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协会官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现代著名书法家作品 中国书法协会官网

中国书法协会官网

2024-06-25 13: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方志恩

号士心,斋称“山风堂、近月楼、二阁居”等。1947年出生,浙江临安昌化人。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浙江省花鸟画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第3-5届理事、杭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临安市书法家协会第3-6届主席。

曾获全国第二届电视书法大赛二等奖,国际文化交流赛克勒杯中国书法竞赛二等奖,“兰亭奖·牡丹杯”全国会员作品评选三等奖(一等奖缺、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首届国际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等;书法作品入展第二届“兰亭奖·艺术奖”等十余次全国大展。曾获杭州市"五个一工程”奖。2003年随中国书法代表团出访韩国。2009年随浙江书法代表团访问台湾。2010年随浙江美术代表团出访日本。曾两度被当地政府评为“知识分子拔尖人才”,连续7届获政府文艺奖一等奖。曾在杭州国画院美术馆举办“大道中行一方志恩书画作品展”。

出版《方志恩书法艺术》《方志恩书画作品集》《释迦如来应化事迹图》《方志恩作品精选一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学范本》《方志恩花鸟画集》《方志恩书法作品·国学粹言》《方志恩花鸟画·兰竹清音》《方志恩花鸟画·松梅傲骨》《大匠之门·方志恩瓷画精品》等个人作品集。在《中华书画家》《中国书法》《书法》《中国书画》《荣宝斋》《中国民族书画》《文化月刊》《中国艺术报》《中国书法报》《中国商报》《中国收藏》《世界知识画刊》《美术报》《书法报》《浙江日报》《杭州日报》等报刊杂志作过专题介绍。

文人书画佼佼者

——方志恩先生

文/王志远

文人,是当代人颇为陌生的一个概念。当下,有文凭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但是能够称得上是文人的,却寥若晨星。因为有文凭未必有文化,文化浅薄,又何以称为文人?

方志恩国画作品

当然,近年来文人这个词语也曾不断出现在文章或微信里,但大多与20世纪民国岁月有关。至于1949年后,文人似乎渐渐变成了一顶并不光彩的帽子,虽然不算是一种“成分”,却也终究不属于光荣的无产者之列,大约归于布尔乔亚之流,是必须被改造的。

方志恩国画作品

不过,时光荏苒,岁月无情,当今的时代潮流,终于迎来了传统文化复兴的曙光,文人,自然就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渐渐得到各界的青睐和尊重。当文化成为寻寻觅觅的对象时,“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们才领悟到,文人,才称得起是有文化的。

方志恩 《岳阳楼记》摘句 1999年

言归正传,我如今为之作序的这位长者,正是我心目中可以推崇给各界的一位文人——方志恩先生。

说方志恩先生是文人,并非凭空。实实在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他作品中弥漫着的气息。他的书法,是可以和前辈启功先生为伍的。当年有人把元白老人的书法斥责为“馆阁体”,老先生不仅不生气,反倒调侃道,如果真够了“馆阁体”,我总算还没有辱没了祖宗。方先生的书法,恰好是得了“馆阁体”和“钟王”的精髓,清新秀雅,恬淡悠闲,没有丝毫剑拔弩张的紧迫,更不会横涂竖抹,离经叛道,稀奇古怪。欣赏方先生的书法,犹如面对一丛舒朗的绿竹,会有一阵阵清风,不时地从字里行间拂面而来。

方志恩 司马温公《家训》2014年

书画同源。方先生的画,也是如同一股清泉在石上漫过,无论是引颈的仙鹤,或是行笔洒脱的兰竹,或是笔力雄健的松梅,还是踏枝的寿带,都带着站在画图前的人们,进入另外一个清凉世界。

方先生的文人气息,是从骨子里沁出的,一派天真,毫无做作。他继承和光大的,是我们当今社会最缺少的一份淡定。

方志恩 苏东坡诗 2014年

其实,经历过七十多载的岁月,方先生的人生也是历尽沧桑,跌宕起伏。可贵的是他不忘初心,独立守神,常在“大道中行”。这个道,既是文人墨客的道,也是正人君子的道。其心正,故书画也正。清纯中散发的,是一股正气、骨气、纯真之气、浩然之气。

欢喜赞叹之余,敬上一瓣心香,权以此文为先生序。

沛溪王志远岁在丁酉秋分後一日20170924

(本文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宗教学会顾问。)

书画艺术之刍议

文/方志恩

书法和中国画在用笔上都有一个共同要求:“沉着痛快”。所谓沉着,即下筆不浮,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刻入纸中也;所谓痛快,即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也。沉着痛快视书体和画种及部位之不同各有区别,然都又强调必须“写”出。

方志恩 蝶恋花 2019年

要达到“写”之要求,须对所写之书体或所画之物象有清晰之了解,关键部位甚至解剖分析,掌握其特征和变化之规律,才能做到得之于心,应之于手。落笔大瞻、肯定、准确、概括、夸张而不失态,细腻而不拘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挂碍,都会影响沉着痛快之发挥。取法低下和紧跟时风都难成气候。笔墨也难随时代。书法和中国画如不讲“写”,不讲“笔墨”,它就失去了进入核心圈的机会。当然,你讲“写”,你讲“笔墨”也不一定就能进入核心圈,关键在人文积累和艺术之修养在作品中的体现。书画家是不需用嘴说话的,作品是对自己的最好介绍,你达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它会毫无保留的给你表白思想的深度和功夫的熟练准确程度以及你的审美高度。

方志恩 群鹊噪雪

赵孟頫是公认的文人书画历史顶尖人物,他强调“用笔千古不易”,和大文豪、文人画的开创者苏轼要求的“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的论点,阐发的都是同一个道理,书法中称点画(现在叫线条),国画中称笔墨,点画和笔墨要活,这个活字,非仅活动之活,更应理解为死活之活,活就有神气骨肉血,如果是僵硬板滞,怎么能活呢?“活”,有生命感才算活,才能活,岂不是应千古不易吗?清代大画家石涛有“一画”论,强调千画万画从一画始,一画能活,千画万画自然就活了。当然,上之古贤所指的文化含量要更宽泛,更深刻。

方志恩 国寿无疆

书法之临帖和国画之临摹解决的都是技巧和技术问题,要使技入之于艺,而进乎于道,都须深入生活,师法自然。将前人的“法”在生活和自然中融会贯通,变成自觉的行动,做到心精手熟,心手相应。古人云:“道在瓦甓”是也。张旭看裴将军舞剑,公孙大娘舞剑器,把笔作书,运斤成风;怀素夜闻嘉陵江水不尽涛声,书道大进;王羲之观鹅项之婉转弯环,悟用笔之转折变幻。唐代孙过庭对此更有鞭辟淋漓之描述: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古贤悟道,唯折服赞叹而已。只要用心,生活和自然中处处可以找到或悟到切合点的。道不远人,举一反三,触类可以旁通了。

方志恩 《画禅室随笔》节选 2017年

中国书画,特讲究一种古意。古意是历代审美累积之经验,是人文之体现和要求。人们评论一件作品时,衡量格调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常常是经典古味。继承优秀传统,怎么来体现这个继承呢?作品中存有经典的古味,有出处,说明就有继承的含量了。这个含量,其实是美之含量,人文审美累积之含量。含量越充分,个性越突出,说明既有继承也有了创新,品位也就在其中了。

方志恩 《礼记·礼运》第九节选 2016年

创新,是现在最为流行的口号。要求创新,其实,古今中外,莫不如此。然而,创新中能否体现古意,能否体现民族历史经典作品的精华,这是检验真创新、高水平创新与“伪创新”,“低水平创新”的标志(所谓伪创新,低水平创新实际是一种平面的、局部的、地域性的非历史之新,其实,说白了,是井底之见)。其实,这与科技界能否将当代最尖端的科技成果用于自己的产品一样。人说要用最大的功夫打进去,又要用最大的功夫打出来,打进打出须有实物(作品)来证明,方能使人信服。所以,我坚持:“新中求古”。这不仅是一个提法问题,实是一个如何继承和创新的标准问题。这是因为“中国书画”公认的经典顶峰不在现代之故。仅仅是所谓的“新”,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个标准应是纵向的,不应是横向的。横向的比比较容易使人满足、使人骄傲、使人近视。纵向的比较才能使人沉静、使人虚心、使人进步。

方志恩 《论语》一则 2017年

我曾想到一个“农夫插秧论”。农夫插秧是倒着前进的,他既须时时关照手上和眼前的前后左右关系,又须时时关照已经过去的座标关系,更须关照起点的座标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免去偏离目标的后果。传统文化中致于中国书画的哲理思想要求,几千年来已记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已融入了中华民族整体的基因中,更已体现在平常的生活中。任何的新都须和这个已经模糊的,实则存在的并可证明是合理的要求相接近,相融合才能成为一体,被历史所接受,纳入新的传统被流传。其实,这个哲理思想要求之一就是:“中庸”。它像商品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一样,价格不能离开价值,但价格可以围绕价值因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下浮动。审美也可以围绕“中庸”这条主线因审美观念的不同而上下变化,或阳刚壮美,或阴柔秀丽。超出其极限,都会走向反面,这就是所谓过犹不及。宋人表述为无过无不到,此话不是太经典了吗?有句名言叫“学到寻源自不疑”。那种不顾文脉传承,不顾本民族经典的虚无行为,都难以有好的结果。现在书画界,其实也不止书画界(包括作者在内),大多的只不过了解了传统文化的一个外在样式,依样画瓢而已。对于深层之内核,如儒、道、佛、老庄等思想,需花极大的精力去学习和研究。否则,都将浮在表面。现今,西风正劲,但只要自身健康过硬,再大的西风也能化为甘霖,为我所用。怕的是认识不清,体用不明,功夫不硬,自然另当别论。

方志恩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1996年

中国书画作品还强调需要有静气,作品的静气其实是现象,静气作品的背后是修炼火候到位的作者之心意与功夫的自然表达。孙悟空自视了得,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但常遇到妖怪,打得昏天黑地,仍然无法取胜,只好去请面目慈祥、温文娴静的观音大士帮忙。观音无须手脚,便能降服妖魔,这只是一个浅显得不太适合的比喻。其实,这是东方传统文化要求使然。圣哲伟人“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风度是最为恰当的。白居易有首题仙鹤的诗也能说明问题。“人各有所好,物固无常宜,誰谓尔能舞,不如闲立时”。所以,“静”之于作者和作品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水平,是一种要求,是一种目标,是一种企盼。

方志恩 节录《孟子》公孙丑上 2009年

中国书画到了吴昌硕,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至达高峰,成为一代宗师,后继者有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高山仰止。偏工易就,众善难求。艺术作品就是艺术作品,不需任何外在的附加。当其自身的能量不能穿越时空时,靠祖辈的庇荫、名师的光环、艺官的“权威”、名校的影响、老招牌社团的威望,只能发挥一时的作用,随着光阴的流逝,都将失去昔日的光彩。妄自尊大者,将被智者和后人传为笑谈。

方志恩篆刻作品

仅从中国书画中学习书画,犹如身在庐山,难识庐山真面目。任何艺术或专门学问都有其共同的学术要求,功夫在“诗外”。中国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小分支,只有了解那个大文化的背景,才能自觉地了解中国书画。中国书画才能往深层次发展。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卫星,要了解地球,必须了解太阳系的情况,进而研究整个宇宙的起源和运行规律,才能更深刻的了解地球。中国书画与文化的关系也是同理。

书内求书画,求得的是死法。书外求书画(确切地说是悟得普遍之规律—理。隔行不隔理)求得的是活法。得活法者,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诗外”之功,用之于“诗内”,要达到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方为贯通,才算成功。否则也是自欺欺人。

方志恩篆刻作品

其实,学习中国书画除了继承、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外,其主要目的还是修身养性。通过习练,使自己的品质、性情得到锤炼与升华,身心得到美的陶冶,从而提高生命质量和境界。但作品一旦流传,就是一种宣传,一种教化,岂有不认真之理。四书中的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朱熹在白鹿洞教条中也明确说明“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明白了这些道理,心就不会浮,不会骄,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我们不能辜负如此好的时代,如此好的安定环境。我曾有一首学书有感诗曰:“书贵渐修乐其中,日复一日境不同,滴水无痕石穿孔,无意而佳始见工。”“无意”其实是无挂碍,无挂碍故。是理法融通后的自然状态。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仅从器用入手,终难成大器。书如此,画亦如此。自然生态需保护,人文生态也亟需涵养和保护的。

2013.8.20

方志恩 毛笔临《兰亭集序》

方志恩 《兰亭序》钢笔字

方志恩 《兰亭序》钢笔字

文人书画佼佼者——方志恩先生

方志恩号士心,斋称“山风堂、近月楼、二阁居”等。1947年出生,浙江临安昌化人。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