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清末 预备立宪 的实质及其意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清末立宪的背景目的及其意义 试论清末 预备立宪 的实质及其意义

试论清末 预备立宪 的实质及其意义

2024-06-08 08: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369页、359页、995页、953页、918页、639页、464页、430页、471页。%>。他试图通过国会解决外交问题,是天真的。但他们要求摆脱帝国主义压迫的愿望以及为此而作出的努力,却是可贵的。

  正因如此,他们不仅拥有一定的社会基础,而且在*、经济、外交上的各种要求都具有明显的反帝反封建性质,就使得整个立宪运动,有着积极、合理的一面。就统治阶级的主要倾向看,他们是愿意立宪的,其中的有些人,也确实想通过立宪达到自己的目的。但立宪所带来的结果,对他们能否如愿以偿,还是个未知数。所以,当立宪提上日程之后,统治者又瞻前顾后,游移不定,在一片恐惧之中,战战兢兢地进行了预备活动。

  人们不禁要问:帝国主义赞同和支持了中国的立宪,清政府寄挽救危亡之希望于立宪,资产阶级立宪派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又积极吁请立宪,各自的利益天壤之别,为什么在立宪问题上却殊途同归呢?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总是辩证的,同一事物,往往具有多种属性和多种矛盾,既具有这种属性又同时具有其它属性,这就是事物矛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预备立宪”之所以同时寄托了上述各阶级、集团的利益,除了它本身包含的多种属性,从不同的角度,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上述阶级、集团的利益外,同时还由于:一、各阶级、集团对立宪的理解及其赋于它的具体理想不同。目标不一,形成了暂时的“同路”,这在很多事物中,并不是奇怪的事;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总是不断前进的。任何一种社会,除了那些革命爆发时期引起的突变、飞跃,推动了社会的进程外,在革命危机尚未成熟之前出现的任何社会现象(除个别倒退现象外),一般地,总具有量变、渐进的性质。“预备立宪”,同样具有这种性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性。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