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浒传》的结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水浒传群体形象分析 论《水浒传》的结局

论《水浒传》的结局

2024-06-14 03: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by:哔哩哔哩@识Doodle

 

[摘要]针对《水浒传》结局的成因进行探究。基于文本材料,从书中典型人物的形象(言行举止和出身背景)及施耐庵著作时的历史背景;从表层到深层两个维度对《水浒传》结局成因进行分析。采用“知人论世法”剖析立体化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时代背景,农民起义,阶级观念,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理想追求

目  录

1. 引言与绪论

2. 文本分析

2.1 不同人物结局对比

2.2人物形象分析

   2.2.1宋江

   2.2.2鲁智深

   2.2.3李逵

2.3 写作背景分析

   2.3.1历代农民起义史料

   2.3.2施耐庵生平经历

3. 结论与启示

3.1 结局成因

  3.1.1人物的差异性

  3.1.2根深蒂固的封建阶级思想

3.2 启示与意义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农民阶级起义的纪实缩影——引言

本文基于《水浒传》的结局展开研究分析,有助于探索书中人物多样性和立体层次的形象。对结局成因进行探究,采取“知人论世法”,由个体典例循序渐进,解析群体结局成因。

《水浒传》结局由作者写作时的历史背景导致,参考了过往史料。深刻揭露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在歌颂、赞扬农民起义英雄的同时,揭示了农民起义失败的必然原因。[1]为新时代文学工作者与历史研究工作者提供研究封建社会社会生活的文本范例。

  《水浒传》中各人物结局(在征讨方腊后的回目)可分为2种:招安和隐退。以宋江为首的招安派不幸遭朝廷毒杀;而以鲁智深为代表的隐退派大多淡出公众视野。

人物形象分析

    招安派与隐退派的本质区别是人物对“招安”看法不同。而在反对招安的梁山好汉中有一位特例——李逵。黑旋风李逵曾破坏过宋江第一次招安,属于“反对派”中的“行动派”,继而导致他的结局与其他隐士截然不同。

宋江

在镇压方腊军过程中,一向好战多胜的梁山好汉们却在战役中阵亡了七十二条人命。反向探寻此次行动的原因及本质,是宋江为了在招安后向朝廷表献自己的衷心,不惜一切代价帮助朝廷出兵。宋江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结合宋江的出身背景可知,他在上山前是地主和县押司,和卢俊义等招安派一样,是一位典型的统治阶级人物代表。

这样的职务与地位,为他统领梁山好汉们积累了原始经验,但也固化了他的思想观念:一生渴望得到朝廷重用。我们从宋江的一些章回中可以发现这一观点的体现:三打祝家庄情节中,宋江调度人员攻打成功后,收服李应,又将扈三娘认作义妹。可见他珍视人才,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军事才能。而成功塑造他饱读诗书而又求贤若渴的形象的情节,是他醉后在浔阳楼题反诗的第三十九回;他以题反诗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心中的积怨。

宋江是中国古代社会渴望得到赏识的小官僚阶级中的一份子也正是因为他喜好功利名禄的性格特征,导致走上[招安之路]。

鲁智深

   鲁智深是反对招安派的典例。他出身于下层,代表着受皇权统治压迫的老百姓们。从拳打镇关西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他嫉恶如仇、见义勇为。同时从他慷慨帮助金氏父女这一情节又能剖析出:一位热于帮助弱小,有正义感的正直志士。

这两个形象特征充分论证了他拒绝招安的缘由:他坚决站在老百姓一方。运用同样的方法去解析林冲、武松等同派之好汉,可发现规律:人物在某情节干某事或受某事,体现了某特征——而这个特征或情节对此人物拒绝招安的理由进行了充分论证。

李逵

    “反对派”中的特例人物:李逵。他在结局时惨遭宋江毒杀。对比其他反对招安的人物之性格特征及情节,差异点本质上在于——李逵行事上的坦率和随意。在“扯诏谤宋徽宗”前,李逵大闹忠义堂——反推大闹之缘由:是李逵听说宋江抢别人女儿,便抛开了兄弟情义,义无反顾地去问罪宋江。而在得知真相后,又及时知错就改。足以可见他嫉恶如仇和率真豪爽的性格特点。在“大骂宋徽宗”的过程中,他动作浮夸,采取意想不到的方式(从梁上跳下来)进入了招安过程。李逵喊叫要宋江做皇帝的行为,既体现了他可爱、嫉恶如仇而又做事莽撞的一面,一并埋下了宋江怕死后名声败坏,而选择毒杀他的伏笔。而宋江的行为坐实了他好名利的性格特点

可以说,李逵的性格造就了他独特的结局。

写作背景分析

    《水浒传》的成书,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据《东都事略侯蒙传》:“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2]而在此之前,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还有陈胜、吴广起义和黄巢起义。这些起义都无一例外的失败了,其本质原因是因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施耐庵参考这些起义的结局,根据宋江起义进行改编。通过塑造丰富的农民起义英雄形象,在人物的性格特点间揭露了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例如领导者宋江的出身背景导致自我价值取向的偏差。

  而施耐庵著作此书时正值元末明初。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彻底背离了农民起义的路线,而实行大权独揽的中央集权的统治。他一方面采取一些恢复生产,缓和阶级矛盾令民休养生息的措施,一方面又虐杀功臣、造党狱抄杀不为君用的封建文人。造成明初极为严峻的政治局面。复杂的社会历史环境对“水浒故事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复杂的影,因此在《水浒传》中所反映的现实并不是单一的北宋末年的现实生活而是包括着北宋末年,南宋蒙元和明初等不同时期的广泛的封建社会的现实。[3]

结局成因

从人物形象上来说,《水浒传》结局是因为招安派与反对招安派间阶级差异性为根本问题导致的。宋江、杨志等统治阶级终究无法触碰和理解到以鲁智深、林冲、武松为代表的广大底层老百姓们的苦衷。

而从实质性问题上来讲,施耐庵设置此类结局的目的:为了揭示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阶级局限性。历史上无数个大大小小的的起义,大多数没有合适的领袖进行领导,导致团体的凝聚力不够强,继而致使农民起义运动走向衰弱直至瓦解。正如书中的宋江,他既屈服于权力又选择疏财仗义,是一个矛盾的人物形象。可见,封建社会造成人与人思想观念乃至精神上的隔阂是无法避免的。

深究阶级局限性的本质,背后是中国古代君主中央集权制度下造成的阶级固化现象。毛主席在1975年时,亦对《水浒传》作了评论:“《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又屏晁盖于一百零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4]

因此,《水浒传》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尤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其中许多重要的情节,并不是历史上宋江起义的真实而具体的敷衍,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思朝的影下的艺术虚构。[3]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社会的一块无价之宝。

 

参考文献

[1] 名著导读与训练 : 中考版P179-180

名著导读与训练 : 中考版 / 李荣国主编. -- 杭州 :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18.7(名著帮帮团 / 李荣国)

    ISBN 978-7-5178-2845-7

   Ⅰ. ①名… Ⅱ. ①李… Ⅲ. ①阅读课-初中-升学参

考资料 Ⅳ. ①G634.33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141685号

[2]百度百科:水浒传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0%B4%E6%B5%92%E4%BC%A0/348?fr=ge_ala#3_1

[3] 百度知道:水浒英雄们悲剧结局的原因

https://sa93g4.smartapps.baidu.com/pages/question/question?qid=96584793&_swebfr=1&_swebFromHost=baiduboxapp

[4] 百度知道:对《水浒传》的评价是什么?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988067679117508987.html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