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离诺贝尔医学奖最近的中国人:以身试毒,国士无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汤飞凡教授发现沙眼衣原体的过程对你有哪些启示 曾经离诺贝尔医学奖最近的中国人:以身试毒,国士无双

曾经离诺贝尔医学奖最近的中国人:以身试毒,国士无双

2023-09-10 12: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41年,目睹大量战士因受伤感染不幸牺牲的遭遇,汤飞凡下定决心:“中国人一定要自己生产出青霉素。”于是,他让朱既明和黄有为两人协助自己,开始研制青霉素。

制造青霉素的第一步,是要找到能产生青霉素的青霉菌。正当大家绞尽脑汁寻找的时候,一位技术人员受云南霉豆腐制作方法的启发,无意中从血清室技术助理员皮鞋上的霉点中,首次成功分离出了青霉素菌株。

菌株找到了,但如何从培养的菌株中提纯出青霉素又成了一个难题。西方将生产、提纯青霉素的方法视为机密,汤飞凡只能多次试验,才终于成功用化学的方法使之纯化和浓缩,达到了与美国的同类产品不相上下的水平。

提取到了青霉素,还得把它变成固体才能储存起来。液体变固体,国外的办法是用化学干燥机,于是他们决定自己设计制造出一台化学干燥机来。黄有为具体承担研制任务,他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在机房忙碌,连吃饭都是由妻子送到实验室。最后,他们把许多人认为“不可能”的事办成了。

众所期盼的青霉素终于在汤飞凡等人手里研制成功了!更值得敬佩的是,汤飞凡没有为个人牟利,而是以一元一支的价格供应急需的军民。对需要救命的穷人,往往减价甚至无偿提供。

2

分离培养沙眼病原体

20世纪50年代,沙眼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广泛流行。在中国,沙眼的发病率高达50%以上,一些农村地区有“十眼九沙”之说,然而沙眼病的预防和治疗一直没有突破。

汤飞凡决定挑战这一难题!1955年,他带着助手在同仁医院沙眼门诊采集200 多例典型沙眼病例样本,带回去进行培养,并用了一年时间,通过传统方法进行病毒分离,却无一成功。他反复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终于发现沙眼病毒适宜在35℃的环境中生长。

1956 年6月,他按照新的方法先将沙眼病毒在鸡胚中经过三代培养,然后再进行 8 次分离试验,终于分离出世界上第一株沙眼病毒,在国际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为弄清楚病毒是如何引起沙眼的,汤飞凡向卫生部申请进行人体感染试验。但卫生部没有同意汤飞凡的请求,更不赞成他用自己的眼睛做试验。

就在人们以为他已经放弃人体试验的时候,他却在新年假期里不声不响地将沙眼病毒滴进自己的一只眼睛,另一只眼睛作为对照。 很快,他做试验的那只眼睛肿得像核桃那样大,出现发痒、疼痛、流泪等典型的沙眼症状。为了观察全部病程,在之后40天内,他强忍痛苦,冒着失明的危险,仍坚持不做任何治疗。通过在自己身上收集到的可靠临床资料,他完整地描述出沙眼病毒所引起的病变全过程,证实自己分离出的沙眼病毒的致病性,由此终结了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关于沙眼病原的争论。

1970年,国际上将沙眼病毒和其他几种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对抗菌素敏感的微生物命名为衣原体。沙眼衣原体的发现,让人们准确找到了治疗沙眼的药物,使一度危害全球的沙眼病以惊人的速度减少。 1981年,为了表彰他的突出贡献,国际沙眼防治组织向他追授了沙眼金质奖章,他本人更是被世界公认为“衣原体之父”。

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在昆明访问汤飞凡

正是汤飞凡济世救人的善心与胆识,殚精竭虑的努力和坚持,才使得相关疫苗得以问世与普及,人们得以免除无谓的痛苦和恐惧。

今日,汤飞凡先生逝世63年了。他为中国疫苗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值得被后人感恩铭记。同时,以此勉励今时今日的人们:不辜负前人的心血,敬畏生命的价值。

矗立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汤飞凡纪念碑

END

微信号:瑞鹰3I孵化器

在看点一下 大家都知道

点击这里阅读原文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