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扇沉积相模式、沉积过程及其沉积记录的指示意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沉积岩地貌图片 海底扇沉积相模式、沉积过程及其沉积记录的指示意义

海底扇沉积相模式、沉积过程及其沉积记录的指示意义

2024-07-11 05: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虽然近年来海底探测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但目前沉积学界广泛应用的沉积模式仍然是20世纪基于野外露头解剖、海底浅层柱状样分析及低分辨率的海底地形资料建立起来的海底扇相模式。这些代表性相模式将海底扇分为上扇、中扇和下扇三部分,包括海底水道、溢岸及朵叶体等沉积单元[10-12]。受构造特征、地貌形态及盆地边界的影响,并不是所有的海底扇均具有扇形、锥形等地貌外形特征。越来越多的现代海底扇观测和野外露头实例表明海底扇无法用单一的通用相模式进行解释[13],其相模式亟待结合最新现代海底扇观测成果逐步修改和完善。

多种海底扇划分依据的提出为海底扇相模式的多样性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14]。例如,对被动陆缘型、主动陆缘型及复合构造背景型的海底扇而言,其岩性组合与沉积相模型发育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形成了海底扇较早的系统分类方案[1]。基于搬运距离海底扇划分为放射扇型、延伸扇型及扇三角洲型[15],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底扇的形态特征差异。基于海底扇水道体系和沉积朵叶的相对位置,将海底扇划分为水道贴合型、水道分离型及水道—天然堤复合体三种类型[16],揭示了海底扇平面展布特征的差异性。重力流沉积过路作用造成深水水道与沉积朵叶的分离针对传统海底扇相模式认识是新的突破,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并完善了“水道—朵叶体过渡区”的基本概念及沉积作用。尽管海底扇分类方案很多,只是分类标准有所差异,实际上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相模式,各有其侧重点,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适用性却并不强。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海底扇分类方案是基于岩性粒度差异进行划分的[2],包括富砾型、富砂型、砂—泥混合型和富泥型海底扇,并在后续研究简化为粗粒型和细粒型两大类[17]。这种类型分类方案相对简单实用,其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海底扇规模、沉积物成熟度、重力流搬运距离、构造背景乃至触发机制等丰富信息(表1、图1)[2,18]。富砾型海底扇相关实例较少,故而后续研究中较少提及。富砂型海底扇砂岩含量高,砂体连通性好,储层非均质性弱,是良好的地层—岩性圈闭勘探目标。上述通用海底扇相模式多数可归属为富砂型海底扇相模式,该类型相模式的提出与石油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大型海底扇实例(如印度扇、孟加拉扇及刚果扇等)均属于富泥型海底扇。该类型海底扇的海底水道延伸距离远(超过1 000 km)(图1),整体岩性粒度细、砂体孤立程度高、储层非均质性强,并在长期处于相对较低的研究程度,却由于细粒沉积物重要的古气候意义在二十一世纪之后才开始受到广泛关注[17]。

表 1  基于岩性差异分类的海底扇主要特征(据文献[18]修改)

Table 1.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submarine fans based on their lithological difference (modified from reference [18])

类型 砂地比 陆架 宽度 沉积物 成熟度 搬运 距离 扇体半径 触发机制 构造背景 信号传输特征 “源—汇” 系统特征 富泥型海底扇 1 000 km 100~3 000 km 泥质块体滑塌、滑塌相关的低密度浊流、底流 被动陆缘型 缓冲型 陡、短、深 富砂型海底扇 >0.7 窄 较低 >10 km 10~100 km 陆架砂体二次搬运 主动陆缘型 响应型 宽且深 砂—泥混合型海底扇 0.3~0.7 中等 中等 >100 km 10~450 km 高密度/低密度浊流 混合型 过渡型 过渡型

图  1  基于岩性粒度差异分类的海底扇相模式(据文献[19]修改)

Figure 1.  Submarine fan models based on their lithological grain size difference (modified from reference [19])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