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叙 注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爱说文解字原文 说文解字·叙 注释

说文解字·叙 注释

2023-05-26 04: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 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51〕,以见指〔52〕,武信〔53〕是也。五曰转注〔54〕。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55〕,考老〔56〕是也。六曰假借〔57〕。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58〕,令长〔59〕是也。

及宣王〔60〕太史籀〔61〕着大篆〔62〕十五篇,与古文〔63〕或异。至孔子书六经〔64〕,左丘明述《春秋传》〔65〕,皆以〔66〕古文,厥〔67〕意可得而说。其后诸侯力政〔68〕,不统于王〔69〕。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70〕,田畴异畮〔71〕,车涂异轨〔72〕,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73〕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74〕,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75〕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76〕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77〕,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78〕,以趣约易〔79〕。而古文由此绝矣〔80〕。

自尔〔81〕秦书有八体: 一曰大篆〔82〕,二曰小篆,三曰刻符〔83〕,四曰虫书〔84〕,五曰摹印〔85〕,六曰署书〔86〕,七曰殳书〔87〕,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88〕。尉律〔89〕: 学僮〔90〕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91〕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为尚书史〔92〕,字或不正,辄举劾〔93〕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94〕,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孝宣〔95〕时,召通《仓颉》读〔96〕者,张敞〔97〕从受之。凉州刺使杜业〔98〕,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99〕,亦能言之。孝平皇帝〔100〕时,征〔101〕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于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杨雄〔102〕采以作《训纂篇》〔103〕。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104〕,群书所载,略〔105〕存之矣。

及亡新居摄〔106〕,使大司空甄丰〔107〕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108〕,颇〔109〕改定古文。时有六书〔110〕: 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111〕也;二曰奇字〔112〕,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113〕;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114〕,所以摹印也〔115〕;六曰鸟虫书〔116〕,所以书幡信也。

壁中书者,鲁恭王〔117〕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仓〔118〕献《春秋左氏传》。郡国〔119〕亦往往与山川得鼎彜〔120〕,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121〕。虽叵〔122〕复见远流,其详可略得说也。而世人大共非訾〔123〕,以为好奇者也,故诡〔124〕更正文〔125〕,乡壁〔126〕虚造不可知之书〔127〕,变乱常行,以耀于世。〔128〕诸生竞说字解经谊〔129〕,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130〕曰“马头人为长〔131〕”,“人持十为斗〔132〕”,“虫者屈中也〔133〕”。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134〕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啚夫翫其所习〔135〕,蔽所希闻〔136〕,不见通学,未尝覩字例之条〔137〕,怪旧埶而善野言〔138〕,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139〕。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140〕”,因号“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141〕其迷误不谕〔142〕,岂不悖〔143〕哉!

《书》〔144〕曰:“予欲观古人之象〔145〕。”言必遵修古文而不穿凿。〔146〕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也夫!”〔147〕盖非其〔148〕不知而不问人,人用其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衺辞,使天下学者疑。盖〔149〕文字者,经艺〔150〕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151〕故曰“本立而道生〔152〕”,“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153〕”

今叙〔154〕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155〕,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156〕其说,将以理群类〔157〕,解谬误,晓〔158〕学者,达神恉。分别部居〔159〕,不相杂厕〔160〕。万物咸覩〔161〕,靡不兼载。厥谊不昭〔162〕,爰明以谕〔163〕。其偁〔164〕《易》,孟氏〔165〕;《书》孔氏〔166〕;《诗》,毛氏〔167〕;《礼》〔168〕,《周官》〔169〕;《春秋》,左氏〔170〕;《论语》,《孝经》〔171〕,皆古文〔172〕也。其于所不知,盖阙如〔173〕也。

叙曰〔174〕: 此十四篇〔175〕,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说凡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176〕其建首〔177〕也,立一为端〔178〕。方以类聚,物以群分〔179〕。同牵条属〔180〕,共理相贯。杂而不越〔181〕,据形系联。引而申之,〔182〕以究万原〔183〕。毕终于亥〔184〕,知化穷冥〔185〕。于〔186〕时大汉,圣德熙明〔187〕,承天稽唐〔188〕,敷崇殷中〔189〕。遐迩被泽,渥衍沛滂〔190〕。广业甄微〔191〕,学士知方。探啧索隐,厥谊可传〔192〕。

粤在永元,困顿之年〔193〕,孟陬〔194〕之月,朔日甲申。

曾曾小子〔195〕,祖自炎神〔196〕。缙云相黄〔197〕,共承高辛〔198〕。太岳佐夏〔199〕,吕叔作藩〔200〕。俾矦于许〔201〕,世祚遗灵〔202〕。自彼徂召〔203〕,宅此汝濒〔204〕。窃卬景行〔205〕,取涉圣门〔206〕。其弘如何?节彼南山〔207〕。欲罢不能,既竭愚才〔208〕。惜道之昧,闻疑载疑〔209〕。演赞其志〔210〕,次列微辞〔211〕。知此者稀,傥昭所尤〔212〕。庶有达者〔213〕,理而董之〔214〕。

〔注释〕 庖羲氏: 亦作伏羲氏、包牺氏。传说中上古氏族首领。与女娲一起“再创人类”,为人类“别婚姻”制礼法之祖。 王(wàng): 动词。以王道治天下。 象: 征兆,迹象。 法: 标准;模式。 文: 同“纹”,纹路,纹理。 宜: 适宜,合宜。指适合的条件。 诸:“之于”的合音;身: 自己。 物: 与“身”相对,指自己以外的客体。 易: 古代指阴阳变化消长的现象。又《易》,古书名。为卜筮之书。相传有《连山》、《归藏》、《周易》三种,合称三《易》,今仅存《周易》,简称《易》。 八卦: 《周易》中的八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基本图形,每个图形用三个分别代表阳的“-”(阳爻)和代表阴的“--”(阴爻)组成。 垂: 垂示。宪象: 观测推算天象。以上这一段话出于《周易·系辞下》。 神农氏: 古帝王名。始教民为耒耜,务农业,故称神农氏。传说他曾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也称炎帝。 结绳为治: 用结绳的方式记事和治理。 统: 治理,管理。 庶业: 众业。其繁: 繁盛。 饰伪: 饰,装饰。伪,人为。萌生: 初生;发生。 黄帝之史: 黄帝,古帝名。传说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又居姬水,因改姓姬。亦称“有熊氏”。史: 史官。仓颉: 相传是黄帝时的史官,传说是他创造了汉字。 蹏迒(tí háng): 蹏即蹄,兽蹄。迒,兽迹。 分理: 纹理、脉络之间的联系。 书契: 指文字。契本指契刻,一种用简单刻画以帮助记事的符号和工具。 百工: 百官。指政府各部门。乂(yì): 治。 万品: 犹万物,万类。察: 明辨。 夬(guài): 《夬》卦,《周易》卦名。卦形为。以上用《周易·系辞》语。 扬: 显扬,传播。王庭: 朝廷。此句是《周易·夬卦》卦辞。 宣教明化: 宣扬政教。 施禄: 施,给予。禄: 俸禄。 居德则忌: 身居其德,而明忌讳。此语为《周易·夬卦》象辞。 依类象形: 依类,按类;象形,以象其形。 文: 本义为错画。这里说“文”的名称的由来。 形声相益: 形符和声符相互组合以增益。 字: 本义为生子。这里说“字”的名称的由来。 此句前依《左传·宣公十五年》正义当有“文者,物象之本”一句。 孳乳: 孳生。浸: 渐。 著: 附著。 竹帛: 竹简缣帛,在纸发明之前的书写材料。 迄: 止。五帝: 一般指黄帝、帝颛顼(zhuān xū)、帝嚳(kù)、帝尧、帝舜。三王: 夏禹、商汤、周文王。此句是说,到五帝三王时代为止。 改易: 变化。殊体: 不同的字体。 封: 古代帝王设坛祭天。封于泰山者: 到泰山祭天的。七十有二代: 虚数,言其多。有(yòu): 又。 靡: 无。 周礼: 周朝的制度。 保氏: 负责批评王的过失和教养公卿大夫子弟的官员。 六书: 一般指六种分析文字的方法,即下文的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汉代另有两家说法,班固《汉书·艺文志》叫做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从《周礼·保氏》注叫做象形、会意、转注、外事、假借、谐声。现在一般取许慎定的名称和班固说的次第。 指事: 一般认为是一些简单的抽象符号,用来记事记数或区别意义。 “可见”二字,依唐颜师古《汉书·艺文志》注所引当作“见意”。识、意二字押韵。视而可识: 看了就可以区别和记住。察而见意: 仔细看可以知道其意义。 上下: 《段注》作二。为古文。许慎于六书的定义下均各举二字为例。 诘诎: 诎同屈。诘诎犹屈曲。 形声: 一般认为是由形符和声符两个部分合成的造字方法。 以事为名: 事指事物,名指文字。古曰名,今曰字。 譬: 譬近,譬喻,比方。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是说以事物的类为形符,取相近的音为声符,合成一个新的字。 会意: 会,合。合其意。 〔51〕 比类合谊: 比,并列。类,字类。合,会合。谊,今用“义”,字义。 〔52〕 指(huī): 指挥。意义指向的地方。 〔53〕 武信:“武”字由“止戈”二文合成,会“制止战争”为武之意。“信”字由“人言”二字合成,会“人以实践诺言为信”之意。 〔54〕 转注: 辗转灌注。 〔55〕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大意是说,按类别建立统一部首,把相同的意思灌注给新的字。 〔56〕 考老: 考和老是不同地区对老人的称呼,在汉字中,二字同部首,又声音相近,构成转注字。 〔57〕 假借: 二字同义复合。 〔58〕 依声托事: 托,寄;寄寓。依据声音而寄寓意义。 〔59〕 令长: 汉代万户以上县的长官叫做令,万户以下县的长官叫做长。这两个名称没有专门造字记写,书写时借用本义为发号令的“令”字和本义为久远的“长”字。 〔60〕 宣王: 东周自共和行政后第一个王,姓姬,名靖。 〔61〕 太史: 官名。籀(zhòu),人名。 〔62〕 大篆: 一般泛指秦小篆之前的古文字。字形比较繁复。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秦国。 〔63〕 古文: 含义有二,广义的指所有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战国古文字。狭义专指战国时通行于秦以外六国的文字。 〔64〕 六经: 《易》、《书》、《诗》、《礼》、《乐》、《春秋》。 〔65〕 左丘明: 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失明,曾任鲁国太史。相传曾为《春秋》经作传,后世称《春秋左氏传》。 〔66〕 以: 用。 〔67〕 厥(jué): 其,它的。 〔68〕 其后: 指孔子、左丘明之后,即战国时代。政: 征的假借字,征伐。 〔69〕 王: 指周天子。 〔70〕 七国: 秦、燕、赵、魏、韩、楚、齐。 〔71〕 田畴: 泛指田地。畴: 田中的沟。畮: 同“亩”。 〔72〕 涂: 同“途”。轨: 车两轮间的距离。 〔73〕 兼: 兼并,统一。 〔74〕 同之: 统一文字。 〔75〕 中车府令: 掌管帝王用车乘的官。 〔76〕 太史令: 掌管天时星历的官。胡毋: 姓;敬: 名。案《仓颉》、《爰历》、《博学》三篇,均以开始二字作篇名。以四字为句。汉代合三篇为一篇,总称《仓颉篇》,以六十字为一章,共五十五章。共三千三百字。 〔77〕 或: 代词,有的。颇: 副词,稍微,略微。省改: 省略繁重,改变怪奇。指在字形构造上作了一定的统一规范。 〔78〕 隶书: 也叫隶字、左书(佐书)。 〔79〕 趣: 趋向。约: 简约。易: 便易。 〔80〕 这句是说,古文、大篆自此而不通行了。 〔81〕 自尔: 从此。 〔82〕 大篆: 指秦朝统一小篆之前所通行的字体。 〔83〕 刻符: 刻在符节上的字体。 〔84〕 虫书: 也叫鸟上书,是篆书的变体,多用于书幡信(旗帜之类)。 〔85〕 摹印: 用于玺印的文字。字体在小篆的基础上加以变化。 〔86〕 署书: 用于题署的文字。 〔87〕 殳书: 指在兵器上题识的文字。殳,一种兵器。 〔88〕 草书: 因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起于秦汉之间。当时通行的是草隶,即草率的隶书。 〔89〕 尉律: 汉代律书篇名,为廷尉治狱之律。 〔90〕 僮: 今“童”字。 〔91〕 讽籀书: 讽: 背诵。籀: 读书。书: 书写。 〔92〕 尚书史: 官名。汉代尚书令史有十八人,主书。 〔93〕 辄举劾(hé): 辄: 就。举: 检举。劾: 审理,判决。 〔94〕 指文字学,按《周礼》,文字是“八岁入小学”所教,所以把文字学叫做小学。 〔95〕 孝宣: 汉宣帝刘询。公元前73年至前49年在位。 〔96〕 《仓颉》读: 对《仓颉篇》中文字的音读。《汉书·艺文志》:“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 〔97〕 张敞: 字子高,汉河东郡平阳县人。 〔98〕 杜业: 字子夏,汉魏郡繁阳县人。 〔99〕 讲学大夫: 王莽所设官名。爰礼、秦近都是汉平帝及王莽篡位时的学者。 〔100〕 孝平皇帝: 汉平帝刘衎(kān)。公元元年至5年在位,被王莽杀害。 〔101〕 征: 征辟,征招。 〔102〕 黄门侍郎: 汉代官名。为皇帝近臣。杨雄: 又作扬雄。字子云,汉蜀郡成都人。 〔103〕 《训纂篇》: 扬雄作小学书,顺续《仓颉》,又易《仓颉》中重复之字。 〔104〕 此处说从《仓颉篇》到《训纂篇》共有十四篇,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指《苍(仓)颉》、《凡将》、《急就》、《元尚》、《训纂》等小学书。共五千三百五十四字。 〔105〕 略: 大略,基本上。 〔106〕 亡新居摄: 摄为摄政,代理执政。汉哀帝死后,汉平帝继位,因年幼,不能执政,而由王莽摄政。公元8年,王莽废汉改元,改国号为“新”。后被推翻。故称“亡新居摄”。 〔107〕 大司空: 汉代官名。甄丰: 人名。 〔108〕 应制作: 制,皇帝的命令。应皇帝命令而作。 〔109〕 颇: 稍微,间或。 〔110〕 六书: 此处是指六种书体,后世称“新莽六书”。 〔111〕 壁中书: 汉景帝时,鲁恭王为扩大其宫室而拆孔子宅,得古文经籍于拆毁的壁中。遂止。 故称这些古文经籍为“壁中书”。 〔112〕 奇字: 古文的异体字。如《说文》卷八下“儿(rén)”字:“古文奇字人也。象形。”又卷十二“无”字下“无,奇字无,通于元首。” 〔113〕 程邈: 秦御史大夫,本为衙狱吏,得罪下狱,因创隶书而得秦始皇帝赏识,出为御史大夫。段玉裁认为,此句十三字为错简,当在下文“左书即秦隶书”下。 〔114〕 缪(móu)篆: 缪,绸缪,缠绕。因缪篆形体屈曲缠绕,故名。 〔115〕 摹印: 秦书八体之一,用于玺印的文字。 〔116〕 鸟虫书: 即虫书。字体多以鸟虫之形装饰。 〔117〕 鲁恭王: 又作共王。汉景帝刘启第五子刘余。 〔118〕 张仓: 《汉书》作张苍。秦朝柱下御史。秦禁挟书,张苍藏《春秋左氏传》。汉惠帝三年,除挟书令,张苍遂献书。 〔119〕 汉代承秦代的制度,分天下为郡县,同时又封诸侯为国。郡国泛指各地。 〔120〕 鼎彝: 指东汉时发现的西周和秦代的盂鼎彝器等古铜器。 〔121〕 古文: 指周秦两代钟鼎上的铭文。 〔122〕 叵: 兼词,不可。 〔123〕 訾: 说坏话。 〔124〕 诡: 当作“恑”,变动。 〔125〕 正文: 指隶书。 〔126〕 乡壁: 向壁。 〔127〕 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 凭空创造了这种不认识的文字。 〔128〕 常行: 指已通行的隶书。耀: 炫耀。 〔129〕 经谊: 经义。 〔130〕 猥(wěi): 随便,随意。 〔131〕 马头人: 指把“长”字分解为“马头”和“人”两部分,以为“长短”的“长”字。这是根据隶书“长”字的臆说。 〔132〕 人持十为斗:“斗”字甲金文都为象斗之形,故闾里俗师分析为“人持十”。 〔133〕 这句是说,“虫”字是将“中”字的竖画弯曲一下。案上引三句解释“长”、“斗”、“虫”三字的结构,完全是随意的臆说,并无造字规律的依据。 〔134〕 苛人受钱: 是汉代律令中的句子,苛之字,止句也;苛字,汉代隶书有作“”,近于“止”下“句”者。这是掌刑狱的官员,根据隶书的讹体、俗体,曲解律法而掠夺民财。 〔135〕 啚(bì): 今作“鄙”。翫(wán),习惯,满足。习: 熟悉。 〔136〕 希闻: 很少听到的。 〔137〕 字例之条: 造字的条例,即造字的原则、方法。 〔138〕 埶(yì):“艺”的古字。旧埶: 指典籍。野言: 指鄙俗的说法。善: 以为善,认为好。 〔139〕 秘妙: 神秘奥妙。究: 穷尽。洞: 通达。微: 深刻,精妙。恉: 旨意。 〔140〕 幼子承诏: 这是《仓颉篇》中的一句。幼子指学童。承: 受。诏: 告。教育。 〔141〕 因号: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作“因曰”。号: 称。此处指俗儒鄙夫以隶书即仓颉所造的文字,又因为黄帝仓颉同时,遂以为是黄帝所撰《仓颉篇》。 〔142〕 迷: 迷惑。误: 荒谬。谕: 通晓,明白。 〔143〕 悖(bèi): 惑乱,糊涂。 〔144〕 《书》: 《尚书》,指《皋陶谟》。 〔145〕 象: 字象。此句说,我想看看古人的字象。文字中“四象”指象形象事象意象声,皆为字象。 〔146〕 遵修: 遵循、研究。穿凿: 指没有凭据的说法。 〔147〕 此句引自《论语·卫灵公》。及: 到,接触到。阙文: 空缺之文。即缺而不书或脱漏的文字。亡(wú): 通“无”。 〔148〕 非: 非议,批评。此“非其”二字一直管到“使天下学者疑”,都是孔子所批评的。衺: 同“邪”。邪辞,不正确的言论。 〔149〕 盖: 句首发语词,有承上启下作用。其下为推断性的议论。 〔150〕 经艺: 指儒家习称的“六艺”。 〔151〕 垂: 垂示。识: 认识。 〔152〕 这句引自《论语·学而》。 〔153〕 这两句概括了《易·系辞》的两句话:“言天下至啧而不可恶也,言天下至动而不可乱也。”啧(zé),深远。至啧: 最深奥的道理。 〔154〕 叙: 列举。 〔155〕 通人: 学识渊博通达的人。据清代学学者研究,《说文》所引“通人”之说除孔子之外,尚有楚庄王、韩非、司马相如、淮南王、董仲舒、京房、刘歆、扬雄、爰礼、尹彤、逯安、王育、张林、庄都、欧阳乔、黄颢、谭长、周成、官溥、张彻、宁严、杜林、卫宏、徐巡、班固、傅毅、贾逵等二十八人。 〔156〕 稽: 考查。撰(zhuàn): 撰录。 〔157〕 类: 字类。 〔158〕 晓: 谕。使明白。 〔159〕 部居: 部类。 〔160〕 厕: 置。杂厕: 混杂安排。此语出自史游《急就篇》:“分别部居不杂厕。”但《急就篇》是类书性质的字书,以意义分类,系联语词。《说文》是以字形归类。 〔161〕 咸: 副词,皆。覩: 今作睹,看见。 〔162〕 厥谊: 其义。昭: 明白,清楚。 〔163〕 爰: 于是。谕: 告晓,告知。这句是说,如果其义不明白,就清楚地告诉他。 〔164〕 偁(chēng):“称”的古字。举,等于说“征引”。 〔165〕 孟氏: 即孟喜,汉东海郡兰陵县人,作《易章句》。 〔166〕 孔氏: 指孔安国,孔子后裔。作《古文尚书传》。 〔167〕 毛氏: 即毛亨,作《诗故训传》。 〔168〕 《礼》: 指《仪礼》,包括《礼记》。唐代以前只称《礼》,唐代开始称《仪礼》,并将《礼记》另作一书。 〔169〕 《周官》: 《周官经》,即今《周礼》。 〔170〕 《春秋》左氏: 《春秋》除《左传》外,另有《公羊传》、《穀梁传》等。此处只提左传。不用《公羊》《穀梁》。 〔171〕 《孝经》: 相传是孔子弟子曾参所作。汉昭帝时,鲁国三老所献,东汉初年,又由卫宏校勘过。以上所引各种典籍,大多为汉代的古文经。 〔172〕 古文: 此处“古文”包括大篆和战国时期的六国古文。即非隶书书写的经典。 〔173〕 阙如: 空缺不书。此句引《论语·子路》:“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174〕 叙曰: 有人认为这二字应当放到全文的开头部分。 〔175〕 此十四篇: 许慎的《叙》本来包括《说文解字》十四篇的全部篇目和五百四十部部首。这些内容在“叙曰”二字前面。但因其为表格形式,五代末和宋初的学者徐锴徐铉在整理《说文》时,都把原书各卷各分为上下两卷,共三十卷。从而把叙文从五百四十部表格后截成两段。因而习惯上把“叙曰”以后称为“后叙”。今连成一体,省略篇目和部首。 〔176〕 许慎原书把说解字数也作了统计,今本《说文》字数与此不符。为后人整理而成。 〔177〕 建首: 建立部首。 〔178〕 立一为耑(duān): 耑,即“端”,开端。 〔179〕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引自《周易·系辞》。这里用作将文字归类的方法。方: 事情。类聚: 指同部。群分: 指异部。 〔180〕 同牵条属: 徐锴《系传》作“同条牵属”。与下句“共理相贯”对称,当从之。 〔181〕 杂: 繁杂,本指各种颜色之间的交错配合,这里指部次、字次的安排。越: 超越。指越过各类的界限。 〔182〕 引而申之: 指《说文》全部文字以“一”开头,通过字形和意义的联系,把五百四十部和九千多字串联起来。 〔183〕 究: 探究。万原: 所有文字的意义由来。 〔184〕 毕终: 二字同义。亥: 指五百四十部首的最后一部,也是九千多字的最后一字。 〔185〕 知化穷冥: 引自《周易·系辞》,原作“穷神知化”,因《叙》的这一段是韵文,而有所改变词序,以合韵律。以上说的是《说文》体例。 〔186〕 于: 句首语气词。 〔187〕 熙明: 光明。 〔188〕 承天稽唐: 稽: 稽古。唐: 唐尧时代。此句说: 承奉着上天赐予的命运,继承唐尧的天下。 〔189〕 敷崇殷中: 敷: 布。崇: 高。殷: 正。中: 仲,每季的当中。这句是说,汉代皇帝跟唐尧一样,敬顺上天,正定四时。 〔190〕 渥衍: 浩大的水势。渥: 厚。衍: 水盛而溢。沛: 水势大而充沛。滂: 大水涌流。两句说,无论远近,都承受着恩泽;就像大水一样地浩大和充沛。 〔191〕 广业: 扩大经学事业;甄微: 培养造就隐微之士。 〔192〕 探啧(zé)索隐: 啧: 同赜,深奥玄妙。隐: 精微。厥: 其。 〔193〕 粤: 句首语气词。永元: 汉和帝刘肈的年号。困顿之年: 困顿,亦作困敦。是太岁纪年法的名称,相当于十二辰的“子”。永元困顿之年,是庚子,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 〔194〕 孟陬: 夏历正月。 〔195〕 曾曾: 曾孙的曾孙。最小的后辈。 〔196〕 炎神: 炎帝神农氏。 〔197〕 缙云相黄: 缙云氏为炎帝的苗裔,在黄帝时担任缙云之官。 〔198〕 共: 指共工氏。炎帝之后,姜姓。颛顼氏衰,曾与高辛氏(帝嚳)争位。承: 受。 〔199〕 太岳: 指大禹时的四岳,炎帝之后裔。 〔200〕 吕叔: 大岳封吕侯,周文王时,封吕文叔于许,而成为周的藩臣。 〔201〕 俾: 使。许: 国名。今河南许昌。 〔202〕 世祚: 世禄。灵: 通“令”,善。 〔203〕 自彼徂召: 从那里(许)迁往召陵。许慎家在召陵万岁里。 〔204〕 宅: 居。颍: 颍水。濒: 滨。水边。家住在颍水边上。此节是说明许慎的家世。 〔205〕 窃: 谦敬副词。用于自称。卬: 即“仰”。景行: 大道。卬景行,是缩用《诗·小雅·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206〕 圣门: 指创造文字和使用文字的先代帝王圣人(如五帝、三王、周公、孔子、左氏、仓颉、史籀等)之门庭。 〔207〕 弘: 大。 〔208〕 既竭: 二字同义。既: 完;竭: 尽。此二句化用颜回称赞孔子的话,见《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 〔209〕 昧: 暗,不明。闻疑载疑: 闻疑并载之于书,等待后来的贤人君子。 〔210〕 演: 推演,推广。赞: 告,说明。志: 识,古时“志”“识”二字同义。 〔211〕 次列微辞: 是说然后加上自己的说法。 〔212〕 傥(tǎng): 傥若,如果。尤: 过错。 〔213〕 庶: 庶几,希望。达者: 即通人,精通文字学的专家。 〔214〕 理: 治。董: 正。最后四句说,知道这些的人很少了。如果能够明白有过错的地方,希望有通人能够治理并改正它。

(陈五云)

〔鉴赏〕 《说文解字·叙》是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作者许慎,字叔重。为东汉文字学家。当时有“五经无双许叔重”的口号。曾任太尉府南阁祭酒、洨长等职。许慎一生著书颇丰,有《淮南子注》、《五经异义》、《说文解字》等。其中《说文解字》是他倾平生心血完成的伟大著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体例的字典,也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

《说文解字》共十五卷,其中正文十四卷,最后一卷是《说文解字叙》,并附有许慎的儿子许冲的《上〈说文解字〉表》。今天我们看见的《说文解字》是由北宋初年徐铉等人整理的本子。出于某种原因,徐铉等人把全书每卷各分上下,成为三十卷。这一改动,不仅使《说文解字》的正文得到了细分,或许这样便于读者检索。但同时也将原先第十五卷中《说文解字叙》生硬地割裂成两段。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把后边的部分称为《后叙》,以求得称说的方便。但也留下了一个疑问: 许慎为什么要写两篇《叙》来说明自己的著作意图?于此可见,宋代学者并没有读懂《叙》文,他们误以为《叙》文中的《说文部首表》是个独立的部分,从而割裂了《叙》文,也误导了读者。

其实,《说文部首表》是《叙》文的组成部分,这是汉代学者著书的通例。《淮南子·要略》述二十篇篇名及主要内容,而《要略》自成一篇,为第二十一篇。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中历述一百三十篇的篇名及写作意图,《自序》亦单独成篇。皆置于全书之末。许《叙》也是同样。但因《说文部首表》以表格形式出现而显突兀。为方便阅读,这里,我们省去了部首表。但将“后叙”直接与前半部分相连。

《叙》文开始,讲述了文字的起源和文明发展的关系。说明了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用八卦、结绳、契刻等方法记事记数,文字和八卦、结绳、契刻等一样,都是约定的符号系统,对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仓颉造字说”为文字的构造由来,做了很好的诠释。

继而,许慎阐明了分析汉字结构的“六书”,这就是著名的“六书说”。这里,许慎“六书说”有四个可以注意的地方: 一是各书的名称,二是六书的顺序,许慎与同时代的班固、郑众都有不同,但又相近。说明了他们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源头。一般认为,班、郑、许三家都同出于西汉末年的刘歆之学。只是由于三人各自着眼的角度不同,而提出了不同的称名和顺序。三是许慎为六书都作了八个字的定义,这定义是四字两句的韵语。由于流传的关系,定义出现异文,但也是因为韵语这一特点,我们得以用唐代颜师古《汉书注》所引加以纠正。四是许慎为六书各举了两个字为例,举例的做法,为我们正确理解许慎“六书说”提供了相对明确的材料。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说“六书”是“造字之本也”。因而后世往往认为“六书”是六种“造字方法”或“造字原则”。我们细读《说文叙》,可以知道,许慎对“六书”的诠释其实是分析文字形音义关系的方法。相比之下,许慎的说法显得客观一些,更近于事实。

接着,《叙》文叙述了文字和典籍的历史,并着重介绍了字体演变的历史和文字体式。这一部分较长,由先秦一直说到了西汉末年及王莽时代。目的是为了强调“小学”的重要。由于许慎“五经无双”,兼通当时经学两派的学术,从解读经典的立场上,许慎更重视“古文”经典的真实与否。为此,许慎表现出了历史发展的观念,并以此指导他的文字学的研究实践。许慎批评了当时“俗儒啚夫”“翫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的“迷误不谕”。强调文字有“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作用。

然后许慎阐述了自己写作《说文解字》的目的——“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并说明他采用的方法是“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而且“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万物咸睹,靡不兼载。厥谊不昭,爰明以谕”。所引书证,多取自古文经,“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充分体现了许慎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治学作风。

在通列《说文解字》十四篇篇目和五百四十部首之后,许慎说明了他建立部首次序的原则是“立一为耑”,“据形系联”,“毕终于亥”。另一原则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前者是以形为线索,后者是以意义为依据。这种形义两兼的做法,使得许慎创造的部首并不能随意地检索每个汉字的位置。但它毕竟使汉字第一次得以按字形进行有序的排列,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用价值。

《叙》文的最后部分,讲了四个内容: 一、 歌颂汉代的“皇恩浩荡”;二、 记载了写作的时间为汉和帝永元十二年正月初一;三、 记述了许氏族姓的由来;四、 对写作《说文解字》表达了自己的谦虚态度。这里面虽然有些世俗的套话,但对处于那个时代的许慎来说,态度是真诚恳切的。这也是古代学者精神面貌的一个重要部分。许慎在公元100年就完成了《说文解字》的写作,但一直到公元121年临终,才由其子许冲撰表,上呈给朝廷。也可以见得许慎对所著的严谨和重视。可以想见,在此二十年间,许慎是花了极大的工夫反复修订的。

最后,我们还得辨一下,在通行本《说文解字》的“后叙”部分,开头有“叙曰”二字,清代学者段玉裁认为此“叙曰”应置于叙文的开头,即“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之前。我们认为,这个看法是值得商榷的。因为第一,“叙曰”二字是承接前文的十四篇目和五百四十部首而来。在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此下的《叙》文,除叙篇目部首字数之外,余下部分是四字韵文,在文体上与上段《叙》文不同。“叙曰”云云,正是两种不同文体的过渡。因而,不能武断地认为此处是由错简造成的。《说文解字叙》全文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层次清晰,形式多样。这对于今天的我们,都是有借鉴意义的。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