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幸福感从何而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焦虑水平的问卷调查 学生幸福感从何而来

学生幸福感从何而来

2024-07-15 02: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PISA 2015

如何调查学生的幸福感

//

(一)PISA 2015对学生幸福感的界定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幸福感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且呈现出两大研究趋向:一是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研究,它关注个人对其情感及生活品质的整体评价;二是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研究,强调个人在面临生活挑战时,所发展出来的一种追求有意义生活及自我实现的潜能。[2]尽管在研究取向上存在差异,但研究者普遍认为:幸福感并不是表面的快乐或享乐,而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态度,是学生发展、美德形成、体现教育质量的基础,其本身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3]

PISA 2015借鉴了幸福感研究的相关成果,试图在测试学生素养的时候,也能了解学生对生活质量的看法。因此,PISA参照OECD《美好生活指数》(Better Life Index)的测度方法,围绕客观指标(确保学生基本人类需求和权利的物质条件)与主观指标(即学生如何评价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绪),将学生的幸福感定义为:“学生在快乐和充实的生活中所需的心理、认知、社会和身体的功能和能力。”[4]从这个概念内涵看,PISA 2015强调对学生幸福感进行多维度观测,其观测点指向心理、认知、社会及身体四个维度。

(二)PISA 2015对学生幸福感的调查设计

从学生幸福感定义出发,PISA2015的问卷设计,延续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情境(Context)测试架构。PISA认为:一方面,每一个人参与社会生活不可避免要经历个人的、职业的、公众的和学术的问题或生活情境,比如文化因素、技术创新、经济和政治发展,全球议题和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经济、社会或不平等政策等。这些方面被PISA视为是学生幸福感的“情境来源”(Contextual Sources),[5]依此PISA会开发相应的“试题情境”(Question Context)。另一方面,在情境来源的基础上,PISA 2015视认知、心理、身体和社会四个维度为幸福感调查的具体内容,称其为幸福感的“近端来源”(Proximal Sources),[6]学生幸福感调查的四个维度,虽各不相同,却紧密联系,有助于整体考量学生追求生活意义的能力和满意度。图1显示了PISA 2015学生幸福感调查的设计架构,较好地诠释了学生幸福感的来源和维度。

图1 PISA学生幸福感调查的情境来源与内容维度

(资料来源:OECD. PISA 2015 Results (Volume III):Students’ Well-Being [R]. Paris: OECD Publishing,2017:62.)

对于近端来源四个维度的指标内容,PISA认为,每一个维度可以呈现独立的结果,也可被视作一个与其他维度相关的有利条件,最终都可与学生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相结合。由于四个维度的内容是PISA 2015幸福感研究的主体,为此PISA还详细解释了四个维度的观测点(表1)。

表1:PISA 2015学生幸福感调查的内容维度

维度 内容 认知维度 学生幸福感的认知维度主要指学生作为终身学习者、高效工作者和积极参与的公民,必须有效地参与当今社会的技能和基础。 心理维度 学生幸福感的心理维度包括学生对生活的评价和看法,对学校的投入,以及对未来的目标和抱负。 身体维度 学生幸福感的身体维度是指学生的健康状况、参与体育锻炼、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社会维度 学生幸福感的社会维度主要指他们的社会生活质量,包括他们与家庭、同伴和老师的关系(积极或消极),以及他们如何看待他们在学校的社会生活(积极或消极)。

(资料来源:OECD. PISA 2015 Results (Volume III): Students’Well-Being [R]. Paris: OECD Publishing, 2017:62-63.)

1.认知维度

认知维度是要了解学生作为终身学习者、高效工作者和积极参与的公民,是否具备参与当今社会的技能和基础。这主要包括学生运用学业知识独立或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精熟度,以及高阶推理论证技能,如批判性思维、接受各种不同观点的能力。PISA 2015重点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特定的科目技能(Subject Specific Skills and Competences),它结合PISA 2015科学、阅读、数学、财经素养进行测试;二是科学自信(Science Self-beliefs),以学生自陈量表为工具,对学生的科学自我效能、广泛的科学兴趣以及科学内在动机进行调查(图2)。

图2 PISA 2015学生幸福感认知维度指标

2.心理维度

心理维度主要调查学生对生活、对学校投入的评价和看法,以及对未来的目标和抱负,主要有四个指标的具体内容:总体生活满意度(Overall Life Satisfaction)、职业和教育期待(Career and Educational Expectation)、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以及考试和学习焦虑(Test and Learning Anxiety)(图3)。在总体生活满意度上采用学生自陈式问卷,要求学生对当前的生活满意度水平进行评分,以0-10(非常不满意/非常满意)为评分标准。对职业和教育期待,采用开放性问题,如“当你30岁时,你期待从事什么职业”的表述方式;同时,PISA也会要求学生陈述对自身受教育水平的期待。对于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采用包含五个问题在内的李克特4点自陈量表,以1-4(非常同意/非常不同意)来进行评分。对学生的考试和学习焦虑调查,也采用李克特4点自陈量表,重在调查学生考试焦虑感、失败恐惧感、学习状态下的担忧和焦虑水平。

图3 PISA 2015学生幸福感心理维度指标

3.身体维度

身体维度是要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参与体育锻炼及健康饮食的习惯。PISA 2015并不测试学生体质,而是要收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健康饮食等方面的信息。设计在两个方面进行调查:一是体育活动(Physical Activities),二是饮食习惯(Eating Habits)。它需要评估学生参加校内外体育活动的频率,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效性,同时也会分析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或频率;对学生饮食习惯的调查,通过问卷询问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用早、晚餐的习惯(图4)。

图4 PISA 2015学生幸福感身体维度指标

4.社会维度

社会维度是指学生社会生活的质量,包括学生与家庭、同伴和老师的关系(积极或消极),以及他们对学校或社会生活的主观感受。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调查:学校归属感(Belongingness at School)、社会学习体验(Social Learning Experiences)、师生关系(Relationship with Teachers)、同伴关系(Relationship with Peers)、亲子关系(Relationship with Parents)(图5)。

图5 PISA 2015学生幸福感社会维度指标

以学校归属感为例,PISA 2015采用李克特4 点自陈式问卷,用以调查社会关联度与隔离感、对学校共同体的归属感等问题(表2)。

对于社会学习体验,PISA 2015 通过询问学生合作学习时采取的学习策略类型,测量学生如何认识、理解他们的动机策略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行为方式,采用八个陈述项目测量在不同教育系统中的学生是否具有合作精神,是否遵循合作策略,是否能一起分享团队成员成功的喜悦。对于和教师的关系,PISA 2015采用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倾向测量工具,提供了六个关于学生能感知到的不公平对待的情境问题,测量学生对教师的认知态度及倾向(表3)。

对于同伴关系,PISA 2015使用朋友间深度交往测量工具,测量学生和同伴的深度交往情况,该测量并不收集学生的朋友数量、学生是否拥有同性或异性朋友,以及学生和朋友的交往类型等数据,而是着重调查学生与朋友交往的质量。对学生与同伴关系的监测还引入了对校园欺凌的测量,从受害者的角度,使用自陈法测量工具区分三种类型的欺凌——言语欺凌、身体欺凌和关系欺凌。对于和父母的关系,PISA 2015采用父母支持度测量工具,为了获得全面的信息,采用家长问卷和学生问卷的相关调查项目来监测学生所获得的父母支持度,该测量工具能帮助鉴别父母对学生的学业活动是否感兴趣或者提供情感支持,另外,和父母的关系指标也反映了父母或监护人对学生生活的参与度。

//

二、从PISA 2015数据

看中国学生的幸福感水平

//

(一)中国学生总体幸福感水平低于OECD平均值,高幸福感学生占比少

中国四省市(B-J-G-S)学生的幸福感平均值只有6.83,低于OECD的平均值7.31(图6),只有26.9%的学生具有高幸福感(图6)。在参加此项目的72个国家和经济体中排名处于第41位,与最高平均值为8.50的多米尼亚共和国(Dominican Republic)差距较大。

从调查结果看,有30个国家和经济体学生幸福感水平高于OECD平均值。其中,土耳其平均值仅为6.12,为此次幸福感测试最低值,中国四省市学生结果虽比土耳其高,但与其差距仅为0.71。2015年PISA幸福感测试将学生幸福感分为3个等级:9-10为高幸福感,5-8为一般幸福感,0-4为低幸福感。OECD高幸福感的平均水平是34.1%,中国四省市只有26.9%,相差7.2%;OECD低幸福感的平均水平是11.8%,中国四省市则是15.6%,相差了3.8%。与OECD的均值相比,中国四省市的中学生中高幸福人群比例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低幸福感比例要高于国际平均水平(表4)。

(二)中国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总体水平偏低

归属感是个人感觉自己被别人或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由于15岁左右的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情感发展的关键期,他(她)们会非常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中学生的生活,大部分时间会在学校渡过。因此,能感觉自己被别人、被学校接纳,才会感觉生活更有意义。

在PISA 2015测试中,学生被要求在李克特4分量表(1分“非常同意”,4分“非常不同意”)上报告他们的归属感,PISA用学生归属感的六个问题(表5)进行测试。结果发现,中国四省市(B-J-G-S)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较低。超过半数的学生感觉自己在学校是一个局外人,感觉自己不属于学校,在学校里觉得尴尬、孤独,在该题项上的得分,中国学生的均值高于OECD平均值。根据PISA的研究,学校归属感弱的学生不仅科学素养得分低,而且个人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也不高。与学校归属感最强的学生相比,学校归属感最弱的学生科学素养得分要低22分,对生活不满意的可能性会高3倍,而完成初中教育水平后就希望退学的可能性要高11%。[7]

(三)中国学生与教师、同伴及父母的关系仍需改善

教师在学生的整个学校经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他们有独特机会来监测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社会情感发展。PISA2015在调查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与看法时,使用六个情境问题,来了解学生有关“老师不平等对待学生”的感受(表6)。从中国学生的得分情况看,学生对“教师不平等对待自己”的负面评价,其得分要高于OECD的均值,从中能够看到,中国学生获得教师的支持还有待改善。

同龄人是学生成长必不可少的伴侣,交友与同伴关系对他们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PISA 2015主要调查了中学生与同龄人的互动(表7)与欺凌(表8)情况,中国学生与同伴之间的互动水平要低于OECD的均值,而学生感受到的校园欺凌情况,其负向评价得分,也要高于OECD的均值。而OECD的相关研究指出,欺凌行为和学生幸福感的相关测量指标存在负相关,如果学生感受到欺凌的得分指标较高,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生活满意度、教育期待、自信水平都会受到影响,频繁受欺凌者焦虑水平较高,具有不安全感,对未来更有可能产生负面预期,大约35%的频繁受欺凌者会希望完成中学教育后就退学。[8]因此,校园欺凌是学生获得幸福感的阻碍之一。

另外,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也显得重要。由于在儿童和青少年早期,学生社交网络的中心位置被家长占据,但到15岁之后,学生的社交网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老师和同龄人的关系对学生的社交和情感生活有更大的影响,而与父母的关系则发生了变化——转变为一种更成熟、更平等的关系。对青少年社交网络和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的研究表明,有爱心和情感支持的父母比同伴支持更能反映积极发展。与父母的良好关系对社交技能、总体幸福感和积极自尊都有重要意义。根据PISA2015的投射性测试,在与“父母沟通”题项上的得分,中国学生要低于OECD的均值(表9)。PISA2015提供了具有参考意义的数据,在考虑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后,如果有高质量的亲子互动,如家长每周与孩子至少进餐一次、每周与孩子至少交流一次,能够帮助学生的科学表现至少分别提高12分和10分,而家长有主动的意愿参与学生的活动,参加家长见面会或研讨会,和老师交流等,与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9]

(四)中国学生的考试与学习焦虑程度较高

焦虑是一种主观的情绪状态,在学生考试之前或考试期间,它会导致不安、忧虑、苦恼或沮丧,伴随相关生理反映也会增加压力。PISA 2015在评估学生焦虑程度时,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比较学生在考试和其他潜在压力事件时的焦虑体验;二是在测试焦虑程度时,注重调查学生的焦虑程度超过某一阈值的比例。PISA 2015采用李克特4分量表,通过测试发现,中国中学生的焦虑远超OECD的均值(表10)。这个结果多少说明,在我国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下,学生们承受着来自家长、老师、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成绩”是压在学生身上的一座大山。尤其是学生面临中考的压力环境时,焦虑程度会更高。PISA研究认为,学业焦虑和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呈负相关,学业焦虑会影响学生的自信并导致更严重的焦虑,幸福感也会随之下降。

除上述方面外,影响学生幸福感的因素还包括:体育运动、饮食习惯和参与劳动。PISA2015要求学生报告他们前一周每天进行至少60分钟的适度体育活动(如散步、爬楼梯或骑自行车上学)和每天至少20分钟的剧烈体育活动(如跑步、骑自行车、有氧运动等),结果发现,不参加任何适度体育活动的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均分为6.9,而每周至少进行3天适度运动的学生,其生活满意度水平均分为7.4,学生前一周进行适度体育活动的天数也与协作问题解决的表现存在正相关。[10]

三、启示

//

传统上,国家教育政策更看重一个国家在学生学术能力方面的竞争力,很少有国家把学生幸福感作为制定教育政策的动力。[11]而PISA 2015学生幸福感的调查结果,为我们反思如何改善学生的生活质量,以使教育当事人生活得更加幸福,带来很好的现实启示。从PISA的调查数据中发现,中国学生的幸福感总体水平不容乐观,我们在关注中国学生素养测试成绩的同时,也需要教育政策有更多的思考和行动,并引发教育系统对学生幸福感的关注,来创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共创共享幸福生活,最终使得学生的学习生活能有更大的获得感。

(一)学生幸福感需要加强学校、家庭的连通性

连通性是指空间或集合的一种拓扑性质,意味着连成一片没有间断。学生的幸福感需要一个整体关联的时空环境,加强家、校之间的协作,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以及积极情绪体验具有重要影响。[12]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连通性,一方面需要我们重视家庭温暖。家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在童年和青少年早期,父母是孩子连接社会最核心的纽带。[13]父母和孩子是家庭中最重要的角色,孩子对于家长的需要,除了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情感上的支持。PISA调查已经表明,家长每周与孩子至少进餐一次,或者每周至少能够与孩子交流一次,与学生科学素养的测试成绩具有正相关。正处于心理敏感期的中学生,更需要父母主动地与他们沟通,保持频繁的亲子互动,能够给孩子带来喜悦,而情感上的支持可以给孩子带来自信和温暖。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家长除了关注孩子的成绩之外,更需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变化,有些家长虽然竭尽全力为孩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但在和孩子的情感沟通上、精神交流上却比较匮乏,尤其是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家长需要给孩子一定的自我空间,要能够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情感,要给予孩子的错误行为以宽容和引导,并抱有“静待花开”的耐心和态度。另一方面,学校生活空间对学生的生存状况、生存质量有着尤为重要的影响。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如杜威所言的“学校即社会”,学校是连接学生与外界的纽带,学校应该让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对未来有高期待和对自己成才的自信,需要为学生搭建接触同龄人的平台,应该倡导学生所在的班级拥有集体文化,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属于班级的一份子,增强学生对所在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拉近与老师、同龄人的距离。而处于学校环境中的教师,需要建立的基本认识是: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升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师生之间的坦诚交流、彼此尊重的交往、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业支持,学生就会有更强的学校归属感。

(二)学生的幸福感需要重视同伴关系的发展

人是关系中的人,人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在众多关系中,同伴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在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和重要价值。学生需要在一定的社会交往中生存和发展,他们最需要结成同伴群体进行活动,也会在乎同伴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学生在与他人发生联系、相互作用时,才能体验到包容、理解,才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PISA2015对校园欺凌的调查,发现校园欺凌与学生幸福感存在负相关,这就需要引起我们关注学校的欺凌现象,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警惕网络校园欺凌,因为在这种校园欺凌模式下,学生用侮辱性的信息或评论,在网络上传播谣言,并通过网络来孤立同学。因此,引导学生在个体交往过程中,去建立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就非常重要。学校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同伴之间的交往,去理解良好的同伴关系对提升生活满意度的价值。

(三)学生幸福感需要减缓学生的课业焦虑

要想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对于中国学生而言,需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课业焦虑。在OECD成员国中,59%的学生表示他们经常会担心考试有难度,66%的孩子担心会考不好,55%的孩子表示即使他们准备充分,仍然会对考试很焦虑。无论学习成绩好坏,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课业感到焦虑。PISA2015 数据显示,科学素养成绩位于低段和高段的学生,均存在考试焦虑。那么该如何缓解焦虑?数据结果提示我们,如果教师能对学困生提供个别化的指导和帮助,他们的焦虑水平就有可能降低。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很好地理解这些孩子的优势和劣势,有意识去帮助他们弱化这些劣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或者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性面对高利害测验,家长、教师不要总是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要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四)学生幸福感需要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

大量的证据表明,体育运动与人的主观幸福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人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14]PISA的调查数据也显示,每周进行两次或更多天的中等体力活动的学生在协作问题解决评估中得分高于每周不超过两天的学生。同时,每周参加一天或两天体育课的学生在协作问题解决方面得分最高,这些学生的平均成绩比OECD平均水平高20分,明显高于没有参加体育课的学生。平均而言,在OECD国家中,每周参加体育课的学生对团队合作的评价指数比不参加体育课的学生高0.23个单位。可见,让学生参加适度的体育活动,能够让他们更愿意合作,会增强学生的团体归属感。因此,在学校政策中,应加强体育锻炼对学生幸福感影响的认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中体会运动的乐趣,从而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学校应加大对体育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满足学生参加锻炼对体育设备的需求。学校更要定期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体育锻炼的习惯。

总之,PISA2015学生幸福感调查,使我们对学生的幸福感从何而来,提供了真实、具体的调查数据,从中也能看到,学生的幸福体验是奠定关键能力发展的基础。要想改善学生的快乐体验和对生活的满意度,并非靠父母、靠学校或靠教师单方面能够实现,面向未来社会,学校教育要想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就需要家庭、学校、教师多方的协作,来建构一种生态系统,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幸福并能够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外国中小学教育

本期文章选自2019年第8期

出版: 《外国中小学教育》编辑部

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

邮编: 200234

投稿: [email protecte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