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酸沉降: 来源、影响与控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海底沉积区域有哪些地方 中国酸沉降: 来源、影响与控制

中国酸沉降: 来源、影响与控制

2024-07-16 22: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 引言(Introduction)

酸沉降指的是由人为活动或自然过程排放出的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和氨气(NH3)等致酸气体及其在大气中形成的气态或颗粒态物质通过干沉降, 或经由降水过程沉降到地表(湿沉降, 一般将pH值小于5.6时的降水称为酸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继欧洲和北美之后, 东北亚成为世界上第三大酸雨区, 特别是在我国南方, 酸雨污染尤为严重(Duan et al., 2016a).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 我国开展了一系列有关酸沉降的分布特征、形成机理、生态环境影响和控制对策的研究, 至今已近40年(图 1).“七五”国家酸雨攻关课题针对酸雨污染严重的西南和华南地区开展了酸雨形成机理、传输、控制方法和生态影响的研究, “八五”期间酸雨的研究区域扩展到中南与华东地区, 至此, 我国酸雨大规模研究已基本完成, 在此基础上, “九五”期间进一步开展了酸雨国家控制方案的研究, 特别是完成了酸沉降临界负荷区划, 相关研究支持了国家二氧化硫控制区与酸雨控制区(简称“两控区”)的划分(刘炳江等, 1998), 以及之后的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十一五”期间, 国家科学技术部设立了“中国酸雨沉降机制、输送态势及调控原理”的“973计划”项目, 全面研究酸性物质在我国复杂排放条件和大气环境下的形成机制及输送沉降规律, 典型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响应机制、过程及特征, 以及酸沉降控制的综合指标体系及调控原理等问题.酸雨研究方面的国际合作也卓有成效, 例如从2000年持续至今的东亚酸雨网(EANET)和2000—2005年间中国-挪威重大环境合作项目“陆地生态系统酸化的综合观测” (IMPACTS).近年来, 在全球氮沉降增加这一背景下, 我国也开展了一些站点(如广东鼎湖山和重庆铁山坪等)的氮沉降特征及其影响的观测(Liu et al., 2011).本文就国内外研究者对我国酸沉降的观测与模拟、成因与影响以及控制对策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试图全面评价我国的酸沉降问题及其控制效果, 从而为未来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图 1(Fig. 1) 图 1 我国酸沉降研究与重要控制政策历程 Fig. 1 The timeline of researches and policy interactions of acid deposition in China 2 中国酸雨的分布及变化趋势(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trends of acid rain in China)

我国全国性的酸雨长期业务化监测是从1982年国家环保局和1989年国家气象局分别建设的酸雨监测网开始的(Wang et al., 1996; 丁国安等, 2004), 而之前仅有在重庆、贵阳、武汉、南京和北京等城市开展的局部研究, 发现这些城市及周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酸雨问题, 而长江以南地区酸雨污染较为严重(Galloway et al., 1987; Zhao et al., 1986).1982—1984年, 我国开展了酸雨普查, 1985年国家科委下达重点项目《我国酸雨的来源、影响和控制对策研究》, 之后在重庆、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和江苏等重点省市进行了大规模现场观测(Zhao et al., 1988).综合全国酸雨监测网络和其他研究结果表明, 长期以来我国酸雨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图 2a):长江以南和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 加上四川盆地, 是我国主要的酸雨分布区(全年降水平均pH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