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共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海拔划分标准最新版 指南共识

指南共识

2024-05-31 20: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肺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

一、概述

原发性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从病理和治疗角度,肺癌大致可以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两大类,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 80%~85%,包括腺癌、鳞癌等组织学亚型,其余为小细胞肺癌。由于小细胞肺癌独特的生物学特点,治疗上除了少数早期病例外,主要采用化学治疗(化疗)和放射治疗(放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如果没有特别说明,肺癌指代非小细胞肺癌。

肺癌是我国 30 年来发生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开展的我国第一次死因回顾调查资料表明,当时我国肺癌死亡率为 5.47/10 万,在癌症死因中,排在胃癌、食管癌、肝癌和宫颈癌之后,居第 5 位,占全部癌死亡的 7.43%。我国第二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 世纪 90 年代肺癌死亡率已居癌症死因第 3 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在 21 世纪开展的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则显示肺癌已居癌症死亡原因首位。

中国肿瘤登记中心数据显示,2015 年我国新发肺癌病例78.7 万例,其中男性 52.0 万例,女性 26.7 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 20.0%。全国肺癌发病率(粗率)为 57.3/10万,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 73.9/10 万和 39.8/10 万。城市地区的肺癌发病率为 59.7/10 万,农村地区为 54.2/10 万; 城市和农村地区的肺癌发病率均位列恶性肿瘤的第一位。2015 年中国肺癌死亡病例 63.0 万例,其中男性 43.3 万例, 女性 19.7 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 27.0%。全国肺癌死亡率为 45.9/10 万,其中男性死亡率(61.5/10 万)高于女性(29.4/10 万)。

地区分布上,城市肺癌死亡率(47.5/10 万)高于农村(43.9/10 万)。从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的肺癌死亡率最高(49.6/10 万),中部次之(47.0/10 万),西部最低(40.0/10 万)。我国肺癌死亡率在 44 岁以前的人群中处于较低水平,45 岁以后快速上升,80~84 岁达到峰值(416.0/10 万),其后有所下降。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肺癌各年龄段死亡率趋势相似。

二、筛查与诊断

  (一)肺癌的危险因素。

国家癌症中心于 2021 年发布了《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1,北京)》。其中,对中国肺癌的主要危险因 素归纳如下:

1. 吸烟和被动吸烟

吸烟是目前公认的肺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香烟在点燃 过程中会形成 60 余种致癌物。烟草中的亚硝胺、多环芳香碳氢化合物、苯并芘等,是对呼吸系统致癌性很强的物质。

1985 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定吸烟为肺癌病因。吸烟与肺癌危险度的关系与烟草的种类、开始吸烟的年龄、吸烟的年限、吸烟量有关。在一项对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吸烟人群与肺癌的研究文献进行的Meta 分析显示, 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为不吸烟者的 2.77 倍(比值比:2.77,95% 置信区间:2.26~3.40)

被动吸烟也是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见于女性。被 动吸烟与肺癌的关联最早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报道。Stayner等在 2003 年对 22 个工作场所烟草暴露与肺癌危险的研究进行 Meta 分析表明,非吸烟工作者因工作环境被动吸烟肺癌的发病危险增加24%(相对风险率=1.24,95% 置信区间:1.18~1.29),而在高度暴露于环境烟草烟雾的工作者的肺癌发病危险则达 2.01(95% 置信区间:1.33-2.60),且环境烟草烟雾的暴露时间与肺癌有非常强的关联。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由慢性炎症引起的气道病变,可导致肺泡破坏,支气管腔狭窄,终末期出现不可逆性肺功能障碍。在对国内外 1995 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探索COPD 与肺癌关联强度的研究系统检索并进行 Meta 分析的结果显示,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中,COPD 患者患肺癌的风险分别是无 COPD 者的 1.43 倍(相对风险率:1.43,95%置信区间:1.14~1.81) 和 1.57 倍(相对风险率:1.57,95% 置信区间:1.20~2.05)。

3. 职业暴露

多种特殊职业接触可增加肺癌的发病危险,包括石棉、 氡、铍、铬、镉、镍、硅、煤烟和煤烟尘等。Lenters 等对 1950~2009 年发表的 19 篇关于石棉和肺癌的 Meta 分析显示,每增加 100 f /ml 石棉暴露,肺癌风险增加 66.0%(相对风险率:1.66,95%置信区间:1.53~1.79)。

氡是一种无色、无嗅、无味的惰性气体,具有放射性。当人吸入体内后,氡衰变产生的放射性粒子可对人的呼吸系统造成辐射损伤,引发肺癌。含铀矿区周围氡含量高,而建 筑材料是室内氡的最主要来源。如花岗岩、砖砂、水泥及石 膏等,特别是含放射性元素的天然石材。欧洲、北美和中国 的三项汇总分析结果表明,氡浓度每增加 100Bq/m3,肺癌的危险分别增加 8%(95% 置信区间:3%~16%)、11%(95% 置信区间:0~8%)和 13%(95% 置信区间:1%~36%)。

铍是一种碱性稀有金属,被广泛应用于航天、通讯、电 子以及核工业等方面。铍和铍化合物已被美国国家毒物学办 公室列为已知的人类致癌物。

镍是天然存在于地壳中的金属元素。金属镍及其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例如镍精炼和电镀。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于 1987 年将镍确认为Ⅰ类致癌物。国内有学者通过体外研究证实,镍化合物(如氯化镍)可激活人肺癌细胞中的TLR4 信号途径,而TLR4/MyD88 的信号转导促进了镍诱导的人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室内煤烟暴露是肺癌的危险因素。Zhao 等对中国人群研究的 Meta 分析显示,室内煤烟暴露可使肺癌风险增加 1.42 倍(比值比:2.42,95%置信区间:1.62~3.63),使女性肺癌风险增加 1.52 倍(比值比:2.52,95% 置信区间:1.94~ 3.28)。

4. 肺癌家族史和遗传易感性

肺癌患者中存在家族聚集现象。这些发现说明遗传因素可能在对环境致癌物易感的人群和(或)个体中起重要作用。Matakidou 等的系统评价结果显示肺癌家族史与肺癌的相对风险率为 1.84(95%置信区间:1.64~2.05);林欢等报道了633 例的肺癌家系调查,家系中有 1 个肺癌患者的调整比值比为 2.11,2 个以上的肺癌患者调整比值比达到 4.49。在非吸烟者中则为 1.51(95%置信区间:1.11~2.06)。目前认为涉及机体对致癌物代谢、基因组不稳定、DNA 修复及细胞增殖和凋亡调控的基因多态性均可能是肺癌的遗传易感因素,其中代谢酶基因和DNA 损伤修复基因多态性是其中研究较多的两个方面。

5. 其他

与肺癌发生有关的其他因素还包括营养及膳食、体育锻 炼、免疫状态、雌激素水平、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 乳头瘤病毒)、肺部慢性炎症、经济文化水平等,但其与肺 癌的关联尚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评价。

(二)高危人群的筛查。

在高危人群中开展肺癌筛查有益于发现早期肺癌,提高肺癌的生存率。低剂量螺旋CT发现早期肺癌的敏感度是常规X线胸片的4~10 倍,可以早期检出周围型肺癌。国际早期肺癌行动计划数据显示,低剂量螺旋 CT 年度筛查能发现85%的Ⅰ期周围型肺癌,术后 10 年预期生存率达 92%。

美国全国肺癌筛查试验证明,低剂量螺旋 CT 筛查可降低高危人群 20%的肺癌死亡率,是目前最有效的肺癌筛查工具。欧洲肺癌筛查试验最新研究显示,通过低剂量螺旋CT 筛查,男性肺癌死亡率降低 24%,女性肺癌死亡率降低 33%。我国目前在少数地区开展的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试点技术指南中推荐采用低剂量螺旋CT 对高危人群进行肺癌筛查。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于 2021 年最新发布的指南中提出的肺癌筛查风险评估因素包括吸烟史(现在和既往)、氡气 暴露史,职业暴露史(硅、镉、石棉、砷、铍、铬、柴油废 气、镍、煤烟和煤烟灰),恶性肿瘤病史,一级亲属肺癌家族史,慢性阻塞性肺气或肺纤维化病史,被动吸烟史。

按风险状态分为以下 2 组。

1.高危组:年龄≥50 岁,吸烟史≥20 包年。

2.低危组:年龄<50 岁和/或吸烟史<20 包年。

NCCN 指南建议高危组进行肺癌筛查,不建议低危组进行筛查。国家癌症中心于 2020 年发布的《中国肺癌筛查标准》以及 2021 年最新发布的《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1, 北京)》中,建议对肺癌高危人群进行肺癌筛查。

建议肺癌高危人群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吸烟:吸烟包年数≥30包年,包括曾经吸烟≥30包年,但戒烟不足15年。

(2)被动吸烟:与吸烟者共同生活或同室工作≥20年。

(3)患有COPD。

(4)有职业暴露史(石棉、氡、铍、铬、镉、镍、硅、煤烟和煤烟尘)至少 1 年。

(5)有一级亲属确诊肺癌。

注 1:吸烟包年数=每天吸烟的包数(每包20支)×吸烟年数注 2:一级亲属指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

(三)临床表现

肺癌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但缺乏特异性,因此常导致肺癌诊断的延误。周围型肺癌通常不表现出任何症状,常是在健康查体或因其他疾病行胸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的。肺癌 的临床表现可以归纳为:原发肿瘤本身局部生长引起的症状, 原发肿瘤侵犯邻近器官、结构引起的症状,肿瘤远处转移引起的症状以及肺癌的肺外表现(如副肿瘤综合征)等。

1. 原发肿瘤本身局部生长引起的症状,这类症状和体征包括:

(1)咳嗽,咳嗽是肺癌患者就诊时最常见的症状,50%以上的肺癌患者在诊断时有咳嗽症状。

(2)咯血,肺癌患者大约有 25%~40%会出现咯血症状,通常表现为痰中带血丝,大咯血少见。咯血是最具有提示性的 肺癌症状。

(3)呼吸困难,引起呼吸困难的机制可能包括以下诸多方面,原发肿瘤扩展引起肺泡面积减少、中央型肺癌阻塞或转移淋巴结压迫大气道、肺不张与阻塞性肺炎、肺内淋巴管播散、胸腔积液与心包积液、肺炎等。

(4)发热,肿瘤组织坏死可以引起发热,肿瘤引起的继发性肺炎也可引起 发热。

(5)喘鸣,如果肿瘤位于大气道,特别是位于主支气管时,常可引起局限性喘鸣症状。

2. 原发肿瘤侵犯邻近器官、结构引起的症状

原发肿瘤直接侵犯邻近结构如胸壁、膈肌、心包、膈神经、喉返神经、上腔静脉、食管,或转移性肿大淋巴结机械压迫上述结构,可以出现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包括:胸腔 积液,声音嘶哑,膈神经麻痹,吞咽困难,上腔静脉阻塞综 合征,心包积液,Pancoast 综合征等。

3. 肿瘤远处转移引起的症状

最常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转移而出现的头痛、恶心、呕 吐等症状。骨转移则通常出现较为剧烈而且不断进展的疼痛 症状等

4. 肺癌的肺外表现

除了肿瘤局部区域进展引起的症状和胸外转移引起症 状以外,肺癌患者还可以出现瘤旁综合征。肺癌相关的瘤旁综合征可见于大约 10%~20%的肺癌患者,更常见于小细胞肺癌。临床上常见的是异位内分泌、骨关节代谢异常,部分可 以有神经肌肉传导障碍等。瘤旁综合征的发生不一定与肿瘤 的病变程度正相关,有时可能会先于肺癌的临床诊断。对于 合并瘤旁综合征、可手术切除的肺癌来说,症状复发对肿瘤 复发有重要提示作用。

(四)体格检查

1.多数早期肺癌患者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

2.患者出现原因不明、久治不愈的肺外征象,如杵状指(趾)、非游走性关节疼痛、男性乳腺发育、皮肤黝黑或皮 肌炎、共济失调和静脉炎等。

3.临床表现高度怀疑肺癌的患者,体检发现声带麻痹、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霍纳综合征、Pancoast 综合征等提示局部侵犯及转移的可能。

4.临床表现高度怀疑肺癌的患者,体检发现肝大伴有结 节、皮下结节、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等,提示远处转移的可 能。

(五)辅助检查。

1. 实验室检查

(1)实验室一般检测:患者在治疗前,需要行实验室常规检测,以了解患者的一般状况以及是否适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血常规。

2)肝肾功能及其他必要的生化免疫等检测。

3)凝血功能检测。

(2) 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检测:目前美国临床生化委员会和欧洲肿瘤标志物专家组推荐常用的原发性肺癌标志物 有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 19 片段(CYFRA21-1)和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以及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等。以上肿瘤标志物联合使用,可提高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1)辅助诊断:临床诊断时可根据需要检测肺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行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并了解肺癌可能的病理类型。

① SCLC:NSE和 ProGRP 是辅助诊断SCLC 的理想指标。

② NSCLC:在患者的血清中,CEA、SCC 和 CYFRA21-1 水平的升高有助于 NSLCL 的诊断。一般认为 SCC 和CYFRA21-1 对肺鳞癌有较高的特异性。若将 NSE、CYFRA21-1、ProGRP、CEA 和 SCCAg 等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鉴别 SCLC 和 NSCLC 的准确率。

2) 注意事项

① 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与所使用的检测方法密切相关, 不同检测方法得到的结果不宜直接比较。在治疗观察过程中,如果检测方法变动,必须使用原检测方法同时平行测定,以 免产生错误的医疗解释。

②各实验室应研究所使用的检测方法,建立适当的参考区间。

③不合格标本如溶血、凝血、血量不足等可影响凝血功能、NSE 等肿瘤标志物甚至肝、肾指标等的检测结果。

④标本采集后需尽快送检,标本放置过久可影响 ProGRP 等肿瘤标志物及其他实验室指标的检测结果。

2. 影像学检查

肺癌的影像检查方法主要包括:X 线胸片、CT、MRI、超声、核素显像、PET 等方法。主要用于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分期和再分期、评估手术可切除性、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估等。影像学检查是无创检出和评价肿瘤的最佳方法,影像学信息使临床医师对于肿瘤预后的判断和治疗决策的制订都更有把握。在肺癌的诊治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检查目的,合理、 有效地选择一种或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1)胸部X线片检查:

在我国,X 线胸片正、侧位常是基层医院发现肺部病变的基本影像检查方法,对早期肺癌 的诊断价值有限,一旦X线胸片怀疑肺癌应及时行胸部CT检查。

(2) 胸部CT检查:

胸部CT 是目前肺癌诊断、分期、疗效评价及治疗后随诊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CT 能够显示X 线胸片上难以发现的影像信息,可以有效地检出早期肺癌,进一步验证病变所在的部位和累及范围。对于 肺癌初诊患者胸部 CT 扫描范围应包括双侧肾上腺。对于难以定性诊断的胸部病变,可采用 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来获取细胞学或组织学诊断。

肺癌的传统影像学分型是根据肺癌的发生部位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和特定部位。中央型肺癌发生在主支气管及叶、段支气管,常引起继发的阻塞性改变。周围型肺癌发生在段支气管远端。特定部位的肺癌如肺上沟瘤。

1) 中央型肺癌:中央型肺癌多数为鳞癌、小细胞癌,近年来腺癌表现为中央型肺癌者也有所增多。早期中央型肺癌表现为支气管壁局限性增厚、内壁不规则、管腔狭窄,肺动脉伴行的支气管内条状或点状(轴位观)密度增高影,通常无阻塞性改变。影像表现有时可以阻塞性肺炎为主,在抗炎治疗后炎症消散,但仍需注意近段支气管壁是否增厚。中晚期中央型肺癌以中央型肿物和阻塞性改变为主要表现,阻塞性改变最早为阻塞性肺气肿,再进一步发展为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阻塞肺的近端常因肿瘤而外突,形成横“S”征。 支气管不完全阻塞时CT可见支气管充气征。增强 CT 常可以看到扩张、充满黏液的支气管。少部分中央型肺癌可以表现为沿段及亚段支气管铸型的分支状改变。CT 薄层(重建层厚1~1.25mm ) 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组( 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在中央型肺癌术前评估中有重要的价值, 应常规应用。如无禁忌证,应行增强扫描。中央型肺癌伴肺不张时,MRI对于区分肿瘤与肺不张有一定帮助,T2WI肺不张的信号高于肿瘤,T1WI 增强扫描肺不张强化程度高于肿瘤。

2)周围型肺癌:通常将肺内直径≤1cm 的局限病变称为小结节,1cm<直径≤3cm 的局限病变称为结节,而直径>3cm者称为肿物。分析影像表现时,结节或肿物的大小、形态、密度、内部结构、瘤-肺界面及体积倍增时间是最重要的诊断指征。观察结节/肿物的特征时,应常规应用薄层CT(层厚 1~1.25mm),MPR 可在各方向观察结节的形态,有助于定性诊断。对于实性结节,鉴别诊断时可以根据情况选 择增强扫描、双期增强扫描和动态增强扫描。肺内亚实性结 节特别是纯磨玻璃结节,建议只使用薄层平扫。

a.大小和形态:

典型周围型肺癌多呈圆形、椭圆形或不 规则形,多呈分叶状。随着体检的逐步普及,影像学表现为 肺小结节和肺结节的早期肺癌越来越多。此时根据肿物轮廓 和边缘特征,诊断相对容易。

b.密度

CT 平扫:可以根据结节是否掩盖肺实质,分为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和纯磨玻璃结节(后两者统称为磨玻璃结节或亚实性结节)。纯磨玻璃结节呈单纯磨玻璃样密度,为肿瘤沿肺泡构架匍匐生长,不掩盖肺实质,病变内可见周围肺血管穿行;实性结节完全掩盖肺实质,无磨玻璃样密度成分; 部分实性结节两种成分兼有。持续存在的磨玻璃结节,根据大小及密度,多与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原位腺癌、微浸润性腺癌及浸润性腺癌有关。表现为磨玻璃结节的肺癌有多发倾向,术前应仔细观察全肺薄层 CT,有利于治疗方案的确定。

增强扫描:增强CT扫描与平扫比较,以增加15~20HU 作为鉴别良恶性病变的阈值,周围型结节难以诊断时可以选 择双期增强扫描及动态增强扫描进一步辅助诊断。

c.内部结构

支气管充气征和空泡:可见于肺癌、肺炎性病变或淋巴瘤,但以肺癌较多见。薄层CT显示较好,常与空泡征同时存在。图像后处理技术如MPR有助于显示斜行的支气管充气征。空泡一般指 1mm 左右的小空腔,常见于腺癌,约占 20%~ 25%,常为多个,部分可能为充气支气管的轴位相,也可是 未被肿瘤充填的残余含气肺泡。

钙化:薄层CT发现结节内钙化的概率远大于常规CT, 约6%~10%肺癌内可出现钙化,钙化位于结节/肿物中央呈网状、弥漫小点胡椒末状及不定形状者多为恶性,弥漫性致 密钙化、分层样或爆米花状钙化几乎全为良性。高空间分辨 力算法会产生边缘增强伪影,容易勾画出结节边缘高密度, 易误为钙化,应用标准算法或软组织重建算法可避免这类伪 影。

空洞和囊腔:空洞一般认为是坏死物经支气管排出后形成,可达1~10cm,可为中心性,也可为偏心性。空洞壁多为 0.5~3cm,厚壁空洞和内壁凹凸不平支持肺癌的诊断。囊腔通常认为一部分是肺大疱或肺囊肿壁上发生的癌,一部分为肿瘤内部形成活瓣效应所致,病变可以位于囊腔一侧生长, 也可以围绕囊腔生长,囊腔壁多不均匀,肿瘤的主要成分可以是实性,也可以磨玻璃成分为主。

肺实变:肿瘤沿肺泡壁生长浸润,尚未完全破坏肺泡间隔,但使肺泡壁增厚或邻近肺泡内有分泌物,部分肺泡内仍有含气,形成肺实变,亦称为肺炎型改变。增强扫描时可见在实变的肺组织中穿行的强化血管,CT图像上称为血管造影征。可见于肺黏液型腺癌,也可见于阻塞性和感染性肺炎、淋巴瘤、肺梗死和肺水肿。

d.瘤-肺界面:

结节边缘向周围伸展的线状影、近结节 端略粗的毛刺样改变,多见于肺癌。通常厚度<2mm 者称细毛刺,>2mm 者称粗毛刺。形成毛刺的病理基础为肿瘤侵犯邻近小叶间隔、瘤周肺实质纤维变和(或)伴有炎细胞浸润所致。

e.邻近结构

胸膜改变:胸膜凹陷征是从结节或肿物至胸膜的细线状或条状密度增高影,有时外周呈喇叭口状,大体病变可见局部胸膜凹陷。主要由肿物内成纤维反应造成的瘢痕收缩牵拉局部胸膜所致,其内可充填有液体或胸膜外脂肪,以肺腺癌最为常见。上述线状改变较厚或不规则者应考虑有肿瘤沿胸 膜浸润的可能。

卫星病灶:以肺腺癌多见,常可呈结节或小片状,卫星瘤灶与主病灶位于同一肺叶者属T3 期,位于同侧肺内属T4期。良性病变特别是肺结核也可见卫星病变。

f.肿瘤体积倍增时间:

肿瘤体积倍增时间是指肿瘤体积增长1倍(直径增长约 26%)所需的时间,是判断良恶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生长速度有明显差异, 倍增时间变化很大,一般>30天、<400天,鳞癌<腺癌< 微浸润腺癌或原位腺癌<不典型腺瘤样增生,纯磨玻璃结节的体积倍增时间常>800天。三维体积测量更易于精确对比结节体积的变化,确定倍增时间。

3) 肺上沟瘤:

CT可以显示肺尖部病变,可鉴别肿物与胸膜增厚,显示骨破坏、胸壁侵犯范围以及肿瘤是否向颈根部侵犯。增强CT-MPR 和最大密度投影的应用非常重要,后者主要用于显示大血管如锁骨下动脉是否受侵。MRI有很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可以显示胸廓上口和臂丛的解剖细节,对 于判断肿瘤侵犯范围和骨髓有无受侵优于 CT。CT 在判断骨皮质受侵方面优于 MRI。

4) 肺癌影像鉴别诊断

a.支气管阻塞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支气管阻塞性病变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肿瘤性:包括中央型肺癌,支气管腔内良性肿瘤如错构瘤、乳头状瘤等,炎性肌成纤维细胞瘤,少数情况转移瘤和 淋巴瘤可引起支气管阻塞性改变。

感染性:结核、结节病、右肺中叶综合征等。其他:异物、支气管结石症、肺淀粉样变性等。

a1 中央型肺癌:如前述。

a2 结核:肺内表现以一段或多段受累多于全叶受累。有时可见不同肺叶或对侧有播散病变。如果全叶均为干酪性病 变则该叶体积可增大,叶间裂膨隆,内可有空洞。肺癌引起 的阻塞性改变多为阻塞远端全段或叶或肺不张(或炎症)。

结核性支气管病变可致支气管扭曲狭窄,也可为不规则支气管扩张充气,病变近端无肿物,是与肺癌的重要鉴别点, 有时支气管壁可见到钙化,更支持结核的诊断。有支气管腔狭窄表现时与肺癌鉴别较困难。

结核所致的肺门或纵隔肿大淋巴结发病部位与淋巴引 流区无明显相关,可有钙化或边缘环形强化,边缘模糊、融 合呈多环形是结核的典型表现。肺癌的转移淋巴结与引流区 分布有关,淋巴结边缘环形强化偶可见于鳞癌的转移,但罕 见于腺癌、小细胞癌。

a3 支气管腔内肿瘤:

支气管腔内良性肿瘤罕见,肺错构瘤、乳头状瘤、神经源性肿瘤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阻塞性改 变。支气管腔内软组织密度肿物或结节伴肺不张而无纵隔、 肺门淋巴结肿大时,影像很难鉴别良、恶性肿瘤,但良性肿 瘤非常罕见,术前多诊断为中央型肺癌,临床病史较长、多 次支气管检查无恶性证据时,应考虑良性肿瘤可能。支气管 腔内错构瘤薄层 CT 多能检出脂肪密度、钙化灶,鉴别相对容易。

此外,位于支气管腔内的炎性肌成纤维细胞瘤可伴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属于低度恶性间叶性肿瘤。

a4 支气管内异物:

有异物吸入史,反复固定部位的感染支持异物伴阻塞性改变的诊断。CT 检查如果发现支气管腔内脂肪密度灶(脂类吸入)或高密度灶(骨的吸入)时诊断较 容易。

b.孤立性肺结节/肿物的鉴别诊断:孤立性肺结节/肿物病因如下。

肿瘤性恶性肿瘤包括周围型肺癌、单发肺转移瘤、恶性淋巴瘤、肺恶性间叶瘤;良性肿瘤包括错构瘤、硬化性肺细胞瘤等。

感染性炎性病变:结核球、球形肺炎、肺脓肿、机化性 肺炎、真菌感染。

发育异常:支气管/肺囊肿,肺隔离症,动静脉瘘。

其他:球形肺不张。

b1 周围型肺癌:如前述。

b2 结核球:

结核球常位于上叶后段或下叶背段,但也不乏发生于非典型部位者。影像表现多呈圆形、类圆形外形,可规则或不规则,轮廓往往平直成角。基于其炎症的特性,边缘可有长的触角状或索条状影,邻近常有胸膜增厚粘连,与肺癌因成纤维反应或癌细胞沿小叶间隔浸润所致的毛刺和胸膜内陷有所不同,但有时也极难鉴别。钙化、空洞不少见,结核空洞的洞壁多较薄而光整,与肺癌因坏死而致的洞壁结节状增厚有所不同,洞内很少见有液面。结核空洞也可呈新月状或圈套圈的怪异状。结核结节(肿块)的周围常可 见斑片状的卫星病灶。有的病例可见引流支气管。增强扫描 较有特点,可无强化或环形强化,环形强化的厚度取决于结 核球周边肉芽组织的多少。

b3 肺错构瘤:

光滑或有浅分叶的周围型结节,可有钙化,典型者为爆米花状。薄层 CT 检出瘤内脂肪成分对确诊有帮助。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软骨瘤型错构瘤可以呈分叶 状,无钙化或脂肪成分,有时需与周围型肺癌鉴别。

b4硬化性肺细胞瘤:

X线胸片上表现为圆形、卵圆形边界清楚的肿物或结节,如用笔勾画。CT 平扫密度均匀,有时有小低密度区和粗大点状钙化,偶尔可见囊性变。CT 增强后有中度至明显强化。对于增强早期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的圆形、卵圆形边界清楚的肿物或结节,应行延时扫描。病变远端有时可有轻度阻塞性改变。罕有肺门、纵隔淋巴结受累,且不影响预后。

b5 球形肺炎、肺脓肿和机化性肺炎:

多发生于双肺下叶背段和下叶基底段,位于肺的外周、靠近胸膜,可呈方形、扁平形或三角形,多平面重建显示病变为非规则形,而肺癌多为各方向较为一致的球形。急性炎症时,中央密度高,周 围密度低,边缘模糊;形成脓肿时,病变中央可出现较规则 的低密度坏死区;形成小空洞时,空洞壁较规则。邻近胸膜 反应性增厚,范围较广泛。经有效抗感染治疗后,病变通常 明显缩小。

b6 真菌感染:

典型表现是厚壁或薄壁空洞内可见边缘明确的结节灶,伴空气新月征,变换体位扫描,其内曲菌球可活动。血管侵袭性曲霉菌病早期表现为边缘模糊或有磨玻璃密度的局灶性肺实变,晚期可以表现为伴空气新月征的空洞性结节,即曲菌球。慢性坏死性曲霉菌病可表现为实变、较大空洞病变,内壁不规则。可伴有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 胸腔积液、胸膜增厚。

b7 肺隔离症:

影像学检查在肺隔离症的诊断中非常重要,多数病例可以确定诊断。多位于下叶后或内基底段,左侧多于右侧。叶内型主要表现为密度均匀肿块,呈圆形、卵圆形,少数可呈三角形或多边形,边界清晰,密度均匀者CT 值与肌肉相仿;与支气管相通者则表现为密度不均匀,内见囊性改变,囊内密度接近于水,边界规则清楚,囊内有时见到气体,如有伴发感染,则可见到液平,短期内可有改变。肺叶外型表现为邻近后纵隔或膈上的密度增高影,边缘清晰,密度均匀,很少发生囊性变。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对异常动脉及内部结构的显示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可多角度观察异常供血动脉来源于胸主动脉、腹主动脉或其他少见动脉以及引流静脉。

b8 支气管/肺囊肿:

位于中纵隔气管旁或肺门附近者表现较典型,不难诊断。位于肺外周者,多数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轮廓清楚,光滑,少有分叶。典型者为水样密度,密度较高者并不少见,少数含乳钙状物者,可高于软组织密度,但增强扫描无强化。囊壁可有钙化。发生于细支气管的囊肿 可呈分叶状,边缘不光整,其内甚至可见小空泡,与肺癌鉴 别有一定困难,增强前后密度无变化可帮助诊断。

b9 肺动静脉瘘:

肺动静脉瘘为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 青年女性多见。CT 表现为1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结节,可有圆形或弧形钙化,增强扫描通常可显示增粗的供血动脉和 引流静脉。

b10 球形肺不张:

球形肺不张常见于胸膜炎及积液吸收后,局部胸膜粘连限制肺扩张所致的特殊类型肺不张。多位于肺底或肺的后部,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楚的肿物。CT 扫描可以显示血管及支气管影呈弧形、扭曲状向肿物中心卷入,有如蜗牛状或彗星尾状,邻近胸膜增厚,病变部分肺体积缩小,周围肺组织代偿性肺气肿。

b11单发肺转移瘤:

多数影像表现为圆形或略有分叶的结节,边缘清楚,密度均匀或不均匀,但也有少数可表现为 边缘不规则有毛刺。边缘清楚、光整者需与肉芽肿、错构瘤 等肺良性病变鉴别,边缘不规则者需与第二原发肺癌鉴别。

(3)MRI检查:

MRI检查在胸部可选择性地用于以下情况:判定胸壁或纵隔是否受侵;显示肺上沟瘤与臂丛神经及血管的关系;区分肺门肿块与肺不张、阻塞性肺炎的界限;对禁忌注射碘对比剂的患者,是观察纵隔、肺门大血管受侵 情况及淋巴结肿大的首选检查方法;对鉴别放疗后纤维化与 肿瘤复发亦有一定价值。MRI 特别适用于判定脑、脊髓有无转移,脑增强 MRI 应作为肺癌术前常规分期检查。MRI 对骨髓腔转移敏感度和特异度均很高,可根据临床需求选用。

(4)PET 检查

PET 是肺癌诊断、分期与再分期、疗效评价和预后评估的最佳方法,根据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美国胸科医师协会临床实践指南以及国内专家共识

对于下列情况,有条件者推荐使用PET:

① 孤立肺结节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8mm的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持续存在且内部实性成分≥6mm);

②肺癌治疗前分期,PET 对于淋巴结转移和胸腔外转移(脑转移除外)有更好的诊断效能;

③肺癌放疗定位及靶区勾画;

④辅助鉴别常规CT 无法判断的肿瘤术后瘢痕与肿瘤复发,如 PET 摄取增高,需活检证实;

⑤辅助鉴别常规CT无法判断的肿瘤放疗后纤维化与肿瘤残存/复发,如 PET 摄取,需活检证实;

⑥辅助评价肺癌疗效(尤其是分子靶向治疗),推荐应用PET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表 1)。

78251663290064978

(5)超声检查:

由于肺内气体及肋骨、胸骨的遮挡,超声通常并不能显示肺内病灶,肺癌患者的超声检查主要应用于锁骨上区淋巴结、肝脏、肾上腺、肾脏等部位及脏器转移瘤的观察,为肿瘤分期提供信息。超声还可用于对于胸腔、心包积液的检查及抽液体前的定位。超声引导下穿刺可对胸膜下肺肿瘤,锁骨上淋巴结,实质脏器的转移瘤进行穿刺活检获得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肺癌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各种辅助检查。肺癌尤其是周围型肺癌在影像上与部分肺结核病灶,以及部分慢性炎症性病变很难鉴别,所以肺癌的确诊需要通过各种活检或穿刺术以获得病理学或细胞学的证据。

(6)骨核素扫描:

用于判断肺癌骨转移的常规检查。当骨扫描检查提示骨可疑转移时,对可疑部位进行 MRI、CT或PET等检查验证;术前PET 检查可以替代骨扫描。

3.内镜及其他检查

(1)支气管镜检查和超声支气管穿刺活检术:

支气管镜检查对于肿瘤的定位诊断和获取组织学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于中央型肺癌,支气管镜检查可以直接窥及病变,95%以上可以通过细胞学刷检和组织学活检获得明确病理诊断。通过超声支气管镜还可以对邻近支气管的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进行穿刺活检,用于肺癌的定性诊断和纵隔淋巴结分期诊断。目前已经有多种导航技术对于周围型肺癌进行穿刺活检术。

(2)纵隔镜检查:

通过标准的和扩大的纵隔镜检查术,可以获取 2R、2L、4R、4L、5、6、7、10 区淋巴结,用于肺癌的定性诊断和区域淋巴结分期诊断,以往作为评鉴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金标准。由于纵隔镜检查术需要全身麻醉,加之经超声支气管镜和食管镜穿刺活检技术的成熟,纵隔镜检查在肺癌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有减少的趋势。

(3)胸腔镜或开胸肺活检:

对于影像学发现的肺部病变,虽经痰细胞学检查、支气管镜检查和各种方法穿刺、活检检查仍未能获取组织学和细胞学明确诊断者,临床上高度怀疑肺癌或经短期观察后不能除外肺癌可能者,胸腔镜甚至开胸肺活检是肺癌定性诊断的方法之一。

(4)痰脱落细胞学检查:

痰脱落细胞学检查简单、无创,易于为患者接受,是肺癌定性诊断行简便有效的方法之一,也可以作为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手段。痰脱落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与痰液标本的收集方法、细胞学涂片的制备方法、细胞学家的诊断水平、肿瘤的部位和病理类型有关。

(六)病理组织学检查。

1.诊断标准

活检组织标本肺癌病理诊断主要明确有无肿瘤及肿瘤类型。晚期不能手术的患者,病理诊断应尽可能进行亚型分类,对于形态学不典型的病例需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尽量避免使用“非特指型”的诊断。晚期 NSCLC 患者的活检标本还应兼顾分子病理检测,尤其是腺癌患者。手术切除大标本肺癌组织学类型应根据最新 WHO 肺癌分类标准版本。原位腺癌、微小浸润性腺癌和大细胞癌的病理诊断不能在小活检标本、术中冰冻标本中完成,需手术切除标本肿瘤全部或充分取材后方可明确诊断。

2.诊断指南

肺癌病理诊断指南由标本处理、标本取材、病理检查和病理报告等部分组成。

(1)标本处理要点:

推荐使用 10%中性缓冲甲醛固定液,避免使用含有重金属的固定液,固定液量应为所固定标本体积≥10 倍,常温固定。标本从离体到固定时间不宜超过 60分钟。活检标本直接放入固定液,肺叶或全肺切除标本可从支气管注入足量固定液,也可插入探针沿着支气管壁及肿瘤切开肺组织进行固定。固定时间:小活检标本宜为 6~24 小时;手术切除标本宜为 12~48 小时。细胞学涂片(痰液、胸腔积液)固定应采用 95%乙醇固定液,时间不宜少于 15 分钟,或采用非妇科液基细胞学固定液(固定时间和方法可按说明书进行操作);当需制成脱落细胞蜡块时,离心后细胞团块与组织固定程序相同,采用10%中性缓冲甲醛固定液固定,时间≥2 小时。

(2)标本大体描述及取材要求

1)活检标本核对无误后将送检组织全部取材。

2)局部肺切除标本

①去除外科缝合线或金属钉。

②记录标本的大小以及胸膜表面的情况。

③垂直切缘切取肺实质组织块,描述肿块的大小、切面情况(伴有无出血、坏死、空洞形成)及其与胸膜和肺实质的关系,以及肿块边缘与切缘的距离。

④根据病变的部位和大小切取肿瘤、肿瘤与胸膜、肿瘤与肺实质切缘等部位,当肿瘤<3cm 时需将瘤体全部取材。

⑤切取非肿瘤部位肺组织。

3)肺叶切除标本

①检查肺的五大基本结构:气道、肺实质、胸膜、血管和淋巴结。测量大小,以肺门给标本定位。

②取支气管切缘、血管切缘及肿瘤与胸膜最近处,或与其他肺叶的粘连处。

③查找肺门淋巴结。

④按照肿瘤的部位和状态,可有2种选择:一是沿着支气管壁及肿瘤切开肺组织(可借助于插入气管内的探针)的标本,打开支气管及其分支,以便最好地暴露病变与各级支气管及周围肺组织的结构关系。二是对主支气管内注入甲醛的标本,每隔 0.5~1.0cm 切开,切面应为冠状面,垂直于肺门。

⑤描述肿瘤大小、切面情况(伴有无出血、坏死、空洞形成)、在肺叶和肺段内的位置以及与支气管的关系、病变范围(局灶或转移)和远端或局部继发性改变。取材块数依据具体病变大小(<3cm 的肿瘤应全部取材)、具体部位、是否有伴随病变而定(与临床分期相关),应包含肿瘤与胸膜、肿瘤与叶或段支气管(以标本而不同)、肿瘤与周围肺或继发病变、肿瘤与肺断端或支气管断端等;跨叶标本取材还应包括肿瘤与所跨叶的关系部分。临床送检N2或其他部位淋巴结应全部计数取材。推荐取材组织块体积不大于 2.5×1.5×0.3cm。

(3)病理描述要点:

大体描述内容包括标本类型、肿瘤大小、与支气管(不同类型标本)或胸膜的关系、其他伴随病变或多发病变、切缘。诊断内容包括肿瘤部位、组织学亚型、累及范围(支气管、胸膜、脉管、神经、伴随病变类型、肺内播散灶、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切缘及必要的特殊染色、免疫组化结果或

分子病理检测结果。包含的信息应满足临床分期的需要,并给出 pTNM 分期。对于多发肺癌应根据各个病灶的形态学特征尽可能明确病变性质,即肺内转移癌或多原发癌。

(4)免疫组化、特殊染色和分子病理检测:

腺癌与鳞癌鉴别的免疫组化标记物宜选用 TTF-1、Napsin-A、p63、p40和 CK5/6;若组织不够,可只选取TTF-1和p40;

神经内分泌肿瘤标记物宜选用 CD56、Syn、CgA、Ki-67 和 TTF-1,在具有神经内分泌形态学特征基础上,至少有一种神经内分泌标记物明确阳性,阳性细胞数应>10%肿瘤细胞量才可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细胞内黏液物质的鉴别宜进行黏液卡红染色、AB-PAS 特殊染色;怀疑累及胸膜时应进行弹力纤维特殊染色确认。

推荐对于Ⅱ~ⅢA 期 NSCLC、N1/N2 阳性的非鳞癌患者及小标 本鳞癌患者进行EGFR突变检测。

对于晚期 NSCLC患者,应在诊断的同时常规进行肿瘤组织的EGFR基因突变、ALK、ROS1和 RET 融合基因、CMET 14 号外显子跳跃突变检测。有条件者可进行 KRAS、BRAF、HER2 等基因突变、 NTRK1/2/3 和 NRG1/2 等融合基因等检测。拟选择免疫治疗者,进行 PD-L1 免疫组化检测。

EGFR 突变的检测可采用扩增受阻突变系统法或高通量测序(HTSHTS);ALK 融合基因检测可采用 Ventana 免疫组化、FISH、RT-PCR 或 HTS 方法;ROS1 融合基因的检测可采用 RT-PCR、FISH 或 HTS 的方法;RET 基因融合和 CMET 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首选建议与其他驱动基因检测一起检测,可采用 RT-PCR 或 HTS 方法。

在不能获得组织的晚期 NSCLC患者中,血液可以作为组织的补充进行 EGFR 检测,检测方法可选择高灵敏的扩增受阻突变系统、HTS 或数字 PCR 等技术;对于ALK 、ROS1 、RET 融合基因和 CMET14 号外显子跳跃突变检测,不推荐首先使用液体活检标本。推荐对 EGFRTKIs 耐药患者进行 EGFR T790M 检测。组织学检测为金标准,在组织不可获取时,血液 ctDNA EGFR T790M 检测可作为有效补充。

3.病理诊断报告

(1)肿瘤

①组织分型(包括形态学亚型)

②累及范围

③是否侵犯胸膜

④脉管浸润

⑤神经侵犯

(2)切缘

①支气管切缘

②血管切缘

③肺切缘(局部肺切缘标本)

(3)其他病理所见(如阻塞性肺炎,治疗相关改变等)

(4)区域淋巴结(包括支气管周、肺门及单独送检淋巴结)

①总数

②受累的数目

(5)远处转移

(6)其他组织/器官

(7)pTNM 分期

(8)有困难的病例提交上级医院会诊(提供原始病理报告用以核对送检切片信息减少差错,提供充分的病变切片或蜡块,以及术中所见等)

三、肺癌的病理分型与分期

 

(一)世界卫生组织 2021年肺癌组织学分型标准。

49341663290065195

肺癌主要组织类型为腺癌和鳞癌,约占全部原发性肺癌的80%左右。其次为小细胞癌,约占15%。其他少见类型原发性肺癌包括:腺鳞癌,大细胞癌、涎腺来源的癌(腺样囊 性癌、黏液表皮样癌等)等。最新分类中增加了胸部 SMARCA4 缺陷的未分化肿瘤。上皮性良性肿瘤中增加了细支气管腺瘤。

1. 鳞癌

肺鳞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下降趋势,约占肺癌的30%~40%,其中2/3 表现为中央型,1/3为周边型,可伴空洞形成,位于中心时可呈息肉状突向支气管腔。此种类型的癌一般认为起源于吸烟刺激后的支气管上皮鳞状化生,根据癌巢角化细胞分化程度,将其分为高,中,低分化。鳞癌多见淋巴道和血行转移,也可直接侵犯纵隔淋巴结及支气管旁和纵隔软组织。术后局部复发比其他类型肺癌常见。吸烟者和肺癌患者的支气管和肺呼吸性上皮中存在广泛、多灶性的分子病理 异常,区域致癌效应可造成由于吸烟导致的肺内多中心肿瘤。

2.腺癌

腺癌占肺癌的40%~55%,在许多国家已经超过鳞癌成为最常见的肺癌类型。腺癌临床上以周边型多见,空洞形成罕见。近年来肺腺癌的病理学最主要的变化是提出原位腺癌的概念,建议不再使用细支气管肺泡癌一词;浸润性腺癌主张以优势成分命名的同时要标明其他成分的比例,并建议不再使用混合型腺癌这一类型。

简述如下:

(1)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atypical adenomatous hyperplasia,AAH)。AAH 至少为一种肺腺癌的癌前病变。AAH常在 0.5cm 以内,CT扫描常以磨玻璃样改变为特点。镜下组织学表现在肺泡结构完好,肺泡上皮增生呈一致的立方形或矮柱状,有轻度非典型性, 核仁缺乏或模糊。

(2)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 AIS)。AIS是 2011年提出的新概念,定义为≤3cm 的单发腺癌,癌细胞局限于正常肺泡结构内(附壁型生长),由Ⅱ型肺泡上皮和(或)克拉拉细胞组成。AIS 细胞核异型性不明显,常见肺泡间隔增宽伴纤维化。AIS 手术切除无病生存率为100%。

(3)微浸润性腺癌(micro-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MIA定义为≤3cm的单发腺癌,界限清楚,以附壁型生长为主,浸润癌形态应为附壁型以外的其他形态,浸润间质最大径≤5mm,除外脉管侵犯、胸膜侵犯及肿瘤细胞气道内播散等危险因素。肺内多灶发生的腺癌也可适用于MIA 的诊断,前提是除外肺内播散的可能。MIA 如果完整切除,总体 5 年生存率为 100%。

(4)浸润性腺癌。腺癌可单发、多发或表现为弥漫性。浸润性腺癌形态主要包括附壁型、腺泡型、乳头状、微乳头状和实体型。其中微乳头型和实体型属于低分化亚型,应标注含量百分比。

3. 神经内分泌癌

肺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为类癌/神经内分泌肿瘤(典型类癌、不典型类癌)和小细胞肺癌以及部分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肺癌占所有肺癌的15%,属分化差的神经内分泌癌,坏死常见并且核分裂指数较高。小细胞肺癌电镜下至少2/3 的病例有神经内分泌颗粒。复合性小细胞癌指的是小细胞癌合并其他非小细胞肺癌类型,见于不到10%的小细胞癌病例。根据临床行为和病理特征类癌/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为典型类癌和不典型类癌,前者为低度恶性而后者恶性度稍高。两者之间的区别以镜下 2mm2 视野 2 个核分裂像为界,另外,小灶坏死的有无也是其区别之一。与典型类癌相比,不典型类癌常发生于外周,转移率增加,预后相对较差。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是免疫组织化学及形态具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特征的大细胞癌。通常为外周结节伴有坏死,预后与小细胞癌相似,复合性大细胞癌是指合并其他分化好的非小细胞癌成 分,大部分复合成分为腺癌。

4. 其他类型的肺癌

(1)腺鳞癌:只占据所有肺癌的 0.6%~2.3%. 根据 WHO 新分类,肿瘤必须含有至少10%的腺癌或鳞癌时才能诊断为腺鳞癌,常位于外周并伴有中央瘢痕形成。转移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面与其他非小细胞癌无差别。

(2)肉瘤样癌:为一类含有肉瘤或肉瘤样成分[梭形和(或)巨细胞样]的分化差的非小细胞癌,分3个亚型:多形性癌、癌肉瘤和肺母细胞瘤。

(3)涎腺来源的癌:包括腺样囊性癌、黏液表皮样癌以及上皮-肌上皮癌等。有时黏液表皮样癌与实体型伴黏液分泌的肺腺癌出现鉴别诊断问题,区别的关键在于后者属分化差的腺癌范畴,异型性明显。

(4)大细胞癌属于分化差的腺癌,无腺癌、鳞癌或小细胞癌的分化特征,是排除性诊断。

(5)新分类中除 NUT 癌外,增加了胸部 SMARCA4 缺陷的未分化肿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未分化肿瘤,具有独特的免疫 组化表型和生物学行为,伴有 SMARCA4 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缺失。

5. 免疫组化和特殊染色

合理恰当选择免疫组化项目可有效保留足够的组织标本进行分子诊断。当肿瘤分化较差、缺乏明确的腺癌或鳞癌 形态特征时,应用免疫组化或黏蛋白染色明确诊断是必需的。 腺癌与鳞癌鉴别的免疫组化标记物宜选用TTF-1、Napsin-A、p63、p40 和 CK5/6,其中,p40 和 TTF-1 可解决大部分腺癌和鳞癌鉴别诊断问题。对于疾病有进一步进展的患者,为了尽可能保留组织做分子病理检测,推荐使用限制性免疫组化指标检测进行组织学分类,例如检测单一表达在鳞癌细胞上的蛋白 p63/p40 , 单一 表达在腺癌细胞上的蛋白TTF-A/Napsin-1,则可分类大部分非小细胞肺癌。实体型腺癌细胞内黏液物质的鉴别宜进行黏液卡红染色、AB-PAS 特殊染色;可疑累及胸膜时应进行弹力纤维特殊染色确认。神经内分泌肿瘤标记物可选用CD56、Syn、CgA、Ki-67 和TTF-1。在具有神经内分泌形态学特征基础上,至少有一种神经内分泌标记物明确阳性,阳性细胞数应>10%肿瘤细胞量才可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内分泌标记物仅 CD56 阳性时需密切结 合病理形态。

(二)肺癌的分期。

TNM 分期(pTNM分期UICC 第 8 版)标准如下。

T 分期(原发肿瘤)

pTX:未发现原发肿瘤,或者通过痰细胞学或支气管灌 洗发现癌细胞,但影像学及支气管镜无法发现。

pT0:无原发肿瘤的证据。

pTis:原位癌

pT1:肿瘤最大径≤3cm,周围包绕肺组织及脏层胸膜, 支气管镜见肿瘤侵及肺叶支气管,未侵及主支气管。

pT1mi:微浸润性腺癌。

pT1a:肿瘤最大径≤1cm。pT1b:肿瘤 1cm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