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玉田】玉田泥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河南泥塑之乡在哪里 【魅力玉田】玉田泥塑

【魅力玉田】玉田泥塑

2023-11-08 09: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玉田泥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玉田泥塑,俗称泥人或泥笛,是一种用粘土塑造形象再经写意彩绘而成的民间泥玩具。追塑玉田的泥塑历史,可以说源远流长。它的坯模造型与玉田出土的汉朝陶器酷若相似。从远古人类在狩猎实践中“灼土为埙”到玉田出土的陶狗、陶猪、陶马等汉墓明器,迄至清代艺人利用烧制的陶模捏泥塑的演变,则可窥其泥塑的发生、发展历史。究其在历史长河中,何朝何代由何处何人引进,是何年何月何人首创?目前尚难做出定论,但循迹追踪,可以推忆到清朝光绪年间玉田县戴家屯贫民刘凯和西高丘吴仪泰,以捏制泥人糊口,至今已延续到第四代,参制范围也由一家一户发展到全村。玉田泥塑在长期流传中,形成以戴家屯刘凯和西高丘吴仪泰为源的家族传承并演变成五个泥塑谱系。一是刘广田泥塑谱系;二是吴玉成泥塑谱系;三是郭沛林泥塑谱系,四是安维素泥塑谱系;五是刘俊英泥塑谱系。

1. 吴玉成泥塑谱系

(1)泥塑艺人吴玉成

吴玉成,男,出生于1934年7月,河北省玉田县西高丘村泥塑艺人,从小酷爱泥塑艺术。几十年的捏塑积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作品受到专家认可,在京东一带有着很高的声誉,享有“泥人吴”的称号。

吴玉成从小跟随父亲吴乐庭学艺,而后博采众长。他的泥塑作品在造型和着色上古朴典雅,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其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并多次参加展演。1987年2月曾赴河北电视台现场表演,精湛的技艺使在场的观众惊叹不已,其作品誉满省城、京都,作为文化交流远涉法、日等国。1990年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期间展出了他的作品,颇受专家的好评。1994年10月,他的代表作《骑毛驴走娘家》入选国家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在2002年、2003年、2004年唐山市举办的工艺美术作品展中,他的作品连续三年获得一等奖。2005年,吴玉成自筹资金1万元用于投入泥塑生产,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儿女、孙子、孙女也都对泥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传承谱系

年代

姓 名

性别

出生

年月

文 化

传承

方式

学艺

时间

居住地址

第一代

吴仪泰

不 祥

不详

家族

传承

不 详

杨家套乡西高丘村

第二代

吴乐庭

1895年

不详

家族

传承

不 详

杨家套乡西高丘村

第三代

吴玉成

1934年

小学

家族

传承

1944年

杨家套乡西高丘村

第四代

吴凤忠

1960年

高中

家族

传承

1978年

杨家套乡西高丘村

吴凤玲

1963年

高中

家族

传承

1978年

陈家铺乡代家铺村

吴凤顺

1966年

大学

家族

传承

1985年

玉田

城内

吴凤云

1969年

高中

家族

传承

1985年

杨家套乡西高丘村

第五代

吴国强

1986年

高中

家族

传承

1995年

杨家套乡西高丘村

吴学青

1994年

初中

家族

传承

2001年

杨家套乡西高丘村

2. 刘广田泥塑谱系

(1)泥塑艺人刘广田

刘广田,男,1947年5月出生,河北省玉田县戴家屯村人,是刘家泥塑的第三代传人。

刘广田自幼随祖父刘凯,父亲刘俊祥学习泥塑艺术,在8岁时就能捏塑出很多作品,如飞禽动物,古装戏剧中的人物等,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们家的生活来源主要是靠卖泥塑作品来维持,在当时的鸦鸿桥集市上他的作品卖的非常快,很多小商贩争先向他订购泥塑作品。

刘广田非常勤奋好学,在泥塑加工中善于取长补短,不断创新,他的泥塑造型具有稳中见奇,方中求圆的特点,着色明丽洗炼。他的泥塑作品曾被国外收藏。刘广田与吴玉成在1987年2月赴河北省电视台现场表演,他技惊四座,誉满省城,1990年他的作品在中国工艺美术馆展出,得到了专家的赞赏。1994年10月,他的代表作《小狮子戏绣球》入选国家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

刘广田的作品曾多次参加泥塑技艺表演,很多泥塑爱好者纷纷前去观摩学习,并且拍摄下来进行研究。

(2)传承谱系

年 代

姓 名

性别

出生

年月

文 化

传承

方式

学艺

时间

居住

地址

第一代

刘 凯

1870年

不详

家族

传承

不 详

散水头镇戴家屯村

第二代

刘俊祥

1907年

私塾

家族

传承

上世纪20年代

散水头镇戴家屯村

刘俊英

1922年

家族

传承

上世纪30年代

杨家套乡西高丘村

第三代

刘广田

1947年

小学

家族

传承

上世纪50年代

散水头镇戴家屯村

刘玉玲

1949年

小学

师 传

上世纪50年代

杨家套乡西高丘村

第四代

王义元

1958年

小学

师 传

上世纪70年代

散水头镇戴家屯村

王兴普

1963年

初中

师 传

上世纪70年代

散水头镇戴家屯村

张世祥

1965年

初中

师 传

上世纪70年代

散水头镇戴家屯村

刘元申

1968年

初中

师 传

上世纪70年代

散水头镇戴家屯村

3. 郭沛林泥塑谱系

(1)泥塑艺人郭沛林

郭沛林,男,1940年出生,河北省玉田县西高丘村人,自幼与父亲郭庆云学习泥塑艺术,是郭家泥塑的第三代传人。

郭沛林自幼虚心好学,刻苦钻研泥塑艺术,掌握了泥塑艺术中的许多精华,在长期大量的摸索实践中,他的泥塑手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信手捏来即能活灵活现。郭沛林每天能捏塑1000多件作品,由于超负荷地捏塑劳动,以致手指关节严重变形。他的作品大气,洒脱,形象逼真,种类达300种,代表作有《穆桂英挂帅》、《雄鸡报晓》等。自1990年后其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工艺、美术作品展览。

郭沛林的三个子女,郭宝辉、郭颖、郭宝玲也都喜爱泥塑艺术,从小学会了父亲的手艺,掌握了泥塑艺术的精髓。

(2)传承谱系

代名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址

第一代

郭士旺

不详

不详

家族传承

不详

杨家套乡西高丘村

第二代

郭庆云

1913年

私塾

家族传承

上世纪20年代

杨家套乡西高丘村

郭庆祥

1920年

私塾

家族传承

上世纪30年代

杨家套乡西高丘村

第三代

郭沛林

1940年

小学

家族传承

上世纪50年代

杨家套乡西高丘村

郭沛明

1944年

小学

家族传承

上世纪50年代

杨家套乡西高丘村

第四代

郭宝辉

1964年

高中

家族传承

1975年

杨家套乡西高丘村

郭 颖

1967年

大学

家族传承

1978年

玉田城内

郭宝玲

1966年

高中

家族传承

1975年

鸦鸿桥镇

4. 安维素泥塑谱系

(1)泥塑艺人安维素

安维素,女,生于1923年,河北省玉田县西高丘村人。自幼心灵手巧,喜好泥塑艺术,6岁跟随父亲安在胜学艺,16岁嫁给本村王世杰,并生有两子,丈夫在上世纪50年代去世。

丈夫的离去,将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了安维素一人身上,在上有老下有小的重负下,安维素靠着自己精湛的泥塑手艺,不分昼夜拼命地干活,捏出大量的泥塑作品拿到集市上去换取生活必需品,换取零花钱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安维素擅长捏塑鸟类、动物、生活用具等,她的作品小巧精致,色彩鲜亮。小的如拇指,大的如手掌左右,代表作品《小老虎》《小鸽子》等。

二十世纪50、60年代,泥塑的鼎盛时期,安维素硬是凭着自己的辛勤劳作,凭着自己的泥塑手艺,供两个儿子上学,并为儿子盖起了新房,两个儿子在母亲的影响下,学会了泥塑手艺。他们母子三人大多晚上捏塑,白天去卖。正如歌谣所唱“夜里削小笛,白天画泥人,泥人一上集,就赚一石米,闲日下庄喊,破烂换泥人”。

(2)传承谱系

代名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址

第一代

安有红

不详

不详

家族传承

不详

杨家套乡西高丘村

第二代

安在胜

1892年

不详

家族传承

不详

杨家套乡西高丘村

第三代

安维素

1923年

家族传承

1930年

杨家套乡西高丘村

安维荣

1925年

家族传承

1935年

杨家套乡西高丘村

第四代

王振功

1942年

小学

家族传承

1950年

杨家套乡西高丘村

王振英

1950年

初中

家族传承

1958年

杨家套乡西高丘村

5. 刘俊英泥塑谱系

(1)泥塑艺人刘俊英

刘俊英,女,生于1922年,河北省玉田县戴家屯村人,自幼随父刘凯学习泥塑艺术。18岁嫁到西高丘村,丈夫刘之仪也是泥塑爱好者。在婚后的生活中,夫妻二人共同研究,切磋泥塑艺术。在捏塑中以刘俊英为主,丈夫刘之仪帮下手。

刘俊英的泥塑作品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是远近闻名的女泥塑艺人。代表作有《猪八戒背媳妇》。除了泥塑她还擅长糊泥人(泥团上套制纸筒)主要是糊“搬不倒”,她糊的“搬不倒”色彩亮丽,做工精细,表面如瓷器般光滑,很多人慕名前去争购。

二十世纪50、60年代,刘俊英的泥塑作品,尤其是“搬不倒”在京、津、唐一带广为流传,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1990年后刘俊英的“搬不倒”又频频走进省、市、县的各大工艺美术作品的展厅。受到专家和观众的青睐。

(2)传承谱系

代名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址

第一代

刘 凯

1870年

不详

家族传承

不详

杨家套乡西高丘村

第二代

刘俊祥

1909年

私塾

家族传承

上世纪20年代

杨家套乡西高丘村

刘俊英

1922年

家族传承

上世纪30年代

杨家套乡西高丘村

第三代

刘瑞华

1952年

初中

家族传承

上世纪70年代

杨家套乡西高丘村

刘瑞生

1957年

初中

家族传承

上世纪70年代

杨家套乡西高丘村

刘瑞红

1960年

高中

家族传承

上世纪80年代

杨家套乡西高丘村

第四代

刘宣

1978年

高中

家族传承

1988年

刘红

1983年

高中

家族传承

1990年

玉田泥塑在历史的长河里经历了孕育、形成、兴盛、沉寂、抢救、复苏以及“民保工程”的弘扬、开发期。自清光绪到20世纪60年代初,玉田民间泥塑正处于繁衍流传的成熟、兴盛期,集市上泥塑摊点长达0.5公里,形成了泥人一条街,来往北京、天津、东北各地的商贩争相购买。

玉田泥塑1986年进入抢救、复苏以来,又有了新的起色和发展。1993年12月被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泥塑)。

玉田泥塑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从音响上分:有口吹类;从韵致上分:有手动类;从品种上分:有神话故事、飞禽动物、古装戏剧、现实生活等四大品种。在四大品种中,其神话故事、古装戏剧人物源于天津杨柳青年画,如白粉打底、敷以红、黄、绿、黑、兰各色,明显有借鉴画风的特点。另外,在上述品种中,口吹类占350多种,手动类占80多种。

玉田泥塑作品取材归宗制类,可分为四类,一取才于古代神话传说,如《八仙过海》《天女散花》等;二取材于戏剧人物,如《杨家将》《西游记》中的人物,穆桂英和猪八戒等,三是取材于飞禽走兽、大公鸡、狮子狗、小黑驴等;取才于现实生活中的如《新媳妇回娘家》、儿童骑摩托等。在四大品种中,神话故事、古装剧人物源于天津杨柳青年画,如白粉打底,以红、黄、绿、黑、蓝各色,借鉴画风的特点。从音响上分,有口吹类,从韵致上分,有手动类。

口吹类主要有半彩塑和全彩塑(内装苇笛)以及泥哨等发音制品。

手动类。有梆琅鼓、(外星打棍、兔皮)搬不倒(泥团上套制纸筒)、小跑鼠(内置皮筋)等。

玉田泥塑的规格,最小的如拇指大,一般的大如手掌左右,最大的可任意订做,其泥玩具最主要的半彩塑和全彩塑的壳塑制品。

玉田泥塑,造型塑颖,结构合理,配以各种颜色的写间彩绘,更加婀娜妩媚,栩栩如生。

玉田泥塑,即着重传统手法,又敢于探索新路,有其独具特征,第一,取土严格,经筛过滤,剔除杂质,合泥细腻,保证了做成的毛坯不裂纹,不变形,表面兴洁,易于着色;第二,色彩艳丽,描绘泼辣,仅用红绿黄黑四种颜色,采用大写间的表现手法,三沟两抹,作的轮廊及细节描画的淋漓尽致,所用颜料经过胶化处理,涂于泥人表面。更加光彩夺目生动清新;第三模具精巧,摹拟准确,模、手并用,制品多样。

玉田民间泥塑,从清光绪年间形成算起,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它是一种用泥土为捏塑对象,经过彩绘后供垂髫当乐器把玩的泥埙。堪称小彩塑,一般习惯称之为泥人、泥笛或泥玩具。其基本特征有如下几点:(1)随着劳动人民对美的发现、创造、应用、欣赏能力的提高和对未来的向往,从而产生精神文明需求特征。(2)既有源于对原始泥塑的本能继承,也有对年画、雕影、剪纸、风筝等色彩上的广泛吸收以及对水墨的运用。因而,具有多源性特征。(3)不仅类别多、品种全,而且又有广泛的生活题材和传统故事题材,固存在内容丰富性特征。(4)以乐彩见长,声情并茂,在京东一带绝无仅有。所以又有独特性特征。(5)音响与韵致采用对客观事物的拟声、仿形、达意、传情、描事等手法而构成相应的繁多品种。因此,又具有摹拟性特征。

玉田民间泥塑,在京东一带占有着重要地位,是专家和学者所公认的。中国民间工艺大师张仃先生多次在全国民艺大会上提出“挖掘、整理、保护、研究、开发”的战略思想。其玉田泥塑也倍受张仃先生赞赏,并肯定了两点价值:

一、学术价值。在中国民间泥塑史中,主要泥塑的产地有:北京、天津、陕西、无锡、河南、山东、河北等。而玉田民间泥塑在河北泥塑中首屈一指。它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别具一格。发掘抢救和保护玉田泥塑,不仅会丰富和完善中国民间泥塑史,而且对提高地方知名度,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实用价值。“挖掘、整理、保护、研究、开发”玉田泥塑,对玉田经济的繁荣,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艺术欣赏品位,构建和谐社会,将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玉田泥塑虽然在县政府和有关领导的大力扶持下,作了许多发掘、抢救、继承、弘扬工作,但仍有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当年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已发生变革。过去几个村都做泥玩具的氛围不复出现。因此,集市上的展示平台已被新生商品所替代。

(二)一些颇有造诣的泥塑艺人相继谢世,有的绝技艺人改行经商。

(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明程度和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因此使文化表现形式不断更新完善,诸如手工艺玩具饰品的更新换代,生产商贸习俗和消费习俗,人生礼俗以及文化空间的变幻等。从而淡化了过去的泥塑玩具。儿童玩泥笛的场面已经不再被人看到。

据调查,20世纪80年代初期,来到西高丘村,就像落入了泥人的世界,大街小巷的院子里,遍地晒满刚刚脱模的毛坯;屋内到处摆列更彩绘已毕的成品。放眼四顾,尽是千军万马,琳琅满目,五彩缤纷,令你眼花缭乱,心旷神怡,情不自禁地笑语冲喉。玉田泥塑上世纪80年代,引起了国内外行家瞩目。1981年11月,中国美术馆派运专家来玉田调查,1985年,法中友好协会负责人古莱姆派人购买200件泥塑作品带回法国。1986年进入抢救、复苏以来,又有新的起色和发展。1993年2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泥塑)。

玉田泥塑风光不在,发展面临濒危。当年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已发生变革,集市上的展示平台已被新生玩县所代替。为抢救这一民间瑰宝,玉田县文体局制定了《民间泥塑开发保护方案》,并组织实施指导吴玉成自筹资金恢复泥塑生产,目前年生产能力已达个2万个。实施招商引资,发展泥塑产业,把泥塑定位为旅游产品,设计包装,通过旅游景点进行推销。2005年11月14日—20日泥塑样品在上海中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展出。2006年1月份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保护玉田泥塑的根本出路是国家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作为文化遗产予以保护。

实行静态保护:进一步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玉田民间泥塑”的挖掘、整理、保护、研究、开发工作;将普查资料归类、整理、存档;进一步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并把这些研究成果编纂成书,予以出版。

实行动态保护:建立东西高丘两个泥塑文化生态保护村。而且要对西高丘实行重点保护;发展泥塑生产,发动西高丘10户农民投入制作;由玉田县文化馆组织开展泥塑艺术普及教学,培养新一代泥塑能手,不断提高泥塑制作水平。从根本上解决玉田民间泥塑的传承难题。

玉田泥塑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地域文化精华,结合玉田旅游的发展,开发出有说头、有看头、有玩头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已经成为泥塑开发、传承和旅游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保护和传承泥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将泥塑的地方特色与旅游相结合,更能挖掘出独特的、不可复制的旅游产品,在市场推广中,也会因独特而备受关注。

发展玉田泥塑的根本出路是作为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提高附加值,使从事泥塑创作的艺人和干其它行业的人员有同样的收益,从而使泥塑得以传承和发展。

//////

作者简介:王东宇,河北玉田县人。早年受教于鲍昌教授、孟繁华博士,先后在《唐山文学》《唐山劳动日报》《辽宁日报》《江河文学》《中国旅游报》《中国文化报》》《诗刊》《当代人》《北方作家》《河北日报》等多家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八百多篇(首)并多次获奖。

原标题:《【魅力玉田】玉田泥塑--泥塑之乡寻泥人》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