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石薄膜的性能及其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热学应用领域有哪些 金刚石薄膜的性能及其应用

金刚石薄膜的性能及其应用

2024-07-16 22: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碳以非晶态的炭黑、石墨、碳-60(C60)、金刚石四种同素异构的形式存在其中石墨是由6个碳原子以sp2键组成蜂窝状的6原子环,许多6原子环连成层状,然后层与层相连,形成层状结构的石墨晶体;碳-60(C60)是由六十个碳原子组成球状结构的晶体;在金刚石的晶体结构中,每个碳原子都以sp键杂化轨道与4个碳原子形成共价单键。4个碳原子排列在四面体锥角顶端,而四面体的每个顶角均为相邻的4个四面体所共有。同素异构体由于结构不同,性能也完全不同。

在1952至1953年之间,美国Eversole采用循环反应法在600~1000℃和10~100Pa气压下分解含碳气体,在金刚石籽晶上生长出金刚石,首次证实了低气压条件下也能够制备出金刚石。采用这种循环高温热分解的方法往往需要金刚石作为衬底,金刚石属于同质外延生长,再加上循环过程,从而降低了金刚石的沉积速率(~1nm/h),因此它的应用很不理想。1955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首次采用高温高压法(HTHP)制造出人造金刚石。由于它的硬度和耐磨性,人造金刚石在工业上有很宽的应用范围,包括切割或者加工机械零部件抛光或者研磨光学材料等。然而高温高压法(HTHP)也有较大的缺点,主要是HTPT法对设备要求苛刻,成本高,制造出的人造金刚石都是尺寸在纳米到毫米之间的小单晶颗粒,还不能用常规的方法加以锻造、加工、成型,而且也无法制成膜状的金刚石,因此只能利用其高硬度特性,限制了金刚石优良性能的开发利用。

1968年Angus等人采用低温低压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在天然金刚石上制备出金刚石薄膜,首次发现沉积过程中氢原子的出现会优先刻蚀石墨而不是金刚石。1982年Matsumoto等人在化学气相沉积(CVD)金刚石薄膜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使用热丝(~2000℃)活化热丝附近的氢和碳化合物,使金刚石沉积到与热丝相距10mm的非金刚石衬底上。在金刚石的沉积过程中,石墨被氢原子刻蚀,从而免去了循环反应法要求的沉积与刻蚀交替循环的过程,提高了金刚石薄膜的生长速率,同时也改善了非金刚石衬底上金刚石薄膜的质量。从此,各种CVD金刚石薄膜制备技术不断地涌现、改进和完善。原子氢在金刚石薄膜生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金刚石的生长速率也在逐步趋近工业化标准的要求。除了化学气相沉积法(CVD)还有物理气相沉积法(PVD)能够沉积金刚石薄膜。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