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褂是清代最常见的服装之一,浅析马褂的起源和分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满族服饰手绘女生的衣服图片 马褂是清代最常见的服装之一,浅析马褂的起源和分类

马褂是清代最常见的服装之一,浅析马褂的起源和分类

2023-12-22 12: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可见,在清朝,就有学者对于当时的服饰来源做过相关的研究,并且提出了马褂不是满族先民首创的观点。

探究马褂本源,是在历经千年的各民族文化交融中产生,在不同历史时期融入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特点,长期相互影响、演变,并且不断渐进发展的服饰产物。

关于马褂穿着的文献记载,清朝赵翼在他所著《陔余丛考》中有:“凡扈从及出使,皆服短褂、缺襟及战裙。短褂亦曰马褂,马上所服也。”

马褂是清代行服制度中的一种行服褂子,所谓行服,就是皇帝及其随从外出巡幸、出游打猎时,出行队伍所穿着的常用服装,而马褂就是行服中的一种服饰。

马褂长度不超过腰间,袖子也仅仅能够遮掩到肘部,这样的短衣短袖,是为了便于翻身上马,抬手射箭,这就是马褂。

满族先祖满洲旗人入关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比较低,满洲旗人在服饰样式上大多以袍服为主,加之东北地区每年冬季极其寒冷冬期又长,生存环境极其恶劣,所以,服饰在材质上以皮毛为主。

另外,满洲旗人出于防寒保暖的目的,他们在出门时,一般都要戴帽子,一直到入关以后,帽子成为满洲旗人必备的服饰组成部分。

满洲旗人的男子的服饰一般有袍服、褂子、袄等等。

长袍马褂,是最常用的服装。

满族先祖的发祥地在白山与黑水之间,特殊的气候特点和地域特色决定了他们的生计方式要靠渔猎采集。

这种生活方式,客观上就要求满族服饰更注重于实用性,要更便于骑射和狩猎。

为了方便他们日常生产劳动,骑马奔行,成年男子一般在腰间要束一条腰带,这样做,一个原因是服饰穿着比较随身贴合和保暖,而另一原因,有利于行军打仗,骑射时更容易瞄准用力。

特点就是满洲旗人的服装紧身而又无束缚,保暖而又方便。

长袍马褂,长袍的开衩要覆盖到膝盖部位,这样翻身上马时不缠绕不羁绊身体。

此外,还有马蹄袖,也称箭袖,袖子要能包着手,马蹄袖在平时要挽起来显得更加利索,在作战的时候放下,便于拉弓射箭又能防寒保暖。

在满族服饰的样式中,其服装的使用价值体现在一些细节中,这些服饰的特点都是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这些服饰特点成为满族入关以后,清朝统治阶级的宫廷服饰中重要的服饰特色。

因为满洲旗人以武功夺取政权,善骑射,入关以后,在宫廷服饰中,马蹄袖、马褂都成为重要的服饰符号。

徐苛在他的《清稗类钞》里记载:“马褂较外褂为短,仅及脐。国初,惟营兵衣之,至康熙末,富家子为此服者,众以为奇。甚有为俚句嘲之者。雍正时,服者渐众,后则无人不服,游行街市,应接宾客,不烦更衣矣。”

这段文献明确记载了马褂最初只是在八旗兵丁中作为一种军服所穿着,而到了清朝中期雍正皇帝以后,在民间,长袍马褂开始成为社会各阶层广泛穿着的一种服饰流行开来,在坊间市井广为流传。

关于马褂的详细信息,结合现有所查阅的文献资料,作者总结认为,其实并无系统的准确的官方称呼。大多是结合现存于世的马褂实物,根据其衣襟的特征,以及部分文献资料中提及的在当时约定俗成的称呼加以命名划分。

1、衣襟为对襟式的马褂

顾名思义,左右衣襟相对的马褂就是对襟式马褂。

这样的马褂比较规整,左右衣襟对等,不分左衽右衽。有文献中称之为“得胜褂”,可以理解为作战胜利凯旋归来所穿的一种马褂。

“得胜褂”,就是衣襟相对的马褂,在当时是流行最广的一种马褂形式,以至于不仅仅是在军中,在民间也广泛流行,成为清代社会各阶层普遍穿着的基本服饰之一。

2、衣襟为右衽式的马褂

顾名思义,左右衣襟不相对的马褂。左右衣襟不相对称,且以衣襟向右的式样为显著特征,这种类型的马褂即是右衽式马褂,也有文献中称之为“大襟马褂”。

关于右衽马褂,根据现存的马褂实物可以看出,这类右衽式马褂经常出现在汉族服饰中,而且在男女服饰中都比较常见,成为重要的日常穿着服饰。

3、衣襟为缺襟式的马褂

顾名思义,就是左右衣襟不相对、不规则、不完整的马褂,在有的文献中也称为“琵琶襟马褂”。

相比于前几种马褂,缺襟式马褂的右衽衣襟看上去不够完整,现存实物中,虽然保留下来的不多,但还是可以明确的看出这种缺襟马褂的形制特点。

缺襟式马褂的其它形制特点和对襟式马褂、右衽式马褂相同,唯独右衽底部看上去短缺了一部分,不够规整。

但这也恰恰从审美角度让缺襟式马褂具有其它的审美方面的功能属性,可以在这类马褂上镶嵌或者改编更多的图案或者花纹,让这一类马褂更具个性化特点和美感,也让这种马褂和其它满族不同种类的服饰来进行搭配,具备各种不同的可能性。

据史料记载,这类缺襟式马褂大多是清代旗人所穿,入关后,更是成为八旗子弟的日常穿着服饰。

4、长袖马褂

长袖马褂也就是卧龙袋,是满语的音译,原是满语“额伦代”,汉语意为“马褂”,在相关文献中也称之为“长袖马褂”。

长袖马褂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马褂衣身和袖子略长一些,所以从外形上有了最直接的感官区别判断标准。

长袖马褂这类马褂更常用于平民百姓日常劳作时的穿着,长袖马褂这类马褂,是当时社会底层人民做苦力、杂役时穿着的最基本的衣物,之所以穿着这类衣物,更多的是方便劳作,审美功能几乎被忽略。

5、有边沿儿马褂

有边沿儿的马褂出现,不单是让马褂更具审美功能,而是用以区别不同的人群。马褂镶边沿儿这一形式,最早出现在清初的八旗军队中,作为行军作战的一种铠甲式的服饰出现,八旗军队有着严格且极易区分的行服制度。

八旗中,黄、红、白、蓝四正旗四镶旗,共八旗,这八旗分别由不同的统领来进行指挥,在作战中分工不同,所承担的战略任务也不同,之所以用颜色区分一是指挥方便,二则是构成了军队的基本建制骨架。

为了与八旗军队的行服制度相匹配,穿在最外边的马褂自然也就有了八旗军队中各个旗马褂穿着的不同要求,于是在马褂的领子、衣襟以及袖口镶嵌与马褂本身不一样的颜色用以区分开来。

例如,有文献记载,镶蓝旗军士的马褂,要镶红色的边儿,还有镶黄旗和镶白旗的官兵也如此,要镶红边,当然镶红旗的军士无法再镶嵌红边,而是镶白边,这四旗的军士要按照这样的规制来和其它四正旗的马褂有所区别。

可见,对当时八旗将士的马褂颜色以及镶边颜色都有了详尽的规定。

八旗制度作为满洲贵族军事力量政治力量的最基本构成,也是最严格的政治军事制度规范,在整个清朝时期,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此时的服饰制度是作为政治制度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最大程度的发挥辅助政治制度的作用,那就是区别划分开不同的队伍,有助于中央集权统一调度指挥,用颜色体现皇权政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