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历史,源远流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河南濮阳有高铁吗 濮阳历史,源远流长

濮阳历史,源远流长

2024-07-10 07: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殷商时期

以契为始祖的子姓部落至相土时迁至商丘,即帝丘(今濮阳),活动于今豫北、冀南和豫东一带,势力发展至东海之滨。汤时征服了昆吾、韦(在今滑县东南)、顾等邦国,后灭夏建商,以帝丘为其陪都。

西周时期

以姬发为首的姬姓部落联合其他邦国灭商后成为新的联邦王国的宗主国,帝丘一带称东国,为管叔封地。周成王四年,周公旦东征,平定武庚及三监叛乱,封康叔于河、淇之间,建立卫国,帝丘一带受其节制。西周时,帝丘一带的经济、文化都得到迅速发展,实力较强。厉王时,卫武公曾带兵入朝平定叛乱,稳定政局。

春秋时期

濮阳一带仍属卫国,为当时较先进的地区之一。公元前660年,散居于齐、卫北部的狄人入侵卫国,占领卫都朝歌。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迁都帝丘(今濮阳),帝丘成为卫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凡400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大改道流经濮阳,给这里带来水利之便。这一时期人们用桔槔提水灌田,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

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纺织、皮革、竹木、冶铸等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业兴旺,涌现出一批城镇。如临黄河的戚邑,水陆交通便利,经济十分繁荣。仅前626年至前479年140多年间,春秋经传中关于戚的记载就有28处,诸侯来卫国的14次会盟中,就有半数在戚举行。其他如咸(今濮阳市东南25公里)、铁丘(今华龙区内)、顿丘、五鹿(今清丰县南)、澶渊(今华龙区内)、清丘(位于市中心东南30公里)等城邑商旅不绝,相当繁华。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促进了思想的活跃、精神的解放、文化的发展,劳动人民于桑间濮上创造的诗歌“卫郑新声”,风靡华夏。先进的卫文化既培育了中国第一个杰出的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也激励工奴于前478年掀起世界上最早的手工业奴隶的革命斗争——百工起义。同时,帝丘位居黄河要津、中原腹地,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铁丘之战等都发生在濮阳一带。

战国时期

铁农具和牛耕普遍推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各诸侯国为壮大实力、争夺霸权竞相改革,大批优秀人才应运而生,仅濮阳人就有政治家和军事家吴起、儒商子贡、改革家商鞅、政治家吕不韦、外交家张仪等,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吕不韦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记载了天文、地理、物理、医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战国后期,大国争霸,帝丘一带战争频繁,原为西周第一大国的卫国,春秋时已降为中等诸侯国,到战国时更加衰微,最后仅剩濮阳城(濮阳县西南)一弹丸之地。前242年,秦置东郡,次年秦取濮阳等地,卫君角被迁到野王(今河南沁阳),卫此时名存实亡。前240年,东郡治濮阳。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亡。

秦汉时期

秦统一中国后,为束黄河之水,曾修金堤(即原黄河大堤,顶宽20丈,兼作御道。谓其坚固无比,故名金堤)。秦末,濮阳人民助项羽大败章邯,加速秦朝灭亡。汉时,濮阳仍为东郡治所。西汉武帝曾于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亲率官吏、将士数万人到濮阳堵塞瓠子河决。西汉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秋,河决东郡,朝廷遣官发众来堵,并增筑金堤。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在著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下,濮阳人民修渠筑堤千余里,固河道于濮阳城南,黄河安澜700多年。

其间,濮阳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口大增,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濮阳人口已达37万人,成为中国当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今戚城遗址丰富的汉代灰层出土的大量陶器、汉铜镞、铜釜、犁、铁镬、石器及水井等文物,都表明当时这里十分繁华。汉初,戚地曾是将军李泌的侯国。汉时濮阳经济文化发达,人才荟萃,名臣汲黯,以及经学家索卢放、京房等濮阳人均为一代俊杰。两汉之间短暂的新朝,曾把东郡改名治亭。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370年间,魏、后赵、冉魏、前燕、后燕、前秦、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等割据者曾先后在濮阳地区称王道孤。这里的行政建置朝立夕废,变化频仍,几个辖县分别隶属过濮阳郡、东郡、魏郡、顿丘郡、昌乐郡、武阳郡等。西晋时还曾建濮阳国。南北朝时,濮阳更是兵连祸结,干戈纷然,大量居民被迫迁徙,边塞游牧民族陆续入居濮阳,与汉族融合,同时把大片耕地改为牧场,农业生产受到破坏。至北魏时,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农业才有所恢复。综观此期,乱多于治,毁多于创,濮阳地区经济萧条,文化衰退。曹魏、前秦、北魏时曾有过短期的稳定,濮阳经济有所恢复,也产生了一些有贡献的人物,如书法家窦遵、文学家董微,名臣李彪、李谐、李崇、王观、吴隐之等。

隋唐时期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分濮阳县一部分置昆吾县,析临河、内黄、顿丘各一部分置澶渊县,省昌乐入繁水县,并复置范县。隋文帝实行节俭政治、轻徭薄赋,大开漕运,使经济得到了较快恢复。大业四年(608年),永济渠过濮阳后,便利了交通,濮阳日趋繁荣。唐初,为避唐高祖李渊之讳,改澶渊县为澶水县。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澶州,辖澶水、顿丘、观城等县,今南乐县属魏州、范县属濮州、台前县属郓州。唐大历七年(772年),置清丰县,属澶州。

初唐时,濮阳一带地旷人稀,均田制实行程度较高,水利兴修,农业生产恢复较快。唐朝中期,黄河安澜,濮阳的农业、手工业等得到长足发展。丝绢业闻名全国,丝织贡品列为上三等。唐代濮阳文化发达,人才辈出,杰出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张遂,今南乐县人),第一个测量子午线长度,最先发现了恒星运动。而且,还产生了勤政廉洁的杜暹、拒重贿名留青史的李义琰、唐辅臣杜鸿渐、音乐家张文收、礼学家张戬、抗击安史之乱的名将南霁云、诗人张九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等名人。

唐末至五代,濮阳一带又成了战场,仅后梁、后唐就在濮阳征战200多场。长期兵燹战乱,使唐代前期100多年的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宋元时期

濮阳改称开德府,一度成为北辅,即保卫京师和河朔安全的屏障,称北门锁钥。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兵临澶州,濮阳军民奋起抵抗。在寇准力谏下,真宗御驾亲征至澶。宋以少胜多,大败辽兵。辽军战败求和,双方签订了有名的“澶渊之盟”。此后百余年,两国相安。

宋时濮阳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较大发展。到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澶州一带已相当富饶,人口回升。崇宁元年(1102年),这里人口已发展到81万。纺织业发展更快,成为宋代衣被天下的地方。这一时期,濮阳名人辈出,著述家晁迥、晁宗悫、晁永之,名将赵延进,清官王赞、张田,治黄专家高超等彪炳史册。北宋后期,朝廷腐败,濮阳不少人被逼上梁山,参加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

1128年秋,金兵占领澶州。金皇统四年(1144年)改澶州为开州,辖今濮阳、清丰。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第5次大改道而南迁,经延津、封丘、寿张(其辖区部分为今台前县境)入梁山。1222年,成吉思汗派兵占领开州。金元统治时期,虽注意生产,但因破坏太重,加之黄河屡决,经济难以恢复。终元之世,濮阳虽一直为开州的中心城市,但经济文化都未达到北宋鼎盛时期的水平。唯戏曲艺术有所创新,濮阳人宫天挺的元曲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其本人成为元代杂剧大家之一。

明朝时期

濮阳仍称开州,辖濮阳、清丰、南乐,属大名府,范县属东昌府,台前(寿张一部分)属兖州府。因受战争破坏,这里景象极为荒凉,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

明初,开州“土著只余七姓,丁不满千”。朱元璋下诏鼓励无田农民辟荒造田,并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起,数次将山西黎民徙居濮阳一带置屯垦荒,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老鸹窝移民。朝廷为增加收入,号召农民广植桑、棉,发展经济作物。同时,加强水利建设,修筑了黄河、卫河等堤岸。至明中叶,农村经济得到恢复且有较大发展。英宗天顺元年至四年间(1457年—1460年),仅开州3县即垦荒6万公顷,植棉0.07万公顷,栽桑133公顷,上交租粮4万余担,比明初增加近两倍。濮阳已有17100户8.6万人,成为“天雄之上游,河朔之名区”。

但明英宗之后,宦官干政,政治日趋腐败,土地兼并严重,水利严重失修,灾害不断,民不聊生。嘉靖五年(1526年)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百余年间,濮阳发生水、旱、蝗、风、地震等较大灾害逾百次,大灾年徭役负担却有增无减,农民被逼起而抗争。

崇祯十三年(1640年),濮阳人民以范县榆树园为根据地发动起义。榆树园农民起义军后来在范县人梁敏等领导下转为抗清斗争,他们联合豫东、鲁南农民军,连破濮、曹二州及梁山、东明等县,继而西进开封,北伐大名,南下海州,给封建统治者以沉重打击。

清朝时期

濮阳称开州,与清丰、南乐隶属于大名府。范县属濮州隶曹州府,台前(寿张一部分)隶兖州府。清代前期社会较为稳定,生产得到恢复。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这里荒地开垦率达80%,人口增至50多万人。

然因此时的封建帝制已处于没落阶段,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加之清朝统治以后,黄河水患时发,濮阳灾情不断,特别是咸丰五年(1855年)河决,将濮阳大半变为泽国。这次大改道后,黄河经濮阳、范县及今台前境奔东北入海,在境内横流泛滥,为害29年。濮阳一带农业生产每况愈下,文化也日趋衰落,魏山原、叶挺秀、王连中等人虽有著述问世,但均未产生大的影响。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日趋腐朽。濮阳因闭于内地,经济文化更为落后,直至光绪十五年(1889年),才有了第一条电话线路;宣统三年始建邮局;光绪二十年(1894年)才开办了官营铁厂、机织厂、针织厂、石印厂、草帽厂等。清政府对外卖国、对内镇压的政策激起民众反帝反封建的浪潮,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濮阳人民奋起参加捻军反帝反清。

咸丰三年(1853年),其队伍发展到八九千人,向开州、范县、清丰、内黄、浚县、滑县、延津等地的官府进攻,打击清军。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清丰县义和团首领韩大申、韩顺江高举清邑义和团大旗,聚众数万,劫富济贫,烧教堂,废洋教,把濮阳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推向高潮。

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1913年),曾改开州为开县,但因与四川、贵州两省的开县重名,1914年1月复称濮阳县。濮阳县、南乐县、清丰县归河北省大名府管辖,范县属山东省东昌府,台前县系寿张县一部分属山东省东临道。1926年,范县改属曹濮道。1912年—1949年,辖区各县建置及隶属改易较频繁。

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震醒了濮阳人民,这里开始成为革命运动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1924年,在北京俄文法专读书的濮阳人王亦华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回乡宣传革命。濮阳在大革命时期就有了共产党的组织。1927年4月,南乐县佛善村建立了濮阳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此后,党的组织逐步发展壮大。

1927年10月建立了中共濮阳县委,1931年5月改为中共濮阳中心县委;1929年春建立了中共清丰县委;1929年秋建立了中共南乐县委;1934年秋建立了中共濮县县委;1936年6月建立了中共范县县委。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濮阳地区群众运动蓬勃发展。1929年的濮阳“二·一五”农民革命斗争,1932年的濮阳盐民斗争和濮阳、清丰县小学教师增资运动,1933年的濮阳姚家暴动,1935年发动的濮县农民斗争,1935年的平原游击战争和濮内滑农民革命斗争等,都先后取得了胜利。除此之外,还建立了农民协会和商民协会等组织。

1936年国民政府设河北省第十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濮阳。1939年改称第十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濮阳、东明、长垣、南乐、清丰5县。1936年濮县、范县属山东省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聊城),1938年濮县改属第十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菏泽)。

新中国以来

建国之初,濮阳人口151.08万人。濮阳专员公署辖滑县、长垣、封丘、内黄、清丰、南乐、濮县、范县、观城、朝城10个县和濮阳城关区、道口区2个区。1952年11月24日,濮阳专员公署所辖的濮县、范县、观城、朝城4个县划归山东省聊城地区。

1952年12月1日,平原省撤销,濮阳专区划归河南省领导。1954年6月,濮阳专区所辖的濮阳城关区、道口区分别划归濮阳县、滑县。9月25日,濮阳专区与安阳专区合并为安阳地区。濮阳、清丰、南乐隶属于安阳地区,1958年3月30日,安阳地区与新乡地区合并为新乡地区。

1961年12月18日,安阳地区与新乡地区分设,濮阳、清丰、南乐隶属于安阳地区。1964年4月1日,为便于治理黄河,经国务院批准,寿张县撤销,一部分划归范县。范县由山东省聊城地区划归河南省安阳地区。1973年12月16日,范县东部的9个公社划出,成立范县台前办事处,系县级机构,直属安阳地区。1975年3月14日,范县台前办事处改称台前办事处。1978年12月,台前办事处改称台前县。

1983年10月24日,在原安阳地区行署礼堂,安阳地委召开原安阳地区直属机关和各县主要领导人大会,宣布濮阳市成立。自此,新的濮阳市正式诞生。 (本文选自于《濮阳日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