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创新“零失误”为核心的全程守护管理模式纪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每年大学生死亡率排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创新“零失误”为核心的全程守护管理模式纪实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创新“零失误”为核心的全程守护管理模式纪实

2024-01-01 12: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勇攀质量最高峰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创新“零失误”为核心的全程守护管理模式纪实

□ 本报记者 龚志伟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公示了第四届中国质量奖受理名单,四川省17家组织和8名个人入围,其中就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以下简称华西麻醉)。

华西麻醉刘进教授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提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议案。

中国质量奖,是经中央批准的我国政府在质量管理领域授予相关组织和个人的最高荣誉。该奖项每两年评一次,且正奖名额每届不超过10个组织和个人,提名奖名额每届不超过90个组织和个人,其殊荣极为珍贵。

记者和许多人一样不解:一家医院的麻醉科要争创中国质量奖,底气在哪里?

近日,记者深入华西麻醉采访之后,这个谜底才豁然解开。

麻醉质控第一科

无论是规模还是医术,华西医院在我国西南部都名列前茅。其区域之大、科室之多,让人感觉如同迷宫,没人带路还真有点找不着北。

在医院门口,记者与科里派来带路的小伙子周博士见了面,记者随口问道:“科里有多少人?”小周回答:“1600多人。”一个科室比一般的三甲医院总人数还多?这让记者大吃一惊。

到了麻醉手术中心办公区,听了尹医生、谭医生、刘医生等麻醉医生的介绍,才解开了记者的疑惑。

原来,华西医院有100个手术间,还有无痛胃肠镜、无痛纤支镜、改良电休克、无痛介入手术、急诊手术麻醉、麻醉门诊等134个临床麻醉点,光是属于麻醉手术中心的护士就有900多人,加上医生、科研和管理人员等,全科目前有护、研、技、工各类人员1658人,是全球最大的麻醉手术中心。

尹医生自豪地告诉记者,华西麻醉成立于1978年,现下辖临床麻醉、手术室、疼痛诊疗、模拟教学中心、研究室及转化神经科学中心,目前每年光承担手术麻醉就达25万例以上。同时,该中心有7人担任省级以上行业学会主委和副主委,副高及以上职称56人,博士学历76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26人,多项临床技术及科研走在全国甚至世界前列。

临床麻醉领跑者

不一会,华西麻醉教授朱涛从实验室赶了回来,他是一位行业著名专家,首先对记者进行了“什么叫麻醉”的科普讲解。

麻醉,就是在手术或者侵入性检查时,由麻醉医生创造可控、可逆的特殊生命状态,对患者的生命功能开展全方位监测,对伤害性应激反应、脏器系统的功能以及内稳态进行调控、支持与保护,尽可能保持人体各项机能的平稳平衡。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是麻醉最重要的职责,麻醉医生就是患者生命的“守护神”。麻醉手术中心是医院的平台性科室,以麻醉的“航空母舰”作为支撑,外科、内科等的“舰载机”才能从生命海洋中顺利起飞,精准打击病变部位。所以,医疗界内行有句话叫做“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

经过数十年的奋斗发展,目前,华西麻醉拥有刘进、罗朝志、刘斌、左云霞、朱涛、余海、李茜等一大批行业顶级专家教授及学科带头人,一系列科学严谨的质量管理制度,一支医术精湛、科研能力突出的强大团队,多项核心技术全球领先:基于围手术期输血指征评分(POTTS)的血液管理技术减轻我国用血荒;大失血手术的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减少骶尾部、子宫手术大出血;下腔静脉逆行灌注技术保障心脏手术病人安全;“源头介入,全程参与”的转化医学研究模式产出多个麻醉新药……

而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有:数据驱动的围手术期智能辅助管理技术;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精准麻醉管理技术,使老年患者术后30天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降至5.59%,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降至2.05%,卒中发生率降至0.15%,术后谵妄发生率降至2.6%,中重度疼痛发生率降至6.84%,老年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多学科联合的加速康复外科(ERAS)技术缩短住院周期,促进手术患者快速康复;大脑功能区手术术中唤醒麻醉技术,使大脑功能区手术大脑功能区占位切除精准无误;围手术期可视化技术为麻醉医生开启“透视眼”……

各国制定了麻醉相关死亡率标准,我国的麻醉相关死亡率标准是2/万。目前,三甲医院的平均水平是0.5/万,欧美发达国家医院是1/20万,而华西麻醉却做到了小于1/100万!就是说,麻醉质量真正做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远超欧美发达国家,是真正让人骄傲自豪的世界第一!

为此,华西麻醉连续11年位列复旦大学中国最佳专科排行榜榜首,中国医院科技量值专科排名全国第一。

追求质量“零失误”

手术麻醉后的患者处于最脆弱、最危险的阶段,重要生命体征被抑制,重要脏器功能受到威胁,麻醉医生就是患者生命的“守护者”,麻醉的质量管理模式就是“守护者”模式,患者的生命安全就是麻醉医生的职业生命,麻醉医生必须一路陪伴、形影不离。从具体方法来讲,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舒适,又必须依赖于事先个性化的预案、精准的麻醉实施、平稳的维持、手术后平稳的苏醒,以及手术后的有效镇痛,上述围手术期包含的各个环节中都必须做到“零失误”。

在华西手术室内,常常能看到一些麻醉医生头上戴着醒目的红颜色帽子,这就是华西麻醉在国内首创的著名“麻醉小红帽制度”。

原来,10多年前,麻醉手术中心一位主治医师发现一名新入科住院医师差点误将局麻药“布比卡因”静脉注射到患者体内。该主治医师当即制止了这种错误行为,并立即报告了科内不良事件。科室质控小组很快深入调查,进行根因分析,意识到此次不良事件并非个例,暴露了新住院医师水平有限,发生误操作可能性大的普遍性问题。

主治医师如何快速识别临床经验匮乏的新住院医师并予以重视呢?为此,科室规定所有刚入科的住院医师必须佩戴红色手术帽至少3个月,提醒科室主治医师密切关注“小红帽”,谨防错误发生,保障临床安全。

“朵朵小红帽,安全小妙招”。目前,小红帽运作模式已享誉全国,并成功推广至全国多家医院,应用于多种团队管理模式(护理、医技等),成为医院管理、培训的特色案例。

中心研发的超长效局麻药LL-50转化金额超过两亿元。

“质量就是生命!”这句流行各界的响亮口号,在华西麻醉就是直接以生命来体现。

为提升与保障麻醉医疗质量,他们首先确立了质量战略和战略目标:以患者安全、舒适为导向,以“精准、智慧麻醉”为切入点,以“零失误”为最终目标。他们成立了质量战略管理领导小组,由中心主任任组长,临床副主任任副组长,负责战略管理的领导和决策,并邀请医院领导、外部咨询机构和医疗行业专家、政府相关部门参与战略管理。

在具体措施与方法上,他们根据不同时期不同要求,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管理模式。在新的形势下,该中心建立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质量管理战略,其中包括“一个中心、两种模式、三个全面、四大支柱、五项推进”。

一个中心:以患者为中心,患者至上。

两个模式:自上而下项目制,自下而上品管圈。

三个全面:医、护、管、后勤全员参与、全过程质量管理、全方位质量管理。

四大支柱:质量标准、质量培训、质量控制、质量改进。

五个推进:推进医疗质量持续创新;推进医护一体化品管战略;推进信息化支撑医疗质量管理;推进新型绩效考核支撑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推进高级模拟培训,加强住院医师培训。

他们以“安全导向,规范管理”为理念,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的《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为基础,结合麻醉学科特点,编制了《华西麻醉科工作手册》,从行政、医疗、教学、科研、财务5个方面完善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并进一步提出了12条保障临床麻醉质量的关键措施,即《华西麻醉安全12条》。同时,规范化临床路径制定与定期修改,加强临床技术管理,针对特定手术麻醉制定人员准入制度。制定了心脏手术、肝移植手术等特定手术的标准化管理,对物资、人员培训等配备专门人员及团队负责。

他们实施“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重细节、重落实、重基础”的精细化质量管理机制,以信息化全程全覆盖方式为工具,促进诊疗流程的持续改进,把“以患者为中心,提高医疗质量”落到实处。

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集体航拍合照。

如采用6S管理理念对麻醉手术中心进行现场管理,加强毒麻药品严格管控,开展并鼓励不良事件无责上报,早期发现各种临床安全隐患,并及时加以整改,预防事故发生。开展“走出手术室,贴近医护患”活动,缩短手术患者平均住院日期,通过提高麻醉门诊量、加强术前评估、术中精细化管理以及术后疼痛虚拟病房的建立等4个方面,多维度全程参与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从而提高患者医疗服务质量。建立针对内部员工的质量考核与质量激励机制,开展质量文化建设,质量安全问题“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人人讲,处处讲”,通过每年一次全科安全大会、每月一次科管会、每日晨交班,将“生命只有一次,麻醉必须零失误”的理念让每个员工铭记于心。

华西麻醉在质量管理方面的许多创新之举,不仅行业领先,也推动了全国麻醉行业的质量提升。如临床病例讨论与不良事件反馈根因分析制度,每周四早上7:15~8:00准时举行,该制度已经坚持21年,即使在疫情防控期间,也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保证进行。所有病例讨论资料由专人记录并整理,拟出版发行,为全国麻醉同行提供华西麻醉的经验教训和智慧。

华西麻醉还积极开展品管圈活动,遵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管理、持续改进”的主题,以品管圈为核心质量评估方法对诊疗流程进行持续改进,开展了“基于ERAS理念构建围麻醉期小儿舒适化管理模式”“提高首台择期手术准时开台率”“虚拟疼痛单元助力疼痛管理新模式”“提高手术用物准备完整率”“精细化管理平均住院日”等多个项目,其水平也达到全国领先,其经验辐射到全国各地。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华西麻醉基本实现了其质量战略目标:建设能适应学科未来发展的大质量管理体系,形成医教研有机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医疗质量水平、学科发展规模、运营安全绩效的整体状态居于“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中心先后荣获2018年亚洲医院管理奖卓越奖、2020年中国医院质量管理最佳实践案例分享大会一等奖、2019年中国现代医院管理典型案例金奖、2019年全国医院论坛赛铜奖等医院管理大奖。

科学、标准、精细的全员参与严格质量管理制度体系,有效保障了麻醉医疗质量,为舒适化诊疗提供了“保驾护航”的坚实支撑,为中国麻醉界树立了质量标杆。

目前,华西麻醉每年承担手术麻醉超过25万例,无痛内镜等舒适化诊疗10万多例,其中风险极大的四级手术占比超过29%,危重患者占比超过12%。而其核心质控指标“麻醉直接相关死亡率”却小于100万分之1,在全球同行业遥遥领先,已连续5年“零失误”,连续5年零投诉、零赔付,患者满意度高达99.84%。

这,就是对华西麻醉质量管理最好的肯定与褒奖!

临床科研创新的带头人

手术正做着,输的血没了——这是中外电影中常见的桥段。在现实中,这也是经常发生的事。

许多手术都会伴有大出血,如人体骶尾部肿瘤的手术,常常出现1万毫升的大出血,这可是两个半人的总血量!

如何降低手术中的失血量,是中外医学界都孜孜不倦追求的课题。华西麻醉在此一鸣惊人、技冠全球,那就是——大失血手术的动脉球囊阻断技术。

朱涛通俗地解释道:“该技术就是用一个球囊将相关的大血管堵住,以减少失血。采用这项技术后,骶尾部等血供丰富、且止血困难的手术失血减少到原来的十几分之一,甚至是零失血。”随着我国开放二胎、三胎政策,瘢痕子宫、胎盘植入的发生率也逐渐增高,剖宫产大失血的可能性也随之增高。该技术也适用于剖宫产的产妇再生第二胎、三胎,能有效减少剖宫产出血量。

麻醉手术中心管理小组成员合影。

华西麻醉的另一项创新——基于围手术期输血指征评分(POTTS)的血液管理技术,在行业领先、效果惊人。这项技术是国内首创的个体化输血评分系统,可为每位患者减少红细胞输注量2.8单位,人均输血费用减少958元,总住院日减少0.6天,总住院费用减少0.66万元。该技术写入了《2017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向全国推广,预计每年可节约医疗总费用146.4亿,节约用血1284吨/年,减少献血员需求430万人/年,能有效缓解“用血荒”。

随着采访的深入,华西麻醉强大的质量文化底蕴和过硬的业务能力慢慢向记者展现出来,颠覆了记者过去对麻醉医学的有限认知,麻醉医生简直就是医学界的“全能型选手”!而华西麻醉,又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凭借众多临床科研创新技术及理念,成为世界麻醉行业科技进步的引领者,并在传统的麻醉技术之外,还首创了多项技术帮助外科技术进步。

仅近3年来,他们牵头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内的纵向科研课题等共计114项,科研经费超过3.8亿元,被国际权威文献收录论文数量245篇,参与起草国家标准1项,近两年参与制定行业内国家级专家共识与指南15项,主导撰写学科指南、国家教材、专家共识30余部。

目前,他们以患者基本生命功能的监测和调控为核心业务,开创了前文所述的5项全球领先技术。研发并产出1类麻醉新药5个,获授权发明专利29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12项,国家发明专利17项。软件著作权7项。麻醉新药专利占全国麻醉药物专利总数57%。承担了全国麻醉新药临床研究总量的80%,已成功实现专利成果转化142项,专利转化逾7亿元。

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各级政府奖项35项。其中,朱涛的“日间手术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刘进的“吸入麻醉的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围手术期血液保护”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罗朝志的“提高肝脏移植患者长期生存的临床研究”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宋海波的“超声可视化技术在围术期的创新应用及推广”获四川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廖刃的“骨科围术期血液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华西麻醉在2019年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学科排名(麻醉学)中位列全国第一。

医者仁心显大爱

在华西麻醉中心一个麻醉恢复病房里,记者看到了一名3岁的小患者,他刚刚做了一个疝气手术,才从麻醉中清醒过来。他正在手机上津津有味地看一部儿童动画片,没有手术后的痛苦与烦躁。

看管孩子的护士告诉记者,这就是华西麻醉的小儿特色舒适化服务管理。为缓解患儿手术前后及苏醒期的紧张、恐惧、哭闹及不合作,他们针对患儿心理,营造家庭式温馨氛围,允许一名家属进入手术间或者PACU(麻醉后恢复室)进行陪伴,麻醉护士采用暗示、鼓励的方法与患儿进行交流,提供儿童喜爱的动画节目以及玩具,专门布置的儿童区域采用童趣贴纸,营造熟悉环境,让患儿感觉家在身边。

此外,针对不同手术及年龄的患儿,该中心制定了个体化镇痛配方并积极开展神经阻滞等医疗技术和模式,缓解了患儿围手术期疼痛,提高了小儿手术患者的舒适性,其形成的多个“华西标准”已推广至全国数十家医院。

为促进患者的舒适化治疗与全程管理,提升患者诊疗效果,华西麻醉牵头成立了基于“疼痛虚拟单元”的“无痛医院”项目,实现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提升40%,睡眠障碍发生率下降15.1%,近10年来共计72万多人次的患者得到了无痛关爱,在省内外20余家医院推广开展。

为有效改善患者的无痛体验,他们正在研发的超长效局麻药“打一针,管三天”,争取成为目前全世界单次给药后效果最确切、作用时间最长的局部麻醉药。目前该项目已经实现专利转化超两亿元。

与此同时,华西麻醉领先国际的对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特别管理;多模式、全覆盖式回访;将手术前的麻醉评估、准备进行一站式优化,极大的方便了患者;开设麻醉网络门诊,实现了医疗资源下沉,方便了异地患者就医;2019年起开设延时门诊,在正常工作时间外每天延长门诊时间两小时,年增加就诊超1万人次,改善患者“就诊难”问题……这些充满人性化的措施与关怀,在体现了其精湛医疗技术、高超管理艺术、卓越的服务质量外,也彰显了华西麻醉人悬壶济世的大爱之心。

大医精诚有担当

朱涛告诉记者,华西麻醉教授刘进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连续10年提出议案,促成国家7部委发文,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国策,让全部医学专业毕业生接受规范化培训,按国家最低要求“填平补齐”。即本专业三级学科全部轮转,所有的技能不能缺项,每一项必须完成最低例数,没有科学研究的必需要求,并与学位、职称等脱钩。远期可使全体医师能够终身规范化行医,人民群众常见病和多发病能获得规范化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为培养优秀临床大师和医师背景的科学家及教育家奠定基础。使各级医院的医生水平相差无几,不漏诊、不误诊,真正实现“小病不出县”。这一措施是革命性的,解决了医疗的核心问题,为分级诊疗造福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也是华西麻醉最引以自豪的社会效益之一。

作为全球最大的麻醉医师培训基地,华西麻醉还利用自身的临床教学和管理优势,大力培养麻醉专业住院医师、专科医师、研究生、进修医生。据统计,全国35岁以下的中青年麻醉医师中,每20人中就有1人曾经在华西麻醉接受超过1年的培训,为缓解麻醉人才的紧缺现状贡献了华西力量。不仅如此,他们连续10年举办国家级教育项目“华西麻醉学术周”,对全国的麻醉医师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连续7年举办“科主任培训班”,为全国麻醉科培养组织管理人才,全国超过25%的基层麻醉科管理人员曾在华西医院接受管理培训,真正做到了“华西麻醉遍天下”。能进华西麻醉,几乎是每一个年轻麻醉医师的追求与梦想。

医者仁心,大医精诚。

在重大事件及灾难面前,华西麻醉总是挺身而出,危难时刻显身手,为国家紧急医疗事件提供支援,积极参与抗震救灾、抗疫急救、公众科普等工作。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芦山地震抗震救灾中,该中心派出多位专家骨干参与现场救援。2008年汶川地震中,中心组织安排全体人员分批次,加班加点,连续两个多月每天24小时连续不间断保证地震伤员手术,圆满完成地震伤员的救治任务。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一方面中心多位员工第一时间驰援武汉,并派出专家驰援埃塞俄比亚;另一方面,中心共计14名住院医师、15名麻醉护士前往ICU支持临床工作,保证本院ICU的正常运转,支持本院ICU第一时间驰援武汉。组织开展了“挽救生命,热血战疫”的无偿献血活动,共计60余人次,献血总量超过两万毫升。2020年2月13日组织全体党员缴纳特殊党费,支援前线抗疫。

前不久,在动车上一位旅客突发鼻出血,流血不止。该中心教授张伟义依靠麻醉医生的职业素养,利用列车上简陋的医疗设备,迅速判断出导致鼻出血的病因——高血压危象,并与同车的54名华西医院医生参与救治。另一次,麻醉护士白雪娇在成都国际马拉松比赛结束后,成功紧急救治了一名在摆渡车上心脏骤停的中年男选手……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不仅彰显了华西麻醉人员救死扶伤的医德,也体现了麻醉专业在危重急救方面的实力。

进军质量更高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已经站在世界麻醉领域质量高峰的华西麻醉人,却并未满足,而是加快了前进的步伐,确定了更高的质量战略目标和规划。

最近,通过战略分析,他们确定了该中心“十四五”发展战略和战略目标。其长期战略为“引领战略”,即持续推进创新化技术、舒适化服务、精细化管理、标准化建设,深化实施行业对标和卓越贯标,引领全球麻醉手术行业更加高质量发展。

追求卓越,医无止境。在攀登质量更高峰的征途中,华西麻醉人必将继往开来,不断获得更大成功! 

《中国质量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