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懂透视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灭线与视平线的区别 你真的懂透视吗?

你真的懂透视吗?

2024-06-21 15: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目标群体:

想学画画、不懂透视 及 以为自己懂透视的同学。

小测试,为了不浪费读者的时间,请大家根据此图,脑补出这9个立方体的“两点”透视关系。丝毫不受影响,便在脑中出现透视图的同学,这篇教程就是在浪费你的宝贵时间,现在就可以把它关闭了。

9个方块与两点透视 二、学习透视的目的:

绘制人工制造的物体时,用于辅助做画者,建立体面关系。在初期的素描练习时,需要通过观察,充分的理解透视规则,为创作打基础。学习透视关系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创作。

面对9个方块,2个灭点凌乱的同学,实在对不起。其实,这道题是一个圈套。一、二、三点透视,其实都是一回事。重点是视平线。

先对完全不懂的同学,简单介绍一下。

完全不懂透视的同学,我这里就简单的介绍一下,不想赘述太多。相关内容,百度一下,很简单。这篇文章的重点在于这几种透视之间的关系。

三、基本透视理论

透视的基本原理简单来说,就三点。

近大远小。 高于视平线的,近高远低。 低于视平线的,近低远高。

在构建画面时,我们一般用灭点来分类。看完这三张图,请继续向下看,后面会详细介绍。

一点透视 两点透视 三点透视 四、透视之间的关系:

在大部分的教程中,都会以近大远小为理论基础,按照灭失点的数目,将其分为一、二、三点透视。但是,那些教程并未阐述这三点透视是如何产生的。前两天我思考物体的透视时,就尝试用两点透视来画前文中的测试,始终不得要领,我发觉自己正处在“我以为我懂了”这一阶段。 “透视”这么简单的规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初学者混乱?我想主要是因为,在日常观察中,几乎不可能看到完全符合教科书里那种规范的透视规律。教科书往往遗漏都了一点——在独立理解之后,缺少了相互联系的过程。下面,我试着阐述一下。在描述之前提过的几种透视之间之前。先说另一种透视关系,近小原大,在部分书中,称为“反透视”,我的身份没他们高,只好也跟着这么叫。

1. 反透视

人与大多数照相机不同,是用两只眼睛来获取物体的图像,从而经过大脑加工,物体在形状的基础上,产生了三维世界中的距离感。见下图。

反透视

我们观测一块物体时,距离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透视,这也是3D电影的原理。但是,在平面上表现出来,就会成为“近小远大”的透视关系。国画中,这类透视现象十分常见。

《夜宴图》中的近小远大

所以近小远大也并没有错误,我们需要靠这种信息合成物体的立体图形,才能掌握它们的长短、空间距离等。我们之所以学习西方透视的目的在于,单镜头的观测方式,绘制的画面更符合“透视规律”。

2. 曲与直的关系

在我们的心里,一定要有一个概念,那就是大自然中不存在直线。这个世界上,不规则的图形比比皆是,不存在的反而是“直线”。直线,是我们“人类”定义。

与之相同的关系,如平面、长方体等几何图形。我们需要把物体归纳成常见的几何图形,再根据这些参照物进行修改。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把握物体的外形。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必然存在一条直线,那也是我们人类的“视平线”。但视平线,实际上依然是平面,一个放平的圆。

这里需要再说一下方与圆的透视关系。

方与圆

大多的初学者,容易将圆的透视规则忽略掉。认为圆无论怎么看,都是圆,便认为发生透视关系的椭圆也是如此。实际上我们对圆有这样的认识,一般来自于“球体”。但自平面上画出的圆圈,是存在对应透视关系的。球体,无论从什么角度看,外轮廓都是圆,但仍然存在透视关系,用立方体来表现它,应该更容易理解。绘制圆球的时候,我们可以偷懒,但对透视它的关系可不能忽略啊。

球体透视 3. 透视与视平线的关系 两点透视

不知道有没有人奇怪,为什么我会先拿两透视来开刀?因为两点透视是三点透视的一种特殊情况。而一点透视,又是两点透视的特殊形式。所以,两点透视最重要,说完它,再说一点透视,最后再谈三点透视。大多数晕透视的人,根据我的估计,就是两点透视的事。来,先上图。

两点透视

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透视图,不知出自谁之手,但我相信就是这幅图,误导了许多人,至少误导了我。 先说说怎么误导我的吧。大部分的书都会先介绍一点透视,然后配图给出9个立方体都遵从这一原则。 看到这样的实例图,我就傻了。以为场景中所有的东西都会这样只有两个灭点……和我一样想法的人,啥都不说了,点个赞吧,共勉一下。

现在我才知道,这9个立方体其实就是一个物体。而且我这句话很牛逼,因为我还能给出两种不同的解释:1.其他8个立方体是中间那个方块的各方向平移,所以它们是一个物体。2.它们是从一个大物体中分割出的小块,所以它们属于同一个物体。不懂第二点的,请看下图。灭点相同的物体,属于一个整体。

两点画出的建筑

不知为什么,大多数教材选择了这么一个特殊的图来做范例。

透视是物体在观测时才会出现的一种现象。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视野中,每个物体都会产生出对应的透视。

下面由我来画一幅两点透视的图。

两点透视

场景中的物体独立存在,它们都有各自的灭点。这些灭点,会在落在无限远的位置,形成一条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视平线。前面提过,实际上这条线是我们的视平面。那么问题来了,在这个场景中,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要符合这一透视观点,即场景内所有物品的灭点在视平线上?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些物体的灭点在视平线上也一种特殊关系。也就是这一点对我的影响最大,不由得要罗嗦一下,引起大家重视。

由上至下依次介绍。最上层的长方体,可以理解为大片云层。较小的为小块云层。竖立在地面,高于视线的物体。较大的长方体为,建筑群。围绕建筑群的三个小方块,代表拐弯时,各个角度的汽车。通常,贯穿“两个灭点”的线,被大部分教材称作视平线,但实际上它们仅仅是物体的水平线。在大部分情况下,观察者的视平线会与大部分平放的物体的水平线重合。

只有我们在用两点透视构成的大型建筑物时,就像图“两点透视的建筑物”,才会追求统一的画面。在创作大量“人工制品且杂乱放置”的画面时,如,马路上的各种方向的汽车、杂乱的桌面时,就需要明白,这些物体的灭点会消失在视平线上。另外,为了打破画面规则的透视关系,我们还需要添加不满足透视关系的物体,如斜靠它物的书本、搭在盘子上的刀叉。这样的画面看起来才自然。

看我废话说了那么多,两点透视到底是在说什么呢?其实就是立体几何里的的基本定理,即三点确定一个平面,而其他点位于这个平面上。由消失在视线上的灭点构建出的方块,它们的顶、底与视平面平行,也都有着一组相互平行的垂线。

平行的垂线

三点透视就当我们在抬头,低头时,我们的视平面打破了这种平行关系,后面再说。

一点透视

前面说了,一点透视是两点透视的一种特殊情况。为了说明这种情况,我们先要借用上帝的视角,俯视我们的视平面。大家不要觉得我这里罗嗦,一点透视虽然简单,但关联甚多。

视线与透视

在两点透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特殊条件,即构建物体正面与我们的视线垂直。画面里通常会出现两组平行线。这时所产生出的透视效果就是一点透视。正如两点透视的例子,同一灭点构建的物体,是同一物体。通常“一点透视”在我们创作场景时,一般用来营造无限远的氛围。

物体的透视关系,是在我们观测时产生的。所以透视,不仅与物体有关,也与我们的视线有关。一点透视不仅是观测物体的特殊视角,还可用于画纯仰视、俯视,这类特殊视角。

当我们的视线旋转时,用一点透视营造的场景,就会变成两点透视。

三点透视

三点透视,一般用于仰观、俯视,实在不好像上文那样,画出“视线”来。所以,这时我们就不能再纠结“视平线”了,左右两个灭点之间的连线大致为类似“地平线”或“水平线”的概念。经过之前的介绍,三点透视相就很简单了,无非是画面中的竖线,都会向一点汇聚,形成一个新的灭点。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在网上看到这张图片,对透视进行了一次判断。但我觉得也并不充分,正好借它来重申我的观点。

透视错误图

绘画,作为一种人思想的主观表达方式。我认为右图不存在,所谓的透视错误。

透视,是为了突出画面主体服务的,不存在绝对的对错。 透视是一种会因视觉产生畸变的光学效应。

右图,能看出使用了“两点透视”,凸显栋建筑,而不是为了突出楼房的高。左图,虽然采用了三点透视,但让人在视觉上感到不舒服。主要原因是,在能看到地平线的情况下,不会产生这么夸张的畸变。仰视时,能不能看到地平线需要根据画面调整。所以说,左图完全是为了用三点透视而用之。图下面文字也写了“让人看着不舒服”。如果非要改成三点透视,大致应该是这个样子,或只保留上半部分。

比较符合视觉的三点透视 五、透视畸变

如果我们要画这种画面,应该怎么来使用透视呢?

鱼眼效果1

前文,提到过“直线与曲线”的关系,那剩下的就很简单了。达到这个效果,基本上就是把一点透视里的平行线,换为带有一定透视关系的同心圆。红框区域,大致就是上图效果。

透视图 鱼眼效果2

这种视觉效果是在三点透视的基础上多增加了一点,然后将上下、左右对应灭点的连线由直线变成了曲线。

在我们日常的视觉,这种畸变一直存在。不信的话,你可以对着一根柱子,抬头、低头看若干次,是否感受到“鱼眼镜头”般的透视效果。在理解不了,请看下图。

两点透视与三点透视 六、尾声

说到最后,透视,其实就这三句话。

近大远小 高于视平线的,近高远低 低于视平线的,近低远高

至于说用几个灭点,它们互有联系;灭点间用直线还是曲线来构造物体,都是些小技巧。根据创作需要,自行选择。根据创作需要,自行选择。千万不要为了透视而透视。要为了让眼睛变大、脸小选择45°向下自拍;为了腿长,要将视角放低,略带仰视。欢迎吐槽、留言、评论。

最后奉上一张《言叶之庭》的场景,看看新海诚是如何让透视为他服务的。

十月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