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连胜之后容易连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王者为什么连胜就会连输呢知乎小说下载网站下载不了 为什么“连胜之后容易连败”?

为什么“连胜之后容易连败”?

2023-04-13 17: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是我的第 133 天分享

全文共约 2500 字,阅读完共需约 7 分钟

假如你所在的单位或学校要组织春季运动会。

此时有一个选手第一次表现非常棒,你觉得他第二次得分如何?

如果有一个选手第一次表现得并不尽如人意,你觉得他第二次会逆风翻盘吗?为什么?

当你看完今天的分享后,你一定会​有所感悟。

01

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

1. 均值回归效应

在游戏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连胜必连败。

在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还觉得很神奇​。旁边的兄弟告诉我,在对战类游戏中,你的胜率其实已经被“安排”好了,基本上就是在50%-55%,如果你能达到60%以上,说明你已经​是一个大神了。

如果你一直连胜,那你的胜率可能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是系统一定会给你安排比较“坑”的队友,总有一天,你的胜率会回归到​均值上来。

这种情况就是很明显的均值回归效应。均值回归效应指的是,从长期来看,表现值总是会围绕​平均值波动

价值和价格的关系和这个很像:“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你看那些股票,不会一直上涨,总会有下跌的时候。同时,从长期来看,​“均值线”基本与“价值线”吻合。

与“均值理论”相关的概念,还有一个名词,叫“新手光环效应”。新手光环效应指的是,当你首次尝试某个东西的时候,你的成绩表现大概率比​平均水平要好。

听起来很玄乎是不是?回想一下,当你首次尝试某个东西的时候,你有没有觉得你的运气似乎比别人好一点呢?(当然,这里不排除系统可能会在刚开始的时候,故意让你运气好一点,以便能更好地吸引你继续)

说了这么多,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你再想一下,你觉得第二次这两位选手的表现会怎么样呢?

心理学家和教练们经过统计和研究发现,​如果选手第一天表现好,那么他第二天大概率表现会稍稍逊色一点;而对于那些第一天表现并不是很好的选手们而言,他们第二天​大概率比第一天的表现强。

这个其实用“均值回归理论”​也很好解释。如果前面表现大大超过一个人均值,那么平均值就像一个无形的绳子一样,​拽着你往回撤。而如果前面表现平平,低于均值​。均值就像一个​无形的手,把他往前推。

2. 我们能做什么

理解完均值回归理论,我不知道你会有种​什么感觉?因为觉得自己将来一定会比现在好而开心,还是觉得现在的水平已经严重“透支”​了均值,将来可能再也不会有现在的辉煌战绩?

​你不用过于焦虑,也不必过于乐观。虽然“均值回归”无法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让均值从长远来看不断提升,这样就算再回归均值,可能也会比你以前的“顶峰”要好。

比如你的“成绩”会在你的“均值”上下20%进行浮动。假设你现在的水平是100,那么你就会在80~120之间波动。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如果你通过努力,让自己的“均值”每年增加10%,五年后,你的均值就变成了161,到时候你就会在128~193之间波动了,就算是最低值128,也远远超出了当年的顶峰——120。

反过来也是同样的道理,“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如果你每年减少10%,五年后均值就变成了59,就算是最高峰,也不到71了。远低于五年前的最低值——80。

02

用“均值”修正你的“直觉误差”

1. “赵梅”的例子

赵梅现在是某大学2年级学生。你小的时候见过她一面,她4岁时就开始写诗,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她这次大学期末考试能考多少分?(满分100)

如果我只告诉你赵梅是某大学2年级学生,那些已知条件通通都没有,你觉得她期末考试能考多少分呢?

让我猜测一下你脑海中的结果,在第一个问题里,你可能会觉得她期末考试能考90多甚至满分​。因为在你的潜意识里,小时候​天资聪颖,长大后一定也错不了。而对于第二个问题,你可能觉得她也就能考个七八十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区别呢?

这其实就是我们大脑中“直觉性预测”的误差。当我们获得的信息不够多时,我们的大脑就会拼命地把所有条件串联起来​。

比如在第一个问题里,如果你只知道赵梅是学生,大脑是无法得到答案的,于是就抓住了“救命稻草”​——小时候表现好。因此你就会觉得她现在也一定很棒。

第二个问题更狠,连多余的已知条件都不给你了​。没关系,“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就算只给一个条件,大脑也能给你想出来答案。当你在预测第二个问题的结果时,大脑会默认把你类似情境的考试​均值拿出来,当做参考。

也就是说,当我们没有任何已知信息时,大脑会倾向于提供“平均值”​作为参考答案。

这种直觉的好处就是不费劲,我们可以直接提取信息​。但是隐患就是,我们容易在没有掌握足够信息的情况下,形成“偏见”​。

2. 如何修正?

这种直觉性的偏差虽然无法消除,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减少这种误差。

怎么做呢?

我们可以把自己“盲猜”与根据“已知信息”的预测结果​进行加权计算。

我以上面“赵梅”​的问题为例。

第一步,忽略所有已知信息,简化成类似于第二个问题的形式,然后预测​结果。假设在这一步,你“盲猜”的结果为60-90的均值——75。

第二步,加入主观因素,​进行第二次预测。这时我们就重新回到了第一个问题,假设在这一部,你“预测”的结果为​90分。

第三步,估算“已知证据”与预测结果的​关联系数。比如在“赵梅”的问题中,“四岁会写诗,五六岁能写文章”就是“已知证据”。​小时候的优秀与现在的成绩有多大的关系呢?​20%?​50%?最后,你可能觉得这条证据与大学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2(20%)​。

第四步,把第二步结果中关联的那一部分,“移植”到“盲猜”结果的对应比例当中。这句话看上去有点绕,我一计算你就明白了。

相关系数为0.2,所以我把第二步这部分分数拿出来,就是90*0.2=18,然后把第一步的那20%去掉,用18来代替​:90*0.2+75*0.8​

​最后的结果,就是78分。

当我们在面对已知信息不多的“预测”类问题时,“均值”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修正“直觉性偏差”​。

(本部分内容的读书笔记)

------------------------------

把自己的心态放平,找准自己的“均值”,然后努力提升它。随着均值的不断提升,你会发现,当初纠结的那些问题,是有多么的微不足道。

同时,“均值回归效应”还可以帮助你在预测时更加理性一点,而不是一味地​只凭直觉。下一次当你预测一个人的“胜率”时,一定要记得考虑上“均值”哦​。

以上是我今天的学习分享。我是润东,我们一起,向上生长。

参考资料:

1.《思考,快与慢》 作者 丹尼尔·卡尼曼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