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海川论坛暨“中国边缘海海洋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召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海川论坛是干什么的啊 第九届海川论坛暨“中国边缘海海洋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召开

第九届海川论坛暨“中国边缘海海洋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召开

2024-07-09 11: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第九届海川论坛合影留念

(前排左起:方秦华,梁文,王海增,蒋增杰,白佳玉 ,刘素美,温泉,吴莹,赵美训,方建光,线薇薇,左芳,秦恺;后排左起:吴念,牟京龙,丁帅 ,涂晨,任景玲,朱卓毅,余静,金海燕,毕蓉,张桂玲,梁生康,张大海)

2019年11月13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第九届海川论坛在青岛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中国边缘海海洋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探讨多重压力驱动下,边缘海的环境、生态与经济信息的变化,以求认识人类利用海洋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与管理政策间的相互关系。论坛力求开展海洋科学、生物资源、经济与管理等不同学科间的对话,邀请到了来自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厦门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中国海洋大学的近三十名专家学者与会。

中国海洋大学刘素美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

本次研讨会也是海洋生物圈整合研究(Integrated Marine Biosphere Research, IMBeR)与未来地球海岸(Future Earth Coasts, FEC)两大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合作框架下的陆架边缘海工作组(Continental Margins Working Group, CMWG)中国边缘海案例研究的启动会议。 CMWG工作组共同主席中国海洋大学刘素美教授在论坛开幕式上介绍了会议的背景、目的和与会专家,希望中国边缘海相关研究能够从多学科交叉、跨领域合作和区域对比分析中获得新的认识,在IMBeR和FEC两大国际计划平台的共同支持下,将中国边缘海的社会-生态系统的特色研究工作和案例介绍、推广至区域乃至全球。 随后,FEC国际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学专员、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的涂晨副研究员和IMBeR办公室左芳副主任分别对两个国际计划及其工作进展进行了介绍,两大国际计划都表示对于中国边缘海的工作给予支持与期望。 主办方中国海洋大学海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赵美训教授、副主任张桂玲教授等出席了开幕式并参加了论坛的学术活动。 论坛有幸邀请到了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温泉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白佳玉教授、厦门大学海洋与海岸带发展研究院方秦华教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蒋增杰研究员作论坛主题报告,由刘素美教授和IMBeR科学指导委员会(Scientific Steering Committee, SSC)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吴莹教授共同主持。

FEC国际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学专员涂晨副研究员(左图)和IMBeR办公室左芳副主任(右图)作开幕式报告、介绍两大国际计划相关工作进展

华东师范大学吴莹教授(左)与中国海洋大学刘素美教授(右)共同主持论坛学术报告

温泉研究员在主题报告“海洋健康状态评估—中国边缘海的应用与调整”中,介绍了OHI (Ocean Health Index,海洋健康指数)提出的国际背景、我国选用OHI评价体系进行适应性研究的需求、国家海洋局OHI工作组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与经验、以及今后需要重点推进的工作。温泉指出,OHI是在人类对海洋再认识的新态势下产生的,体现了从无“人”的海洋研究到人海相互作用研究;OHI是定量评估海洋状况全貌的综合指标,能够揭示人类-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及可持续性,为管理决策的权衡提供基于科学的认识,对于政策和规划编制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而今,在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海洋命运共同体、海洋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海洋学发展的“第四次浪潮”下,期待中国的研究者能够利用技术优势,让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与海洋联系起来。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温泉研究员作主题报告

白佳玉教授以“海洋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为主题,首先介绍了中国边缘海可持续发展的法学概念,然后对中国边缘海的海洋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防灾减灾、科学合作、及中国海岸带管理体制与立法现状等五个方面分别从国家战略、法律体系、管理体制等不同层面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她提出,“海洋健康”的主题可以与联合国有关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对应,且“海洋健康”的主题更适用于搁置争议、开展区域内的国际对话与合作,在某些领域的立法缺失或不完善应寻求科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认识的支撑,并期待在论坛的倡导下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白佳玉教授作主题报告

方秦华教授的主题报告“海岸带管理科学:一个科学--管理界面”以“福建省海湾数模与环境研究项目”为案例,介绍了一个围填海可行性多学科研究工作,其特色在于对历史围填海活动影响的回顾性评价和基于数值模拟模型的围填海需求方案的累积影响评价技术路线,指出该项目是管理需求驱动科学研究、同时科学研究成果最终被行政主管部门所采纳的成功案例。他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的“科学-政策”作用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历史机遇,面对全球变化下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挑战需要有成套的科学解决方案,最后对陆架边缘海工作组的研究框架提出了思考与建议。

厦门大学海洋与海岸带发展研究院方秦华教授作主题报告

蒋增杰研究员围绕“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主题,介绍了海洋渔业在十二大海洋产业中的重要地位、我国海水养殖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我国在“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Integrated Multi-Trophic Aquaculture, IMTA)”模式为代表的海水养殖业高效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理论探索与具体实践,并展望了未来可进一步开展的相关推进工作。在他介绍的北方典型IMTA规模化养殖海湾-桑沟湾的案例中,经综合科学评估,尽管桑沟湾已经开展了30多年的规模化海水养殖,但水质条件、沉积环境质量、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均处于优良水平,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亚太水产养殖中心网络作为可持续集约化水产养殖的典型成功案例向全世界进行推广。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蒋增杰研究员作主题报告

在集中研讨环节,刘素美教授首先对边缘海的概念、DPSIR模型以及陆架边缘海工作组的前期工作进行了介绍。与会专家学者结合主题报告,围绕“中国边缘海海洋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可开展的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同学科背景下的交流带来了思想上的火花与碰撞。会后,中国边缘海案例研究工作组将牵头协调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完善研究框架和工作路线,开展合作研究工作。

与会专家在论坛集中研讨环节发言交流

(第一排左起:方建光,金海燕,梁生康;第二排左起:任景玲,王海增,线薇薇;第三排左起:余静,张桂玲,朱卓毅)

—END—信息来源:IMBeR RPO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海洋知圈编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