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读F1失速尾翼:灰色地带的制胜法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汽车尾翼原理框图片 【图】解读F1失速尾翼:灰色地带的制胜法宝?

【图】解读F1失速尾翼:灰色地带的制胜法宝?

2024-05-10 14: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汽车之家 赛事]  在2010赛季启用了更为严格的新竞赛规则之后,F1各支车队之间的技术竞争也较以往更加激烈。“失速尾翼”(F-duct)也因此成为媒体报道中频繁提及的专业词汇。究竟什么是“失速尾翼”?它到底有多神奇?国际汽联对于“失速尾翼”究竟保持何种态度?让我们逐一了解、分析。

  这项技术最先由迈凯轮研发形成,并被应用于MP4-25赛车,在巴林揭幕战中亮相,并且立即在业内引发了全面的技术讨论。根据目前的文献资料显示,失速尾翼系统大致分为三部分:驾驶舱上方的气流入口;设置在驾驶舱内的气流孔;以及尾翼上的开孔。

  失速,最早发现于飞机在航行过程中的某种动力状态。根据航天学的解释,失速,是指翼型气动攻角(Angle of attack) 增加到一定程度(达到临界值)时,翼型所产生的升力(lift force)突然减小的一种状态。翼型气动迎角超过该临界值之前,翼型的升力是随迎角增加而递增的;但是迎角超过该临界值后,翼型的升力将递减。

  迈凯轮对于飞机失速状态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设计的“失速尾翼”可以被理解为“飞机失速的反向状态”,也就是说:将MP4-25的尾翼看做反过来的机翼,利用鲨鱼鳍开口将空气气流引到只尾翼,在尾翼的底部向上抬升的气流,造成下压力的骤减,使行驶阻力随之下降,从而提高直线速度。车手在比赛过程中,可以用膝盖或者手肘将驾驶舱内的气流孔闭锁,使管道中的气流压力发生改变,实现失速状态。据巴林揭幕战后的技术统计数据显示,采用了“失速尾翼”的MP4-25,直线失速较过去提高了约6英里。

  在看到迈凯轮“失速尾翼”的神奇表现后,各大车队都立即着手新空气动力配件的研发工作。到目前为止,包括索伯,法拉利,威廉姆斯和梅赛德斯GP等车队都开始使用不同成熟度的系统。在12支车队中,只有红牛二队及3支新车队没有着手研发失速尾翼了。

  法拉利继中国站对失速尾翼进行第一次赛道测试后,在西班牙站正式开始使用失速尾翼,但其系统仍然不成熟。法拉利车队为F10赛车安装的失速尾翼与迈凯轮的设计不同,法拉利的驾驶舱内的气流开口,在引擎盖的背鳍上,这样的设计,让车手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手动选择进入失速状态。

  虽然今年国际汽联将“失速尾翼”认定为“合法”,但同时规定车队在开发设计“失速尾翼”时,不得修改原有的单体壳设计。迈凯轮是失速尾翼的创造者,同时也被认为是唯一一支配合单体壳进行设计的车队。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不同车队在研发失速尾翼时所拥有的“规则灰色地带”空间不同,结果会直接导致各车队的空气动力套件最终的性能表现大不相同。

  F1车队协会(FOTA)已经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决定从2011年起禁用失速尾翼。因此F1车队都在积极争取时间,希望能够尽快完成研发设计工作,以防止自己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惨遭淘汰。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