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振兴》聚焦海南乡村振兴,专题报道乡村巨变的幸福海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海南历史巨变 《中国乡村振兴》聚焦海南乡村振兴,专题报道乡村巨变的幸福海南

《中国乡村振兴》聚焦海南乡村振兴,专题报道乡村巨变的幸福海南

2023-09-29 01: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4月26日

“不负总书记嘱托”看今日海南乡村振兴

中央全媒体采访行活动在海口启幕

中央和地方主流新闻媒体、知名网络博主

以“不负总书记嘱托”为主题采访内容

深入海南乡村

进行实地采访报道

6月1日

《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第11期

以《乡村振兴 幸福海南》为主题

刊发成组报道

海南省如何依托青山绿水促产业振兴

倾听海南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人才故事

感受乡村巨变中群众的收获感和幸福感

6月6日

《中国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也全部成组推出

以下为全部报道内容

↓↓↓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2022年4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对乡村振兴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2013年、2018年、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3次来到琼州大地考察调研,聚焦海南的优势和特色,给海南指明了前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海南干群既感到使命光荣,又深知责任重大。2022年4月25日至29日,海南省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积极探索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海南持之以恒以乡村振兴为重点推动共同富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本期关注,我们走进海南,观摩海南省如何依托青山绿水促产业振兴;倾听海南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人才故事;感受乡村巨变中群众的收获感和幸福感。(李雷)

乡村振兴 幸福海南| 山常青,业常兴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考察时强调,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继续做强做大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

举全省、全社会之力,把乡村振兴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基础性工程来推进的海南乡村振兴事业,是如何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并切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的呢?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洪水村特色民宿带动当地旅游发展。人民网 符武平摄

乡村美,美在青山绿水

海南生态产业化新样板王下乡是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2022年4月27日,笔者随采访团去一寻究竟。

初入王下乡,映入眼帘的是巍峨气派的“黎花里”形象门,形象门与自然山体相融,结合飞瀑、溪流,营造出一处原生态的入口。

笔者首先来到洪水村,这里是国家非遗文化名录黎族船型屋所在地,一栋栋修饰一新的船型屋民宿掩映在茂密的热带植物间,展现出黎族最纯正的乡村风貌,坐在村头的长廊里,眼前是绿油油的稻田,远处是高低起伏的群山,耳旁有山风吹过,绝美的景色、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

走进三派村,这里每家每户的民房外墙都画上了生动再现黎族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墙绘,巧妙打造出一所流动的黎族社会生活博物馆。

走进浪论村,笔者参观了高端奢华的网红民宿浪悦黎奢。“你们肯定想不到,就在6年前,我们一家7口人还住在茅草屋里。”浪悦黎奢工作人员、土生土长的黎族姑娘韩小春笑着对笔者说。

王下乡是一个纯黎族乡,地处昌江黎族自治县霸王岭腹地,境内群山叠翠,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奇观异景比比皆是,素有“海南香格里拉”之称,但由于交通闭塞、山路难走,曾是海南最贫困的乡之一。

2018年王下乡被评为全国第二批、海南省唯一一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当地政府为践行“两山”理论,开始探索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

2019年初,王下乡启动“黎花里”文旅小镇项目,着力打造“中国第一黎乡”。一期工程“黎花三里”2019年10月开工建设,2020年5月1日正式亮相。“那个五一长假,王下乡游客爆满。”王下乡人大主席郭恒瑞在接受采访时说。

除了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王下乡还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以发展壮大林下种植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招商引资引入龙头企业,创造性提出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社”的1+X合作模式,免费发放10万株草豆蔻幼苗,利用富余的成树林地,做大做强林下经济,确保林态增优、林农增收,推动生态内循环持续发展,实现了从“贫困乡村”到“乡村振兴样板”的蝶变。据郭恒瑞介绍,王下乡村民们的人均年收入已从2019年的8000元上升到2021年的近20000元,村民们在家门口上班,既不影响做农活,也不耽误照顾家。

生态产业化,顾名思义就是用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思想理念推动生态建设,将生态优势变为产业优势,让乡村活起来,让村民的日子好起来,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愿景。

王下乡之所以能从“贫困乡村”变成“乡村振兴样板”,其秘籍就是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与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相结合,开发绿色产业,走上了一条生态产业化道路。

产业兴,贵在保护生态

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省中西部,境内群山起伏,空气澄明,资源丰富,拥有亚洲最大的陨石坑,坑内土壤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当地政府引导企业因地制宜利用陨石坑这一独特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有机茶产业,既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也打响了陨石坑茶品牌。

在白沙,笔者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看到的是产业生态化的鲜活案例。

海南五里路有机茶业有限公司和海南天然茶叶有限公司是当地最负盛名的两家有机茶企业,前者是民营企业,后者是国有企业;前者小而美,以手工炒茶产品名扬海外;后者大而精,以现代化流水线制茶产品畅销国内;两家企业共同的特点是茶园都在陨石坑内。

有机茶是在种植过程中使用天然绿肥,采用生物或物理的方法防治害虫,不使用任何农药和化肥;在加工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添加剂,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污染。海南五里路有机茶园生产的茶叶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味道”,因为茶园位于陨石坑内,距陨石撞击点2.5公里,故注册商标为“五里路”。

五里路有机茶园创始人符小芳是地地道道的黎族姑娘,中专毕业的她第一个将有机茶概念引进白沙,并由最初带领5户黎族茶农发展到如今带领茶园周边153户黎族茶农共同种植有机茶,面积也由最初的22亩发展到如今的300亩。

海南省五指山什挪岭种养专业合作社农户在家门口的茶园里务工。人民网 符武平摄

为推动白沙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当地政府制定政策,引导企业尽应有的社会责任,五里路有机茶园带动周边农村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农365户1211人共同种植生产500亩有机茶,累计发放产业分红340万元,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号召,确保“五里路”范围内的农药与化肥零增长。

在五里路有机茶园,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们来到田间地头观摩参与采茶、与黎族同胞共享黎族歌舞和长桌宴、听工作人员现场讲解有机茶知识,亲身感受产业生态化的美好。

为使产业做大做强,当地政府积极沟通引导,推动五里路有机茶园在2018年通过了严格的国家级审核,获批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同年,推动五里路通过海南省首批认定的20家共享农庄之一,开始走上农旅结合的道路;2021年,又推动五里路共享农庄获评海南省四椰级乡村旅游点和海南省银宿。如今,这个茶园已经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龙头企业。

海南天然茶叶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有机陨坑茶种植、加工、销售、科研、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国有控股现代化企业。目前公司在白沙陨石坑核心区内拥有有机茶园近2000亩,是海南省目前最大的有机茶园,生产的“陨坑茶”牌有机茶已通过中国有机食品、中国绿色食品、欧盟有机食品、美国有机食品、日本有机食品以及国际雨林联盟认证,达到欧盟27国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进口准入标准。

在总面积达1028.74亩的该公司十三队茶园放眼远眺,陨石坑内层层叠叠的茶树如绿色波浪,蓝天白云下十分养眼,三三两两的茶农在茶园里忙碌着,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些茶农都是茶园发展的受益者。除了自身严格按照有机标准种植、加工茶叶外,公司还相继举办了多场有机茶标准化种植管理技术培训班及现场观摩会,引导、带动当地农户按有机方式科学种茶,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生态化发展。

作为一家国有企业,公司更把助农、带农当作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乃至政治责任,积极响应白沙县委、县政府关于发展特色产业助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号召,与当地农户形成长期稳定的用工关系,平均每天从基地附近招聘80到100名农户,负责茶园的除草、施有机肥、修剪、采茶等日常作业,用工高峰期每天招聘人数可达200名。截至目前,公司共吸纳4个村脱贫户20名,平均每人每天能拿到150元钱,年均收入增加25000元。

在政府各项政策引导下,白沙县两家有机茶企业在发展产业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始终注意保护白沙的生态环境,实现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美好愿景。

黎族同胞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人民网 符武平摄

三产联动,构建乡村产业体系的新尝试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雅布伦享水谷共享农庄是海南省首个脱贫济困型共享农庄试点项目,作为三产联动构建乡村产业体系从而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方面的新尝试,值得借鉴。

2017年项目在谋划阶段就设定为“扶贫济困型”模式,2018年项目开工后所有工作都紧紧围绕“扶贫济困”展开。

项目开工后,首先是免费为村民提供安置房,村子里一排排独门独院的小别墅就是为村民免费提供的住宅。安置好村民后,再把零散的土地集约起来搞一些产业和经营性项目,比如乡村民宿酒店、森林露营、瓶装水生产等。

集约土地上经营的项目给村集体留20%股份,而且这20%股份还有一个特殊性:经营项目如果赔钱由公司承担,赚钱则分给村集体,赚的越多,村集体分的越多,下有兜底,上不封顶。按照一般商业开发模式,花钱租地,按市场价给付,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不用再免费提供安置房,也不用给股份。但扶贫济困型不仅免费提供安置房,还保留股权,同时还要吸纳当地村民就业,甚至还要帮他们想尽一切后续问题,以免企业一走就返贫。

挣钱、分钱、花钱这三点是当地政府和公司着重研究的问题。很多时候,不挣钱不出问题,挣了钱反而因为分钱出现矛盾和问题,所以大家一致认为怎么分钱很重要;最后是分了钱怎么花,有些村民拿到钱后就去挥霍,造成了很多消极影响,所以怎么花钱也很关键。

挣钱方面,公司负责人肖勇认为,公司、酒店、经营建设项目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付劳务费,依托农庄卖农产品,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挣钱手段。公司要做的是教会村民怎么用智慧赚钱,而不仅仅是靠体力赚钱。

分钱方面,公司只对村集体组织不对村民个人,帮助两个村集体经济壮大,让村集体组织有一定的话语权,从而提高组织管理能力。“话语权和组织管理能力和你的腰包鼓不鼓、腰杆硬不硬有直接关系,所以我们村集体收入不会分完,而是提前预留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村民福利等相关费用,公司还帮助我们用现代化公司管理手段去管理好村集体经济组织。”一位村干部告诉笔者。

花钱方面,两个村集体组织都设定了几个长久发展基金或专项费用,比如医疗、教育、回乡创业、赡养老人等,既看眼前发展又兼顾长远利益,要学会自己造血,不要光靠政府输血。

雅布伦享水谷共享农庄由海南省扶贫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引入总部在北京的海南雅布伦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建设。保亭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来自北京的现代理念碰撞在一起,擦出共享生态资源、共享发展成果、共享生活理念的火花,同时也探索了一条构建三产联动产业体系的乡村振兴新道路。

山常青,业常兴。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两化”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引领着海南干部群众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辩证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为海南乡村振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作者王舒系安徽省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乡村振兴 幸福海南| 最大的富裕是开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这句暖心的嘱托,被刻在了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玫瑰产业园的石碑上,刻在了村中心哎岬湖畔的石碑上,也刻进了海南数百万各族老乡的心里,洋溢在他们的笑脸上。如今,进入乡村振兴新时期,海南依旧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当作工作标准和追求,并为此孜孜以求。

茶叶丰收,茶农笑开颜。人民网 符武平摄  

靠双手收获心里美

走进三亚市博后村,看到最多的,是村民的笑容。

苏吉丽是博后村的村民,顶着三亚4月的骄阳,她正和其他花农一起,穿梭于三亚亚龙湾国际玫瑰谷景区的花丛之中,忙着修枝、摘花、浇水。汗水不时从脸颊滑落,她们脸上灿烂的笑容映射着金色的阳光。她们的笑容发自内心,她们的内心里,有依靠自己双手劳动致富的成就感,有村子从“咸穷苦”到“绿富美”的幸福感。

博后村虽然紧邻亚龙湾,但长期以来“天下第一湾”的“旅游热”却并未辐射到它。加之海水倒灌导致土地盐碱化、村民缺少“赚钱”技能,当地人形容自己过着“咸穷苦”的日子。

2009年,海南玫瑰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玫瑰谷)在博后村租下2000多亩土地,改良优化土壤,培育热带玫瑰,并逐步打造出玫瑰游览观光、玫瑰二次加工等产业,走上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子。

村民的“机会”来了。

“起得知景区‘落户’博后村,要招聘花农,我马上就报了名,最终得以在‘家门口’上班挣工资。”苏吉丽说。向玫瑰谷出租土地可以收地租,到玫瑰谷打工还能领工资。“我们通过发展玫瑰产业,已经成功带领6000多名百姓奔小康。”玫瑰谷董事长杨莹骄傲地说。

火红的玫瑰让博后村摘掉了“穷帽子”;发展特色民宿,则让这个村子彻底拔掉了“穷根”。2017年,博后村开始美丽乡村建设——宽敞平整的水泥路替代了以往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水泥路”;先进的污水处理系统,让村子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日子一去不返;曾经黑臭的哎岬湖也开始碧波荡漾,湖上的栈道成为村民休闲的好去处……村庄的美丽蜕变,再加上紧邻亚龙湾旅游区的地理优势,让民宿经营水到渠成。

在博后村“海纳捷”民宿门前的遮阳伞下,谭中仙一边喝着椰子汁,一边和笔者讲述自己的“民宿故事”。谭中仙是“能人”,他头脑活泛、想法多,早年在广州打拼,收入不菲。“我们村是去亚龙湾的必经之地。那年春节,游客的车都堵到村口了。”谭中仙琢磨,如果这些客人中有一部分能到村里消费,大家还愁没钱赚吗?凭借在外做生意的经验,多方考察后,谭中仙决定开办民宿,把游客迎进村、请回家。2016年,他带着“广漂”攒下的家底,回村把老房子装修了一番。作为博后村第一批民宿之一,“海纳捷”开张了。

“海纳捷”和亚龙湾的高端酒店形成了互补,也为远道而来的游客们提供了体验乡村风情的机会,一下子就火了。“头一年我们利润就突破了80万元,还给村民提供了17个就业岗位,员工月工资都在3600元以上。”谭中仙收获了创业的成功,也收获了帮助村民提高收入的自信和自豪。

2017年,博后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更多的村民通过自建自营、引入社会资本合作等形式开办民宿。如今,村里已经有民宿55家、1700多间客房,成为岛内外闻名的“网红民宿村”。同时,也有博后村民在村里开餐厅、超市、水果摊,吃旅游饭。多渠道的收入来源,让博后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从2017年7000多元增加至2021年2.81万元。村民的获得感更强了。

在博后村,获得感并不仅仅是收入的增加,更是观念的变化。

“我们那个年代,上学上到初中就算不错了。而最近几年变化最大的,就是村里出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博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苏少洪说,越来越富足的日子,让大家的生活观念不断改变,开始重视下一代的教育问题。而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又进一步推动乡风文明,这样的良性循环让博后村既“富”又“美”更“和谐”。

夕阳西下,博后村小康广场上演的广场舞、小吃街传出的欢声笑语和哎岬湖畔散步的人群,正是对“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生动回应。

产业兴,人心齐,日子旺

海南省东方市大田镇罗旺村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但罗旺村的优势就在于“地多”。近年来,不少农业龙头企业前来租地进行特色农产品种植,给了罗旺村发展的机会。“现在村里光租出去的地就有一万亩,靠着土地流转增值费,今年村里集体经济也达到了7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罗开强笑着说。

地租出去了,劳动力解放了,干点啥呢?务工!现在村子旁边这些种植基地都需要人,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干活。为了更好地解决村民就业,罗旺村所在的大田镇组建了24个村劳务输出队,由镇级劳务输出工作站统一管理。大田镇党委委员、副镇长田京泉告诉笔者,劳务输出队成员覆盖整村,主要是为辖区企业、种植基地和农户搭建用工务工平台,既解决企业、种植基地用工难题,又能助农增收。

在海南省世界热带水果之窗现代农业产业园就业的当地村民对能在家门口挣钱感到十分开心。人民网 符武平摄

“以前村里的人要打工都得出远门,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务工。”在家门口务工,乡亲水亲,村民的获得感大幅提升。不仅如此,村里环境也变美了。如今的罗旺村,在各种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村内处处都是平坦干净的水泥路,村道围墙上有趣的墙绘,随处可见健身休闲的小广场与小公园,呈现出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村民也自发地维护好环境,共建新生活。

“今年村里还新建了光伏产业,一年可发电40万度左右,可获益17万元。”罗开强充满期待,“如今村里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5730元,未来生活会越来越好。”

同样“蝶变”的,还有乐东黎族自治县万冲镇抱班村。抱班村地处卡法岭腹地,三面高山环抱,是万冲镇最偏远的村庄之一,贫困发生率曾接近50%。现在,“贫困”已经被写进了抱班村的历史。

2018年,乐东黎族自治县委、县政府整合扶贫、美丽乡村建设资金900万元,以“脱贫攻坚+特色产业+民宿”模式,精心打造抱班美丽乡村。688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建成后,村道硬化、路灯安装、地下管网铺设、污水处理站建设等工程也相继完工。2019年(第七届)海南乡村旅游文化节,抱班村作为主会场,开始声名远播。目前,抱班村努力发展槟榔(900亩)、益智(1100亩)、橡胶(1800)亩、香蕉(200亩)等种植业,每种产业都蓬勃发展。

“你看,这就是我们村以前的样子,现在变化多大!”在游客接待中心,海南省税务局派驻抱班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崔茂菲拿着手机,给笔者看村里的今昔对比。照片中,低矮的“铁皮房”和如今的小洋楼以及平房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在,漫步村中,不但道路宽阔、村容整洁,便民服务中心、乡村卫生室一应俱全,淘宝店也设到村子里,集中式供水池、污水处理设备、移动通信设备更是让这个黎村显得更加现代化。

“这都是党和政府帮扶、村民自身努力结出的‘硕果’。”崔茂菲说,村民的幸福感增强后,干事创业、美化家园等方方面面的干劲就更足了,人心齐、泰山移,村子近年获得了大量的荣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森林乡村、海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海南省四椰级乡村旅游点、海南省卫生村……

邻里关系好就能换来好工作?是的,这样的好事就发生在陈玲丽的身上。

陈玲丽是乐东黎族自治县莺歌海镇莺二社区的居民。为了离家更近,2021年3月,陈玲丽选择回到家乡莺歌海镇找工作。让她没想到的是,自己很容易就在距离家几百米的地方,找到了一份月薪5000元的工作,而这背后,只因为她“积分”多。

让陈玲丽受益的“积分”,是莺歌海镇自2020年10月以来实施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国家试点,实行积分制管理。“说白了,就是通过积分引导鼓励大家积极向善,营造良好的乡风文明。”乐东黎族自治县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中心社会工作治理部工作人员李南说,结合莺歌海镇的实际,他们将转产就业列为重点类别,其他类别包括人居环境美化类、乡风文明建设类、扣分类。

莺歌海镇的积分制正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善这里的乡风文明。图为工作人员向居民发放积分存折。人民网 符武平摄

完成技能入户登记加5分;参加一次就业培训加10分;房前屋后没有垃圾、粪便加5分,反之扣5分;露天焚烧秸秆扣5分……在乐东黎族自治县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中心户外公告墙上,详细列举了60项加分、扣分细则。

“以前我们海边那条路的两侧,经常有大家随意丢弃的垃圾,形成了卫生死角,这个‘老大难’问题,就是积分制以后解决的。”说起积分制施行之后带来的变化,驻莺歌海镇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驻莺二社区第一书记何志刚骄傲地说,在积分制的引导下,众多居民参与到环境大扫除的活动中,在赚取积分的同时,美化了社区环境。

相比有形的“卫生死角”,积分制的施行,也清理了不少无形的“卫生死角”。在积极向善的治理导向下,社区邻里关系愈发和睦,以前经常出现的冲突如今已成往事;此前遇到红白事大操大办的陋习,也在村规民约和红黑榜的约束下逐渐消失。

在莺歌海镇,积分制正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善这里的乡风文明,让乡村振兴更有“底气”!

更强的获得感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海南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中,充分挖掘黎族传统文化,也成为黎族同胞乡村振兴的一抹亮色。

今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海南调研时说,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继续做强做大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

黎锦是海南黎族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也是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在海南省东方市东河镇玉龙村,笔者看到了黎锦是如何从一根根细线开始,在巧手“织娘”们的手中一步步变成精美的服饰和工艺品的全过程:各种颜色的染料在柴火锅里咕嘟嘟地冒着热气,一旁的竹竿上晾晒着刚刚染好的丝线,门店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黎锦产品,身着黎族服饰的“织娘”符丽香和她的同伴们一边忙着将白色的丝线放入染锅里煮染,一边手脚不停地织绣着客人定制的黎锦……

这些巧手“织娘”,白天她们是田地里耕作的农民,小卖部里忙碌的老板娘,围着孩子和锅台转的家庭主妇,但到了晚间或闲暇时刻,她们就会聚拢到一起编织黎锦,村道就是生产车间,双手双脚就是生产工具,往地上铺张席子就开干,用一针一线编织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今年40多岁的白玲是东玉龙村的一名黎锦“织娘”,也是东河白玲黎锦专业合作社的创始人,打小她就受到外婆与母亲的影响喜欢上了黎锦,长大后也经常编织黎锦自用或者送人,从简单的织围巾、头巾开始到织成一件衣服、裙子,白玲不仅掌握了传统的织锦技艺,还学会了改良黎锦服饰。2018年年底,她创办了黎锦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的黎族妇女一起加入到黎锦传承队伍中来,目前合作社共有24户,其中脱贫户14户。

凭借着对黎锦技艺的热爱和追求,白玲与合作社的黎锦“织娘”们并未拘泥于传统,而是大胆创新,打破传统观念,生产出旗袍、手提包、围巾等颇受群众欢迎与喜爱的现代黎锦产品。2020年,白玲被东方市评为市级黎锦技艺传承人,在参加东方市创业大赛时,她的作品《白玲黎锦工艺坊——黎族传统植物染色手工艺品开发与营销》获得了一等奖。“最让我满足的并不是带着大家挣到钱了,而是通过挖掘我们黎族的文化,让大家挣到钱了。”白玲笑着说。

东河镇党委副书记许国文说,目前在玉龙村3个黎锦农民专业合作社里的脱贫户成员共有50户,每年每户黎锦产销收入4000元左右,实实在在的收入,让村民们更加坚定依靠黎锦发展致富的信心,也激发了玉龙村村民的内生动力。

醉心于传承和发扬黎锦技艺的张潮瑛正在织黎锦。人民网 符武平摄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上的收益可以激发信心,但本质上仍是对文化的热爱和坚守,这个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感、获得感往往更为强烈。在白沙黎族自治县,1986年出生的黎族姑娘张潮瑛,从小就曾跟随外婆学习过织锦技艺。大学毕业后,能歌善舞的她原本可以在聚光灯下翩翩起舞,但她却一门心思想要推广和发扬黎锦文化。她说:“不管做什么,自己内心深处最牵挂的还是家乡的黎锦。”2012年,张潮瑛开始师从多名黎锦技艺传承人,专业学习黎锦技艺。2016年,在家人的支持下,张潮瑛成立了白沙灿然黎锦手工艺专业合作社。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黎锦技艺传承和发扬下去,让更多人领略到海南黎锦的文化魅力。

如今,张潮瑛带领的合作社依托黎锦产品,不仅实现了超百万元的年销售额,还带动了白沙黎族自治县及周边市县的600余名黎锦“织娘”就业,成为行业里的知名品牌。她介绍,除了线下的实体形象店,自己还会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带货,展销自己的黎锦服饰及相关产品。“赶上定制的单子,在线上接单后,我会将订单派给各市县的兼职‘织娘’去做,让她们在农闲之余,也能有额外的收入。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在传承和发扬我们黎锦的技艺。”

“黎锦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好它。”张潮瑛说,能够带着乡亲们传承和发扬黎族传统文化,并让老乡们吃上“文化饭”,这份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是无可比拟的。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为了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2021年以来,海南切实增强风险意识,树牢底线思维,坚持稳脱贫与防返贫相结合,全力织密防致贫返贫保护网,为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琼州大地,老乡们正在用一个个励志的脱贫故事、一个个扎实的振兴产业、一个个灿烂的幸福笑容,回应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供稿单位:海南省乡村振兴局)

乡村振兴 幸福海南|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2022年4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考察时强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要吸引包括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在内的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海南在推动乡村振兴事业过程中是如何吸引并留住各类人才的?也许我们可以从下面这4个故事中管窥一斑。

海南天地人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徐咏梅与基地负责人沟通有关红心番石榴苗的嫁接情况。  

乡村振兴路上,海归人才再踏征程

徐咏梅,陕西人,曾在新西兰留学并从事外贸业务。1999年起,她从事农业至今22年,专注热带水果产业。她创建的海南天地人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已形成种业引领、科技支撑、全产业链布局、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格局,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公司示范栽培的面积近30000亩,是全国最大的金钻凤梨生产商和高端凤梨的领导品牌。2015年公司成功登陆新三板,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热带水果第一股。

当记者问从事外贸的她怎么会做起农业来时,徐咏梅说:“我做农业既有偶然也有必然。1999年的一天,身边的一个朋友突然去世,留下妻子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生活没着落,家里的50亩果园也无人打理。我动了恻隐之心,毫不犹豫从她手上接过了那50亩果园,没想到从此走上了农业这条路,一干就是20多年。如果说进入农业领域纯属偶然,那坚持下来就是政府一路扶持帮助深深感动我的必然。”

徐咏梅从小见证了陕北黄土高坡的贫穷落后,生活的苦难培养了她艰苦奋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心地善良的她也使公司从创立伊始就嵌入了扶贫的基因。她刚开始接手的那50亩果园在海南省临高县,当时的临高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扶贫任务重,脱贫压力大。在各级政府引导下,徐咏梅带领天地人公司主动承担起临高县许多乡镇的脱贫任务,截至2018年底,已使858户3801名贫困人口脱贫出列,公司因此获得海南省扶贫龙头企业称号,徐咏梅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全国老区脱贫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荣誉。说起做农业的风险与辛苦,徐咏梅说数不胜数,但更让她记忆深刻和深深感动的是来自各级政府的帮助扶持。记忆最深刻的还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地里的水果熟了没有人去采摘,产品装车但运不出去,产品到了市场,人被隔离无人购买,销售款迟迟无法回笼……就在果农们望穿双眼、徐咏梅欲哭无泪时,“最终是政府有计划、有步骤组织复工,海南银行为我们创新发行了2000万元疫情专项债,海南农业发展银行为我们发放3000万元疫情专项贷款,公司全体员工团结一心,共克时艰,才让天地人渡过难关。”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正是由于当地政府、银行的关心和支持以及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鼓励,才使我坚定不移地在海南这片热土上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徐咏梅满怀感激之情地说。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乡村振兴的全面推开,徐咏梅带领她的天地人公司再次踏上新的征程。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天地人公司积极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共享农庄的决策部署,创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路,发挥政府、农村、企业的优势,有机整合农业农村农民以及政策要素资源,深入推进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公司构建起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的天地人共建共享共富4.0模式:在临高县临城镇规划建设“天地人热带水果10里长廊共享农庄”项目,打造以热带水果为主题,集农产品加工、旅游观光、休闲科普、智慧农业、产学研于一体,各要素集聚的共享农庄,形成与自贸港建设相匹配的农业新业态。通过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增收、农村增美、农民增富的目标,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截至目前,天地人公司产业项目累计分红3015万元,带动脱贫户平均增收3000元。吸纳农户参与基地生产管理、产品运输、分拣包装,每年带动就业5万多人次;在基地创建天地人乡村振兴培训学校,共7895人次接受了培训,培育了一大批有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徐咏梅分别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于2021年2月25日、11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海归凤凰落巢海南新农村,实现了人生价值。

政府爱惜人才,致富带头人建功立业

黎族姑娘符小芳是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2008年,在当地政府引导下,符小芳返乡创业,她和她创办的海南五里路有机茶园先后带动365户贫困户脱贫摘帽,符小芳荣获海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五里路有机茶园获评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和海南省扶贫龙头企业。

从第一个将有机茶概念引进白沙,带领5户农民开辟出22亩茶园探索种植有机茶,到如今带领茶园周边153户黎族茶农共同种植300亩有机茶,符小芳的创业之路充满艰辛,也充满幸福。

艰辛的是改变农民的观念。创业之初,当地村民第一次听说种植有机茶不让打农药、不能施化肥,都认为不可能成功,没人愿意尝试种植。政府工作人员就带着符小芳挨家挨户普及有机茶知识,手把手教他们种植;开始种植有机茶后,不能用除草剂,不能打农药,海南天气高温多雨,野草茂盛,虫灾严重时不做好除草防虫工作将给茶园造成灭顶之灾。符小芳就带领大家一遍遍人工除草,尝试用粘虫板、太阳能灭虫灯和生态平衡等方法除虫。常年在高温下徒手炒茶,符小芳考驾照时才发现自己的指纹已无法识别。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不断探索,“五里路”牌有机茶连续通过中国、欧盟与美国有机认证。在政府相关部门大力推荐下,他们的茶叶作为民间馈赠礼品茶,赠送给联合国秘书长、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等外国贵宾,符小芳也被聘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乡土专家,成为海南省首批南海工匠。

幸福的是,对于符小芳这样一位有想法、有能力、有担当,又勤奋好学、吃苦耐劳、意志坚强的返乡创业人才,当地政府十分爱惜。符小芳说:“没有政府的支持,根本不可能有我今天的事业。”符小芳是中专农校毕业的,专业水平有限,政府先后送她到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去学习,还派她去福建、浙江、安徽等全国各地有名的茶区参观学习,不断提高种茶制茶技艺。政府还邀请全国的有关茶叶协会来五里路有机茶园交流,为她个人及企业搭建最好的学习平台。

此外,政府还在资金等方面对五里路有机茶园进行支持。2018年,五里路有机茶园通过海南省首批认定的20家共享农庄之一,获5亩建设用地;2021年白沙黎族自治县投资120万元支持五里路有机茶园建设公厕、停车场等基础设施,2022年又投资300多万元建设加宽进五里路茶园公路……

符小芳对政府的这些支持和帮助充满感激,她说:“像我们这样的小企业,只靠自己的力量,产业肯定发展得很慢;有了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五里路’才得以快速发展,才跑步进入了全国有机茶行业的第一梯队。我能成为‘南海工匠’,能成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100位乡土专家之一,跟政府的培养、支持绝对分不开。”带着这份感激之情,符小芳的事业越做越红火,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的干劲也更足了。

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莺·海纳里”民宿创始人蔡苏彤在打理民宿,为游客创造舒适温馨的环境。人民网 符武平摄

乡村治理见效,创业大学生情归故里

蔡苏彤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本科在山东财经大学读法律专业的她,毕业后先在杭州工作了5年,从事的是与所学专业有关的法律工作。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人脉后,2016年初,看到家乡脱贫攻坚的政策越来越好,她决定返乡创业,带着10万元左右的积蓄,回到家乡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莺歌海镇开起了民宿。

“我是第一个在莺歌海镇开民宿的人,当时镇子里只有两三家传统意义上的旅馆,没人见过民宿。我先租了一栋废弃的四层小楼把它改造成民宿。镇上的人都觉得很奇怪,不知我在搞什么。”蔡苏彤告诉笔者。

蔡苏彤的民宿叫 “莺 海纳里民宿”。问她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她说“莺”指“莺歌海镇”,“海纳里”既有“海纳百川,情归故里”之意,也与“海那里”谐音,因为她的民宿离海很近,就在海那里。问她为何放弃人间天堂杭州的工作返乡创业,她说一是因为政府的政策好;二是自己喜欢做民宿;三是想把家乡的文化和美景通过民宿这个载体传播给更多人,让更多人知道。“我的民宿是莺歌海镇唯一一家98%客人都来自外地的民宿。”蔡苏彤有些自豪地说,“而且我几乎不怎么做宣传,民宿生意一直都不错,平均年收入二三十万元,大部分客人都是客人之间口口相传带来的。这种口口相传不仅仅是我的民宿办得有些特色,更重要的是乡村振兴以来,我们的村子被治理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美。”

莺歌海镇从2020年10月开始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有60项加分、扣分细则:房前屋后没有垃圾可以加分,反之扣分;拾金不昧、邻里关系和睦、庭院绿化美化等也可以获得积分,积攒一定的积分后可到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这一举措既改善了村庄环境,也提高了村民素质,为莺歌海镇打造宜居宜游的特色滨海小镇创造了有利条件。蔡苏彤说:“自从推行积分制以来,镇上的垃圾没有了,环境整洁了,村民也变得更有礼貌、更乐于助人了。美丽的海景,淳朴的村民,给外地来住民宿的客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所以他们也更愿意向亲朋好友推荐来莺歌海镇旅游了。”

在蔡苏彤心目中,家乡莺歌海镇的海边原本就很美,夜晚能看到星星,信仰妈祖的村民淳朴善良,不像大城市的人那样心浮气躁。如今,各种乡村振兴举措让家乡变得越来越美,情归故里是她发自内心的选择。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用好山好水好政策吸引人才返乡,用提供就业岗位留住人才安居乐业,用资金支持、技术支持培养人才建功立业,用良好的政策环境、灵活的金融机制帮助优秀企业再踏征程做大做强,海南乡村振兴之路涌现出太多生动的人才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大业后继有人,“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一美好愿景正在成为现实。

(作者王舒系安徽省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