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有多少个乡镇村 河南省周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

河南省周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

2023-09-14 09: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四章 组团城市与规划区统筹规划

第五章 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

第六章 中心城区空间布局规划

第七章 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第八章 中心城区绿地与景观系统规划

第九章 中心城区市政工程规划

第十章 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第十一章 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第十二章 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

第十三章 规划实施

第十四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编制目的

为促进周口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指导周口市城市建设和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特编制《河南省周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3)《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4)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5)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6)《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7)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和《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规(2002)218号)

(8)《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豫发〔2016〕17号)

(9)《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意见》

(10)《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11)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的指导意见》

(12)《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

(13)河南省建设厅关于同意《周口总体规划修编(2012-2030年)》的意见

(14)《中共周口市委、周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心城区发展的意见》(周发〔2013〕16号)

(15)周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16)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6—2030年,其中:

近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规划层次与范围

(1)市域范围  

周口市市域行政管辖范围,面积10721平方公里,包含太康、扶沟、商水、西华、沈丘、淮阳、郸城7个县、项城市和以及川汇区。

(2)周项淮西组团城市层面

包括周口市与周边西华县、商水县、项城市、淮阳县全部行政辖区范围。

(3)规划区

周口市规划区范围包含周口市的川汇区、东新区、经开区、港口物流园区全部用地范围,还包括商水县的汤庄、化河、练集、黄寨等四个乡镇的全部用地,西华县的李大庄、大王庄以及东王营等三个乡镇全部用地,以及淮阳县新站镇以及曹河乡部分用地。规划区面积为789平方公里。

(4)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范围南至宁洛高速、东至大广高速、西北至商周高速,实际为三条高速围合的范围,总面积约271平方公里。

强制性内容

本规划强制性内容指文本中加粗黑体文字部分条文。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违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章 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以及河南省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

(2)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在研究把握传统农区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3)突出总体规划全局性,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落实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规划协调一致。

(4)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合理安排建设用地,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落实海绵城市、产城融合、街区制、综合管廊等先进的规划理念与方法。

(5)尊重自然,传承文化,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改善人居环境,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总体发展目标

周口市的功能定位为“一极、两区、三中心”,一极即打造中原经济区豫东南区域增长极;两区是指现代农业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区;三中心即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中心、豫东南商贸物流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中心。根据城市发展目标确定指标体系(见附表2-1)。

经济发展目标

到2030年,经济保持年均8%增长速度;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800亿元,人均GDP达到7万元;逐步进入工业化后期,服务业加速发展,制造业升级加快,工业和服务业共同成为经济主导力量,三次产业结构达到9:45:46,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52%,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

社会文化发展目标

到2030年周口市中心城区总人口达到130~150万人,全市城镇化水平约6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0元。

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公民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到2030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全市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2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5年。

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建设文化周口。积极促进社会公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2030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在100%以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生态环境改善、资源持续利用及人居品质提高为核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污染防止治理,资源合理利用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构建周口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平衡;将周口市建设成城乡生态良性循环、环境友好、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城市。到2030年,周口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0%,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5%。

城乡发展目标

规划实施“三化协调、城乡统筹”的总体发展战略。即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新型工业化为支撑;统筹考虑城乡居民生活、就业,城乡产业协调联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互动良性发展。

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

(1)“两集中、两强化”,构建新型城乡空间。促进新型产业与高端服务职能向中心城市集中,城乡综合服务与现代工业向县城集中;强化与农业向现代化进程协调的美丽乡村建设。

(2)做强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发展。把周口打造成豫东南商贸物流中心,中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商贸物流枢纽城市之一、中原经济区重要的商贸基地。

(3)周项淮西组团发展,打造生态田园城市。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加强联系”的原则,利用项城产业优势、淮阳旅游优势、西华劳动密集型产业聚集的优势,合力构建生态田园城市。

新型工业化发展策略

(1)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加工制造产业。做强做大食品加工业,提升粮食加工水平;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推进淀粉生物质产业发展;依托优质棉花基地,打造纺织服装制鞋生产基地。

(2)利用人口红利,承接外来产业转移。以产业集聚区为承接平台,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导各类资本投向本地的优势支柱产业,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带动本地产业升级。

(3)挖掘丰富生物资源潜力,大力发展生物产业。扩大生物农业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产业规模,提升核心竞争力。重点打造河南省重要的生物育种、生物医药生产基地。

(4)利用市场腹地优势,积极发展农业机械产业。重点发展农机整机以及配套产业,加快特色园区建设,以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农业现代化发展策略

(1)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农业体系。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推动传统种植业向附加值较高的、劳动力和资本双密集型农业调整。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

(2)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水平。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市场作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

(3)鼓励发展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加快乡村休闲农业的建设,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实现以旅助农、以旅兴农、以旅富农的目标。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保障能力。大兴农田水利,尤其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完善农村道路、给排水、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 区域协调

加快融入中原城市群

加快郑州-周口-长三角之间区际快速通道建设,积极融入中原城市群太原—郑州—合肥发展轴,加快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周口市扩容提质,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开发边界的前提下,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大力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加快人口集聚。把周口建设成为中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

与郑州市对接

依托郑合高铁、郑周高速,加强周口与郑州之间的联系,借助郑州空港和空港综合实验区搭建周口对外开放平台。发挥周口水运优势,加强沙颍河航线建设,打通中原内陆地区直通华东地区的水运通道。深化郑州-周口之间的产业分工协作,借助郑州的城市科技创新优势,加快实现周口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与周边城市协调

充分发挥区域经济交流与衔接、发展要素辐射与流通的重要作用,建立并加强协调管理机制,加快形成跨行政区域的协作格局。加强周口市与周边城市在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与协调发展。整合周口与周边城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弘扬中原传统文化,促进区际旅游协作发展。

1、加强与漯河在食品产业方面的分工协作;完善周口-漯河城际交通联系通道;推进沙颍河流域水环境共治。

2、加强与开封在文化旅游方面的联动,推动相关中原文化遗产资源的合作保护与联合利用,打造中原文化品牌。

3、加强与许昌在科技农业、食品加工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贾鲁河流域整治与航道建设。

4、加强与商丘在粮食生产、产业转移承接、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加快涡河水运通道建设。

5、加强与安徽省临近地市阜阳、亳州的联系,围绕郑合高铁建设、沙颍河整治通航等跨区域重大项目的契机,充分发挥周口作为豫东南门户的作用,成为豫皖沟通的窗口、省际合作的桥梁。

第二节 市域城乡统筹发展目标与策略

市域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1)城乡产业空间统筹发展。按照城乡不同的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构建具有周口特色的城乡产业空间统筹发展新格局。

(2)城乡社会服务统筹管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配置,改善乡村生活方式与生活水平。

(3)城乡生态环境高度协调。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统筹安排城乡空间布局,明晰城镇建设的空间增长范围。

(4)城乡基础设施高度共享。实现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地区的延伸,建立便捷的城乡交通体系;建立发达的网络信息服务,实现城乡信息资源共享。

市域城乡统筹发展策略

(1)分类指导——合理划分重点发展地区和重点保护地区,分区分类指引发展。

(2)突出重点——科学推进城市化进程,设定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化路径。

(3)强调特色——保护城乡自然和人文特色资源,为未来城镇化模式调整和质量提高奠定基础。

(4)注重协调——提供城乡交通、社会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均等化服务。

第三节 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市域人口规模

规划预测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1025万,市域常住人口845万;2030年市域总人口1070万人,市域常住人口970万。

市域城镇化水平

规划预测2020年,市域城镇化率约为5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到40%,城镇人口为423万;2030年,市域城镇化率约为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到50%,城镇人口为582万。

第四节 市域空间格局和分区管控

市域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划定

(1)生态空间

包括龙湖湿地、周口市森林公园,城西水源地保护区、主要河流水系等重要生态要素的范围。具体边界以环保部门划定的生态红线范围为准。

(2)农业空间

包括基本农田、一般农田及少量林地、园地。基本农田保护范围以国土部门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范围为准,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公顷。

(3)城镇空间

包括周口中心城区、项城市区、沈丘、郸城、淮阳、西华、扶沟、太康、商水等县城以及各小城镇的城镇开发边界范围。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不超过40455.13公顷,2030年城镇建设用地不超过**公顷。

市域生态空间管控要求、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的

对市域生态空间划定生态红线范围,依据生态服务功能类型和管理严格程度实施分类分区管理,做到“一线一策”。生态保护红线应满足以下管控要求:

(1)性质不转换: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自然生态用地不可转换为非生态用地,生态保护的主体对象保持相对稳定。

(2)功能不降低: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能够持续稳定发挥,退化生态系统功能得到不断改善。

(3)面积不减少:生态保护红线区边界保持相对固定,区域面积规模不可随意减少。

(4)责任不改变:生态保护红线区的林地、草地、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按照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实行分类管理,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对红线区共同履行监管职责。

农业空间管控要求

(1)基本农田区:鼓励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可进行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的建设。区内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优先整理、复垦或调整为基本农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不得破坏、污染区内土地,不得在区内建窑、建坟、挖沙、采石、取土、采矿、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

(2)一般农业区:切实保护耕地,引导发展高效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建设占用耕地的应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审批。村镇建设要因地制宜,切实做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严格控制村镇建设用地,引导非农建设项目合理布局。

(3)林业发展区:区内的土地主要用于林业生产,以及直接为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服务的营林设施使用,不得擅自改变用途。鼓励区内影响林业生产的其它用地,调整到适宜地类。严禁城镇工矿建设占用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和其它各种防护林用地,确需占用的必须严格审批。禁止占用区内土地进行毁林开垦、采石、挖沙、取土等活动。

城镇空间管控要求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无序扩张和低效利用,充分利用存量土地。各类建设用地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合理确定用规模。优化工矿用地结构,限制占地多、消耗高、污染重的产业用地,支持集约用地程度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循环经济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发展。规模边界的调整报请规划审批机关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批准;扩展边界调整按规划修改处理,并报规划审批机关批准。

第五节 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规划周口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为“一核两轴网络化”的网络化结构,形成城乡一体、布局均衡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

(1)一核: 周项淮西一体化的组团城市

以周口中心城区为核心,推进周、项、淮、西组团式发展,构建复合型、一体化的空间格局。推进中心城区和外围城市组团之间产业互补、交通一体、服务共享、生态共建,优化城镇布局,拓展发展空间,激发内在活力。

(2)两轴:周项沈发展轴和周淮发展轴

周项沈发展轴:由扶沟、西华、中心城区、商水、项城、沈丘等主要城市以及其它中小城镇构成。规划促进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沿线集聚,提高城镇化质量。  

周淮发展轴:由商水、中心城区、淮阳等主要城市以及其他中小城镇构成。规划整合沿线文化旅游资源,集中体现周口特色、展示中原文化魅力。

(3)网络化

以国、省道为骨架,以县城、中心镇为节点,形成网络化的城镇空间基础格局。通过城镇带动,协调区域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建设合理有序进行。      

市域城镇体系等级结构规划   

规划确定至2030年周口市域城镇体系等级结构分为“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一般镇”5个等级。(见附表3-1)

市域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  

规划将周口市域城镇划分为五个职能等级:市域中心城市、市域次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片区中心镇、一般建制镇。规划主要城镇职能包括以下三方面。(见附表3-2)

(1)工业职能: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食品轻工,化工造纸,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

(2)服务职能:商贸物流,旅游服务,农村服务等;

(3)新兴职能:高新技术,文化产业等。

推动小城镇特色发展

按照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节约用地、体现特色的要求,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城市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城区、县城周边的重点镇,要加强与城市发展的统筹规划与功能配套。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要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培育成为休闲旅游、商贸物流、智能制造、科技教育、民俗文化传承的专业特色镇。远离城市的小城镇,要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成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综合性小城镇。

第六节 市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产业发展战略

加快融入中原经济区,谋求专业化特色职能;转变发展模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农业资源和人口红利两方面优势,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格局。

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规划周口全市构建“一心两带、三圈多园”新型城乡产业空间布局结构。

(1)一心:做大做强中心城区,集中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新型制造业,集中发展金融、商贸、会展、商务等高端服务业。

(2)两带:在全市域形成周项产业发展带和周西产业发展带。周项产业发展带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周西产业发展带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3)三圈:构建“中心城区高端产业发展圈、组团城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圈、区县特色产业发展圈”三大产业圈层。

(4)多园:引导产业向园区和产业聚集区聚集,重点发展周项产业发展带上的周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周口高新技术开发区、港口物流产业集聚区、项城产业集聚区等特色园区;加快建设外围西华经济技术开发区、扶沟县产业聚集区、太康县产业聚集区、郸城县产业聚集区、淮阳县产业聚集区、商水县产业聚集区等专业化产业聚集区。

第七节 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发展目标

建设与客、货运交通需求相匹配的,高效节能的交通设施,形成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相协调,便捷联络市域内市、县、乡镇的交通网络。远期年客、货运总量分别达到27781万人、72617万吨。

(1)区域发展目标:加强周口与郑州城市核心区之间的快速直达交通条件,积极推动两者间建成依托高速铁路组织客运、依托高速公路组织货运的复合型快速联系通道。

(2)市域发展目标:强化周口中心城区与市域重要城镇间的快速联系,通过高速公路建设改善市域交通条件。

交通发展策略

构建面向区域发展,高效、便捷、多方式协调发展的对外交通体系。加强与豫皖两省边界城市的联系,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市域城乡一体化及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加强市域各城镇之间交通联系,提高整体的交通运输效率。以交通设施的建设为先导,支撑和引导城市空间拓展,促进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

铁路线网和场站

(1)郑州-合肥-南京高速铁路:规划郑州-合肥-南京高速铁路周口段通道(含郑州-周口的城际铁路)。

(2)普通铁路:加快既有漯阜铁路电气化升级改造,提高铁路运输效率。远期预留南阳—驻马店—周口—商丘的铁路通道,城区段与漯阜铁路共线,共用周口站,东部经淮阳至商丘。

(3)铁路专用线:结合周口市港口物流园区建设,新建疏港铁路专线。

(4)铁路站场:结合漯阜铁路升级改造,新建周口站承担货运功能,并在市域内保留项城货站和沈丘货站,作为办理货运的中间站。郑合高速铁路上建设周口东站、机场高铁站、项城站、沈丘站。

公路网

(1)高速公路网规划

市域形成“两横三纵一放射”的高速公路网络:

“两横”:永登高速公路、宁洛高速公路。

“三纵”:大广高速公路、驻周商高速、商沈高速公路。

“一放射”:郑州—周口高速公路。

(2)干线公路网规划

新建周口-太康—宁陵一级公路,衔接国道G106和G311;新建周口—郸城一级公路。

一级公路形成“三横三纵三放射布局方案”: 三横—G311、S329、S238,三纵—S102-S206、G106、S207,三放射—周口-太康-宁陵县、S206、周口-郸城。

二级公路形成方格网状布局:全面提级改造部分重要市域对外公路连接线为二级公路,加强沿线重要乡镇之间的联系,同时加强城市的对外交通联系。

改造、完善县、乡公路网络,加强市域内各级城镇之间的交通联系。提高部分公路行政、技术等级。

水运和港口

(1)航道规划:航道规划布局在沙颍河、蜗河、贾鲁河等河流,远景年上游深入中原腹地,下游经长江通达长三角洲地区。

(2)航道等级:三级航道—沙颍河周口至省界,四级航道—沙颍河周口至漯河段、蜗河航运一期二期工程、贾鲁河航运开发建设工程构成。

(3)港口规划:根据“一城一港”的原则,设立唯一的周口港。改扩建已有的周口港区,规划项城港区、沈丘港区、淮阳港区、西华港区、商水港区和太康港区、扶沟港区等八大港区。

航空运输

新建周口机场近中期作为通用机场,远期适时改扩建为支线机场(4C级),并作为郑州新城国际机场的备降机场之一。

沿大广高速公路西侧规划新建城市快速路直达机场,中心城区东环路北接周口至太康途经机场的一级公路,加强机场市域服务功能。

客运枢纽

(1)中心城客运枢纽:结合周口火车站和周口东站新建客运南站和客运中心站,新建客运西站、客运北站。

(2)其他市县客运枢纽:规划机场高铁站综合换乘枢纽,并在项城、扶沟预留高铁站用地空间;项城2个一、二级公路客运枢纽,淮阳、太康、郸城、沈丘、扶沟、西华、商水各1个一级公路客运站。

(3)乡镇枢纽:在重要乡镇设置三级为主的客运站;一般乡镇设置四级客运站。

货运走廊及货运枢纽

区域(含城镇群)物流走廊:主要由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和一、二级公路等组成,是区域通过性货运的主通道。

中心城区货运主通道:利用中心城区主要集散道路在城市外围形成“环形”货运主通道,城市环形货运主通道通过放射线实现与环形区域货运主通道的联系,快速集散货运车辆。

货运枢纽: 新建洛阜铁路周口站承担市域乃至区域的铁路货运服务,项城站和沈丘站的货运中间站功能;市域内各县市设置公路货运站,中心城规划综合物流园区公路货运枢纽和周口综合物流园区,以及川西物流中心和沙北物流中心两个物流服务中心。

第八节 市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与空间管制规划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构建由城区西部水源保护区,沙颍河生态廊道、以许洼湿地为核心的生态绿心及网状生态廊道组成的“一区、一带、一心、多廊”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一区”:城区西部水源保护区,包括沙颍河周口大闸上游的城市水源保护区和沙河、颍河两岸防护林带以及沙颍河大逍遥滞洪区,区内禁止建设。

“一带”:沙颍河生态廊道,为区域级重要生态廊道,廊道两侧保护宽度不低于100米,建设“沙颍河生态绿带”,发挥生态绿谷和景观项链的功能。

“一心”:生态绿心,以许洼湿地为核心,位于周口与淮阳的结合部,现状基本为农田、林地、水系,建设“周口-淮阳”发展轴上的休闲游憩生态功能区,为市民提供优良的生态空间和休闲游憩空间。

“多廊”:沙颍河、贾鲁河、涡河、汾河、黑茨河5条河流生态廊道,和规划郑州—周口—合肥高铁、宁洛、永登、大广、周商、规划周口—郑州、规划商林高速公路7条道路生态廊道,建设防护绿带,形成网状生态廊道体系。

基本农田保护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应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禁安排城、镇、村建设用地和未列入可占用增划基本农田项目清单的其他非农建设用地。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实现国家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指标。建设项目选址必须贯彻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切实保护基本农田。采取各种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防止破坏和占用基本农田。禁止使用基本农田建房、建窑、建坟、挖砂、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严禁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凡涉及基本农田位置调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应报国务院批准。

水库、水源保护区及河湖水系

加强城西地表水源地和龙湖湿地保护,划定南水北调工程保护区。

饮用水水源地的管制原则:划分并公布各饮用水一级、二级水源保护区的具体范围、地理界线和保护措施,设置标志,严格执行《城市饮用水源保护条例》中的相关规定;依法取缔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所有与供水设施和水源保护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可能污染饮用水源水体的活动,取缔二级保护区内生产性、经营性排污口及违章建筑;主要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进行隔离管理;禁止在水源地和蓄滞洪区等生态敏感区布局新建、扩建造纸、制革、电镀、漂染行业和以排放氨氮、总磷等为主要污染物的工业项目;严厉打击违法排污、滥采滥挖行为;提高水源涵养林的覆盖面积和林分质量。

蓄滞洪区的管制原则:加快沙河大逍遥滞洪区的建设。对蓄滞洪区内建设规模实行严格控制,除必要的道路工程设施外,蓄滞洪区内不应建设重要生命线工程。已建大型企业和工厂,应在近期逐步搬迁至规划新区。论证需要进行安全避洪安置的人口规模,并尽快搬迁。实施围堤堤防的加高加固、相关河道的整治,进、退水闸的除险加固和分洪口门建设等工程,确保行洪通道的畅通,完善防洪减灾体系,达到防洪总体要求。

河湖水系的管制原则:保护现有水面面积,严禁填埋或覆盖水体、渠道;鼓励河道两侧绿地建设,加强流经城镇内部的河道两侧景观设计,以确保水体的防洪排涝和景观、生态功能。强化沙颍河、涡河、西肥河、洪汝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整治,加快沿江两岸绿化,推进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林建设。结合生态建设和水利建设,搞好水土保持和小流域综合治理,营造水源涵养林,加强河道综合整治。

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及生态林地

风景名胜区内的地形、地貌、水体、植被、动物、土壤、大气等必须严加保护。严禁任何人在风景名胜区内毁林、垦荒、狩猎、放牧、凿石、取土,对于已经造成的破坏应逐步恢复。风景名胜区内原有景观以及空间环境,禁止人工雕琢,严禁个人及单位占用区内土地。

加强森林公园内森林、林木的保护、培育和管理。对森林风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建立保护管理档案,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严格控制建设项目使用森林公园林地。在森林公园内禁止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生活污水和超标准的废水、废气、乱倒垃圾、废渣、废物及其他污染物。合理组织旅游路线,论证游客规模。

生态林地可根据各林地的自身条件,优化林种结构,退耕还林,绿化造林,有效保护和扩大生态公益林。

基础设施廊道的控制要求

规划铁路两侧各控制30-50米,高速公路两侧各控制50-100米,国省道两侧各控制30-50米。

高压走廊控制宽度:35千伏廊道宽度为12-20米,110千伏廊道宽度为15-25米,220千伏廊道宽度为30-40米,330千伏廊道宽度为35-45米,500千伏廊道宽度为60-75米。

区域供排水管道控制宽度:对于管径小于1000毫米的给水管,其廊道控制参见《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对于大于1000毫米、小于1800毫米的给水管,廊道应控制在30米。

区域燃气管道控制宽度:对于中低压燃气管道,其廊道控制参见《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98-98);对于高压燃气管道,廊道应控制在20米。

第九节 市域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发展目标战略

以建设国内知名的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打造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突出易经文化、水文化主题,树立“羲皇故都、智慧周口”的旅游形象和品牌,把周口打造成为宜居、宜游、宜业的华夏寻根旅游目的地。

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规划周口市域旅游发展空间结构为:“一轴两翼、双心四组团”。

(1)一轴:商水——市区——淮阳,打造区域旅游发展“黄金轴线”,是周口旅游发展的先导与核心区域。

(2)两翼:轴线南北两翼扶沟、太康、西华、项城、沈丘、郸城六县(市),在“黄金轴线”带动下跟进发展,是周口旅游发展的跟进与辅助区域。

(3)双心:周口中心城区是城市综合服务游憩中心,淮阳是伏羲文化旅游资源核心。

(4)四组团:扶沟、太康形成的生态农业休闲主题组团;淮阳、西华形成的根祖文化体验主题组团;川汇、商水形成的商务休闲度假主题组团;项城、沈丘、郸城形成的民间艺术文化主题组团。

第十节 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保护目标

(1)建立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框架,在有效保护现有历史遗存基础上,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拓展保护外延,并给予全方位多视角的展示,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努力协调处理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发展之间的关系。

(3)突出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保持城市历史文化特征和空间特征,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规划保护原则

(1)坚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原则:从城市整体发展高度,正确处理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2)坚持积极保护原则:处理好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对一些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推进旅游、会展等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特色风貌的形成。

(3)坚持原真性保护原则: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集中力量保护真实历史遗存及其蕴涵的历史信息,避免出现拆旧建新、拆真建伪等新的建设性破坏。

(4)坚持公众参与原则: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强化公众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推动公众参与保护工作。

保护对象与保护要求

(1)文物保护单位

按照《文物法》和《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的要求,严格保护市域范围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应当与城乡建设统筹考虑,尤其是对散布在市域村镇当中不可移动文物,要结合古村落的整体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统筹考虑,合理利用。(见附表3-3,3-4)

(2)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淮阳为河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商水县邓城镇、项城市秣陵镇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村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按照《城乡规划法》、《文物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要求,保护好城镇的历史格局和风貌,与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自然地貌、水系、风景名胜、古树名木,反映历史风貌的建筑群、街区、村镇、文物古迹等物质性要素;民俗精华、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等非物质性要素。

第十一节 市域重大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紧密结合人口布局,考虑日常使用频率、出行距离要求,统一安排教育培训、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重点提高医疗、教育水平,改善购物、出行方便程度,实现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详见附表3-5。

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推进周口教育现代化,促进由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由人力资源大市向人力资源强市的转变。

建立和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中小学布局体系。保障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均衡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化。高中和职业学校向中心城区和县城集中,农村初中向乡镇政府所在地附近集中。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按照相对集中、适度规模的原则,根据村庄分布和人口密度,合理安排校点布局。推广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学体制。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建立幼儿园办园准入和督导制度。

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市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全面达标,推动县级影剧院建设,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实现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全覆盖。大力推进城市街道文化中心和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

推动市级综合性体育中心的建设。各县市区保证建有标准田径场、标准游泳池、带看台的灯光球场和综合训练馆(房)等公共体育设施;中心城区办事处和乡镇所在地建有全民健身设施。行政村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任务。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突发灾难的医疗救治体系、完善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使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医疗服务,进一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重点扶持市中心医院、市中医院两所三级医院的建设发展,加快建设专科医院。建设县级医疗机构,逐步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或专科医院水平。推进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医疗资源配置。推进农村卫生室建设,逐步实行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与建设,初步建立新型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第十二节 市域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

土地资源

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按照“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配置土地资源。

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生态环境,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不得擅自将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强化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防治土壤污染,遏制土壤退化。

控制建设用地规模,调整建设用地结构,通过设定工业用地准入门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各类工业园区要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和集约利用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水资源

以建设先进的节水型城市为目标,充分考虑水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加强城市用水规模控制,建立健全水资源综合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梯级利用、分质供水和循环利用相结合的水资源体系。

坚持节流、开源、保护水源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强调以本地水资源为基础,以过境水源及南水北调水源为补充,充分考虑污水处理再生利用,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强化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区域统一管理;发展节水产业,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工艺、设备和器具。

能源

坚持能源节约和开发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限制发展高能耗工业,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创建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加大清洁能源比例,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大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和交通节能力度,推广节能经验和措施,加强节能政策引导。

第十三节 市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实施区域重大项目联合审批,加强产业转移环境监管,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的项目建设。严格环境准入,促进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充分利用过境水,用好南水北调配额,优化水源结构。进一步扩大沙颍河和涡河供水量,发展拦蓄工程、沿河湿地、引沙补源,建设涡河水库。沙河沿岸以开发地表水为主,以地下水作为补充。

逐步降低地下水开采率,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限量开采地下水,严控地下水超采,加强地下水人工补给,补充地下水量,抬高地下水位,控制地面沉降。

市域生态环境改善对策

综合考虑、合理分配控制总量指标,进一步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严格落实环境治理目标,严格排污许可证管理。继续推进工程减排、结构调整减排、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减排,促进结构调整,减少污染排放。

加强水环境保护,确保饮水安全。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水质,制定实施水源地污染应急预案,建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和饮水水质公告制度。提高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配套建设污水管网。推进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积极推动面源污染防治。提高工业企业氨氮排放标准,加强工业污染源有毒有害物质管控。

推进大气环境保护,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保证电力行业脱硫设施的稳定运行。全面加强氮氧化物污染防治。机动车加大在用车淘汰力度,提高油品标准。深化颗粒物污染控制,全面加强工业烟尘、粉尘和城市扬尘的污染控制。

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对策

总体目标:构建一体化的城乡生态空间布局,建设一体化的环境基础设施,制定一体化的环境管理制度,最终实现城乡生态协调、环境同治。

(1)城乡生态空间布局一体化。打破行政界限,一体化构建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基本生态安全。切实保护耕地,合理布置和有效保护“城”中“田”,形成城田融合的空间布局,创建生态田园城市。

(2)城乡环境基础设施一体化。以城乡连绵地区为突破口,开展污水处理、垃圾填埋与焚烧等环境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的试点。提高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推进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各县协同建设沿河、沿路防护林和绿化带,实现交界地区绿化景观融合和城市绿脉相连。加强环境污染的监控与防治,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协同处理城乡环境污染问题。

(3)城乡环境管理制度一体化。加强环境监测与监察应急能力建设,优化点位布局,完善空气、水质自动站建设,健全环境监测、监察网络;扩大环境监测指标与范围,加强PM2.5、POPs、温室气体、VOC、臭氧等环境监测能力;加强地下水监测能力,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和监管能力建设;建设环境监测信息发布平台。推进环境管理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开展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和生态产业园区的系列创建活动。

第十四节 市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给水工程规划

规划要求必须杜绝盲目抽取地下水,多上节水工程;加大利用过境水的力度,在条件成熟时应考虑在市域内的主要河流—沙河、涡河上建设蓄水库以解决枯水期供水紧张的矛盾;彻底治理河流污染;建设引水工程;各县协调利用水资源。充分利用南水北调水源,总分配额为28万立方米/天,主要用于周口市中心城区及商水县的生活用水。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开源节流、综合开发”是关键。

排水工程规划

城市及乡镇要编制排水工程专项规划,要求至2020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2%,至2030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均达到一级A标准;排水体制:县级及以上城市均采用雨污分流制,乡镇及农村可采用截留式合流制。

县级及以上城市根据各自城市总体规划分期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加大乡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农村居住社区可根据规模大小,配套整体的污水处理设备(站);规划建设三个片区集中污泥处理厂,即周口南污泥处理厂、郸城东污泥处理厂和太康南污泥处理厂。

电力工程规划

(1)电源规划

到2030年,周口供电区以三座500kV变电站(周口、周西、周南)和隆达电厂二期及项城燃气电厂为电源。需新建周西和周南500kV变电站,主变容量均为3×1000MVA。

(2)电网规划

规划期内,新建220kV变电站11座,扩容4座,220kV变电站达到21座,总容量为10200MVA。     

规划期内,周口供电区将逐步形成以特高压送出为支撑,以不完全双环网为主要接线模式,并在必要时保留部分辐射接线的三大供电网络。周西变主供周口西部,包括扶沟、西华和川汇区的220kV变电站,分别在太康、西华、川汇区与周口变、周南变联络;周南变主要为川汇区(第二电源)、商水、项城和沈丘、淮阳南部220kV变电站提供电源支持,分别在淮阳、沈丘、川汇境内与500kV周口变、周西变形成联络;周口变位于周口区域中心,主要为淮阳、太康、郸城、沈丘(部分)提供220kV电源。

通信工程规划

(1)电信工程

积极参与到区域一体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进程中去,通过对传输网的优化,建成一个高效、可靠的传输网络,传输网组织中应以环路为主,线路容量应与经济发展吻合,以信息化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30~35 部/百人,其中中心城区70~75部/百人,县城65~70部/百人,建制镇50~60部/百人,乡村20~25部/百人。

以模块局和接入网建设为重点,在各县城只设2~3 个交换局,在乡、镇重点发展模块局,在农村主要发展接入网技术。进一步完善移动通信网络,扩大网络规模,增建基站。

(2)邮政通信工程

进一步完善邮政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在各县设置邮件处理转运中心,在各镇、乡及独立工矿点设立支局,在各村设立村邮站,逐步增加城镇自办、委办局所数量,形成以市邮政中心局为核心,辐射全市所有镇、乡、村的邮政通信网络。

(3)广播电视工程

优化完善无线网络,重点发展有线网络,在改造完善无线设备,扩大覆盖范围,实现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转变的同时,重点发展广播电视信息网,逐步将光缆延伸到村。建设高质量、高可靠度的集图象、语音、数据于一体的宽带数字化广电信息网络,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以上,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燃气工程规划

各市县中心城区气源以西气东输天然气及漯河-周口-商丘省线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作为补充,尽快完善燃气管道系统;乡镇及农村则主要以液化石油气为主,有条件的镇区发展管道燃气。主要服务城区生活、公建等,考虑部分工业用气。

热力工程规划

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全市将大力发展区域性集中供热。周口市中心城区及项城市中心城区分别以隆达电厂(二期)、项城热电厂的热电联产机组为热源,以高压饱和蒸汽为介质,优先供应工业大用户,民用时则通过热交换设备或区域集中锅炉房以高温热水为介质,通过管道系统输送到用户。

规划期内大城市中心城区集中供热覆盖率达到50%以上,中小城镇集中供热覆盖率达到45%以上。

环卫工程规划

完善生活垃圾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控制管理,特别是加强生活垃圾的源头减量化管理,要求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化率达到20%以上;积极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和废品回收,提高废品利用率,逐步建立垃圾分类收集系统;不断提高垃圾收运机械化、无害化、科学化水平。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0%。配套建设与国民经济相适应的的城市环境卫生设施。

综合防灾规划

(1)防洪排涝规划

结合防洪标准和淮河流域防洪规划,确定大城市近期防洪标准不低于50年一遇,远期不低于100年一遇;中等城市防洪标准近期不低于20年一遇,远期不低于50年一遇;小城镇防洪标准不低于20年一遇。沙河、颍河、贾鲁河、涡河的防洪标准在经过城市规划区段应与相应城市的防洪标准相一致,其它区段近期应不低于20年一遇,远期不低于50年一遇;其他主要河流的防洪标准不低于20年一遇。

城市排涝标准:中心城区不低于20年一遇,县城不低于10年一遇,乡镇不低于3年一遇。

(2)消防规划

各市(县、区)要根据各自的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城市消防规划建设管理规定》及《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编制城市消防专项规划。

消防站选址应符合规定,距小学、幼儿园、医院、影剧院、集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不应小于50米,距液化石油气灌区、煤气站、氧气站等单位不宜小于200米。各类建筑物的选址和建设应满足相关消防规范的要求。

(3)抗震规划

地震灾害要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逐步提高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防震减灾工作有各级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认真编制防震减灾预案,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工作。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严格执行抗震设防标准及相关规范,对重大工程、特殊工程、生命线工程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进行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

加强群众抗震防灾科普知识教育,增强群众的抗震防灾意识。

(4)人防规划

人防工程建设规模按各城市防空袭预案确定的留城人员人均建筑面积确定,近期规划为1.0平方米,远期为1.2平方米。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建设人防地下室、疏散场所等工程,按要求布设人防警报器。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各级政府对城市供水、供电、交通枢纽、桥梁等设施和重要的工矿企业、科研基地等有关部门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并制定应急抢险抢修预案。

第十五节 美丽乡村规划指引

美丽乡村建设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规划先行、群众参与”的原则,因地制宜、尊重乡村发展规律与农民意愿、实事求是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防止大拆大建。

(2)以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基础,通过资源整合,设施完善,服务升级,重点提高乡村教育、医疗等服务水平和便利程度。

(3)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尊重客观规律和群众意愿,补齐基本生活设施、垃圾和污水治理等短板,优先安排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的项目,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

(4)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特色农业同步推进,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推动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结合,提高农民收入。

(5)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升农村建筑风貌,加强农房设计,大力推进绿色村庄建设,加强传统村落保护。

村庄分类指导

根据村庄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自然环境与特色资源,将周口市域的村庄分为中心村、基层村、特色村和城镇社区型四类,分类提出规划建设指引。

中心村发展指引

按照服务半径2公里左右,选择人口规模较大、区位条件较好的村庄作为中心村。结合历史和自然因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中心村重点配置,以服务周边基层村,塑造整体统一而具有特色的村庄景观风貌。

基层村发展指引

产业、交通、自然景观等基础条件良好的基层村应保留。规模较小,交通条件较差的基层村,应控制发展,积极引导人口向周边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村或镇区集中。

特色村发展指引

重点保护村庄的特色景观、特色产业、历史文化遗产等,维护传统风貌格局,保护村庄的田园特色。加大对特色村庄的规划编制、设施建设、资金安排等政策支持力度。

城镇社区型发展指引

位于城镇规划区内的村庄确定为城镇社区型,通过合村并城、合村并镇融入城镇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配套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转变成完善的城镇社区。

第四章 组团城市与规划区统筹规划

组团城市核心区范围

规划划定组团城市核心区范围,涵盖中心城区和各县之间的区域以及各县城主要拓展空间,总面积为面积1482平方千米;包含商水县化河、汤庄、练集、李埠口、黄寨;项城市南顿镇;淮阳县豆门乡、新站镇、许湾乡、王店乡、郑集乡、白楼乡、曹河乡;西华县东王营、大王庄镇、迟营镇、皮营乡等。

组团城市规划定位与发展目标

组团城市的发展定位是,豫东南地区中心化的田园生态组合型城市。

组团城市的发展目标是,中心城区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大幅提升,203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150万;项城、商水、西华、淮阳建设成产城互动、功能相对完整的城市组团,每个组团的常住人口在50万左右;中心城市与各组团之间分工明确,形成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中心城市与各组团间公共服务设施、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构建以快速公共交通、快速路为骨干,以城际公交和城市干路网为支撑的一体化交通系统,实现中心城区与城市组团之间公共交通30分钟通达。

组团职能分工

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中心城市和各组团的职能各有侧重,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

周口中心城区:注重培育中心服务职能,促进高端要素集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金融、商贸、会展、商务等高端服务业。

商水:推进与周口城区的一体化,打造生态宜居城区,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建设商贸、物流、高端居住中心。

淮阳:发挥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优势,成为重要旅游节点,发展商贸物流、旅游服务、文化产业。

项城:加强与周口城区的产业互动,发展机械制造、食品、化工、医药等先进制造业。

西华:突出人力资源转化、专业技术培训方面的优势,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特色,发展出口加工基地,建设职教培训中心。

组团式发展的策略

(1)构建平台,促进中心高端发展。周口中心城区高端化发展,加强与周边城市组团的经济联系,形成统领全局的发展轴心。

(2)产城互动,提高县城承载能力。兼顾城市和产业两方面的发展动力,调整空间拓展方向,优化城市形态,注重城市和产业集聚区之间的道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衔接。

(3)完善设施,强化乡镇日常服务功能。着力构建层级合理、功能完善的城乡居民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各项服务设施配套,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保障水平。

(4)因地制宜,引导农村种植特色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向附加值较高的、劳动力和资本双密集型农业。

(5)分工协作,提升工业化水平。中心城区、各县市产业集聚区之间错位发展,避免内部竞争,同类产业应形成上下游合作。

(6)优化交通,构建一体化空间格局。强化中心与组团、组团与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加快构建以周口市区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圈。

组团城市空间结构

周口组团城市核心区范围内形成“一心四组团、双轴三带一环”的空间结构。空间发展策略为:“做强一中心、壮大四组团,强化双轴,联动三带,创新发展一环。”

做强一中心,即做强周口中心城市,提升人口聚集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壮大四组团,即加快项城市区、商水县、西华县和淮阳县县城的发展,形成功能完善,产城互动的综合性城镇组团。

强化双轴,即强化东西向周口老城区至周口新区的城市发展主轴和南北向周口至商水的城市发展次轴;联动三带,分别为周项先进制造业发展带、周淮休闲旅游发展带和周西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带;创新一环,是指在中心城区与周边各县城之间保留大片生态农田,并率先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

重大交通设施协调布局

(1)机场建设:规划在西华县东部,临近大广高速处建设周口机场,近期为通用机场,远期定位为国内民用航空小型机场,等级为4C级。机场枢纽集疏运规划:在组团城市范围内通过省道S229一级路和大广高速进行东西、南北向的快速交通集散。与周口中心城区通过快速路直接联系。

(2)高铁站枢纽规划:郑合高铁客运专线在组团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设置3个高铁站点:中心城新城中心东部的周口东站和项城-淮阳高铁站、西华高铁站。规划要求高铁场站与城市公共交通枢纽进行一体化设计,真正实现客运换乘的“零距离、无缝衔接”的综合客运枢纽。

(3)港口建设:在组团城市范围设周口中心港和项城港区、淮阳港区、西华港区、商水港区。周口中心港区以大宗杂货、集装箱、建材、粮食等为主;项城港区以粮食、食品、服装、水泥、矿建材料等为主,为腹地内的化工园、工业园提供货物运输服务;淮阳港区和西华港区以粮食、水泥、矿建材料等为主;商水港区以农产品、服装等为主,为纺织服饰等主导产业提供货物运输服务。

骨架路网系统规划

规划区内的高速公路有宁洛高速、商周高速、大广高速和周郑高速,为组团城市及规划区对外高速联系通道。规划区骨架路网承担周口中心城区与各城市组团,以及城市组团间的联系功能,包括快速路和主干路。骨架路网以周口市区为中心通过放射的快速路、主干路连接周边四组团;外围四组团间的联系主要以一条快速路或交通性主干路为主,形成“三环、五射、四横、四纵”的骨架路网。(见附表4-1)

组团城市公交一体化规划

(1)公交建设目标

建设以快速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多方式协调、城乡统筹的一体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满足城市居民出行的多样化需求,有效引导城市交通方式结构的优化,支撑城市功能布局和土地高效利用。

(2)干线公共交通线网规划

规划期末形成8条快速公交线路和4条组团外围干线公交,线网总长为359.1km。(见附表4—2)

供电设施规划统筹

(1)区域电源

新建周口隆达电厂二期2×600兆瓦热电联产机组,关闭原有小机组;新建周口项城燃气电厂,装机容量厂2×300兆瓦。扩建现有500千伏周口变,主变容量达到3×750兆伏安;新建500千伏周西变,主变容量3×1000兆伏安,布点于西华县境内;新建500千伏周南变,主变容量达到3×1000兆伏安,选址项城市中南部。

(2)220KV电网

规划至2030年,周口组团城市共建成220千伏变电站13座,其中扩建现有站3座,在建1座,新建9座。具体分布为,中心城区(含商水县)7座,项城2座,淮阳2座,西华2座,主变总容量6930兆伏安。220千伏电网宜采用双环网接线方式,保证每座220千伏变电站均能从两个方向获得电源。

燃气工程规划统筹

(1)由国家“西气东输”一线和省网“漯河—周口—商丘”线交汇处的淮阳分输站引接气源,分别建设淮阳—周口—商水、周口—西华、淮阳—项城输气管道,将天然气送至各组团城区。

(2)依据各组团城市用气需求,在各组团设置天然气门站。新建西华、商水天然气门站;新建周西、周南天然气门站,其中周南天然气门站与港口LNG储配站合建;扩建、完善淮阳、项城天然气门站;保留现有周口天然气门站,并建议外迁至城市东部外围,将现有储备设施作为备用气源。

环卫工程规划统筹

规划共布置垃圾处理厂6座,组团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中心城区:在市区东北设立垃圾综合处理中心一处,处理规模3000吨/日。其中主要包括垃圾分选中心、焚烧发电厂、卫生填埋场、餐厨垃圾处理厂、有机垃圾堆肥厂等,承接周口、淮阳、西华三城市组团的生活垃圾处理;配合垃圾综合处理中心的建设,逐步关停中心城区丰泉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将其改造为垃圾中转、拆解分选站及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厂。

商水组团:续建化河垃圾填埋场,处理能力300吨/日;新建汤庄西垃圾处理厂,主要作为商水片区的固废资源回收利用中心和建筑垃圾处理厂。在场内设置垃圾分选中心、大件垃圾处理中心。

项城组团:扩建现状丁集垃圾无害化填埋场,服务项城组团及周边乡镇。

西华组团:保留并改造现有垃圾填埋场,增设垃圾分选中心、大件垃圾处理中心,使之成为西华组团的固废资源回收利用中心和建筑垃圾消纳厂。

淮阳组团:扩建、改造现有垃圾填埋场,提高处理能力,并增建垃圾分选中心、大件垃圾处理中心,承担淮阳组团固废资源回收和建筑垃圾处理任务。

规划区空间管制

(1)禁建区:包括淮阳羲皇故都风景名胜区、周口市森林公园,水源地保护区、水系、滩涂,分蓄洪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泥石流、断裂带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质灾害危险区,主要铁路、高速公路两侧区域形成的绿化通廊地区,大型基础设施通道地区(高压架空线下范围、输油管线、区域供排水主干管通廊)等。

作为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地带及生态建设的首选地,原则上禁止任何建设活动;确实无法避开禁止建设区的,必须经法定程序批准,必须服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与要求。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时,应与本次规划远期(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相衔接,及时调整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基本农田。

(2)限建区:包括一般林地、一般农田用地、山林绿化区、绿化隔离地区以及工程地质条件等不适宜建设的地区。

限建区作为自然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生态缓冲地带,可有条件地进行适度建设。应对各类开发建设活动进行严格限制,科学合理地引导开发建设行为,城市建设应尽可能避让、避免与生态保护发生冲突。确有必要开发建设的项目应符合城镇建设整体和全局发展的要求,并应严格控制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开发强度,谨慎进行开发建设。

(3)已建区:主要指规划区内已经建设的区域以及乡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和区域性交通、水利等大型基础设施用地。

应控制建设规模和开发强度,积极疏散旧城人口,不宜大拆大建,应遵循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模式,通过有机更新的方式逐步改造和完善老城,提高综合环境品质。

(4)适建区:包括地质灾害不易发区和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城镇建设区及独立工矿等其它适宜建设的区域,是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

需根据环境与资源禀赋条件,合理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明确划定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加强城市规划和城镇规划的执行力度,各级城镇的规划建设必须严格控制在城镇建设区范围之内,严格控制用地规模,高效集约利用土地,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科学合理的确定开发模式和开发强度。

第五章 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

城市性质

中原城市群东南部的中心城市,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服务基地和商贸物流产业基地,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生态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1)中原经济区东南部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服务基地。

(2)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门户和示范基地。

(3)中原经济区中原华夏文明休闲旅游服务基地。

(4)农副业产品加工基地和现代农业服务中心。

(5)具有中原历史文化特色的生态宜居水城。

(6)周口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城市人口规模

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98-110万人,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130-150万人。为城市未来的发展留足弹性空间,在城市空间布局上按照高水平人口方案进行规划控制。

城市用地规模

2020年中心城区总建设用地规模为110平方公里, 2030年中心城区总建设用地规模为15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见附表5-1)

第六章 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

第一节 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

城市开发边界划定

中心城区的城市开发边界应该控制在周商高速、大广高速、宁洛高速、沙河、颍河所围合的范围内,城市开发边界内面积约250平方公里。

空间结构规划

规划构建“一核双心,两轴两带,九片多点,绿脉贯穿”的空间结构。

一核双心:“一核”指依托伏羲湖建设契机,建设城市生态绿核。“双心”指规划重点打造的老城综合服务中心、新城综合服务中心两个市级中心。

两轴两带:“两轴”指沿文昌大道向东拓展,形成的联系老城中心——新城中心——高铁中心的东西向城市核心发展轴和沿中州大道、大庆路,形成联系川汇副中心——老城中心——开发区副中心的南北向城市发展轴。“两带”指南部周项产业发展带和周淮旅游发展带。

九片多点:“九片”指中心城区分为九个主要片区,即沙南老城片区、沙北老城片区、开发区片区、高新区片区、高铁综合片区、华耀城片区、东新区南部片区、港口物流片区和西部休闲居住片区。“多点”指川汇副中心、开发区副中心、港区副中心、华耀城副中心、高铁中心、东新区副中心等专项职能中心和片区级综合服务中心。

绿脉贯穿:指依托沙颍河、黄河故道、瓦冲沟、幸福河、运粮河、贾东干渠等水系建设的的生态景观廊道,以及原漯阜铁路、东外环等主要道路构建带状绿地。

各片区主要职能

(1)沙南老城片区:主要为现状建成区,为全市的商业中心。结合部分行政办公设施和荷花市场等搬迁项目,创造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