糟糕了。所以餐饮最早开始大量使用色拉油。其实这都是一个过程,陆陆续续开始的。应该1996年就已经开始了,可能开始大规模使用应该是到1998年、1999年这样。

钟宁:那个时候高端餐饮出现了吗?

陈波:已经有了,就是这种私人开的高端餐厅。因为餐厅他们形成一个体系,师父带徒弟,尤其是香港和广东这边开始用色拉油,慢慢就往内地传。

钟宁:所以金龙鱼的产品是从广东开始大规模占领市场的吗?

陈波:广东是个非常重要的发源地。第一是因为广东的粤菜是自南向北这么发展的。另外广东还有几个区域对我们很重要,第一个就是广州及珠三角,这个是我们最早期占领的市场。还有一个我们产品卖得特别好的就是潮汕地区,潮汕地区是第一个销售额超过一个亿的市场,1995年一个潮汕地区就能卖超过一个亿,潮汕人是最早接受金龙鱼的。

因为潮汕这个地方都是私营经济,没有太多的国营经济,所以福利对他们来讲并不是主要的,他们全是自用。另外潮汕菜可能他们觉得这个油跟潮汕菜的搭配特别好,因为潮汕菜很讲究食材的原味,讲究制作的过程,如果你用四级油,那就把菜全毁了。所以他们觉得这个油跟他的菜搭配特别合适,所以潮汕人用金龙鱼可能1992年就很普及了。然后潮汕人他们出来做生意,整个广东省很多做餐饮做饮食的都是潮汕人,最后潮汕菜又往北边发展,所以顺着这个一路发展上去,这个油也就带上去了,所以潮汕是个很重要的地区。

还有一个就是粤菜,就是这种常规说的粤菜,广州和珠三角这些师傅也是会把这个产品带上去。当然还有香港的师傅,香港因为他们更早接受这种产品,香港也有专门做这种包装油的厂家,是更早的。

钟宁:您认为产品包装化对中国粮油行业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陈波:以前粮油供给制的时候都是散装,散装就是从收储、到加工、到运输、到分销,最后到老百姓的手上,这个过程中间是没有包装的。这里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如果没有包装你就无法追溯,因为你如果在终端发现问题,想倒着往回找是没法找的。既没生产厂家,也没生产日期,也没有经过了这些环节的记录,完全没有。而且都是敞口式的,所以里面被添加了什么,被污染了什么,或者是出了质量问题,出了任何有毒有害的物质,都没有办法追溯。

所以应该说是金龙鱼真正开始把散装的食用油行业改变成了一个包装行业,包装油就变成了一个有品牌概念的一个食品,有出厂日期、有生产厂家,可追溯,质量有保障。这是油开始的,后来才带动了米面整个粮油行业包装化,现在基本上是以包装化为主了,吃散油散米还有,但肯定不是主流了,越往未来越不是主流。油现在包装化已经更普及了,油反而是粮油里面走在最前面的,这也是因为国家最早放开了油,后面才放开了粮。也是因为放开以后,像金龙鱼这样的企业进来,推动整个这个行业往品牌化、包装化的方向去走。

钟宁:金龙鱼是什么时候进入粮食行业的?

陈波:粮会晚一点了。真正大规模做米应该是在2005年,大规模做品牌米。大规模做品牌面粉可能早个三四年,先做的面粉,我们面粉厂更早。

钟宁:金龙鱼进入粮食行业的时候,当时中国的粮食市场是什么样的?

陈波:当时国内面粉市场相对更落后,第一是粉的等级很低,加工的工艺跟技术因为设备落后就差嘛。第二就是全部以散装为主。因为面粉分两种,我们叫民用粉和工业用粉。民用粉就是老百姓自己拿回家包饺子、擀面条的。工业用粉大部分是专业粉,它是要细分的,你是做饼干的,还是做速冻水饺的,还是做面包蛋糕,都不一样。每种粉都需要配麦或者配粉,它对设备和工艺的要求都完全不一样。当时国内根本就没分这么细,就是小麦磨成粉。其实粉还有前路、中路、后路粉,前路粉是最好的,后路粉没那么好。

不同的需求要不同的粉质。所以整个这种升级的工艺设备以及细分的需求,那时候都还没有。早期就是通粉大路货,早期能吃到白面就不错了,谁还分那么细。富强粉就是很好的粉了,其实富强粉现在是比较差的粉了,我们现在卖的比较便宜的,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很好了。还有一个就是白,面粉早期要白,其实白也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是加了一些增白的东西。这些都是一点点转化过来的。

所以整个面粉行业的发展其实现在还在过程中,现在是往两个方向发展。第一是民用粉往包装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然后也在细分。我们现在推的粉有专门的通粉,就是什么都可以做的。我们有专门做饺子的粉,然后有专门做蛋糕的粉,面包的粉。然后还专门做了一些满足健康需求的,比如荞麦跟小麦的混合粉。

工业粉也在细分,那是更厉害了,完全就是根据你的用途。现在烘焙行业发展非常快,烘焙粉的需求,像高筋低筋的,各种需求都非常多。你是做蛋糕、做面包、做饼干、做速冻,每一个产品它的需求不同,倒推回来对粉的要求不一样。等于我们现在做面粉,实际上是要一直延伸到下游的终端产品,帮助那些终端客户,把他们的需求倒推回来,我们做出相应的粉供应给他。所以现在整个面粉行业的发展也是非常快的。

对我们来讲大米是相对最晚的。大米原来就更初级,就是初级农产品加工,脱壳磨一下,然后就供应市场了。但是跟面粉和油都不一样的一点是,油跟面粉它的加工本身对它最终产品的品质是可以有很大影响的。反过来说也就是如果你想要什么样的质量,可以通过加工来实现。但是米基本上加工是不能够改变它的品质的,它是种出来的。它的品质好不好,好吃不好吃,是粘一点还是没有那么粘,是软的还是硬的,这些不是靠加工改变的。它是地里种出来,品种和气候,以及当年的阳光水分决定了这个米好不好吃。加工只是把壳脱掉,把它做得细一点,或者是糙米,或者是精米,这个可以。但是实际上它的口感、米质,种植就已经决定了。所以更重要的是产区、产地跟原粮的采购,当然加工也很重要。

我们最早选择的是东北,因为中国的米从北到南都有种,但应该说整个优质产区大量集中在北边,因为一年的温差很大,一年基本上是一季。所以我们最早是在东北的佳木斯这种三江平原黑土地,在盘锦、吉林白城这些地方,都是中国优质大米产区建工厂,然后在当地做加工,再运到南方来销售。

而且我们做大米当时一起步跟别的米厂就不一样,别的米厂大概投几百万就建起来了,我们做一个米厂要两个亿。为什么要这么多钱?第一是规模大,更重要的是我们做综合加工和利用,我们的米厂里面会有一个发电厂,会有一个油厂,还有一个中下游的白炭黑工厂。米脱壳以后,最外层壳我们会拿来做燃烧发电,烧完以后的灰我们又拿来做白炭黑,白炭黑又可以做橡胶、做轮胎这些东西。米壳跟大米中间有一层米皮跟米胚,我们是拿来做米糠油。

基本上我们的一粒米是全部把它利用完,所以我们一个大米工厂要投几个亿,整个投资回收周期非常长,前期就很难赚钱,但是它的整个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比较长线的。这种模式应该说全世界也只在中国有,也是我们益海嘉里在东北最早开始尝试做这个模式,应该说还是不错的。后期我们在苏北地区、在江西,这都是产米的区域。然后像广西,广西是油粘米,苏北是苏北米,江西和湖北是丝苗米,我们在南方大米产区也开始用这个模式做米厂工厂。我们现在基本上是从北到中、到南,基本上把中国优质的大米产区都布局了工厂。

钟宁:益海嘉里在佳木斯投资这种模式的米厂时,黑龙江的经济状态是什么样的?

陈波:佳木斯的米厂应该是2002年开始的,到真正出米应该是2005年。当时黑龙江相对来说,我看包括现在也是,整个发展还是相对滞后一点。因为我们第一个项目是在佳木斯,比较北方了,自然条件会艰苦一点。作为投资建厂的话,基本上半年不能施工,因为全部冻住了,只有春季开春以后到秋季那段时间才能去做,时间上首先就很紧张,所以投资也会变大。

第二当地毕竟经济稍微滞后一点,包括人才和当地的一些配套支持,也会困难一点,这些早期肯定是要经历的。而且这么大规模的米厂,里面还有火车装运站,我们工厂里面是直接有货运站的,因为大量的进出,所以整个建设规模很大。这么大的米厂他们也没见过,也没人做过,所以也都是大家尝试着搞,也是一期、二期、三期这么分阶段做起来的,整个过程还是挺艰苦的。

前期都是亏的,因为投资大。第二因为也没人做过,所以很多的问题,一路出问题。销售前期也受阻,因为你投资规模大成本就会高。小米厂反正有生意就做,没有就关了明年再做,他成本很低的,比家庭作坊大一点的那种米厂。这种米厂很多,到处都是,他对原料的采购也比你灵活,他在当地又熟,他享受到的一些政策或者税收方面都比较灵活,所以他成本控制的很低。尤其是米刚下来的时候,他速度又快,质量也不比你差,价格比你便宜,而且非常灵活,所以很困难。

但是他们的弱势是在于,到了四五月份春节过了以后,水分比较高的米他就不敢再做了。高水的米保存特别讲究,往南方发,南北方温差大的时候,米就开始发霉、生虫、返水,这个就是很大的问题。而我们都是要烘干的,所以我们在四五月份到新粮下来之前这一段时间会比较有优势一点,可以继续稳定地供应。因为大厂家,不管是新米还是夏季高水米,都是按照国家标准把含水量烘到一定标准。

钟宁:当时中国的大米市场是什么样的状态?

陈波:那个时候国内大米市场是散、小、乱,但总规模非常大。咱们国家是全世界产量第一,消费第一。因为中国人大米是最大的主粮,所以产销量是最大的,而且国家是管控的,中国历史上粮食一直是国家管控的,国家对粮食的管控还是很严格,统购统销。

到了2000年左右开始放开,但是放开以后非常散,各地甚至到县、到镇里都有米厂,到最后就是有很多家庭式的米厂,无数多的米厂,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然后原粮的采购也是五花八门,销售也是五花八门,就是完全放开的市场。没有大的企业,全是一堆小厂。除了当时的中储粮、中粮他们规模比较大,但他们主要是做原粮的储备和采购,到了销售这一端,各个地方的粮食局、私有企业、个体全都在做,所以产品的标准也没有完全统一,流通也没有很规范。也没有品牌米,包装米也很少,价格也是非常混乱。

钟宁:中国大米的产品标准是什么时候统一的?

陈波:国家标准是逐步完善的,标准是之前就有,但是逐步完善到像现在比较规范应该是2005年以后。2005年以后国家标准就越来越规范了,检查跟管理也越来越规范。因为随着品牌米和包装米出来了,说实在的,监管部门才有办法去查,不然都是散米这个查起来工作量是非常大的。所以包装米和品牌米就像包装油和品牌油一样,它都有利于规范整个行业,让监控成本和管理成本大幅度降低,变得可追溯了,所以整个产品品质才会越来越好,整个行业才会越来越好。

钟宁:我们印象中在广东生活,早期吃的都是进口的包装米,到很晚才看到市场上有国产的品牌米,现在回想起来中国有包装米其实是挺晚的。

陈波:整个粮油行业里面,油、面、米,米是包装化和品牌化最晚的,也是国家开放最晚的。其实到现在应该说这个过程还没结束,现在你去超市卖散米的还是非常多,你去做家庭访问的话,家里面还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在吃散米。所以这个过程还在继续,到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包装油、包装米、包装面,这都是肯定的了。现在米跟面,特别是米,可能还要有个十年八年的过程。

钟宁:2005年成品包装米出来以后主要销售市场是哪里?

陈波:早期还是在大超市、大卖场进行销售。华南华东这两个是我们最大的市场,后期再发展到华中、西南、西北。其实最远到新疆,到西藏都有了。但是销量最大,比例最高的,或者说产品卖的比较高端一点的,还是在沿海地区。

钟宁:当时餐饮行业用米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陈波:就跟我前面说的市场的状态是一模一样的,就是小散乱,就地在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采购。我觉得中国的餐饮早期对米的重视度特别低,这可能也跟用餐者的习惯有关。因为大部分人过去都是去吃你家的菜的,就是你这家有招牌菜,有卖的特别好的菜,会因为某一个招牌菜过来。很少有说因为你的米好过来,因为米都是配菜的。而且很多餐厅早期米是不要钱的,菜点了要给钱的,米是随便吃免费的,所以他们米用的都很差,而且差也不太影响生意是因为菜很好,反正只要菜好吃大家也吃得下,这是早期。

到后来慢慢有一部分餐厅开始认为米很重要了,因为有很多的消费者,真的就是因为米差了他们会投诉。然后你用了好米做的饭,很多人会因为这家餐厅的米特别好吃,不用菜都可以吃一碗,然后会回来。他们发现米虽然在菜的成本里面并不占很大,但是如果做得好的话是很招客的。我见过一些餐厅,他们米饭是在专门一个房间用特制的电饭煲做,然后做的时间也很讲究,你坐下点菜的时候要,等到准备开始吃饭了,他正好也差不多煲好了,整个房间都是米饭的香味,客人都觉得体验很好。

当然这是比较高端的餐厅。就发现其实在餐饮里面米是很重要的。其实你到日本韩国也是这样,他们菜是很讲究,饭也是非常讲究的,包括他盛上来的时候的温度。中国有很多都是蒸好了以后一个大锅里一放,反正要的时候就盛,有些都凉了,然后米质也不好,颜色也不好。像日本他们在这方面确实是做得很好,包括米饭跟菜的互相配合,这就让消费体验更好。

中国早期确实这方面做得不太好,但是现在我发现有一些已经开始了对米的这种讲究,包括米的品种,就是什么样的米配什么样的菜。像广东这边喜欢炒饭,炒饭他们很多都是用的泰米,泰米比较没有粘性,炒得散,它是长粒,带香味,然后你用蛋或者其他的料跟它炒能充分的混合,既有饭香又有菜香很好吃。另外广东人喜欢吃煲仔饭,煲仔饭要起一点点的饭焦,煲仔饭用什么米呢?就一定要用好的油粘米。现在我们有个工厂就是在广西的贵港,是出中国最好的油粘米的地方。用好的贵港的油粘米来煲那个饭,很好吃。你要是在其他地方吃比较好的中餐的时候,其实配一碗五常的稻花香米,或者是吉林的香米,都是很好吃的。

钟宁:益海嘉里集团物流体系的提升经历了哪些过程?

陈波:我们有一个专业的物流公司,主要做几个业务,第一个是做干线运输,干线运输就包括火车、车皮和专列。第二是轮船,长江和沿海的航运,我们自己有船。第三就是城市间的城际高速公路长途货运,二十米的货柜。还有第四个就是做城市内的这种配送业务,因为我们要从总仓配送到各个销售点。

因为我没有负责这部分的业务,具体数字我说不出来,比如说他们有多少条船,有多少油罐专列,反正就是很大的规模。因为我们一年在国内的总运输量,我没记错的话应该在五六千万吨,所以这个体量是很大的。还有一部分是从国外进来,有一部分是国内采购,包括小麦、水稻、大豆、菜籽、花生,等等这些油料作物和粮食作物要运到工厂。加工完了以后成品要运到经销商,要运到各个销售点。然后加工的一些豆粕等等其他的副料,还要运到饲料厂,运到其他的食品加工厂,所以这个进出量是非常大的。我们的物流体系相对比较完善应该也是在2000年以后,比较特别完善应该是在2006年以后,有水路、有铁路、有公路、有空运、有城配,然后有干线、有散货,完全建立起来这么一个体系。

钟宁:您认为物流在食品安全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陈波:非常重要,因为第一我们的量很大,我刚才讲了有这么大量的原料的进和产成品的出,整个系统能够维持很好的高速高效的运转,物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你这么大的量,你要进来也要讲究节奏和时间。你不能一下都来,都来那个厂子盛不了。但是你也不能说来一段停一段,那样工厂就停停跑跑。

像我们这种粮油工厂,最好的状态是机器满产,持续不停地跑,这就要求原料是持续不停很稳定地供应,然后你出来的产品也得持续地拉走,不然那个工厂也得憋停了。没有原料工厂会停车,转得太快了产品没拉走也会憋停,因为它的量太大,你的仓库再大都无法满足。

所以这就要求什么呢?要求你的整个物流系统的设计要非常高效合理,原料源源不断均匀稳定地供应,出来的东西要源源不断均匀稳定地拉走,保证整个生产是很连续化,很高效很顺畅的,这样质量成本是最优的。因为我们量大,而且点多,我们在中国有一百多个工厂,你要保证这一百多个点都要在这个状态下运行,所以这是挺不容易的。

第二就是食物都是有生命的。大米水稻它是活的,虽然收割上来,但它还在呼吸,时间对它的质量口感非常重要。食物首先的要求都是有保质期,但是保质期是最低的要求了,你要好的质量和好的口感,就是要用最快的速度把它从田里边拿过来加工好,然后送到消费者手上,这个时间压的越短,它的口感和品质越好,面粉、大米、油,整体来讲都是越新鲜越好。所以这个时间的把控,怎么把原料在它最好的时间送到工厂,因为原料也是一级一级收上来的,加工完了以后最快地送到总仓,总仓送到经销商,经销商配送到终端店,终端店给到消费者,整个链条的过程,要设计得很精密很高效,这对食物的口感品质,甚至包括它的健康都是很有价值的。所以我们整个体系里面,物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钟宁:益海嘉里从1988年到现在经历了整个中国餐饮改革和创新的过程,2006年左右基本完成了整个产业板块的布局。从2006年到现在这个阶段,益海嘉里主要的进展是什么?

陈波:我觉得这个阶段主要做了两个东西,第一就是从油跨越到整个粮油,我们早期进入中国就是做油,2000年前基本上是以油为主,2000年以后开始涉足做一些面粉和米。真正开始大规模布局粮食,从油开始迈到粮油,应该是从2006年开始,就是开始大规模建米厂,建面粉厂,同时当然也扩建油的工厂。所以这个时期是油米面三条线一起跑,而且米面跑得更快。

到现在可能说已经初步把油米面的工厂和产地的布局都做完了,我们的米厂和面粉厂都分两种工厂,一种我们叫产地产区工厂,早期我们都是哪个地方产小麦,哪个地方产好的大米,我们就在哪建工厂。到后期我们开始建销区工厂,像深圳、上海、广州,这些地方是不产小麦不产大米的,但是我们也建工厂,因为这里有一个很大的消费市场,他们的需求也很细分。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建工厂,把原料从各个地方运到这里来,然后通过加工,满足这个市场的需求,这种叫销区工厂。所以我们有产区工厂,有销区工厂。

所以这整个过程,到现在虽然说还在继续,但是应该说大的格局已经具备了。所以我们这个时期做的事情,第一我觉得就是完成了从油到米面整个粮油行业的跨越,第二就是整个工厂的布局,全国完成了从产区到销区的工厂布局。我觉得这是最近十来年完成的最大的两个工作。

钟宁:这些年益海嘉里在品牌战略方面有哪些变化?

陈波:早期我们品牌就是金龙鱼了,然后金龙鱼里面出不同的油种,从调和油开始,到菜油、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油这么出来。那么到今天实际上我可以用一个比喻,我们已经是一个粮油行业的宝洁。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已经是一个多品牌、多渠道、多品类的架构了。品类刚才已经讲了,油、米、面、挂面、调味品,然后一些下游的食品,多品类。

多品牌现在比如说以油为例,我们现在有四个层次的品牌布局。高端的我们有像欧丽薇兰这样最高端最专业的橄榄油,目前也是国内第一的橄榄油品牌。胡姬花是我们专门做花生油的,高端专业的花生油品牌。鲤鱼是高端的菜籽油品牌。然后下面是金龙鱼,金龙鱼是现在全球最大的粮油品牌,产品跨了油米面,光是在油里面就有十一个油种。再下来我们还有一个品牌是叫香满园,是比金龙鱼定位稍低,更大众化,性价比更高的一个品牌。香满园本身我们在油米面也都有布局,而且这个品牌的规模也非常的大。在香满园下面我们还有一些区域型的品牌。

所以基本上可以看到,比如说以油为例,我们是从高到低,从综合型的品牌到专业型的品牌全部都做了布局,而且满足不同的细分,这是油。其实米和面的品牌结构和逻辑是完全一样的,比如说大米里有香纳兰这个专门做泰国米的品牌,有乳玉皇妃是专门做电商和东北高端稻花香米的品牌,也有金龙鱼,也有香满园,也有金元宝这种比较偏餐饮的品牌,都已经搭建起来了。面粉也是这个情况,另外我们也做面条,还做其他的调味品。所以基本上我们的业务会从油到粮油,到厨房的一些食品这样延伸,也是多品牌多渠道。

渠道的角度,除了我刚才说的大卖场这种现代渠道,也有传统的这种菜市场的夫妻老婆店这种传统渠道。现在电商发展的速度比较快,所以我们也有专门去布局一些电商渠道,专门为电商定制的一些产品或者品牌也在做,所以完全是多渠道在做的。包括餐饮这个渠道,我们也会有专门定制的餐饮渠道的产品。像餐饮里边现在也细分了,也有传统餐饮跟电商餐饮,比如像美团上面他们是电商餐饮,他们需求的油、米、面粉这些产品我们也会做。所以我们基本上我们是包容了整个粮油从家庭需求,到餐饮需求,到食品工业需求的所有需求,针对所有他们这些需求都做了一个很大的布局。

钟宁:益海嘉里创造了多少就业机会?

陈波:就业我没统计过,反正目前我们员工是两万多人,如果把上下游的产业加在一起几十万人是有的。

钟宁:您在益海嘉里工作的这24年中记忆最深刻的是什么?

陈波:整体还是觉得能进入到这个行业很幸运,从进入行业到现在,正好经历了整个行业最高速发展的这个过程。整个行业从零到现在,我们刚进来的时候,可以说没有这个行业,包装油包装米都没有。我刚才说一开始找副食店,他说你走错门了我们这不卖,你去粮油店。现在你到任何一个超市,粮油都是他最大的品类,不是之一,比饮料,比其他一般的日化都更大,一般你到任何一个大的超市去,粮油都是排第一,最差也是排第二的品类。所以现在不是卖不卖的问题了,都卖的非常多。整个过程也就是短短的二十多年,粮油快消品的这个类别原来是零,现在发展到几千亿,也就是二十多年。我们从1995年进到这个公司,算入了这个行,到现在等于正好是经历了这个从零到几千亿的高速发展的过程,我觉得这会留下很深的印象。当然个人跟着这个发展,自身才有发展,因为没有行业发展,没有企业发展,自身不可能有任何发展。

钟宁:如果请您对益海嘉里说一句话您会说什么?

陈波:我自己感觉还是非常值得了,而且很高兴能够加入这个企业,经历了整个行业发展的过程。如果有机会再来,我可能还是会加入这个企业,还是会加入这个行业,还是会走这个过程,我觉得这是很难得的。

End

编辑:何亚丽

来源:味觉大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