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县古今名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汉中市宁强县 宁强县古今名人

宁强县古今名人

#宁强县古今名人|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田九成     田九成(?~1397),羌族,宁羌卫人(时卫所驻徽州,本县政属沔县辖),明初农民起义领袖。幼年家境贫寒,无以生计,入秦岭南麓云雾寺剃度为僧。洪武末年,政乱民困,加之山区荒僻,汉羌杂居,连年灾荒,人心思变。田九成啸聚灾民,反叛朝廷。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二月,九成联络沔县(今勉县)县衙书吏高福兴、农民黄金刚奴、何妙顺等以白莲教义组织群众,揭竿而起。九成自称“汉明皇帝”,建元“龙凤”。高福兴称“弥勒佛”,黄金刚奴、何妙顺号称“天王”。县教谕王朴得知向卫衙告发,官兵追捕,九成率义军转战到巴山一带,以马面山(今县城东南10里)为据点,制造刀枪,作法练武,壮大力量,四方民众纷纷响应,势力很快扩展到阳平关。义军屡败官兵,声威大振,复乘胜挥师北上,攻克略阳县城,杀死知县吕昌。又西渡白水,攻打徽州(今甘肃徽县),即宁羌卫驻地。官兵负隅顽抗,义军奋勇攻杀,城遂破,焚徽州,诛戮学正颜叙彬。一时威震秦陇,各少数民族和其他劳苦民众闻风来归。     朝廷闻报大惊,太祖朱元璋急令武定侯郭英、长兴侯耿炳文分兵进剿。经数月战斗,终因双方众寡不敌,义军连败,退守后河(今宁强县城西南后河村),高福兴被俘。田九成撤至原根据地——马面山,收罗残部深沟高垒以拒敌,官军乘势如潮水,掩杀而至。田九成率众奋起与敌血战,双方死伤惨重。九月,天气萧索,风寒霜厉,义军食乏衣单,矢竭力尽,田九成及其下属被俘者4000多人,朝廷“诏诛同谋,遣散胁从”。

    这次起义,虽然历时短暂,失败惨重,但朝野震动颇大。年底事平,朝廷即遣指挥姜观于明年将宁羌卫衙由徽州迁来羊鹿坪(即今宁强县城)筑城池、建官府。从此,宁羌由卫而州、州而县,遂成汉中西部一军事重镇。

    刘棨     刘棨(1656~1718),字子,号青岑,山东诸城县人。自幼才思敏捷,聪颖过人,11岁补诸生,人称誉其为佼佼乡童。康熙二十四年(1685)登进士第。     康熙三十七年(1698),棨由长沙知县升任宁羌知州。时逢关中大饥,汉中尤甚,州境亦未幸免,饿莩载道,饥民流离。棨深恤民以食为天,刻不容缓,置被革职查办的风险于不顾,不待上司核复,即开仓赈济。奈何州少宿储,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请贷邻邑仓粟;然州处万山丛中,运输艰难,棨遂约民:凡运回斗粟者给运酬粮3升。不旬日,运回3000石,全州雀跃,称颂其为刘青天。陕西省巡抚通报所属州县表彰刘棨赈灾救民的措施。刘棨也被人们称颂为便民良吏。     棨又奉檄赈济洋县,将粮食集中于汉水两岸,亲自查验过目,定期装船出发,顺流而下。数日,粮船抵洋,放赈完毕,他向洋县令叮咛:“此粮食是以官方名义借的,倘日后百姓不能偿还,责任当由我俩完全承担。”这年秋天收成良好,洋县百姓互相勉励,不须催督,如数归还。     当初,宁羌山高地瘠,岁役贡赋,额浮于地。棨派员实地查勘,以宁羌“七分石头三分土”具情呈报上司,祈减赋额。经核定,全州年赋岁银计减到911两,此额一直沿袭200多年。     除均田额,完欠赋,还培补栈道,兴修旅舍,安置外来客商。一年多时间,房舍萃集,街市繁荣,人烟茂盛。宁羌境内广生槲栎,宜养柞蚕,但州民不知养蚕之法。棨乃从家乡山东招揽养蚕者,载蚕种数万至宁羌,教民放养。茧成,复聘山东工技,向州民传授缫丝之术。由于他的提倡、推广、督导,宁羌的柞蚕业盛极一时,成为西北的柞蚕基地。宁羌生产的柞蚕丝绸质柔色美,人称“刘公绸”,广销川、陕、甘诸省,颇受青睐。     刘棨不但重视发展生产,还力倡地方文教事业。首先招商开设书店,发售经籍,创办义学,亲为讲解。宁羌文风大兴,始多应考登第者。     康熙四十一年(1702),棨擢升甘肃宁夏中路同知,未赴任,家母去世。由于在宁羌代民完赋而负累,无路费返里奔丧,嘱咐其弟代售家产。不足,弟又变卖己产偿付。州民知道后非常感动,竟相捐金资助,棨均婉言谢绝。     之后,棨又历任长沙府同知、平阳知府、天津道副使、江西按察使和四川布政使。康熙五十五年(1716)皇帝曾询问九卿中清介大臣数人:“本朝官吏清正廉洁与尔等伦比者何人?”九卿荐举4人,棨乃其中之一。尔后,皇帝还口谕圣旨向群臣褒杨棨的卓越政绩。     棨升任离宁后,柞蚕之业督理无人,渐次衰微。乾隆年间,陈宏谋主陕,发布《广行山蚕檄》,大赞刘公教民养蚕之功。并连年借给蚕民工本,设法鼓舞,宁羌柞蚕业大有发展。

    刘棨是封建时代一位清正廉洁、勤于民事的地方官。他关心民间疾苦,重视发展生产,开发民智,深受民众爱戴。康熙五十七年(1718),棨病逝于任所。宁羌州民为彰其德,在州城南门内建刘公祠,刻石详志。今祠已废,“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凿毁碑文,但刘公的业绩和美誉决不因祠废碑毁而泯灭。

    陈才芳     陈才芳,清代末叶人,字春亭,号梅峰,宁羌州板苍坝人,寄籍汉中府城南门内之孝义坊。才芳美仪表,性孝友,好学问。原家境殷实,后饱经忧患,九死一生。大难之后继续刻苦自砺。自幼立志成才,后科第连捷,以博学渊识,涉登翰苑,为宁强屡代仕官中学位之魁首。     同治元年(1862)十月,太平军由鄂入陕,次年二月初八,扶王陈得才等攻打汉中,八月二十日城破,才芳的父母、兄弟、妻郑氏及姐改秀在战乱中俱死。才芳受伤后被收入太平军中任“先生”(文书),由于受封建正统思想所缚,对太平军始终离心离德。十月下旬即弃职逃归宁羌黎坪。同治三年(1864)正月初四日,太平军离汉回援天京。自此才芳勤奋读书,十年寒窗,终以优学拔贡,于同治十二年(1873)中举,翌年登进士第。光绪二年(1876)由庶吉士散馆授职翰林院编修。数年后出任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地区)知府。当时,凉州辖域边塞荒野,境内民族杂居,教化不兴,百废待举。才芳到任后,署政廉明,言出法随,首重兴学育人,劝农桑,减徭役,兴水利。裕仓储以备荒歉,兴团练以保地方。在凉州为政数载,遗爱久远。

    才芳年老卸任还乡,心怀桑梓,对故乡民生、政务关注至切。购置祀产,倡建宗祠,凡族党亲邻孤贫者,皆分润以恤。光绪十六年(1890),宁羌知州马毓华为筹资助州生员赴省应试函请州人在外为官者捐俸赞助,才芳慷慨解囊,巨额寄赠。遗著有《思痛录》,书中详记太平军攻克汉中时的亲历情状,虽立场与农民革命相背离,但对保存史料不无一定价值。

    李国瀛·李蔚霖     李国瀛(?~1868),字仙洲,宁羌州人,世为江南名族,祖上有字玉书者始迁秦,少小从父戎马倥偬,但为学勤奋,无间星霜。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以优廪生举于乡,二十七年(1847)登进士第,即任知县。初入山西职司法,虽年少,讯鞫皆练达,遂令知五寨县。五寨地瘠民贫,国瀛教民植树、养牧。民有过,则罚植桑若干。不久知平遥县,扶父柩回宁羌,倡建试院。后历任荣河、定襄、榆社知县,再调洪崖。下车伊始即量减浮收,严惩污吏。民有争讼,从容谕导。民气好斗,兴教育以革化。时遭大旱,为民乞赈,不待核复,遽开仓济民。同僚劝阻,国瀛道:“饥民朝不保夕,若更往返数十日,谁能起白骨而生之,有罪我独当!”从而,救民无数。     同治中,回捻蔓延秦晋,国瀛宰洪洞,编联保甲,练勇筹粮以保一方。六年(1867)冬,股匪“小阎王”突临城下,瀛激励民团,严兵防守,家人亦参与城防,贼环攻无隙,乃遁去。以卫城有功,升知府。然而冰城雪垒,鏖战连旬,饥不暇食,寒不及衣,城虽保全,而国瀛由是成疾,明年卒于太原。     国瀛博极群书,喜论文,以清真雅正为宗,屡主汉南书院讲席。从政数十年,常黎明而起,午夜犹秉烛。事无巨细,不依赖人,遇切要则随即抄录,立见施行。或向他问及为政之道,他说:“推心置腹,因势利导,严束家丁,无信役吏,使官民一气相通,申公不云乎:‘为治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故历任多事之区,皆有政声。     子弟在署中不许干预公事,教其攻读诗书,虽成人,督责如儿时。4子,皆有为。长子蔚霖,廪膳生,四川铜梁县知县;次子蔚澍,山西宁化司巡检;三子蔚文,廪膳生,湖南候补通判;小儿蔚霞候选。     李蔚霖,字雨三,少时随父在山西任所,父权位虽显,然家教督责甚严,品端学优,无纨绔风。     光绪年间,李蔚霖在四川省数任知县。为人耿介不附权贵,清廉不受贿赂,关心民间疾苦,慎重判狱断案,切念民命水火,绝非等闲。为此,在公案朱盒上书诗一首,以为鉴戒:“案头一点朱,民间一点血,临事勿轻用,下笔宜斟酌”。其勤政严事之风,昭然可见。     蔚霖在任四川铜梁知县时,遇一豪门恶奴仗其主子势炎,擅作威福,人皆痛恨而不敢言。一次又横行触法,民以蔚霖为官清正,即告于县衙。蔚霖发签提讯,恶奴惧,托人给蔚霖送银2000两,请求徇情偏袒,蔚霖毫不推拒,如数接纳。左右知情者为蔚霖竟玷廉洁之操,公然受贿,疑为伪君子而窃议。     恶奴送过银子,有恃无恐,前来应讯。蔚霖俨然升堂。秉公判断,依律处置。恶奴大失所望,误以为县官遗忘贿银事,当堂吱吱唔唔,意在提醒蔚霖。蔚霖勃然大怒,喝道:“本官并非健忘,你以两千两银子诱我枉法,本官已如数查收,今天也要如数赏你两千板子。”衙役齐上,痛打恶奴。恶奴受刑哀求,愿遵断服罪,蔚霖将银判作赈济公益。     李蔚霖奉命他调,铜梁百姓焚香顶礼相送,并给他立《去思碑》以颂其政,以志其德。

    光绪十四年(1888),宁羌知州马毓华主修州志,因乏资求助于本县为官他乡者。蔚霖深赞桑梓义举,闻风乐从,慨然捐俸金100两,并为本州赴省应试学子不吝解囊资助。李蔚霖为政清廉,对民仁,律已严,办事公,名留《省志》,遗爱无穷。

    李荣栋     李荣栋(1864~1901),字述棠,宁羌州燕子砭人,弟兄5人,同为燕子砭教案中反教首领及骨干。荣栋在弟兄中排行第二,与长兄朝栋、五弟泽栋均为秀才。荣栋豪侠尚义,忧乐共人,为当时乡中文士之优秀。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光绪十四年(1888)天主教播至燕子砭,西教士依仗帝国主义的势力,横行无忌,在民间早种恶因。光绪二十四、五年(1898、1899)旱涝相继,宁西大饥,教堂乘机放高利贷。光绪二十六年(1900)汉中府拨款赈济,责成天主教堂代为发放。燕子砭意籍神甫郭西德借赈济为名,诱民入教。求济者日众,供给不支,乃任意苛派良民,催逼债款,急如星火,乱拘民众,手段酷烈,致使民怨沸腾。时荣栋在汉中任教,素悯乡人受洋教蹂躏之苦,加之平日关心时政,津沽义和团之壮举对他颇有启发,于是辞馆回籍,与本家兄弟运筹反教大计,奔走四方,联络乡约杨海和杨家、潘家诸兄弟以及张老么等为骨干,教会诬之谓:“五龙六虎四条牛,外有一条老豺狗。”而民众歌谣曰:“五龙六虎四条牛,两个秀才赛武侯。”两个秀才即指李荣栋和八海河的杨春华。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六月二十四日,为李荣栋领导起事之日,风声早已外传。下午4时一姓杨的教徒向郭西德告密,郭立即派苏大爷去州城通知州官,因反教民众四处把守严密而未果。郭西德惶恐中逃入税卡(亦称百货局)姚赤章宅。晚9时,李荣栋带领民众300余人,举着灯笼火把、刀矛棍棒冲至税卡门前,郭西德溜出后门跪地祈祷,被民众拿获,当即身被数创,后潘牛娃将郭西德捆绑,抬至燕子砭街。次日天亮,愤怒的民众杀死郭西德,抛尸江流。     此次事件中,被民众杀毙的还有郭西德的随从周雅各伯等八九人。     事后,宁羌知州刘鼎臣(字珠光)暗恤民情,亲至燕子砭,劝谕民众散去,欲图息事宁人。后刘以办案不力被革职。新知州姚旭明(字熙伯)到任,侦骑四出,对反教会民众严加缉拿,大部骨干先后被捕。教会尤以李荣栋未获而继续追捕不休,闹得四乡鸡犬不宁。李荣栋闻息毅然返里,其母沈老太婆亦励其子道:“汝为一乡之士,今乡人有急,汝独不能为力耶?”荣栋于是出而自首,慷慨赴难。荣栋既出,株连渐已。

    李荣栋等人被解往省城西安,途经褒城,逢汉中知府杨崇伊新抵任所,即命暂收褒城县狱,不日即下令一律处决于褒城。光绪二十七年(1901)七月初八日拂晓,李荣栋等6义士在褒城壮烈就义。同难者有杨海、潘长富、潘长贵、杨春华、李连仲5人。荣栋一死,所保全者甚众。后有过李荣栋墓前者,无不叹惋道:“吾辈无恙,皆先生之赐予!”

    刘长海     刘长海(1863—1913),宁羌州上清河牌人(今宁强太阳岭乡)。出身贫苦,系红帮大爷,曾任乡约。高鼻深目,性格豪放,讲义气,善打猎,无视洋人威势,痛恨封建礼法,敢作敢为,因此官府诬称其为“刘野人”。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燕子砭发生教案,李荣栋等义士惨遭杀害,并在汉中教堂、燕子砭教堂、宁羌州城3地立碑警众,威慑乡民。刘深恨洋教徒之横行霸道,哀惋众义士之死难,满腔怒愤,常思报仇雪恨,乃暗地联络薛毓麟、成万富、沈万银等人,组织群众习拳练武,伺机反教灭洋,提出:“怀揣龙虎胆,枪棒不离身,棒是无情棒,专打传教人。”后被人告发,神甫以诬蔑教堂,妨碍传教为由,要挟宁羌知州处理。知州赵章华立即表示“理应照办”,迫使刘长海亲往教堂请罪,乞求宽恕。刘长海断然拒绝。贡生陈鸿渐为息事宁人,转托滕尚贤和李有松等作保,赴教堂同康道华交涉,佯称刘长海“畏罪甚愧,不敢出头露面”。光绪三十一年(1905)七月,赵知州又在此立碑一通志其事,俗称“悔过碑”,以儆效尤。

    民国元年(1912),刘长海在燕子砭建立民团,一见教案碑,奇耻大辱,锥心刺骨,怒火中烧,率部将其砸毁,残片碎石,尽数投入嘉陵江中。教堂惶恐,府县惊心。教堂以“刁民逞凶,侵权不法”,上告有司。陕西督军陆建章饬令宁羌知事,缉拿刘长海,严加惩治。知事派出捕快,四处捉拿,又素知刘长海勇不可犯,诡言与刘媾和。刘长海素识官府狡诈,遂率心腹数人,逃到甘肃境内避难。官府探知下落,派重兵追捕。双方在甘肃两河口遭遇,殊死格斗,终因寡不敌众,长海在一山洞中被捕。县署罗织他反对教堂的罪名20多条,公之于众。在县衙公堂上,刘长海昂首挺胸,眦裂发指,面对酷刑,毫无惧色,当堂慷慨陈词,历数教堂罪行。对于反抗教堂的言行,满招满认。使见者感佩,闻者振奋。县知事惧犯众怒,发生意外,不敢公开处死长海。民国2年(1913)腊月十四日深夜,将刘长海斩于县署阶下,年仅50岁。

    谢廷麒     谢廷麒,字泗泉,清末民初宁羌人。其父谢国恩少时曾佣于州城富室封姓,因受责辱,愤而出走,投军入清营,临战骁勇,以军功授建威将军称号,镇守川北要塞剑门关。廷麒自幼秉承父教,苦读经史,勤习书画,后中举。光绪年间曾以科甲擢任四川某县知县,历任四川盐运副使和盐运使。     谢廷麒督理盐务时,对家乡人事至为关注。本县知识分子李少雨等数人前往投靠,均被量才录用。一日,李少雨等人与谢谈起家乡之事,言宁羌森林茂密,经济落后,闲散劳力甚多,若能筹资兴办一火柴厂,定会造福桑梓,便利群众。谢欣然采纳,并拟定章程,集资倡办。谢率先出银4000两,继多方集资得巨款,即时开工兴建。宣统三年(19“)在宁羌州城西街正式建起保惠火柴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畅销,生意红火,辟西北火柴业之先河。今历时80余年,仍在创造着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光绪末年,谢倦于仕途,曾寄回俸银4000两,托人在宁羌城内北街修建“谢家公馆”。谢因事未归,此房历为民国时期高等小学、玉带小学、县政府之所在;解放初县人民政府及今检察院址。

    廷麒还是一位艺术家,工书,分隶尤精;善画,笔墨清劲,不落尘俗。《近代名人画集》卷上收其山水画4幅。辛亥革命后,退居大连,卖画自适。民国20年(1931)迁居上海,与名画家黄宾虹、张大千等来往甚洽。廷麒还是当时《文社月刊》重要发起人之一,在该刊发表书画甚多。其为人举止洒脱,喜读书养花,画山水以苍松见长,自号松云老人。

    黎彩彰     黎彩彰(1873~1927),字锦涛,宁羌州人,原籍湖北麻城孝感县,其先主明末迁宁定居。彩彰少时聪慧勤奋,16岁中秀才,正欲参加科考以进仕途,却逢光绪二十六年(1900)燕子砭教案发生,清廷诏停宁羌州科考,乃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入三原于佑任创办的宏道学堂攻读,在校期间加入同盟会。     光绪三十三年(1907),彩彰毕业回乡,创办宁羌州高等小学堂,并任首任校长,革旧布新,传播新学,倡科学,讲时政。期间,知州陈芑芬奉令修志以为乡土教材,黎执笔纂成《宁羌州乡土志》一书,凡3.3万余言,分历史、地理两大门类,详细载录本州的历史与现状。全书组合严谨,取材翔实,文简字约,保存了许多地方珍贵史料。     宣统元年(1909),彩彰去山西太原入仕。越2年,辛亥革命爆发,民国成立,应福建省长许士英函招,赴闽任宁化县知县,署政廉明,颇有政声。后袁世凯称帝,彩彰携眷离闽,当地父老夹道相送。其间,曾滞留上海。民国1 1年(1922)辗转回陕,就任省农业厅第二科科长。次年夏调任宜君县长,是县贫瘠荒塞,百业凋零,遂昌兴教育,广开学校,振兴人文,亲临各校视察,深入民间劝学,获省政府传令嘉奖。     民国14年(1925),彩彰随田维勤军入豫,任西华县长,次子光霁(即黎琴南,中共党员)来西华佐理政务,彩彰令其解公款5 000元上缴省府财政厅,光霁将全部挪用于党的活动经费。为此,彩彰离任时清交颇受责难。

    民国15年(1926),彩彰辞官至西安,令子女奉母柩回宁羌祖墓入葬,行前谆谆告戒:葬祀要尽礼不负慈亲深恩。并言亲去河南找光霁索还西华欠款,以免损公亏节。时革命正处于低潮,经费十分拮据,组织力尽亦只能偿付50元。彩彰见状深明时艰,郁郁而返,忧思成疾,于次年客死西安,享年54岁。

    王朴公     王朴公(1906~?),原名述绩,宁羌县人,生于县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1921年考入西安乐育中学,不久转体育学校。翌年,赴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深造,后入上海大学就读,在此期间,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党委派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亲聆毛泽东教诲。次年返回西安,积极进行革命活动,参加“渭华起义”。后起义失败,地下党组织决定转入乡村,分散活动。1928年,王朴公返宁羌,以县女子小学校长、县财政局副局长的合法身份作掩护,开展地下工作。后失慎起嫌被捕,镣铐押解汉中。审讯中,朴公威武不屈,从容应对,无一辞暴露组织和个人。经党组织和亲友多方营救,始得出狱,留汉中教书,在陕南特委领导下,继续进行革命斗争。

    1930年春,王朴公奉派回宁,负责组织地下党支部。次年春,中共宁羌县委成立,朴公任书记,领导开展农民运动。又明年8月,陕南特委派王明星来宁,协助开辟农村地下活动基地。朴公加紧策划,很快在简池沟、截垭子、张家坝、周家坝一带建起3个“红军之友社”,发展会员80多人,党的外围组织空前扩大。又密与川陕苏区红四方面军取得联系,暗通情报,配合红军于1933年7月24日奇袭县城获得成功,开监牢,贴标语,国民党在宁羌军政人员惶恐万状。当天下午,王朴公随红军去南山苏区,后失踪。

    陈锦章     陈锦章(1898~?),本名文彩,字锦文,又字锦章,笔名瑾芳,艺名嶓冢山樵,宁羌县金牛驿人,为本县最早的中共党员。 宁强县古今名人     锦章家境富豪,书香门第。早年先后就读于宁羌县高等学堂,南郑县第一高等学堂。1923年去上海美专学习,次年转入上海艺大师范教育系深造。此间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返故里,在大安组织天足会,剪辫会,号召女子放足,男子剪辫,向青年灌输革命思想,介绍何蔚然、陈春舫等3人入党,建立本县第一个也是陕南第一个中共党小组。     1926年,“五卅惨案”一周年纪念活动时,他受党组织派遣,在南京、上海等地冒着白色恐怖,散发革命传单,张贴标语,宣传鼓动,表现了他在革命活动中的智勇才气。是年夏,艺大毕业回到汉中执教,常与汉中五师校长傅鹤峰、职校校长卢仲淑等教育界名流研讨教育革新,锦章多独到见解。翌年,锦章任教宁羌第一高等学堂。当时正值“四·一二”政变爆发,革命趋于低潮。是年冬,几位中共党员相继返宁,锦章冒险犯难,同他们一起建起第一个中共宁羌县支部,领导整顿天足会,创办光华复习学校,借以传播革命思想。同时,以农民丧葬组织孝义会作掩护,发展会员50多人,准备武装暴动,后因局势恶化未发。1928年春,中共陕西省委遭到破坏,锦章在宁羌被捕,后经党组织营救,深夜越狱出走四川,第二年潜回汉中,与党组织恢复联系,再入女师等校任教。1930年,锦章被选为中共陕南特委委员,任汉中教职员党支部书记,领导左翼教职员联盟工作。同年暮春,受党组织指示去冯玉祥军张维玺师部任政治处宣传部主任。后因张搞反共活动,于1932年春离张归汉,仍任教女师。锦章家即为陕南特委活动据点,凡秘密文件、重要材料皆慎为保存。一日,军警突来搜查,锦章仍凝神作画,军警一无所获而将其拘走,后因查无实据被释放。但官府密示,各校不得再聘锦章任教,从此告别教坛生涯卖画为生,而革命斗志弥坚。锦章精于作画,水墨丹青,妙笔传神,尤取家乡山川素材,浓淡着墨,画来高山流水,景色宛然,常与汉中名画家陈次石等举办画展,名噪一时。     1935年元月红军攻克宁羌,锦章一家除老母年高外,其余10口均参加红军。锦章初被分配到川陕苏区木门区委作宣传工作,后随红军长征离散失踪。

    锦章背判封建地主家庭,毅然走上革命道路,为党的建设与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表现出一个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气节和大无畏精神。他画艺精深,县文化馆尚留有遗作多帧和“嶓冢山樵”艺章1枚。

    陈文华     陈文华(1910~1935),字春舫,又字浩卿,宁羌县大安金牛驿人。家庭地主。

    文华幼读私塾,1926年入大安县立第三高等学堂读书。当年,其长兄锦章由上海回乡度假,组织天足会、剪辫会等进步群众组织,文华是其活动骨干。锦章介绍其加入中国共产党,时文华仅16岁。1927年文华考入汉中陕西第五师范学校。1929年春,汉中五师成立中共党小组,文华任组长。党小组只有5个成员,但却能在汉中各校展开活动,组织新文艺研究会、各科学术研究会等机构,藉以传播进步思想,发展革命组织,组织学运。次年,文华被选为中共陕南特委书记,兼五师支部书记。在特委的领导下,不仅汉中城区学运一浪高过一浪,陕南农运也逐渐形成热潮。文华常去汉中西南区,以褒城的新集、黄官岭为中心,组织游击队,领导农运工作。

宁强县古今名人

    1932年陈浅伦在西乡暴动失败,省委指示,特委书记要亲自抓武装。文华于次年春,去城固文川帮助建立革命武装,夏,又以城、洋游击队为基础,在洋县谢村建立红二十九军第三游击大队,特委派余定周任政委。10月,文华在城固大木厂参加中华苏维埃南城褒边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并组织军事、政治、肃反、经济、土地、妇女青工等委员会。改编第三游击大队为红二十九军独立团,文华参与军事委员会工作,领导武装斗争。从第三游击队成立到改编为独立团,短短半年就连续在城、洋、南、褒等县边境山区与敌战斗50多次,给敌人以打击。游击队很快由几十人发展到270人,各地组织起赤卫队,总共有800人之谱,互相策应,革命势力由城、洋、南、褒波及留、西、宁、沔、佛等县。当局惶恐,于是年12月,调集正规部队和地方武装约2万人包围游击队。独立团党委和苏区党委鉴于敌我力量悬殊,决定留下30多人,牵制敌人,其余化整为零,潜出重围。文华出重围已是次年暮春,这时陕南特委也遭到敌人的严重破坏,只得返回家乡在大安小学教书。中共城固县委书记刘长善、游击大队长杨维之等,亦随文华来大安小学任教。1 935年,红四方面军解放宁羌,文华偕妻李泽生,随长兄陈锦章及全家参加红军。初,文华在苏区元坝子县工作,后牺牲于长征途中。     杜大邦、杜大坤     杜大邦、杜大坤(?~1937)堂兄弟,宁羌县二郎坝人,出身贫农,是二郎坝敌后游击队的领导和骨干。     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在二郎坝建立苏维埃和游击队,杜大邦任区苏维埃文化委员,杜大坤被推为下坝乡游击队长,积极投入打土豪、分田地和支援红军的革命热潮。     同年3月底,红军长征离开二郎坝,反动势力卷土重来,地方民团疯狂进行反攻倒算。团头何兴富说:“3年以内要把在苏维埃里端过碗的人斩草除根!”面对白色恐怖,不斗必死,斗尚可求生。5月初,杜大邦承头组建二郎坝敌后游击队,起初只有6名成员,当务之急是立除二郎坝几个反动头目。1 0日夜,他们包围何兴富家,先由队员杜大定借亲戚关系进屋打探虚实,然后全体队员一拥而入,杜大邦将何砍倒,撤离中闻知何尚留残喘,复入室,乱刀结果何的性命。接着又迅赴何家嘴,营救被民团逮捕的苏维埃委员蒋仕军及其予蒋万银。行至丁家坪正好与押解蒋氏父子的民团遭遇,当即刺死团丁杨文德,余众惊溃,蒋氏父子得救。为不留后患,当晚又赶至何兴富之子何龙兴家,在门前竹林中将其乱刀砍死。翌日,游击队夜除3害的消息不胫而走,轰动巴山,众恶股栗,百姓颜开,游击队很快扩充到30余人。     民团队长杨元全是何兴富的么女婿,处心给岳父报仇。杜大邦、杜大坤决计干掉杨元全,但审时度势不宜强攻。于是二杜放出风声,说他们要到四川去,使敌懈而不防。第二年秋,大邦等潜回二郎坝,伏击杨元全,目标暴露,两家短兵相接,杨被逼上房顽抗。游击队员杨文元急中生智,从房子两头纵火,杨元全退缩至屋顶中央,杜大邦在楼上一矛从杨元全胯下戳入,登时毙命。杨元全的儿子向县衙告状,保安队前来围剿,由于素知游击队神出鬼没不好对付,只是虚张一阵声势便收兵回县。     继何兴富之后的地方反动头目为杜大安,经常任意搜刮关押农民,曾借故把农民杨荣正等押在山坪上,准备砍头示众。大邦、大坤获悉,连夜营救众人脱险,并决定捉拿杜大安为民除害。双方在糖坊垭遭遇,发生激战,迫使杜大安与游击队妥胁求和。     大邦、大坤领导的游击队接连获胜,声势扩大。他们按照红军开辟的道路前进。在雷家湾游击区打倒蒋世玉等4个土豪劣绅,给贫苦农民分土地、粮食和衣物。     1937年2月,杜大安又纠集自卫队和民团100多人进攻游击区,经过1天两夜的战斗,由于大邦、大坤指挥有方,打死民团队长杜大科和1名团丁;游击队无一伤亡。杜大安见武力不能取胜,即收买游击队中的不纯分子,带领敌人将杜大邦、杜大坤杀害于雷家湾山洞中。

    杜大邦、杜大坤领导的二郎坝游击队坚持斗争2年零两个月,由于他们的死而归于失败,但是他们的精神却一直鼓舞着二郎坝人民向反动派抗争。从那时到1949年解放前夕的10多年间,二郎坝人民多次掀起抗兵、抗粮、抗捐斗争,打击削弱反动势力,终于迎来巴山曙光。

    毛武超     毛武超(1868~1946),字君武,宁强县沙河子人。出生于农家,弟兄4人,武超行三。弟兄各有所学,均司职在外。父为民间草医。母周氏,善持家教子,受一方绅民称道。     武超少家贫,居茅舍,曾读私塾数载。十八九岁由其在凤州警备队任职的大叔荐举,任花丁(今宁夏盐池)盐务局缉私队长,后赴兰州任光明火柴公司副总经理。民国6年(1917),荐为甘肃静宁县警佐,次年,任该县第二科科长。政界年余,目睹世乱民艰,又深感仕途坎坷,遂于8年(1919),坚辞县府科长职,集资创办静宁中和火柴股份有限公司,自任总经理。不久,本地木材匮乏,遂于岷县设立分厂。该地森林广布,又为陇南一物资集散地。广掘潜力,公司渐具规模,职工200余人。武超善经营,常亲临车间抽验质量,货真价实,信誉日增,产品远销甘、陕、川等地,他还在厂内办养正学校,设同仁医院,职工及其家属求学有师,伤病有医。     武超客处外地,时时关切故乡兴革。民国18年(1929)返里,见家乡蒙童无处求学,即倾所积蓄3000银元,措置教具、图书,商借族人房舍为校址,创办沙河子“养正学校”。又聘请甘肃临洮优级师范毕业生4人来校任教,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后迁校于宝珠观,学校在发展中几经曲折,由于武超物资支持和精神感召,绅民协力扶助而数度难关,使该校在县内颇负盛名。许多学生不辞山高路远,负笈前来就学。     武超在实业界,关切时局,曾为中和火柴公司大门撰书一联云:“中原多故,愤军阀权利熏心,我欲挽救民生,手执磷丸,战胜商场培国本;和气致祥,喜大地春光满目,谁是栋梁豪杰,力撑危局,发挥经济补时艰”。     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武超任岷县抗战后援会会长,组织工人成立“仇货检查组”查禁日货,还为抗日屡屡捐金不计。28年(1939),又寄函家族,以子病孙幼,不能亲临疆场杀敌为憾,嘱将自置田产完全变卖献给国家。亲族以其年逾7旬,甚少积蓄,故里仅有此薄田,家人尚不能自给为由劝阻。武超以大义相勉,慨然将所有田产变价240余元,尽数捐寄全国抗战总会。其毁家输难,时人感佩,陕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于同年9月题赠“卜式遗风”匾额一面,嘉其义举,现仍存于故里。     武超每任职一方,皆勤勉尽职,谋福地方。走任静宁县警佐之始,即将一贯横行乡里之匪首万福同正法,当地群众为之额首称庆。民国9年(1920)冬月,陇东大地震,静宁为震中区,顷亥之间房摧屋毁伤亡1700余人。次日,秩序大乱,流氓匪痞乘机掠抢。毛将火柴公司工人编成纠察队,维持治安。又以震灾善后总办身份,筹建救灾赈济会,自任会长,首捐白银100两,小麦2石,发放赈济募捐册,号召县内外巨商富绅慷慨解囊。一时捐助甚厚,民众灾后冻馁缓解。为此,甘肃省政府奖一等金质章,后北京政府又奖三等嘉禾章。     武超乐善好施,敢于除暴安良,居室里自撰一联:“苍苍者天,必与群黎温饱;星星之火,化着世界光明”以言志。工人婚丧嫁娶贫困乏资者,常解囊周济。民国18年(1929)返里,目睹故乡赤地一片,县府仍严催赋徭。武超率40余民众面晤县长陈情,终得适度减免。     武超虽少时读书不多,但能刻苦自砺,善藏书,不吝购置。曾将《四库备要》等巨著赠与本县图书馆。喜属文,尤长对联,属对工精,句读练达,联中常寓其实业救国救民之崇高意愿。一生廉洁自持,从不吸烟涉赌;提携族人以事业,不为子孙买田产。以“子孙愚而多财,长子孙之恶;子孙贤而多财,损子孙之志”的铭言垂勉后人。35年(1946),先后妻亡子故。茕茕孑立,顿感人生之悲凉,乃辞去火柴公司所有职务,居西安南郊。同年6月,即因急性心脏衰竭辞世,就地安葬,享年78岁。时有友人送与“两袖清风承既往,一身洁白开未来”的挽联,可概括其一生品德。     金化鹏     金化鹏(1902~1951),宁强县城内人,国民党员,皇坛首领,地主豪绅。民国9年(1920)肄业于汉中联立中学,入陕西省陆军第三混成旅兴汉民团干部教导所学习军事,后曾任陆军第二十二混成旅司令部上尉参谋。16年(1927)3月回宁省亲,父母泣留,遂在本县谋事。     回县之后,整顿民团。同年秋,出席省训政大会。会上,他声泪俱下地痛述军阀吴新田盘踞陕南横征暴敛,以及地方弊政,使与会官绅注目。     民国17年(1928)金参与地方救灾。次年,民团变章,改办保甲,兼任县财政局文牍长,建议载减冗员,堵塞漏洞,倡议公开财政,剔除积弊。19年(1930)创办宁羌县民众图书馆,翌年春复入川从戎。县长王仲度致函邀金返县任财局副局长,金固辞,后因公务回宁,经再三挽留,始就任,不久任代理局长。当时,本县天灾人祸连年,民生凋敝,县府大办所谓“新政”,增设机关,面临民穷财竭,支出膨胀的局面,金向省、县9次递交辞呈。20年(1931)下半年,按全县各机关团体的原定经费预算,应筹摊地方款6.35万元,而金鉴于县穷民困,便自作主张,只筹摊2.3万元,不准浮摊浮收,致使入不敷出,日到财局要钱者接踵,难以应付,金无奈走宁西躲避并向县府再次提出辞职。     民国22年(1933)5月,县政府裁局并科,金卸任,印发《从政4年,理财2年的写真》,陈其在财局任职两年来的艰难历程,文末呼吁:“公布地方款收支项目!”“实行财政公开!”“铲除积弊中饱!”以标榜其廉洁。同年7月,金再次投身于县图书馆的建设,兼第一女子小学校长,广置图书,培修环境,使图书馆初具规模。     民国24年(1935)农历正月初一,红军解放宁羌,金逃往汉中。红军走后,金返县,在《汉中日报》发表《赤匪糜烂宁羌惨痛史》,捏造情节,抵毁革命,充分暴露其对革命的刻骨仇恨。同年6月,金任县政府秘书和第一科长,翌年5月代理县长,主持县政。该年夏天旱,金率领民众祈雨,写了多首《祈雨歌》,其中,不乏对红军的诬蔑和诅咒。同年7月,因病辞职,退而主持宁羌图书馆工作。30年(1941)1月,任保惠火柴股份有限公司经理。其间在国民党县党部多有兼职,勾结当局,迫害进步人士。32年(1943)8月,因病辞去经理职务。     民国34 (1945)年2月,县临时参议会成立,金任副议长,提请县府设密告箱,鼓励民众检举贪污案。11月28日,任县参议会议长。同年,兼三青团宁强分团干事会干事,提请当局改宁强县图书馆为中正图书馆。次年元月,金为收买民心,捞取政治资本,与部分县参议员组成请愿团去汉中、西安向当局请愿,《汉中报》以《灾荒与负担双重苛重,3日宁强请愿团来汉呼救,田赋赋额1元约摊3万元,章专员痛切民瘼,允转省府》为题发表新闻。他凭借权柄,利用皇坛印刷反共标语、传单,设坛降谕,大肆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宣传。 37年(1948)任县戡乱建国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次年5月,金以县参议会议长名义,向美国驻华使馆发出代电,乞求援蒋反共。     宁强解放后,他逃往四川广元,以经商为名,暗地勾结匪首张孝廉等在宁强县西南山区组织反动武装200余人,并派特务王永谐分别在县西北一带组织散匪伺机进行反革命武装暴乱。1951年初,金以反动党团骨干分子被捕,狱中怙恶不悛,同年9月3日,人民法院以反革命罪处以死刑。      金化鹏好写诗,有《观摹集》和《诗选抄》,多为逢迎应酬之作,格调平庸,无多可取。     石远峰石远峰(1904~1951),宁强县城人,出身于地主家庭,中共叛变分子,国民党骨干,中统特务。解放前曾任宁强县副县长,国大代表。      民国14年(1925),去西安乐育中学读书。16年(1927)考入陕西中山学院军事政治班,3月,加入国民党Cp派(共产党组织),5月军政班毕业,分配在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部内防政治处任职,经政治部长刘伯坚介绍去南昌贺龙部工作。同年10月回宁羌,参加中共宁羌支部开展的活动。不久去西安,受训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第六部县区督察员训练班。19年(1930)春夏之交,涉共产党员嫌疑在宁被捕,押往汉中被营救出狱。9月,去南京政府监察院任书记官。次年12月,被推为陕南旅京(南京)同乡代表之一,集体上书陕西省主席杨虎城,请求蠲免苛捐杂税,撤销汉中政治专员。     民国21年(1932)石远峰在南京兼任三民中学政治教员。这时,见革命处于低潮,形势严峻,思想上、政治上开始走向反动。教学中,向学生大肆散布反共言论。24年(1935)5月,在西安主办《新生活周刊》,大力鼓吹蒋介石倡导的“新生活运动”。26年(1937)被派往南郑县任民众组训督察专员。次年3月,在成都公开叛党,先后在四川禁烟督察处和罗江县府任职。借查禁鸦片为名,徇私舞弊,贪污中饱。事情败露,声名狼藉,只得离川回陕,经周旋,任国民党城固县党部党务指导员,领导“三民社”积极反共,迫害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29年(1940)石远峰在西安加入国民党中统调工,任陕西货运稽查处处员,从事反共特务活动。次年,担任新民中学(后改名右任中学)校长,镇压学生运动,屡次向西安警备司令部告密,许多进步师生遭逮捕。36年(1947) 11月,国民党中央圈定石远峰为宁强县国大代表候选人,在省、县当局的操纵下当选。从此,他越发穷凶极恶地迫害进步人士。王尊一、周彬如、石新德、袁正科等都以异党嫌疑遭到他的打击和迫害。     民国38年(1949)国民党面临彻底灭亡的局面,石受陕西省主席董钊的委派,执行特殊使命,身兼宁强县副县长、县宣传委员、汉中绥靖司令部秘书3要职。临解放,他与县长马培松、县自卫团长张孝廉、巴山匪首张仕龙等密谋啸聚深山老林,负隅顽抗。阴谋未遂,潜入省城。1951年以反革命罪,处死于西安。     魏辅唐     魏辅唐(1902~1952)原名魏元贵,青木川魏家坝人,父亲以务农、卖油为生。魏身体肥胖,门牙龇露,目光逼人,少小无赖,勇猛好斗。几年私塾之后,加入地方民团,任过团总、区团长、自卫队长、宁强县独立自卫大队长、宁西人民自卫总队长、川陕甘9县联防办事处副主任等职务,又是国民党员、红帮大爷。统治青木川20多年,独霸专行,政由己出,人称“土皇帝”,为本县第一巨霸。     青木川位于本县西端,川、陕、甘三省交界之地,历来地僻人杂,防范不易。民国13年(1924),魏辅唐杀死青木川民团团总魏征先,取而代之,爬上统霸地位。15年(1926)前后,魏多次接受县府征调,参加南山等地的剿匪战斗,因功受赏,名声始震。而他也乘机从中夺得大批枪枝,壮大自己的武装力量。为巩固其统治地位,把持地方权力,他不惜使用一切阴谋诡计和残忍手段。他口定王法,私设公堂,滥用酷刑,有敢冒犯,轻者罚款、挨打、逐出境外,重者杀头,置广大劳动人民于其剥削和奴役之下,不少劳苦民众成为他棍棒刀枪下的冤魂。他贿赂勾结官府,武装包庇种植鸦片,苛重的烟税迫使许多农民倾家荡产,而他得以大发横财,扩张实力。     魏统治青木川期间,大肆兼并土地,占有200多亩良田美地和大片耳山林木,侵吞几处祠堂、庙宇的房、地产。巧立名目横征暴敛,光他自行制定征收的苛捐杂税就有8种之多。开办“辅友社”百货店、手工制革厂、“唐世盛”绸布店、“同济堂”中药铺等,垄断市场,牟取暴利。     魏利用民脂民膏、无偿劳动大兴土木,建有各式房屋200多间。妻妾6人,穿绸挂缎,膏粱珍羞。生前就修起壮观的陵墓,过着穷奢极欲的享乐生活。     魏为使富贵延绵,财源不竭,曾征调农民兴修水利,开堰抬田;修建桥梁和道路,便利交通;兴办地方文化教育,网罗人才,组建戏班,创办私立辅仁中学;维持地方治安,稳定社会秩序。客观上对当时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     民国38年(1949)秋,魏接受国民党汉中十八绥靖区司令官曹日晖的使命,将原有武装扩编为“宁西人民自卫总队”,按军队团的编制,官兵达千余人,妄图负隅顽抗。但面临解放军的强大攻势和进步人士黎民觉、刘甲三的策动,1950年1月29日,带所部300余人来县向人民政府和驻军缴械投诚,接受整编。     魏辅唐为宁西一霸,血债累累,罪恶重大。1952年4月27日,宁强县人民法院以恶霸杀人反革命罪判处其死刑,解回青木川处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面落实各项政策,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重新审定。1986年4月,陕西省委将原国民党宁西人民自卫总队定为投诚部队。宁强县委对魏辅唐一案进行复查。1 987年5月25日,本县法院对此案重新审理,认为魏辅唐解放前虽有历史罪恶,但解放后未犯新罪,且向人民政府缴械投诚,属投诚人员,故撤销1952年的刑事判决,对魏辅唐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李叔敏     李叔敏(1912~1951),原名守霖,本县广坪河(今广坪区广坪乡)人。其父李天炳办过民团,曾任国民党宁强县警察局长,人称“老团总”,欺下傲上不受官府制约。民国18年(1929),土匪王三春侵扰县城,县长赵仁瑄逃往广坪,李家收其枪支,赵跪地求饶,始得生还。李叔敏兄弟6人,又招赘两妹婿,8弟兄依次以“老爷”相称。李叔敏称“五老爷”,掌权治外,弟兄勾结,人多势众,横行广坪河。     民国22年(1933),李叔敏从宁羌第一高等小学毕业,历任小学校长、联保主任、凤凰乡乡长、自卫队中队长、宁西独立大队副及县自卫团营长等职,又是国民党党员、青红帮头子。依仗这些权势,不断充实武装,扩大反动势力。常指使爪牙杀人越货,贩卖壮丁,大利盘剥,估霸奸淫,武装包庇种植鸦片,搜刮烟税,致使许多贫苦农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长期凶残掠夺,实力逐渐膨胀,到38年(1949),李叔敏已拥有一支200余匪众、100余条枪支的武装,成为明团暗匪的反动武装力量。     宁强解放后,李叔敏慑于解放军强大攻势,一面派人与成连音、魏辅唐等起义投诚人员到县城接受整训,一面暗中与国民党陕甘游击总司令姜森等密谋暴乱,确定以平时分散,用时集中的方式,隐藏深山密林,伺机而动。1950年4月,李乘驻军转入垦荒生产之机,亟与妾刘芳、李氏兄弟和张占伯、刘青荣等惯匪纠合一起,组成反共游击队,自任总队长,下设3个大队,提出“保护群众种鸦片收鸦片”的口号,造谣惑众,武装胁迫善良群众为匪,遍山种植鸦片,反抗人民政府。继由潜伏活动转入公开叛乱,8天内4次偷袭解放军驻防部队。5月29日,组织匪众40余人,在阎王砭伏击青木川赴嶓冢区(代家坝)的人民战士10余人,打死战士1人。6月2日,亲率匪众200余人,带长、短枪100余枝,诈降为计,包围武工队于广坪河,武工队仅30余人,奋勇血战11小时,队长李体壁等9人以身殉职。次日,该匪忽又窜至大毛坪,逼近街上,包围区公署,杀害区乡干部,区大队长曹廷林壮烈牺牲。由于距解放军大部队尚远,一时救援不及,广坪河曾一度落入匪手。农会、民兵干部10余人被匪徒绑在木桩上开膛破肚。刘芳咬牙切齿地说:“我早就想在广坪河开人肉架子,看你们这些穷小子今后谁敢再靠近共产党!”造成一起骇人听闻的反革命暴乱事件。8日又在松林山袭击地方干部和民兵,杀害7人,掳走1人。18日,窜入甘肃,洗劫阳坝区公署。这次李叔敏在广坪聚众暴乱重大的反革命事件震动全省,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极大灾难。     剿匪部队以雷霆之势,迅速赶至。李叔敏匪徒大部被歼,匪部解体。1950年10月15日,匪首李叔敏在吴家山(属广坪区)石洞里被解放军擒获。宁强县法院判处政治土匪杀人犯李叔敏及刘芳极刑。1951年3月上旬,在本县首次镇反公判大会上,宣布依法处决。     刘 甲 三     刘甲三(1900~1952),名鼎锡,字甲三,宁羌县城人,是本县早期革命先驱之一。甲三出身富绅家庭,少时就读于汉中联中。民国14年(1925)转入西安适道中学,加入国民党。因其学习成绩优秀,思想活跃,当选为西安学联代表及学联委员,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不久加入共青团。15年(1926)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陕甘区委候补委员和共青团区委候补委员。16年(1927)曾入中山学院学习,任《国民日报》总编、中共地下党西安碑林区委书记。     同年,甲三又被派往湖北大冶黄石岗参加鄂东暴动失败,急返西安。秋,地下党设立陕南特委,任命刘甲三为特委书记兼团特派员。甲三到达汉中,与陈宇霆、赵勃生等建立城固、南郑两县党支部。10月回宁羌,同共产党员王朴公、周奋扬等7人,在金家坪陈汉清家秘密建立中共宁羌支部,甲三任书记,在县城一带开展活动,创办光华复习学校,在青少年中传播革命思想。同时利用当地群众组织“孝义会”作掩护开展农运。17年(1928)3月,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遭破坏,全省各地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刘甲三潜往成都,化名刘杜军,在川军任职避难。     民国18年(1929),甲三返回宁羌,谋事不遂,乃去汉中,欲重建党组织,因形势严峻未成。后相继在国民党南郑县党部、冯玉祥军张维玺部以及第五师范任职。国民党整党肃反中被解聘,回县任清乡局副局长。21年(1932)去西安,任中学教师。在此期间,参加“西北左翼教育者联盟”,主编《西北教育》,常属文针砭时弊。当局欲加逮捕,由于事先获悉,潜回宁羌。22年(1933)被县政府察觉,以宣传共产主义、危害地方罪名将其逮捕,押送南郑肃反委员会受审。在国民党的威逼和家人苦劝下,刘甲三写了脱党声明。      此后,任《南郑日报》、《汉中日报》编辑,并在女子师范任教。刘虽已脱党,但他倾向进步,向往革命的思想终未就此泯灭。当听到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喜不自胜,欣然与挚友言:“马列主义必然胜利,中国革命必然成功”。26年(1937)初,驻汉国民党军队第十三师受地方势力唆使,欲逮捕甲三,消息透露,刘甲三又潜回宁羌,任县教育科长等职。翌年,国民党整党肃反,又以“异党分子”捕刘,押解汉中,监禁审讯数月,查无实据,准予保释。出狱后去西安,先后任西北游击干校教官、第十五师师部秘书及动员指挥所组训科员等职。同时与金礼仁合编《秦岭》月刊,宣传抗日救国。     民国34年(1945),甲三回宁羌主编《汉源报》。同年冬,当选为国民党宁强县执监委员,在选举省参议员人选问题上,与省、县当局意见分歧,县长王慕曾奉陕西省党部指示,陷以贩卖大烟罪,再次将其逮捕,镣铐解往西安。金礼仁获悉,上诉国民政府监察院长于右任,并在西安《工商日报》、《秦风日报》载文披露真相。当局慑于舆论压力,责令保释。翌年,在新民中学任教育主任,与王节南、张铎伯等组织北风社,发表民主言论。祝绍周下令保安司令部将甲三秘密逮捕。学生闻讯赶来营救,军警开枪威胁,当场打死一无辜路人,事件震动全市。祝绍周不便再采取暗杀手段,再次以贩卖大烟罪陷甲三,判处5年监禁,后来又以证据不力保释了事。36年(1947),甲三担任右任中学教务主任。自当年6月3日起,国民党在西安市疯狂捕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刘又离省城避居宁强乡下。37年(1948),任略阳县田粮处秘书。次年春,魏辅唐派人请甲三去青木川,任辅仁中学校长。时宁西一带有几支地方团队武装,其中以魏辅唐势力最为雄厚,且与甲三有旧交,刘欲策动其首先起义投诚,以影响其他团队势力。同年8月,进步人士黎民觉到青木川与刘协作策划,耐心细致地开导魏辅唐,宣传共产党的政策,促进魏辅唐、王文轩等人最终向人民政府交械投诚。     1950年初,甲三代理宁强中学校长。次年,任西安右任中学校长。1952年,在西安市教师集训会上,因其政治历史复杂,受到严格的审查批判。9月9日触电自杀,时年52岁 刘甲三,才高识广,谈吐警众。早年投身革命,奔走开创,中途脱党,玷损名节。然纵观其一生,处世刚正,倾向进步,13年中,4次入狱,为革命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不失为一位民主进步人士。     屈成章     屈成章(1911~以952),字清莹,又字文轩,笔名洪涛,宁强县阳平关人,是宁强新文艺的拓荒者。他出生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开始觉醒奋发的时代。时代的燧石击燃他文艺才情的火花和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革命热诚。早年就读于汉中第五师范时即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中共陕南特委机关刊物《前驱》和《追求》周刊编辑。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五师支部书记。是年冬,红四方面军进入川北,陕南震动,成章回宁强发动农运而被捕。营救出狱后去北京大学学习。1934年任中共北大党小组长。翌年,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党组成员,1937年任北平学联秘书处秘书。     40年代初在四川成都仁寿中学任教,兼任《战地文艺》编辑,后蛰居宁强从事教育工作,曾任县教育科长等职,创作益勤奋。1947年到达重庆,先后在十一中学和清华中学任教。以他为主,女作家徐健为副,创办《作家杂志》和《文艺垦地》等刊物,发表进步作品,为人民的疾苦而疾呼,为民族的解放而求索。现在所能见到的他的作品,不论小说、戏剧、散文,艺术技巧和思想境界都达到了一定高度。他把人民性、艺术性、思想性浑然融为一体,给人以启迪、希望和鼓励。     成章的作品笔锋犀利,感情激越,旗帜鲜明,像燃烧的野火,如奔腾的大江,同时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一歌一吟一人一事,几乎都能在他的家乡——宁强找到影子。他在《金家坪》一文中写到:“生活在虚伪、欺骗、勾心斗角的势利中,生活在争权夺利、污浊阴湿的空气里,见不着晴天,见不着阳光,简直要使我窒息死了……没有自由呼吸过,高声歌唱过,简直是作了囚徒,时刻渴望着阳光,渴望着自由。”这就是他在地方腐败官场中抑郁心情的写照。小说《洋人县长》正是当时宁强县外清内秽的县长刘法钰的影象:他瞒上欺下,却又标榜为国为民,惨淡经营;他贪赃枉法,却又想沽名钓誉,欺骗百姓为其歌功颂德,修什么“刘公祠”,希望名留千古。读后你又会感到这又何止是刘法钰?《冬景》是代表当时如虎苛政之下的宁强父老的愤怒呼号之声。     成章在他们主编的刊物上,直言不讳地提出他的文艺主张:“文坛的寂寞是作家的精神死灭,要精神焕发就要生活,和人民的战斗生活打成一片。这样,我们才会有人民血肉相连的文学内容,才有人民脉博跳动的作品。”直到今天,对我们仍不无借鉴价值。     反动派当然不能容忍他咄咄逼人的战斗锋芒,1947年秋在重庆又被捕入狱。出狱后仍坚持革命活动。解放后任重庆市教育局社会教育科科长。由于两次入狱,身体备受摧残,不幸于1952年病逝,但他在新文艺征途上却留下了永不磨灭的闪光的足迹。     宁济仲     宁济仲(1870~1955),名相臣,济仲是其字,宁强县大安宁家湾人,出身农家,清末生员,奋学欲登科第,因“燕子砭教案”发,罚宁停考5年而未就。开办新学后,蒙亲友资助,赴西安考入省立优级师范,民国元年(1912)毕业回县。次年,受聘为宁羌县高等小学校长。由此,开始教育生涯,成为本县受过专门师范教育的第一位教师。     在任校长期间,兼课教学,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竭力尽命,逐渐博得社会的赞誉和敬仰。6年(1917),因本县兵燹连年滋扰,学校停办,济仲应聘去略阳执教,县城及大安不少学生慕其才德,不辞跋涉,追随受教。     民国10年(1921),济仲回到家乡,任教于大安县立第三小学。时念本村宁家湾尚无学校,即率先捐资,倡导乡人赞助,创办宁家湾初小,并购置校产,用作培修基金,使蒙童就近入学,乡人感戴。      16年(1927),当局以其才德孚众望,欲委其为县教育局长,宁不愿从政,坚辞不受,再度出任第一高等小学校长。时县内尚无中学,小学毕业欲深造者,必远去外地,清寒子弟,上进无路。宁联络教界人士,创设初中班,附设于高小中。惜一学期后,因经费及诸多原因被迫停办。为不使该班学生学业中辍,宁又多方奔走呼吁,将其改为单级师范。单级师范共毕业两班80余人。     此后,济仲又先后在玉带小学、县立初级中学任教,擅长国文教学,精讲细改,词达理通,尤能诗词、工书法。同时,识乐理,善弹奏。他是本县同龄人中精通新式乐谱、会奏风琴等新式乐器的第一人。     民国32年(1943),宁受聘为《宁强县志》编修,撰写人物传记,完成部分手稿。     济仲从教数十年,桃繁李茂。本县名流黎琴南、金礼仁、刘甲三等皆曾受教门下。其72寿辰时,县上知名人士曾赠送“一代儒宗”贺匾一面。     解放后,宁已80高龄,犹满怀爱国热情,拥护中国共产党,崇敬革命领袖,恭书领袖教导及诗词,贴于卧室以自勉。常荷锄田间,点瓜种豆,在恬淡的田园生活中度过幸福的晚年。     胡遽然     胡遽然(1886~1962),名配陈,字遽然,号希瑗,宁强县城内人。祖父清林,清末贡生,父焕堂,业塾师。遽然兄姊各一,17岁入宁羌振文书院读书,成绩优异,见解超众,因常发议论抨击清廷腐败政治,而被书院除名,遂离乡赴省城西安求学,考进西安书院,参加于右任倡建的秘密会社——反清灭洋救国会。此时,清廷迫于国内外形势,推行洋务教育,光绪三十二年(1906),遽然等一行7人被派往日本留学。     遽然在东京国文书院,结识先期到达的留日学生张继、邹容和在日本士官学校学习的阎锡山。并经张继介绍,先后参加“中国青年励志社”等进步组织。     翌年夏,遽然转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财经、法政,毕业后获学士学位,一度留校在图书馆一边工作,一边著述。宣统三年(1911),他离日回国,在上海于右任创办的《民主报》社任职并经于介绍入同盟会。     次年,回故里完婚。与汉中同盟会开办员高云生和宁羌同盟会主持人潘海峰结识,时潘在本县高等小学堂任职。于是聘请遽然到该校执教。是年,他的第一部著作——《中国财政概论》由东京出版社出版。     民国8年(1919),川军驻境,红灯教活动炽烈,地方很不宁静,遽然再次离乡去上海启智书局任编辑。在此期间他修改《社会主义之研究》,编著《帝国主义之研究》两书,均由于右任题书名,启智书局出版。     民国10年(1921),遽然应山西都督阎锡山之邀,赴山西政治学院任教。以后的国民党中央委员、广东民政厅长洪陆东和新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彭真、簿一波都曾受教于门下。解放后,彭、簿2人曾先后函请业师赴京,遽然均婉词谢绝。      遽然虽是三民主义信奉者,但对马列主义学说颇感兴趣。在山西政治学院任教期间,写成《中国问题根本商榷书》,组织马列研究小组,1年后组员已有20余人。阎锡山窥知,惊愤拍案道:“共产党好似水银泄地,无孔不入,竟敢闹到我的眼皮底下!”立捕遽然及学生10余人,经严审厉讯,判处他和4名学生死刑。他经国民政府监察院长于右任和国民党中央常委张继等多方营救出狱,令其一月内离开山西。3年铁窗生活,他置生死于度外,完成《对英之办法及决心》、《国民会议组织纲要论》、《交通政策》等3部著作,探索救国建国策略。     民国20年(1931),国民党政府任命他为中央审计部协审,合家迁到南京。次年升任审计(荐任二级)兼代第一厅长。他在南京任职期间,时值红四方面军发动的陕南战役刚刚结束,白色恐怖笼罩陕南,许多革命群众和进步人士遭到追捕而纷纷出走。凡流旅南京,有求于他者,均给以方便,或代谋生计,或介绍工作,使其得以安全无恙。     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遽然携眷随之西进。35年(1946),国民政府任命他为四川、西康两省审计处处长。他虽身居要职却廉洁清正,布衣粗食,节俭成习,时人对他有“平民处长”之誉。成都解放前夕,同僚向他散布恐共言论,劝他去香港或台湾,他说:“我虽对国家无功,但对人民无罪,心中无愧,共产党来了,听其处理。”于是在国民党撤退的动荡纷乱中,责令下属管好审计处的财产、档案和枪枝。成都一解放,具实移交给人民政府,所有公家一草一木完整无损,受到西南军政委员会的嘉奖,且安置他去山西迁来成都的贤明学院任教授。1954年,贤明学院迁晋,又调四川省文史馆工作,直到1962年病逝于成都。     金老么     金老么(1900~1964),沔县黄沙人,本名金凤安,排行老么,故人称金老么,本名反鲜为人知。金年轻时家庭富有,与其叔父同姘一妇,伺机杀叔未致命。后串通家中一长工内应,盗走家中约50斤大烟,直奔四川成都。在那里连吸带卖,任意挥霍,未几囊中空虚。返回途中,困于宁羌,仅剩一条破被。那长工一再求金同返故里,金不从,用镰刀分破被为二,各得半条。这样,他便开始乞讨生涯,辗转进入城北孤老院。金老么一进孤老院,局面就有所变化。他先事养狗,或吃或卖,孤老院成了“杀狗院”。     金俨然成了宁羌讨口子的“舵把子”。外来行乞得向他“拜码头”,否则,要“盘根问底”,甚至被撵走。他订了许多蹲孤老院的规距,诸如只许明讨,不准暗偷;在城镇,只许讨熟,不许讨生;赶酒席只能由金带领前往,不许独自先登等等,违者就得“蹲灰塘子”。所谓“蹲灰塘子”,就是大伙围火塘蹲成一圈,犯规者向“舵把子”和众人作“歪尻子揖”(陪礼认罪),原来订下该剁手截指的就按“光棍犯法,自绑自杀”原则兑现,法规酷厉,不讲情面。外来窃贼得向金“拜码头”,捞得好处,金要分赃,如果行窃后,有人替贼“跳了火坑”(即替贼挨了误伤)告知金,就必须给“跳火坑”者分赃,并责令窃贼立即离境。被窃者若是“有来头”的,找到金老么,金会设法物归原主。     要是有人办酒席,讨口子无论谁获悉,都要向金及时报信,金本人或由金指定人承头,带众乞儿拄棍跺棒前往,领头者一到,边放炮边说吉利。主人酒宴相待,以图尽早安宁。饭饱酒足之外,还要讨回“喜炮钱”,这份外快,十之八九归金独捞。     金老么并不希图小讨小要,逢年过节和收获季节,不择手段地讨粮。碰上硬的,厚颜受话;遇上弱的,穷凶极恶。搞到粮食多半变卖成钱,时常先支钱,后付粮,很讲交情和信用。     金老么在城镇口岸,纠缠不放的是那些南来北往的行商。碰上卖碗的,说碗底是他的;卖坛罐的,说罐子把把是他的;遇上开肉架子的,一个“哈哈”,走上前去说:“张爷讲的明,3斤6(lù)两给我们!”说是猪的槽头肉是他的。还有过渡船,说撑船篙是他的,不但白渡,还要篙钱。总之,凡是他说的,都是“圣人封赠”,不好违拗。      金老么不仅乞讨有“理”,而且取之有“术”。举其要,约有以下四端:     (一)“鬼子王八撇豆渣”:用6根劈柴,分作两捆挑起,手端豆渣,脸画怪相,边走边喊:“送财(柴)的来了,快快接财(柴)。”主人要是迟迟无所表示,就向你抛掷“碎银子”(碎银子即豆渣之谐称)。     (二)耍蛇:手执长蛇,口称“龙来、龙来,四季发财”,向你舞来蹈去,促你快快打发。     (三)“开红山”:光头褊袒,右手拿把高粱秸束,左手拿把剃头刀,刃架额头,刀柄朝鼻尖,呜呜吹几声竹筒,像是最后通牒。要是你无动于衷,就用高粱秸束拍打刀背,登时鲜血飞溅。吝啬主也会忍痛解囊。     (四)接“财神”:每逢到除夕或财神会,金扮成财神爷,端上一盘“贡品”,到财主家献宝,跨进堂屋门,放下贡品,便说唱起“吉利”来,主人陪笑端上醪糟、年糕、香烟、礼封子(礼钱),俨如酬宾。     金老么善于捕蛇、养蛇和利用蛇。万一被蛇咬伤,只要照伤口吐上几口唾沫,按摩几次就方保无事。他把捉来的蛇,分类安排用场:体大色厉的公蛇,专门用来吓人乞讨;母蛇用来产蛋。蛇蛋、蛇粪、蛇皮、蛇胆经他炮制,都是贵重药品。此外,他还会寻找草药,医治蛇伤狗咬。遇到良机,收入亦可观。     旧社会迷信成风,有“贵命贱托”之说,把孩子拜寄给讨口子头,自然可长命百岁。几十年来,他收的干儿干女不计其数。因此,他在宁强左右逢源,交往甚宽,吃穿不愁,烟酒不离,悠哉游哉,虽小财主也自愧不如。他的正式妻子先后3个,有1个女儿。女儿出嫁后曾接他同去过活,金不愿放弃闲散不羁的日子而拒绝,父女遂渐疏远。     解放后,金老么也跟着“脱胎换骨”,判若两人。主要靠寄卖过活,也给人治蛇伤狗咬之类小伤杂病,而鸦片瘾终未尽戒。1964年9月的一场洪水之后,他在原住处一窝棚里悄悄死去,终年60多岁。      作为旧社会特定历史条件下,孕育这样一个灵魂扭曲的人物,一度在宁强虽位贱而名响,不能说不是宁强历史长河中一缕浊浪,一粒沉沙,特立小传以志。     金礼仁     金礼仁(1903~1968),字鸿图,笔名秦镜,化名廖治学、戈振北,宁强县城内人。出身子一个破落地主家庭,性格刚毅,勤奋好学,才略过人,一生从教、从政、从军、从报,历任教授、省参议员、教官、总编等职,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入托派。     民国11年(1922)在县立高等小学任教,因带头反对校长任人为亲而被开除,赴西安考入省立单级师范,开始接触进步思想。13年(1924),任陕西中山学院军事政治班主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任国民军第三师上校政治处长。“四·一二”国共分裂,遵照党的指示赴上海开展地下工作。18年(1929),被国民党逮捕,经组织营救出狱,加入第三党——无产者社(托派组织),赴南京任中央警官高级学校教官。陈独秀被捕后,奉任曙之命,与赵济、蒋仁东等重建托派组织。23年(1934)任南京审计部佐理员,主办《中外评论》发表有关政治学的研究论文,主编《国际政治评论选集》,并多次到狱中探视陈独秀。     抗日战争爆发后,礼仁返回陕西,任《阵中日报》总编辑,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历任国民党军委会军训部西北游击干部二期上校政治教官、中央战时工作部训练团五期第十五大队训练委员会上校指导小组长。常以商专教授、陕西民盟《秦风工商报》特约评论撰稿人的身份,用笔名秦镜和化名廖治学、戈振北发表《告陕西青年》、《论两个主要口号》、《陈独秀先生最后十年》等一系列文章,宣传托派主张,攻击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民国33年(1944),金礼仁当选为陕西省临参会议员,深恶国民党的专制独载、腐败贪污和迫害进步人士的劣迹。在省临时参议会听取省主席祝绍周施政报告时,拍案而起,挺身揭露祝主陕以来,贪赃枉法,残害进步人士的种种事实,并提出质询。次日《秦风工商报》、《长安民报》等省内报纸均以“会场侧影”消息登出,震惊省城,大快人心。36年(1947),陕西民盟领导人杜斌丞被祝绍周栽赃枪杀,金为避难,密赴南京,就任中央警官学院教官、教授。     1949年4月南京解放,礼仁被集中北京学习,后派往甘肃兰州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任教授。1954年,以金“屡任敌党、政要职,参加托派无产者社”等由,最高人民法院西北分院判处有期徒刑14年。1962年,因病保外就医。1968年于兰州病故,终年65岁。     王岱安     王岱安(1904~1970),名道济,字德安,后改岱安,祖籍陕西韩城县,清康熙年间迁居本县大安驿。其父王国栋,清末曾授六品军功,辛亥革命爆发,曾召集大安辖区民团、士绅打出“反清扶汉”的旗帜,宣布反正。岱安则是解放前大安镇的头号地主士绅、省参议员,在教界、政界多有任职,工书法,雅爱收藏字画,尤有研析文物之兴趣。     王幼年入私塾读书,民国12年(1923)毕业于汉中道师范学堂。次年,受县教育局长胡际平的邀请,回宁羌在城内办起讲演所并任所长,宣传抵制日货,打倒列强;也讲科学知识,启发民智。14年(1925)任大安小学校长。翌年(1927)春,王去汉中从冯玉祥部,在张维玺师部作少尉文书。l9年(1930) 10月,阎冯倒蒋活动失败,王又去廿五路军梁贯英部作政治宣传员。23年(1934)返县。翌年元月,红四方面军攻克宁羌,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3月红军长征离宁,国民党胡宗南部卷土重来,组织地方整理委员会,整治屠杀苏维埃干部和民众,王被指令为整理委员,效力于当局。      民国25年(1936),重新组办宁羌县第一高小,王出任校长。后,抗日战争爆发,他在一小增设国术课,教学生习武健身,声称以备抗战杀敌云云,对民情确有激励。随后,县抗敌后援会推选岱安为抗日救亡农村工作团团长,组织学生、青年到农村集镇宣传抗日救亡,激发民众爱国热情。     民国27年(1938),王出任宁羌县教育科长,倡办县师资训练班两期,共毕业120余人,分发各乡保创办学校。     民国29年(1940),王经石远峰介绍在西安加入国民党“中统”特务组织,先后兼任国民党宁羌县党部执行委员、监察委员、计划委员和县政府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33年(1944),国民党发动“十万知识青年从军”,王闻风而动,尽心尽力,在全县号召鼓动,征得82名青年,与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刘明达亲自送往西安。省府嘉其绩,发给金质奖章1枚,同时也得到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祝绍周的赏识。34年(1945),祝为排斥与自己持不同政见的宁强籍省临参会参议员金礼仁,提名以王取代。同年11月,省、县府操纵,王当选为省参议员,并担任凤县、留坝、沔县、略阳、宁强5县党务视察专员,到处发表反共演说。36年(1947)担任县立中学校长。次年,王多方筹措资金,四处活动,收买民意,竟选国大代表。岂知此着失算,本县国大代表人选早由上峰圈定他人。      宁强解放前夕,胡宗南残部由汉中经宁强败奔四川。王自感濒临末日,便以校长身份煽动师生随胡军入川。12月初,王岱安及其随眷胁57名师生逃往四川成都。随着成都的解放,王既无退路又无处藏身,急忙折回广元,惶恐踯躅无以为计。1950年3月3日,经亲属开导返回宁强。1951年,县人民法院以反革命罪判处王岱安有期徒刑20年,押送新疆服刑。1969年,我县公安机关将其作为“活档案”押解回县批斗、交待问题,时目已盲,昏溃恍惚。次年,病死家中,结束其是非混沌、功过杂揉的一生。     黎琴南     黎琴南(1904 ~ 1972),名光霁,字晴岚或琴南,宁强县城北关人。出身仕宦家庭,留学苏、德,解放前后,在国内、香港历任教授,曾是中共地下河南省临委书记。     1915年,琴南随父去闽任所。护国战争爆发,家迁上海,入复旦大学读书。“五四”运动前后,曾与进步同学组织“中华学社”从事新文化、新思想的宣传,参加青年进步组织“励志会”。暑假中去镇江与曹阳功等从事拥护广州革命政府活动。母恐在外肇事,将其找回,而黎激情奔放,志在革命,终于冲破家庭阻力,于1924年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年冬,黎自西安回宁羌。时,县有豪绅把持县政,侵吞地方赈款,民怨载道。黎挺身而出,联络进步学生王述维、王述绩等多人清算赃款,大闹县府。彼等恼羞成怒,诬黎等图谋不轨而逮捕。黎父打通关节,始获释。其后,父迁任河南西华县长。黎遂往返于河南、西安之间,为革命奔走。     “五卅惨案”后,全国反日怒潮风起云涌,黎在西安担任陕西省各界雪耻会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长、省学生雪耻会主席、省工商学联合会主席。与进步社团“共进社”、“进步社”和革命人士魏野畴等一起致力于革命宣传。1926年,黎在西安由雷晋笙、吕佑乾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雷主办的《陕西国民日报》社任编辑。年底,国民革命军围困西安,西北军杨虎城与李虎城严防固守,两军对峙,形势危急。黎在冯玉祥部与张振武共事密洽,闻讯后星夜兼程,绕道回西安,参与调停。翌年春,黎任国民联军驻陕总部政治宣传团主任、国民党西安市党部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6月,黎任西北人民慰劳宣传团团长兼党团书记,赴河南慰劳北伐军。7月去武汉,下旬被党中央派往河南工作。时,其父令黎携巨款5000元上缴河南省财政厅。黎将款尽作革命活动经费,其父去开封找黎索还,党组织只能以50元偿付,一气之下遂弃职回西安,未几病逝。     1928年,黎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省委机关报《猛攻》编委会主任,兼豫中特委书记。夏,省委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黎同常委徐兰芝等人组成临时省委,黎任省委书记,主持召开省党团会议。年底 ,黎任河南省地下党组织部长,以“六大”精神,整顿省委组织,并同常委刘明佛等人先后赴沪向中央汇报工作。      1929年,党中央派黎赴苏联莫斯科入中国共产主义者劳动大学学习农业经济。次年,转入列宁学院学习 因托派问题,受王明打击,后离苏去德,为柏林大学经济研究院研究生。1931年回国。     1933年,黎在北京被国民党行辕逮捕,后为陕西省主席杨虎城保释,至西安创办西安高中,自任校长,是“左翼作家联盟”陕西负责人,常在《民众周报》发表文章,抨击时政。西安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黎以无党派民主人士身份,被国民党政府聘为重庆军事政治设计院设计委员。     1940年初,琴南返县。翌年,参加“全县经济调查团”,历时3月,足迹几遍全县,归来写成近1 0万言的《宁强县经济调查报告书》,是宁强经济建设的可循资料。     1942年,兴建宁强中学,琴南为建校委员会主任委员,苦心孤诣,操劳谋划,还慨然捐出自己老坟园的百年大树作为学校礼堂栋梁。校成,琴南不远千里聘请名师来校任教,还在家乡兴办“嶓冢制革厂”、“裕南造纸厂”,开发实业,事功灿然。     1945年初,宁强县奉命组成临时参议会,黎任议长。同年,在修建汉中飞机场“特种工程”中,琴南与县长高自振总揽其事,人皆服其公能,工峻事善,节余黄金500两。这笔钱除用于本县公益、建桥、凿井便民外,还给高中以上旅外学生作奖学基金。同年8月底,抗战胜利,琴南以战久民疲,急需休养生息,主持召开临参会与县机关联席会议,首先提出:今后县事以停、减、缓、免四法处理,决议减免地方款25%。上司有异议,黎风尘仆仆专程赴省力陈县况,终获认可。9月,住宁强十八陆军医院伤兵为争井水,围攻殴打宁强中学师生,激起民愤。琴南闻讯后,只身入重围,救出校长和教师等人,同时向院方提出严正抗议,据理陈词,迫使医院公开向校方陪情道歉。10月,县临参会改选为参议会,因琴南早有共党嫌疑,素为当局所深忌,选举前,大设沟堑,逼黎下台。黎胸怀坦荡,声言:“能有造福地方者舍我亦善,个人进退出处,决不萦怀。”乃先避走乡下,继去西安。1946年在《西安报》上揭露宁强县选举舞弊丑闻,触怒祝绍周,下令通辑,琴南乃飞往香港,先后在达德、拔萃两学院任教授。     1949年10月,新中国刚一诞生,琴南欣然回国,先在北京华北革命大学学习,次年到西北农学院农经系任教授。同年冬,任抗美援朝西农分会主任委员。1952年“三反”时,黎与几名教授对院党委处理一贪污案提出弹劾而受到严厉批判。不久被捕管训。1954年,因托派问题以“历史反革命罪”判刑8年。琴南在狱中上诉最高人民法院,减刑两年。1957年,因病假释,获准去湖南长沙医学院依傍儿媳朱晓霞生活。文革中多次被抄家、揪斗,受尽摧残。1972年6月,身老病危在沪就医,死于手术中。1987年,最高人民法院宣布撤销原判,恢复名誉。     何锐      何锐(1917 ~ 1972),女,原籍四川木门镇,幼年家贫,举家流落本县茅坪沟。6岁时,妹天母亡,稍长,给富家佣工。13岁迫作童养媳,后不堪虐待而去,以背柴卖草度日养家。     1935年正月,红军到达茅坪沟,锐迅即参加红军,为本县第一位参加红军的女性。初任妇女班长,长征途中,一次只身追捕逃敌与之博斗于深水中,用矛将敌刺死。行军至金川,加入共青团,任工作队副队长。在狗儿卓土乡做少数民族工作时被敌包围,突围中多处负伤,仍忍痛勇斗强敌,冒死脱身。被定为“二等甲级残废”。同年7月,长征过草地,升任排长。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人追击中,积极扶助伤病员,代其负重,节食以让战友,顽强地越过巍巍昆仑,涉过邈邈草泽,被誉为“军中女丈夫”。     1939年7月1日,锐加入中国共产党,与红军干部袁克福结婚。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学习刻苦,成绩优良。次年“三·八”妇女节获中央妇委“乙等模范奖”。1943年调任中央卫生部门诊部商店主任。时边区物资匮乏,她以一间破房15刀麻纸起家,惨淡经营,业务渐繁,资本扩大,收入能供给门诊部200余人的办公杂支费用。不期店遭水毁,她又带领店员设摊贸易,努力恢复,常女扮男装深入关中及陇东“国统区”,独自赶牲口转运货物,使该店成为当时延安出色的商店。联防政治部授予她“乙等模范工作者”奖章,边区党报刊其照片,介绍其优秀事迹。     1945年抗战胜利,内战又起,锐带病请战,被分配到冀南军分区司令部四科任副科长,工作竭尽全力。期间,还协同保卫部门破获科内一潜伏特务案,感召敌人坦白自首。     次年,调往东北。时关外战事正紧,途中交通受阻,锐又女扮男装,绕道渤海到达战地,任吉敦军分区管理股副股长。时股内管理混乱,她带领大伙整顿治理,使面貌迅速改观。     1949年,解放大军南下,何任湖北野战医院副院长,常深入前沿阵地检视医疗救护,为改善病员条件做了大量工作。建国后,调任中央军委直属疗养院副院长。     解放后,其夫袁克福任陕西军区政委。他们在革命阵营里是战友,在家庭生活中是伴侣。长期以来,总以家庭利益服从于革命利益,何锐可算是新型的贤妻良母。     何为革命信念坚定,出生入死,奋斗一生,实践了她长征别家时“革命不成功,誓不回家”的誓言。50年代,何返宁强看望家乡父老,待人亲切平易如往日。1972年,病逝于西安。     成连音     成连音(1901~1974),又名仙操,宁强县阳平关成家坝人。出身地主家庭,小学文化,早年曾受训于国民党三十八军干部训练班,后充任该军排、连长职。民国18年(1929),宁羌遭灾,饿殍遍野,匪患滋生。各地为保境安民,纷纷成立民团武装。成由军中回乡,历任地方团队头目,县参议员。     民国22年(1933),成先后剪除惯匪头子崔玉龙,诱杀匪首成玉玺,兼并其部。由此,成之声威渐著,还常受当局派遣出击他乡。25年(1936),当局调宁、略、沔3县部分地方团队往黎坪九龙寺,清剿在此地种植大烟的王三春股匪。成接令率队先发,略、沔部队未至,成已击溃匪徒三四百人,缴获大刀、长矛百余,牵回被抢民间耕牛30余头。27年(1938),王三春下属马世发盘踞四川广元大滩林中,种植大烟,还在嘉陵江设卡,劫掠客商。成带队会同略、沔各一中队前往清剿。略、沔两队未及开火,成带头奔突追杀,已将马匪击溃。     成连音羽毛渐丰,势压一方,滥杀无辜,强娶民女,以权兴商,聚财敛物。另一方面为点缀文治,提高声望,也曾扶持地方教育,创办阳平关戏班,使当地败落的文教事业稍呈生机。     1949年秋,国民党汉中十八绥靖区收编宁西各地方武装,编成部为“宁西独立自卫第三大队”,任成为大队长。同时听命于县府及十八绥靖区。为扩充实力,成又在巨亭等6保另设一中队,保、甲长均为该中队骨干。其时,成共有300余武装人员,常驻阳平关,其余平时生产,战时集中,县府已不能控制。     1949年冬,解放军进军西南,陕南地下党积极策反川、陕、甘3省交界处国民党地方团队。本县早期参加革命的刘甲三,函约民主人士黎民觉打通关节,策反成连音。成为时局所迫及党的政策感召,作出5条保证:不抵抗解放军;听从命令;不跟国民党逃跑;不参与叛乱;保境安民。决计率部起义。12月7日,一小股国民党残军窜经本地,俘12人,除1人外全部枪杀。次日,刘、黎指责成部不可滥杀。9日,沔县一逃往四川的自卫中队途经阳平关,成阻截劝降20余人。13日,略阳县长常立亭带两营“反共救国忠义军”和沔县县府部分人员逃经此地,成带队在麻山将其击溃,俘10余人,缴获部分枪、弹及电台、电话等物资。同日,解放军先头部队某师侦察科长赵明诚率30余骑到阳平关,接收成部,宣布该部为起义部队,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宁西支队”临时番号,任成为队长。赵等离境后,成即命部队保卫新生的阳平关区政权,还积极联络规劝邻近地方团队起义投诚。     1950年1月6日,成遵命带队至县城,接受整编,一月后,交出全部枪械、电台等物。     同年5月,平定广坪匪首李叔敏暴乱,成被吸收为陕南区剿匪委员会委员,随剿匪部队至宁西。每到一处,以自己亲身经历宣传动员匪属,弃暗投明。说服熟悉敌情的保长李廷芳为剿匪部队带路,一举擒获李叔敏等匪徒,受到地方部队表彰。事毕安排到地区粮食局仓库工作。     1951年,成连音受弟成连瑞“策划暴乱”株连,南郑中级人民法院以反革命罪判其死刑,执行之日,原剿匪部队提出枪下留人,后改判徒刑8年,又减刑2年。1964年底,成又以“投机倒把、反攻倒算”罪判刑3年。1974年成病故。1984年人民政府落实政策,定成及其部属1 06人为起义人员,以“两次起诉事实有出入”撤销原判,为其恢复名誉。     成身高体阔,人称“成铁牛”,面似谦谦君子,自拥有武装,即霸踞阳平,后率部起义,反戈一击,为加速宁强解放,地方免遭涂炭,尽其所能大义之举足可称道。     郑治彰     郑治彰(1909~1981),宁强县宽川秦家沟人,出生在一个中农家庭。少时就读于宁羌县高级小学,被开除,回家经商不济,常出入于赌场,几不自拔。后负债出走他乡,浪迹天涯。1931年辗转到福建省建宁县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一方面军第十二军三十六师一○八团文书。同年冬,调司令部任文书兼参谋。在广东南雄水口战役中,治彰英勇作战,右臂负伤,右食指致残。     1934年10月,治彰随红军从江西宁都出发长征,迂回转战于赣、湘、桂、黔境内,沿途抢关夺险,冲锋陷阵。在土城激战中,腿部中弹,仍忍剧痛坚持战斗。紧接着在攻打遵义战斗中,又带伤参战。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至毛尔盖,治彰被调到红四方面军前敌指挥部任侦察科长。张国焘私自率领红四方面军南下时,治彰随军政治部主任周纯金同驻懋功,不久又随先遣司令刘伯承到三十军任侦察科长。     次年,郑治彰在甘孜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后,部队稍作休整,下旬,红四方面军所辖的第五、九军及郑治彰所在的第三十军共2万余人,奉命组成西路军,在靖远渡黄河,向河西走廊挺进,开始一段艰苦悲壮的西征。在河西走廊和祁连山区,西路军与数倍之敌马家军频频遭遇,天天厮杀,红军节节失利。冬天的祈连山,白雪皑皑,寒风刺骨,大地一片萧索。红军仍着单衣,夜宿山谷,相互挤成一团御寒;粮食奇缺,仅以草根、野菜、树皮度日。至第二年3月,2万余西路军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歼敌数万名,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1万余名红军壮烈牺牲。8000余人因弹尽粮绝和伤赢不支而被俘或失散,幸存者仅700余人。在白敦子激战中,治彰腿部再度负伤,政委李先念将俘获的战马让给他,方才冲出重围,成为幸存者之一。5月,西路军残部转移至新疆迪化(乌鲁木齐)整编学习,编成几个大队,治彰任第二大队长,主学装甲车驾驶。1939年,治彰随部队奉调延安。     1940年春,治彰调晋西北战场,任八路军一○二师工卫旅参谋长。次年在山西交城与日军作战时,身负重伤,子弹贯穿胸部,伤愈后调晋绥党校学习,年底毕业,任六分区一科科长。1943年,调任崞县(今原平县)支队长。次年调延安党校学习。     1945年抗战胜利,内战又起,治彰奉令调赴雁北前线,不幸患病回军区就医。翌年病愈调后勤总兵站任站长。     1949年调任晋西北运输部政委兼部长。同年冬,随解放大军南下成都,解放大西南地区,治彰负责军需运输工作。1950年5月,治彰转业西南公路总局任副局长。交通局和总局合并后,一直在交通部门,先后任西南公路总局办公室主任兼西南建筑工程公司经理、第一公路局局长、川豫铁路指挥部指挥长、成都铁路局第一副局长、交通部第二公路工程局党委书记兼局长。数十载如一日,呕心沥血,艰苦创业,即使在十年浩劫中,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为大西南地区交通事业默默奉献。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治彰认真地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失时机地把二局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生产建设上来。正当他满怀信心地为四化继续贡献的时侯,战争遗留的创伤和十年浩劫的摧残,使他的健康状况急剧下降,终成不治,于1981年病逝,时年72岁。     何永福     何永福(1923~1981),陕西洋县人,祖上以农为业,8岁始入私塾读书,不久转入初级小学。1938年8月高小毕业后,其父送永福往县城“福顺生”商号当学徒。因他求学心切,一年后说服家庭允其弃商求学,遂考入当时设于洋县县城的西安一中。1942年初中毕业,又考入设于城固县城的北京师大附中师范部。1944年转读洋县中学高中。翌年9月到洋县龙溪小学任教1年,后考入兰州大学历史系。在兰州大学学习期间,他刻苦勤奋,思想活跃,与另外几名陕南籍同学组织同乡会,切磋学习,交流思想,在同学中颇有影响。1949年5月毕业返乡。6月,在洋县加入中国共产党,做党的地下工作。12月人民政府分配永福到洋县中学任教,担任学校党代表。     1950年9月,陕南行政公署任命永福为宁强县立初级中学校长,兼学校党支部书记。当时,这所宁强最高学府刚刚遭受战乱风雨,校舍破旧,杂草丛生,一片颓败景象。他组织全体师生自己动手,以工程治理与生物治理相结合,彻底整饬校容。经过几年坚持不懈地努力,到50年代中期,学校以“科学路”、“尊师路”等命名的林荫道和以“花果山”命名的起凤岗名副其实,整个学校焕然一新,宛如公园,教学环境大为改观。      他治学严谨,知人善任,鼓励部分因家庭阶级成份或政治历史关系背上思想包袱的教师放手教学,施展才华。学校教学方向明确,礼堂正面巨幅“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的横额赫然高悬,深入人心,全校教研风气、学习风气十分浓厚,教学质量稳步上升。1956年,宁强初级中学跨入全地区中学之前列,永福获陕西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出席省文教群英会,受到省政府的表彰奖励。     永福治校一贯坚持自力更生、勤俭办学的正确方向,勤工俭学搞得有声有色。1958年春,全省“三勤”办学现场会在宁强一中召开,其勤工俭学产品送往西安、北京展出。是年秋,宁强一中开始招收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此乃永福多年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辛勤开创奠基之成果。此后,学校在质和量的方面逐年发展提高,在学风、校纪、环境等方面都有新的起色,著称于陕南教育界。     1978年,永福被汉中地委调往陕西省城固师范学校,担任党委书记。当时正值城固师范停办10年重新恢复办校之初,校舍残破,教具短缺,且受“文革”“左”倾错误的严重干扰,事务纷繁,困难重重,不亚于开办新创。永福受命于危难之时,知难而上,沉着运筹,团结全校教职员工,同心协力,修整、新建校舍,添置桌凳、图书、仪器,使教学及时走上正轨。1981年2月10日,因脑溢血病逝于故里,享年仅58岁。而其中风华正茂的28个春秋都全心全意奉献给宁强的教育事业。     永福作为宁强县解放后中学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为全县培养了近千名小学教师,为工、农、兵、商各条战线输送了8000余名初、高中毕业生,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新生。而今的宁强县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部门大多有他的学生供职。     他也曾遭受过不公正的待遇。“文化大革命”初期,为兰州大学“同乡会”一事,他被造反派诬为特务。因没有完全奉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认真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密切联系群众,注意发挥教师的特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给那些为政治历史或家庭株连受打击的教师提供保护,永福又被打成“牛鬼蛇神的黑后台”、“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的祖师爷”,遭到揪斗、游街等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但他正气凛然,不为暴力所屈,不随风,不逐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他是宁强县众望所归的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高伯师     高伯师(1904~1991),原名高维恒,河北顺义县人,医专文化,终生从事医务工作,为本县一代名医。     高伯师生于清贫之家,祖父和父亲以教私塾为业。伯师幼时学习刻苦,发愤图强。l7岁因家庭困难而辍学。为谋生计,经人介绍到京畿国民革命陆军第一师军医院充任司书,两月后转入该师卫生人员训练班学习。民国11年(1922)5月卫训班迁南昌改为江西督办公署军医补习学校。13年(1924)毕业,次年在第三师做军医。从此,他一直从事医务,随国民党军队南奔北徙,历任医务长、少校军医、一等军医佐、军医主任等职。     民国28年(1939),高伯师随十八陆军医院来宁强任医务长,后兼任宁强中学校医及卫生教员,一边救死扶伤,一边传播卫生知识。他不但精通战地医疗技术,且善治疑难病症。军医院不设妇产科,也不收治非军人病员,但只要有求于他,从不推辞。妇女有难产无法手术者,他能用药物使之转危为安。北街有一姓寇的患者,一条腿患恶疮溃烂无完肤,多方医治不愈,危在旦夕,求治于伯师,他当机立断,截掉病肢,患者性命得以保全。     民国33年(1944)8月,伯师辞去公职,定居宁强,在县城新市区开办惠民诊所,推广西医西药,济世活人。时县境各地乡绅慕名而来,请求伯师在县内巡回医疗。伯师不畏山高路险,生活艰辛,慨然允其请,短短几年时间,跋山涉水,披星戴月,足迹几遍全县集市乡村,诊治的病人不计其数。     伯师不仅医术精湛,医德兼优,行医不分贫富贵贱,均以治病为先,在民间名望日著,颇受民众爱戴。巴山石羊栈一农妇患眼疾,家贫乏资治疗,几至失明。他主动收留在家,由妻照料起居饮食,精心调治,直到康复,分文未取。照他的话说:“恨病要如金刚怒,治病更须菩萨心。”     解放后,本县筹建县人民卫生院(后改为县医院),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县领导动员伯师到卫生院主持工作,他欣然允诺,并将自己诊所的医疗器械、药品廉价转让给卫生院。从此,他更加满腔热情地奉献其内、外、儿、妇各科深湛的医疗技术,治愈许多疑难病症。50年代肺结核治愈率极低,人们谈痨色变,经他回春妙手,将许多肺痨患者从死神魔掌中救出。     伯师在医院,先后任代理院长和院长之职,但因家庭子女多,负担重,生活颇为清苦,可他从不向组织申请救济。50年代中期,汉中一家医院要调他到那里工作,由于他为山区人民的卫生事业奋斗终身的强烈愿望,以辛为乐,以苦为荣,而对其婉言谢绝。     伯师善于培养年轻人。对医疗经验、技术不保守、不垄断。每次医院调进大中专毕业生,他都愿意传、帮、带,毫不保留地把经验、技术教给他们,使之逐渐成为业务骨干。由于他勤勤恳恳,工作出色,1962年被选为宁强县第三届人代会和陕西省第三届人代会代表。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恶浪袭来,伯师被打成“反革命”,撤销一切职务,连医生最起码的行医处方权都被剥夺,令其给医院扫地、洗痰盂、干勤杂活,还经常挨批斗,甚至游街示众,小儿也被“造反派”枪杀,身心受尽残酷折磨。但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的信念一直没有动摇,认为干勤杂对人民也是一种奉献,依然任劳任怨,默默地、勤勉地埋头苦干。     1972年,伯师恢复工作,任县医院医务组副组长。1978年至1982年任副院长,更加勤奋工作。他不分上下班,每天接待完病人方才休息。这期间,他被选为县政协副主席。     1979年后,高伯师终因年迈体衰,积劳成疾,心脏病日益加剧。党政领导非常关心,专车护送西安治疗。省政协尽力协助,为他安装了心脏起搏器,并长期安排专人照料其生活。伯师对党和政府的关怀感激于肺腑,曾表示死后要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县医院,用于生理解剖,为医疗服务,真可谓鞠躬尽瘁,死犹不已。1991年11月29日伯师不幸逝世,县医院为其举行隆重追悼大会。12月1日,其灵柩安葬在县城西南之凤凰山革命公墓,数以千计的群众自动前往吊唁、送葬、立碑、垒坟。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宁强县人民有口皆碑:高伯师不愧为中国共产党的好朋友,宁强人民的好医师!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