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从县到市的跨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湖南邵阳武冈市是几线城市呀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从县到市的跨越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从县到市的跨越

2024-07-17 05: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武冈老街

玉带桥通车

加快开发,古城换新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古城突破老城墙束缚,乐洋路、解放路、玉龙路、迎春路等一批新街道相继建成,城区面积扩展了2平方公里。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春风掀起了武冈城市发展的新热潮。“开发大炮台商贸区,再造一个武冈城”成为武冈改革发展中史无前例的壮举。以大炮台一片为主体,规划开发范围达4平方公里,首开邵阳市内大规模城市开发的先河,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一年多时间,新区道路骨架形成,一批新建筑拔地而起。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9.2 k㎡,人口增加到14.55万,分别比1978年增长2.7倍和4.4倍。与此同时,城市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城市工业、商贸流通业、服务业、金融业、文教科卫、交通、通信等社会事业,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基本具备了撤县设市的条件。

抢抓机遇,实现新跨越。在埋头苦干增实力,加快速度谋发展的同时,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千方百计把武冈的发展列入国家重点发展计划项目。1986年,省委发出29号文件,提出对武冈要有意识地加强建设,把武冈逐步建成邵阳市西南五县的经济文化中心。1989年,《湖南国土规划·城镇体系专题规划》把武冈定为全省18个新设城市之一,确定给予重点培养。随后,邵阳市第五次党代会、第十届和第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重点建设武冈县城,逐步把武冈建成西部五县的经济文化中心。1992年,省委省政府把武冈作为湘中地区两个城镇组群之一列为城市发展的重点。1993年,省政府把武冈列为首批撤县建市的对象;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撤县设市的领导机构和专门工作班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以赴开展城市建设和管理,出色地完成了向邵阳市、省政府及民政部、国务院申报审批的全部工作。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于1994年2月18日发文,决定撤销武冈县,设立武冈市,从而实现了武冈从二千多年的县建制到迈进现代城市行列的历史性跨越,开辟了武冈历史的新纪元!

应时顺势,再攀新高峰。撤县设市给武冈城市的改革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从1996年开始,庆丰东路、水云路、王城公园·商业步行街、铜宝新城、工业园区、展辉学校、展辉医院等大规模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全面展开。至2017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1.0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8万,分别为1978年的6.9倍和8.7倍。与中心城市的发展相呼应,邓家铺、荆竹、邓元泰、湾头桥、文坪、稠树塘、司马冲、龙溪、秦桥、大甸、双牌11个建制镇蓬勃兴起,占市域乡镇总数的78.6%,全市城镇人口达34.33万人,城镇化率达44.22%。

从山区小镇到现代新型城市

寻觅历史的踪迹,武冈古城称得上街道的仅有南正街,西直街等几条而已;解放后二十多年仅新建老南门至人民医院一段约500米的街道。直至1978年,城区路面多为鹅卵石及泥结碎石,晴天尘土弥漫,雨天遍地泥泞。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武冈瞄准新型城市目标,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以超常规的速度开发建设,实现了从山区小镇到现代化新型城市的华丽转身。

道路成网,建筑宏伟。四十年中,城市以武冈大道、武强路、新东路、云山路为主干道,以乐洋路、陶侃路、同保路、东升路、水云路、春光路等为次干道,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城市路网,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11.9平方米。全城大街小巷路面全部实现混凝土硬化,主次干道全部建成沥青柔性路面。与此相适应,城市新建筑如雨后春笋,商业步行街、王府花园、龙湖世纪花园、展辉中央新城、皇冠世纪城、凯德嘉博城等一大批高楼建筑群和新型住宅小区拔地而起,高耸入云。

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城市下水道改过去的三合泥块石垒砌为混凝土浆砌,再跃升为大口径的钢筋水泥预制涵管;由雨污合流改为雨污分流,形成了纵横交错、完善配套、畅通无阻的排污系统;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正式启用,污水处理量达3.17万吨/日,污水处理率达92.6%。城市供水已由1978年前的全靠地下井水和资江河原水改为优质自来水,城市已建成自来水厂三家,供水能力达8万立方米/日,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97.2%,水质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卫生标准。城市环境卫生方面,1980年前仅有清扫工14名、掏粪工37名,现在已经拥有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管理执法和环境卫生工作专业队伍,各类环卫设施、设备齐全,实现了全方位、全天候的清扫保洁和清运,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住房方面,至2017年底,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1978年前的5.5平方米提高到42.74平方米,增长6.8倍。

环境优化,特色初显。在园林绿化方面,1978年前的武冈基本没有城市绿化和园林绿地。四十年来,先后建成了法相岩公园、荷花公园、王城公园、百姓广场,所有街道及城市郊区公路全部植树绿化,修建了一批住宅小区和街头休闲绿地广场,创建了一大批省级、邵阳市级园林(花园)式单位。至2017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0.9%,绿化覆盖率达40.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6.93平方米。在保护和开发风景名胜资源方面,古城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法相岩、古街巷、古城墙、大成殿、凌云塔、黄埔军校二分校旧址、浪石古民居、云山古僧塔群等得到有效保护,大部分被确定为省级、邵阳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复修了云山胜力寺、宣风楼、奎文阁及部分古城墙,新建了梯云桥、武冈博物馆、都梁文化园、铜宝楼等仿古建筑群,有效地彰显了武冈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

从传统农业经济到现代城市经济

综观区域经济状况,四十年前,武冈是一个传统落后的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贫困县。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0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58.1%,第二产业占17.4%,第三产业占24.5%。改革开放特别是撤县建市后,武冈转变工作思路,坚持以城市经济为龙头,突出发展第二、三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以市场为导向,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三十年来特别是建市以来,武冈按照市场需求,积极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已初步实现了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到产业化、规模化、高效化现代农业的转变,先后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茶叶基地,全省瘦肉型猪基地、烤烟基地、辣椒基地,并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现代粮油协同创新示范县(市),成功争取国家制种大县奖励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9.61万亩;新扩城镇蔬菜基地1800亩,创建高级蔬菜标准园1个,连片百亩以上药材基地31个;建成省、邵阳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1家,成立脐橙、生猪、金秋梨等专业协会一批。“菁乡大米”、“法新豆腐”等11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武冈铜鹅、月光米业等5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17年,全市粮食总产量47.46万吨,出栏生猪154万头,水果产量达11.29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1.44倍、9.3倍和9.5倍;实现农林牧鱼增加值47.03亿元,按可比价计,比1978年增长30倍以上。

工业浴火重生,初步形成支柱产业。解放后至1978年,武冈工业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企业规模小,产业产品结构不适应新的市场经济形势,在改革开放的激烈市场竞争中陷入困境。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市把工业强市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核心战略来抓,加大企业改制力度,不断优化经济环境,兴办工业园区,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全市工业重新焕发了生机,现已初步形成能源、医药、机械制造、建筑材料、农产品加工和冶炼等六大支柱产业;新开发的工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湘乡产业园完成投资22.35亿元。引进了一批工业企业,园内卤制食品、电子加工、医药制造、印刷包装、新型建材等五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尤其是食品加工特色产业开发有了较大起色,“武冈卤菜”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武冈被国家食品行业协会授予“中国卤菜之都”荣誉称号。湘乡产业园一期建成标准厂房30.8万平方米,投产24.8万平方米;引进了世界500强企业“百威英博啤酒”项目、帝立德工业智能制造项目;中国最大的建材企业海螺集团与云峰水泥成功合作,武冈工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至2017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2.3亿元;共有规模工业企业72家,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7.5亿元。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商贸服务形成体系。城市已建成了农产品市场、工业品市场、水果市场、牲畜市场、木材市场等规模较大的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形成了铜宝路建材一条街,建成了容量更大的建材城、汽车城等批发市场,顺利推进了红星美凯龙、百姓广场商圈等项目建设,一个比较完善的区域性商品批发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以城市商业步行街和各大型超市为主体、遍布农村集镇的商业零售网络覆盖全市。201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6亿元,比1978年增长60多倍。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各类服务业空前发展,至2017年,全市有个体工商户8000多户、私营企业700多户,从业人员10万多人,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城市第二、三产业主力军。

四十年的励精图治,武冈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3.34亿元,按可比价计,比1978年增长40多倍。经济结构开始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24.5%提高到48.3%,由末位跃居第一;第二产业比重虽仅占19%而居末位,但基础已经夯实,发展势头良好;第一产业持续发展,但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58.1%下降到32.7%。武冈第二、三产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全面超越第一产业的时代即将到来,经济形态已由传统农业型经济开始向现代城市型经济转型。

从地域几何中心到区域中心城市

为了发挥武冈在区域整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省委省政府在2005年的湘西大开发规划中将武冈定位为湘西地区二级次中心城市。据此,省人民政府于2018年批准的《武冈市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城市的性质和目标:到2030年,武冈要建成35平方公里、35万人口的湘西南区域中心城市,经洛发达、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具有独特城市风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现代化气息、代表湘西南形象的生态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不负时代和人民的期望,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发展,武冈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已开始迸发,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已经明显提升。

资金项目聚集,发展速度加快。仅以2017年为例,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3亿元,争取融资贷款、债务资金等各类项目资金49.7亿,都梁文化产业园、狮子湖生态公园、云山4A景区创建、云峰海螺水泥生产线二期、教育新城、百威英博、博物馆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实施或完成。投资30亿元的古城新区,投资10亿元的帝立德工业园、温氏养殖、大北农种养循环生态农业,投资4亿元的供港蔬菜等一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落户武冈。

对外交通显著改善,商品流通中心地位加强。近四十年来,武冈对外交通由仅有的S219和S220两条省道发展至洞新、武靖两条高速公路,G241、G356两条国道过境线,即将修建的还有新化至武冈高速公路,经过武冈的兴永郴赣快速铁路已提上议事日程。特别是投资近10亿建成的邵阳武冈机场,于2017年正式运营,已开辟了武冈至北京、沈阳、西安、郑州、重庆、昆明、海口、杭州、兰州、长沙、深圳等航线,极大地改变了湘西南地区的闭塞状况,有力地促进了湘西南地区与外界的联系。交通条件的改善促进了武冈及周边各县的商品流通,武冈作为区域流通中心的地位明显突出。

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加快,旅游中心初步形成。武冈古城作为王侯封邑、州府洽所,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大量的名胜古迹。经过四十年来的保护、修复、开发,重现了武冈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投巨资打造的云山4A级景区、都梁文化产业园、嗨花弄生态游乐园,里仁、古山、龙门等乡村旅游景点,使武冈全域旅游极大的丰富了内涵、提升了档次。从而使武冈成功地融入了湘西南地区和湘桂黔边境地区大旅游圈,并在武冈云山和古州城名胜、新宁崀山、城步南山、绥宁黄桑等邵阳市西部区域旅游圈中处于中心地位。

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达,中心地位突出。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公民办学校424所,公民办学校教职工4200多人;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11.5万余人,职高生1.2万余人,在园幼儿2.6万余人。全市入学率和巩固率处全省前列;普通高中学生参加高考本科上线率在55%以上,一本上线500多人,近几年被北大、清华等名校录取人数持续增加。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市区:武冈一中、二中为省重点高中,其中武冈一中已成为湖南师大附中;展辉学校为优秀民办十二年制学校,武冈职业中专为全国示范性职业中专。

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13个,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市区。市中医院、展辉医院为二级甲等医院,都梁医院、万康医院为二级综合医院,现代脑科医院为二级专科医院。市人民医院是三级综合医院,有在职人员12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12人,副高职称108人,中级职称近300人,开放病床1000多张,年门诊量4.5万人次,年出院人数4.4万人次,年业务总量达4.4亿元,是邵阳市西部区域乃至湘西南地区规模最大、设备设施最先进、医疗水平最高的县级医院。

由于我市教育、卫生事业相对发达,基础设施好,设备先进,教育教学和医疗水平较高,吸引了周边各县大量学生前来就读、大批病人前来就诊,我市基本上成为了邵阳市西部地区的教育卫生中心。

四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年风雨征程。古老的武冈在改革开放中穿越千年的风云,洗去历史的尘埃,作为一座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在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再出发,打好扶贫攻坚战,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的更快更好地发展,武冈的明天必定会更加灿烂美好!

文丨刘祚兴

图丨刘 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