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迷惘的一代”作品对西方传统文化的颠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海明威为什么被称为迷惘的一代 探析“迷惘的一代”作品对西方传统文化的颠覆

探析“迷惘的一代”作品对西方传统文化的颠覆

2024-05-11 18: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 引言

    “迷惘的一代”是指形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一个美国文学流派,作为一个盛极一时的文学流派,“迷惘的一代”并非一个自觉组成的严谨群体,而是具有相近艺术风格的同时代作家的合称,其中代表人物有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托马斯·沃尔夫等。“迷惘的一代”正式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专用词汇开始于海明威的处女作《太阳照常升起》,海明威在这部作品中将巴黎作家特鲁德·斯泰因对自己说过的“你们是迷惘的一代”这句话作为了小说的题词,从此“迷惘的一代”正式登上了美国文坛,海明威也成为“迷惘的一代”中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围绕这海明威所举起的“迷惘”旗帜,聚集其一群志同道合的迷惘书写者,他们或是书写个人梦想的破灭,或是书写青年生存的艰辛,抑或是展现集体的苦闷,在迷惘者的书写中,“迷惘的一代”逐渐成为美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与其他自觉或非自觉形成的文学流派一样,“迷惘的一代”的作家们具有相近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这种相近来源于他们共同经历着时代的变革,以海明威、菲茨杰拉德为代表“迷惘的一代”大都出生于十九世纪末期,此时的西方文明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蜕变,在全球经济不平衡发展的过程中,世界格局面临着重新划分的危机,一场看似能够重置一切的战争在“迷惘的一代”成长成熟的青年时期爆发,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被战争的硝烟所侵染,无论是否亲自参战,“迷惘的一代”都深受战争的影响,这种影响集中表现在非正义之战所带来的身心创伤之上,看似能够重置一切的战争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美好,而是换来了整个美国社会的麻木不仁和纸醉金迷,西方传统文化中的美德与信仰在一战后仅剩空壳,对这种美德与信仰的追寻也往往归于失败。①本文将以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中“硬汉”形象的塑造和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追梦者”形象的塑造为切入点,探析“迷惘的一代”对虚伪外壳下西方传统文化中的正义和公平的颠覆性书写。

二、“迷惘的一代”对西方传统文化的颠覆

    非正义之战和拜金主义社会文化所带来的失望使青年一代陷入了迷惘之中,这种迷惘的表现就是反叛和逃离,他们反叛着早已走向虚伪、形似空壳的传统文化,渴望逃离战后纷扰的社会,但这种反叛和逃离并不能真正解决个体或青年集体所面临的矛盾,在这种难以解决的矛盾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青年们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而“迷惘的一代”正是通过文字在缓解这种焦虑,展现着内心深处对于反叛虚伪传统文化和逃离纷扰社会的愿想。著名的文艺批评家马尔科姆·考利曾这样评述“迷惘的一代”,“战争带来的普遍幻灭感和无节制的能量释放促使青年一代产生了反叛和逃离的冲动,这些迷惘的反叛者的焦虑在于他们的反叛方式只有逃离。”②从马尔科姆在《流放者的归来》中所进行的评述中不难看出,“迷惘的一代”的迷惘根源,即反叛和逃离的失败,这从“迷惘的一代”的作家的作品中便可见一斑,无论是海明威所塑造的亲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硬汉”的悲惨境遇还是菲茨杰拉德塑造的“爵士时代”的美国梦的破灭,我们都能够看到他们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青年人悲剧命运的书写,在小说主人公悲剧命运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关于反叛失败和逃离不能的焦虑和迷惘。

(一)虚伪的正义——海明威对西方传统文化的颠覆

    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对话语权的掌控使西方文化被赋予了正确、先进、美好的光环,在西方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战争是维护和平的手段之一,包括对实质为帝国主义重划势力范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也被标榜为结束动荡时局的正义之战,许多青年人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染下怀抱着热爱国家、热爱人类的感情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然而战争的残酷却使他们彻底清醒了,他们一面质疑传统文化对正义的诠释,一面忍受着战争所带来的巨大身心创伤。在“迷惘的一代”中,书写战争中青年的重要代表就是海明威,凭借参加一战的真实经历,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过河入林》等小说中均塑造了参加战争的“硬汉”形象,他们具有超出普通青年一代的勇气和执着,但却均在战争中遭遇了严重的身心创伤,在悲剧的命运中感悟着“不再正义”。③

    《太阳照常升起》创作于1926年,是海明威以1924年至1925年一年间生活在巴黎的一群青年的战后生活为视点,书写了战争带给他们的身心创伤以及在反叛不能、逃离无路情况下的悲凉心境。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一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生活在巴黎的美国青年,战争结束后,退役的杰克带着战争所留下的伤残成为了美国某杂志社的一名驻欧记者,在巴黎期间,杰克结实了来自英国的勃莱特,勃莱特曾以战地护士的身份参加一站并在战争中失去了自己挚爱的男友。两个因战争留下苦痛记忆的年轻人很快地走到了一起,但因战中负伤,杰克失去了性能力,两个相爱的年轻人无法真正的结合使这段爱情沾染了凄美的色彩。事实上,这种人物命运塑造和故事情节设置具有一定的隐喻意义,杰克性功能的丧失和爱情的不完满代表着战后青年一代的集体焦虑与无奈,面对这种难以改变的情况,青年们无力反抗也无法逃离,在迷惘之中徘徊成为他们生活、情感的结局。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海明威通过展现战争带给男主人生理的残缺和内心的苦痛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了批判,这场标榜着重置一切的战争不仅不是正义的,而且制造了更多的罪恶与悲剧,在青年们心中传统文化所定义的正义如同草芥,在残酷战争的硝烟中彻底失去了往日的光环。

(二)公平的缺失——菲茨杰拉德对西方传统文化的颠覆

    在“迷惘的一代”中,许多青年和海明威一样,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亲历者,但在这些迷惘者中也有不少青年并没有亲自参加一战,也没有将写作的视点定位于一战,而是书写了战后美国青年的追梦生活,通过塑造“追梦者”的惨败对传统文化中的公平进行了批判和颠覆,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被赞誉为“爵士时代桂冠诗人”的菲茨杰拉德。

    在美国文学史上,菲茨杰拉德是一位毁誉参半的作家,一些文艺批评者认为,菲茨杰拉德着力描写一战后美国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同时,作者自身也积极地融入上流社会之中,但事实上,正是菲茨杰拉德对上流社会浮华生活的真切感知,才促使他塑造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追梦者”形象,其中,《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男主人公盖茨比就是重要的代表性人物形象。小说中的盖茨比的成长环境并不富裕,但他却与出生在福贵之家的黛西相爱了,二人在度过了浪漫而美好的恋爱时光后,黛西退却了青涩,遵从拜金的社会主流抛弃了贫穷的盖茨比。痛失爱人的打击使盖茨比励志成为一名富人,事实上,自幼生活贫穷的盖茨比一直有一个成为富人并生活在美国上流社会的梦想,而黛西成为这一梦想中的核心部分。在经过数年的奋斗后,盖茨比成为了富极一方的有钱人,为了吸引黛西的注意,盖茨比在黛西住所的附件建造了一间宏伟而豪华的别墅并夜夜笙歌,在热闹而奢华的聚会中,盖茨比名声大噪,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富翁。很快黛西就得知了盖茨比的存在,爱慕虚荣的黛西在盖茨比的金钱攻势和爱情攻势下沦陷了,但好景不长,在二人的一次出行中,黛西驾车撞死了人,挚爱盖茨比的黛西决定帮她顶替罪行,而与盖茨比的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黛西的冷漠与绝情,最终黛西在丈夫的蛊惑下离开了濒死的盖茨比,曾经富甲一方的盖茨比也在落寞中死去。与其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个爱情悲剧,不如称这部作品为一幕青年追梦的悲剧,作为一个从社会底层开始奋斗的“追梦者”,盖茨比拥有着无比坚韧的毅力并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尽管获得了巨大的财富,但依然由于出身问题被黛西及黛西的丈夫玩弄于鼓掌之间,也并未能获得黛西真正的尊重和爱,仅仅沦为黛西不幸婚姻的调剂品。这种等级观念就是西方传统文化中的流弊,无论盖茨比如何成功,人们终究难以忘记他卑微的出身,即使二十世纪的美国社会反对这种等级观念,并掀起了一阵通过自身的努力向上流动的“美国梦”的浪潮,但事实上,这种梦想是缺乏现实的土壤的,所谓的公平和平等也并没有真正地得到实现。

三、 结语

    “迷惘的一代”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文坛上的新兴力量迅速崛起,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人的著作不仅竖起了迷惘的旗帜,也自不同的视角书写着迷惘,他们通过塑造生存困境中的“硬汉”和走向悲剧的“追梦者”等人物形象对西方传统文化进行了隐性的颠覆,无论是传统文化中对正义的标榜还是对公平的鼓吹,都在“迷惘的一代”的作品中退去了虚伪的面纱,这正是“迷惘的一代”的文字的力量,也是“迷惘的一代”在美国文学史上留下坚实足迹的重要原因。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芒种》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