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的主要强国评析(1)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每个世纪的世界强国 人类历史上的主要强国评析(1)

人类历史上的主要强国评析(1)

2024-07-12 15: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人类历史上,共出现过多少强国和超级强国,这些强国在地域上如何分布,它们又是怎样影响了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进程?对此做一个简要的全局性描述是很有意义的。本文从世界历史的时空大局观出发,列出4700年来每个时期综合国力最强的主要强国的排名,并进行简评,以此来厘清人类历史上强国的盛衰和更替的线索。

首先明确一下,这里比较的是“相对于同时代的综合国力的领先幅度”,综合国力包括人口、资源、疆域、经济总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各方面的成就的总和,不单单指某一个方面。由于涉及到不同时代的国家的比较,因此不能用上述这些指标来直接比较,而要用上述这些指标占同时代世界的份额来进行比较,比较用的是综合国力的相对量,而不是绝对量。

第40名:周王国 

周王朝近乎完美地取代了商王朝,使公元前11世纪成为中国历史上巨星云集的世纪。商朝末代国王商纣王被后世丑化为荒淫无道到极点的君主,但他实际上是一个出色的军事首领,经过数次远征,解除了东夷的威胁,俘获的奴隶达十几万之多。但他忽略了西边同样在崛起中的周国。周国很早就进入了农耕时代,在文明发展程度上并不落后于商王国,到了周文王姬昌时代,积极招贤纳士,采用武力征伐和招抚相结合的手段,控制了商王国西边的大部分诸侯,达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程度,但表面上仍然臣服于商王。周武王姬发(公元前1055-1043年在位)继位之后,看准时机,汇集八百诸侯,率领近5万军队攻打商王国,经牧野一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建立了周王朝。周武王死后,他的弟弟周公姬旦继续统一大业,征服了商王国和东夷部落的残余力量。周公还建立了分封制度,将宗室和功臣派到各战略要地建立诸侯国,并营建了新都城洛阳,后在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姬诵成年之时,把大权归还,周公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圣人之一。在周成王姬诵和他的儿子周康王姬钊在位时期,周王朝处于蒸蒸日上的势头之中,被誉为“成康之治”(公元前1042-996年)。公元前1000年前后,周及其诸侯国控制下的土地面积约为200万平方公里,人口大约为500万。

公元前10世纪的周王朝,继“成康之治”之后,进入了“昭穆武功”的时代,以周王国为宗主的邦联式诸侯国联盟,由于周王国的强盛带来的向心力,使这个邦联体系秩序良好。周穆王姬满(公元前976-922年在位)利用前几代人积累下来的雄厚家底,通过一系列远征,使周王朝的版图空前扩张。他的父亲周昭王致力于征服南方蛮族,屡次南征,最后死于长江上。周穆王继位之后,继续巩固了东南方面的疆域,平定了徐国与淮夷之乱,版图南端已达到九江,但他扩张的重点则在西方。周穆王西征,留下了很多离奇浪漫的神话传说,包括到达西王母之域等,至于他实际上达到的最远之地,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到达昆仑山,一说是到达里海、黑海之间的旷原。他还颁行了《甫刑》,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刑法典。周穆王和他的时代,是周王朝的鼎盛时代,这个时期的周王国加上各诸侯国的版图面积约为25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600万。

从公元前13世纪的殷墟时代开始,随着青铜器的广泛应用,甲骨文的发展成熟,大型宫殿建筑的兴建,以及大型手工业作坊的出现,殷商文明已经跻身于同时代世界先进文明之列。但商王国的综合国力,尚难以跟如日中天的新王国时代的埃及帝国抗衡,并且赫梯、迈锡尼、埃兰王国、亚述以及巴比伦第四王朝,在商王国后期都一度兴盛,综合国力与商王国相近或稍为超过。

真正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政权是西周。

西周前期(公元前1046-950年),从成康之治到周穆王的全盛时期,一直处于蒸蒸日上的势头之中,周王朝有效地对各诸侯国行使宗主权,并加强了对东南和西方边缘地带的控制力。

这个时期,适逢“海上民族”腓力斯丁人的活动进入高峰期,彻底打破了东地中海沿岸的旧秩序,毁掉了诸多古文明,使该地区进入了长达两三百年的“黑暗时代”。

埃及结束了新王国时期的最后辉煌,继起的第21王朝仅能控制北部和中部的部分地区,不足半壁江山。迈锡尼文明也进入黑暗时代,赫梯也只剩下一些残余力量建立的小城邦,亚述在阿拉米人打击下一蹶不振。

这个时期,比较活跃的是叙利亚、巴勒斯坦、腓尼基的一些城邦国家,包括犹太人和腓力斯丁人建立的小国,但这些国家规模太小,综合国力终究有限。

西周前期,人口(包括有效控制的各诸侯国)达到约500万,同时期埃及第21王朝控制下的人口约150万,巴比伦第四王朝约100万,亚述则不足100万。

西周中期(公元前950-858年),这个阶段西周在国力达到鼎盛之后开始走下坡路,西北的犬戎等少数民族对宗周的威胁越来越大,周懿王之后,战略重心由扩张转为防御,但仍然维持这对250万平方公里上百诸侯国的有效控制。

在这个时期,埃及第22王朝在舍尚克一世时期(公元前945-924年,相当于周穆王后期)曾短暂统一埃及并进军西亚沿地中海地区,国力与西周并驾齐驱,但此后不久又重归分裂和遭受外部威胁的状况。

以色列-犹太王国在所罗门时期(公元前960-931年)也达到全盛,是当时的第三强国。此外,腓尼基城邦中的推罗、西顿进入黄金时期,但规模太小,综合国力难以到达领头羊的位置。

这个时期西周有效控制地区的人口约600万,埃及第22王朝在其短暂的鼎盛时期曾达到约350万,以色列-犹太王国大致为50万。

公元前9世纪之后,新亚述帝国强势崛起,进入新一轮大规模扩张的时代,也坐上了这个时代世界强国的头把交椅,周王朝退居第二位。

第39名:笈多帝国

4世纪初,曾经辉煌的贵霜王国已经四分五裂,北印度再度处在政治上的自由竞争阶段。恒河流域比哈尔地区的一个小国乘势兴起,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统一了北印度,这个国家由笈多家族统治,历史上将其称为笈多帝国。 笈多帝国的创业者旃陀罗·笈多一世(320-335年在位)将统治区域从摩揭陀向西拓展至恒河中游一带,定都华氏城,采用“万王之王”之号。其子沙摩陀罗·笈多(即海护王,335-380年在位)时期,继续进行大规模军事扩张,征服了印度中北部大部分地区。到4世纪中期,笈多帝国已经奠定了在印度北方的支配地位。 

沙摩陀罗·笈多(即海护王,335—380年在位)时期,大规模向外扩张,他累计战胜了35个国家,在征服恒河上游及印度河流域东部之后,又挥师南下,征服了奥里萨和德干东部,势力一度扩张到帕拉瓦王国的都城,德干高原诸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小国纷纷向他称臣纳贡。海护王还向海上发展势力,远至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和爪哇等地,都有他的使臣的足迹,4世纪也成为印度文明挺进东南亚的一个关键期。海护王被誉为印度历史上的拿破仑。海护王之子超日王时期(380-413年在位),是笈多帝国的全盛时期。超日王的主要战绩来自于与印度西北的塞种小王国的战争,380-409年经历了一系列大战,最后击溃了塞种人,兼并了印度西部。他还通过联姻手段,继续巩固了对南印度德干地区各小王国的控制。笈多帝国全盛时的版图面积略逊于孔雀帝国,在南部和西北部没有达到孔雀王朝那么远的地方,但也是印度历史上第二个接近统一的帝国。超日王统治末期,笈多帝国的版图面积达到约23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约2800万。 笈多帝国统治的中心地区是孟加拉、比哈尔一带,实行中央集权制,其他地区由总督或地方王公治理,维持半独立的状态,婆罗门高级僧侣在各级行政机构中占有一定地位。笈多帝国时代是婆罗门教复兴并走向繁荣的时代,复兴后的婆罗门教又称印度教。 

笈多帝国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到超日王时代基本统一北印度,成为继孔雀帝国之后第二个统一北印度的帝国。笈多帝国在罗马帝国分裂之后一度成为世界头号人口大国。

超日王时期(380-413年在位),笈多帝国处于全盛,统一了印度除克什米尔及半岛南端一些小王国外的其他地区。但该帝国的强盛期只持续了不到百年,就开始走下坡路,其过于松散的王公邦联体制不利于抵抗持续不断的强敌入侵,应该是主要原因。超日王之子鸠摩罗笈多一世(415-455年在位)在位期间,尚能保持对北印度大部分地区的控制,经济也继续发展,但国内已现分裂之象,那马达河流域的普士亚密多罗人发动叛乱,历经艰难才将其镇压下去。此后,嚈哒人的入侵沉重地打击了笈多帝国。

第38名:莫卧儿帝国 

就像历史上许多以阿富汗为基地征服印度的政权一样,16世纪的莫卧儿帝国再次复制了这一模式,而它比印度历史上大多数国家更加成功,以疆域辽阔和国力强盛而言,只有孔雀帝国能够与之相比。莫卧儿帝国留下的制度遗产和文化遗产,对今日之印度仍有很大的影响。这个帝国的创立者巴布尔可谓根正苗红,他是帖木儿的直系后代,母系则出自成吉思汗。他于1494年继承了中亚一块小领地,后来又占领了阿富汗的喀布尔等地,并以此为基地,开始了征服印度的历程。这个时代的印度,德里苏丹国的霸权已经崩溃,各土邦王公争战不休,正好给外来征服者打开了机会之窗。 巴布尔经过三次关键性战役奠定了在印度的霸业。1526年,巴布尔侵略军与德里苏丹国末代苏丹易卜拉欣的大军在帕尼帕特决战,巴布尔以少胜多,入主德里,宣布为印度斯坦皇帝,建立莫卧儿帝国,结束了德里苏丹国在印度320年的统治。1527年,巴布尔与拉其普特王公联盟在坎奴村决战,再次大获全胜,成为这个地区的统治者。1529年,巴布尔东征消灭了比哈尔和孟加拉的阿富汗叛军。至此,莫卧儿帝国已包括了北印度大部分地区。巴布尔之子胡马雍(1530-1556年在位)曾一度被比哈尔的统治者打败,流亡波斯,后在波斯萨非王朝的支持下重新入主德里。 

大名鼎鼎的阿克巴大帝在位时期(1556-1605年在位),继承了父祖两代征服印度的霸业,从1560年到1576年,统一了北印度各地,包括马尔瓦、拉吉普特、古吉拉特、孟加拉等;1576年到1595年,矛头指向西北,夺取了他祖先兴起之地阿富汗,还吞并了脱离印度多年的信德和克什米尔;从1591年开始,发动了征服印度半岛南端的战争,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百年之后。1600年前后,莫卧儿帝国的疆域面积已达到约284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约8800万。 莫卧儿帝国的几代创业者同波斯萨非王朝关系密切,这也使其在政治和文化上受波斯影响甚深。阿克巴大帝加强中央集权,并神化君主,使莫卧儿皇帝的个人权威要超过以往的印度君主。当然,在边远地区仍然存在许多保持相当程度自治的地方王公。阿克巴还使盛行于中东的军事采邑制在印度扎下根来。最能体现阿克巴一代雄主的眼界和胸襟的,是他的宗教宽容,他终其一生都是一个穆斯林,但在他的朝廷中印度教、基督教、耆那教、拜火教与伊斯兰教的人才济济一堂。宗教宽容使这个印度教徒占多数,而穆斯林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宗教内耗减少到最低程度。 

莫卧儿帝国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统一了北印度并开始向南印度进军,阿克巴大帝成为印度伊斯兰教国家的集大成者。

阿克巴大帝给他的后人留下了一个强大的帝国。17世纪前期,在贾汉吉(1605-1627年在位)和沙加汗(1627-1658年在位)两任皇帝统治期间,莫卧儿帝国延续了繁荣的景象,保持了对外扩张的雄心壮志。德干地区的阿马德纳加和俾查浦尔先后归并于莫卧儿帝国,使帝国的领土向南又前进了一大步。但在莫卧儿家族祖先兴起之地阿富汗的争夺中,与波斯萨非王朝进行了多次战争,最终功败垂成。贾汉吉和沙加汗继续实行阿克巴大帝的宗教和民族宽容政策。但阿克巴大帝的宽容出于其宗教政治理想,而他的两位继任者则更多地出于对异教徒反抗力量的顾虑,实际上,歧视的倾向已经出现,只是尚未大张旗鼓。 这一时期,莫卧儿帝国是与明帝国并驾齐驱的两个人口过亿的超级大国,并且在明末清初之际一度跃居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泰姬陵、红堡、朱木那寺都是这个繁荣时代的见证。 

1658年,奥朗则布夺取了莫卧儿帝国皇位,作为一个狂热的穆斯林和不知疲倦的好战分子,奥朗则布(1658-1707年在位)将莫卧儿帝国的领土面积扩至历史峰值,但帝国由盛转衰也从他开始。1700年前后,奥朗则布已将领土扩至接近印度半岛最南端,面积达到约37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约1.45亿,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24%。但奥朗则布的大军遭到南印度最后一个强敌马拉塔国家异乎寻常的顽强抵抗,战争持续了40多年,耗尽了莫卧儿帝国的积蓄。而奥朗则布全面推行歧视乃至迫害异教徒的政策,则将人口占少数的穆斯林推到了大部分人口的对立面,分裂了国家。奥朗则布死后不久,各地土邦纷纷独立。16-17世纪,葡、荷、英、法等欧洲国家已在印度沿海地区侵占了一些据点,莫卧尔帝国衰落之后,以英国人为首的欧洲殖民者便向印度内陆地区长驱直入了。 就疆域的辽阔,统一时间的持久而言,在印度历史上只有孔雀帝国能与莫卧儿帝国相提并论。但莫卧儿帝国仍未能超出印度历代统一政权的境界,统治范围只局限于南亚次大陆,而短暂的统一最终也难敌根深蒂固的分裂割据传统。

第37名:法国波旁王朝

法国利用英法百年战争胜利之后王室威望的高涨,顺势而下整合了剩余的几个独立公国,基本完成国家统一。古代法国人口长期占欧洲的六分之一左右,加上中央集权的逐渐强化,使此后法国的国力在大部分时点都稳居欧洲前三。

新教的加尔文教派(也称胡格诺教)从1540年代开始在法国传播,并在南方取得了优势地位,法国从贵族到平民被天主教和新教撕裂成两个互相敌视的阵营。1562年由顽固天主教分子挑起了胡格诺宗教战争,这场残酷的战争持续了30多年(1562-1594年),其中以1572年天主教徒对新教徒发动的圣巴托洛缪大屠杀为高峰。历经波折之后,新教领袖、纳瓦拉国王亨利四世取得了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于1589年入主巴黎,建立了波旁王朝。考虑到法国天主教徒占多数的现实,1593年亨利四世宣布改宗天主教,后颁布了《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国教,但同时给予新教徒充分的信仰自由,促成了新旧教之间的和解。亨利四世任用苏利整顿财政,成效显著,法国经济开始复苏。 

为波旁王朝盛世打下基石的也是亨利四世(1589-1610年在位),他结束了胡格诺战争,重新统一了法国,同时颁布了“南特敕令”,倡导宗教宽容。他整顿财政,重视发展农业,提出让法国农民“每个星期天锅里有一只鸡”。黎塞留和马萨林两任首席大臣掌权时期(1624-1661年),致力于加强王权和争霸欧洲两大事业,成果颇丰,特别是德意志三十年战争时期,法国在战事的关键阶段参战(1635-1648年),摘取了胜利果实,不但得到了阿尔萨斯等地,而且打击了争霸对手西班牙,还令潜在的争霸对手德意志深陷于分裂混战的泥潭,无法构成对法国的威胁。

“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国际格局的一次大洗牌,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从此退出了欧洲主要强国的行列,而法国则确立了在欧洲大陆的头号强国地位,相应的,作为欧洲大陆势力平衡的守护者,英国也开始把法国作为主要打击对象,英法竞争在此后两百年成为欧洲政治的主旋律。

17世纪的法国,既有名君(亨利四世、路易十三、路易十四),又有名相(苏利、黎塞留、马萨林、柯尔伯),又有名将(杜伦尼、孔代亲王),还有名家(高乃依、莫里哀、拉辛、拉封丹等)。特别是路易十四时代,确立了在欧洲大陆上的霸主地位,国内也是一片繁荣盛世的景象,“法兰西模式”一时成为各国学习的榜样。 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时期是波旁王朝统治的巅峰,他被称为“太阳王”,提出“朕即国家”,建立了没有首相和三级会议的统治,连最高法院也被迫屈从于王权之下。从1665年至1713年,法国先后参加了对西班牙的“王后遗产战争”,对荷兰的战争,对奥地利皇帝为首的奥格斯堡同盟的战争,以及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虽然拓地不多,但成功地使路易十四的孙子继承了西班牙王位,并打击了如日中天的荷兰,使荷兰人被迫过多专注于欧洲大陆上的争斗,逐渐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这一时期,法国的海外殖民地也不断扩大,在北美建立了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两块殖民地,在印度、西非沿海、南美圭亚那也建立了殖民据点。 17世纪,英法两国形成截然相反的发展模式。法国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而英国则是王权衰弱,形成分权制衡的立宪君主制。从短期看,法国模式更能起到强国的效果,在欧洲大陆掀起了一股加强君主专制的潮流。

“太阳王”路易十四是西欧君主中最接近东方专制君主的一个,王权达到法国历史上的巅峰。然而,路易十四所处的环境,仍然是信奉“势力均衡”的欧洲,这也注定了路易十四在扩张的过程中,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面对众多对手组成的敌对阵营,最终法国在领土方面收获无几。比较大的成果是让路易十四的孙子继承了西班牙王位,然而这只是波旁家族的胜利,对法国而言则收益有限。

路易十四之后法国政治上的失败与经济上的繁荣和文化思想的绚丽多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路易十五(1715-1774年在位)统治了法国近60年,而他的名言“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反映了法国整个上层贵族社会的心态,奢侈糜烂的生活看来是那么令人沉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年)时期,法国、西班牙等国对英国、荷兰、奥地利、葡萄牙等国作战,最后虽然使波旁王朝得到了西班牙的王位,但也付出了代价,出让了欧洲和北美洲的一些领地。此后法国又卷入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年)和七年战争(1756-1763年)之中,这两场战争成为英、法、普、奥、俄等欧洲主要国家比拼综合实力的舞台,结果法国保住了在欧洲大陆的大国地位,达到了使德意志诸侯维持均势的目的,但在海外却损失惨重,苦心经营多年的加拿大和印度沿海殖民地均落入英国人之手,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显然是得不偿失。这个时代,法国启蒙运动已经揭开了序幕,其高峰期一直延续到法国大革命。

第36名:塞尔柱帝国 

中西亚地区在阿拉伯帝国瓦解之后的混乱格局中,迎来了一个新的主导者。塞尔柱人是游牧突厥人的一支,在图格鲁勒时期开始崛起。图格鲁勒首先夺取了伽色尼王国的木鹿和内沙布尔,后在丹丹坎决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夺取了伽色尼王国在伊朗和中亚的全部属地,把伽色尼人的势力排挤到阿富汗以南,开始向西亚西部进军。法蒂玛王朝维持了其在北非、西亚和地中海的强大影响力,但在穆斯坦绥尔时期国势衰落,叙利亚领土也被塞尔柱人夺取。

图格鲁勒在位时期(1037-1063年),夺取了伽色尼王国在伊朗和中亚的全部属地,1054年又征服阿塞拜疆,塞尔柱人确立了向西亚挺进的目标。 此时,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在波斯什叶派的白益家族控制下已有百余年了。为摆脱白益家族的统治,哈里发戛伊姆邀请塞尔柱人到来。图格鲁勒乘机在1055年领兵入主巴格达,驱逐了白益家族,控制了哈里发,被赐予“素丹”(意为“权威”)的称号。塞尔柱人成为阿拔斯王朝的实际统治者,而哈里发仅剩下宗教领袖的职能。  图格鲁勒的后继者艾尔斯兰(1063-1072年在位)及其子马立克沙(1072-1092年在位)时期,继续将塞尔柱人的征服事业发扬光大,他们的主要猎物是老朽的拜占庭帝国。1064-1070年,塞尔柱人先后夺取了亚美尼亚、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地。1071年曼齐克特战役重创拜占庭军队,俘虏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四世,占领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小亚细亚由此开始了突厥化的历史。11世纪末,塞尔柱帝国如日中天,领土东至中亚,西至小亚细亚,版图面积约为42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670万,成为伊斯兰世界的领导者。但好景不长,1092年之后,王室持续内讧,各地军阀割据称雄,帝国遂走上瓦解衰落之路。 

塞尔柱帝国在中亚草原崛起之后横扫整个中西亚,仅仅用了不到半个世纪,根本原因在于中西亚在阿拔斯王朝衰落瓦解之后变成一盘散沙,客观上需要有一个强势的角色来重新整合各方势力,而塞尔柱人暂时适应了这个需求。

塞尔柱帝国的人口与北宋差距甚大,但它当时已成为中西亚穆斯林世界的领导者,而北宋则需要与辽夏等国共享东亚的领导权。加上塞尔柱帝国在军事上所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使该国能够在鼎盛时期国力超过北宋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第35名:北宋帝国 

在中原地区,960年宋太祖赵匡胤篡夺了后周政权,建立宋帝国,重建了统治秩序。此后,先后灭亡了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等地方割据政权。宋太宗时期,又灭亡了吴越和北汉,979年基本统一了传统汉人地区,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宋太祖(960-976年在位)生于乱世,深知武将专权的危害,他先是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手段和平地解除了各主要功臣的兵权,然后又通过军事改革,将兵权分散,造成“兵无常将,将无常师”的状况,又将天下重兵集中到首都附近布防。这些举措消除了将领发动兵变或割据地方的隐患,但同时也导致军队战斗效率受到削弱。宋太祖还采用了“四权分立”制,使中书省和枢密院分掌文武权柄,三司掌财政,御史台和谏院掌监察和舆论,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宋太宗(976-997年在位)时期,两次发动对辽北伐,企图夺取燕云十六州,但都遭到惨败,此后北宋在与北方政权的对抗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 

北宋的经济贸易十分繁荣,1023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由官方发行的纸币—交子,就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宋代统治者一直遵守“不杀大臣及上书言事者”的祖训,政治氛围相对自由开明,文人地位相对较高。11世纪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个高峰,群星璀璨,成果累累。 但军事上北宋与周边少数民族国家交锋的成绩则不甚理想。在北方,契丹人建立的辽国疆域辽阔,人口则不到北宋的十分之一,但北宋在军事上与辽国的长期对峙中显得十分被动,1004年曾被辽国大军长驱直入到心脏地带,其后也必须长期用纳贡为手段来维护北方的安定。在西北,西夏国于1038年立国之后也给予北宋以沉重的打击,不但使北宋丧失了西北大片领土,而且最后也不得不用钱物来换取和平。经济和文化高度繁荣,但军事相对较弱,是北宋的特点。 

11世纪后半期,宋帝国延续了经济文化上的高度繁荣,首都开封人口突破100万。宋词进入黄金时代,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作品交相辉映;散文也佳作频出,“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属于这个时代;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也编撰完成;哲学方面则有以“二程”为代表的理学先驱。在科技方面,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等成就在宋代开始得到应用和推广。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实行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内容包括农田、水利、赋役、军事等方面,以求抑制兼并、增加财政收入,但最后在保守派的强烈反击下无果而终,反而使宋帝国陷入了长期的党争之中。根据历史人口学家的估计,11世纪末北宋的人口达到8500万,创下世界历史上的新纪录,人口和经济总量均接近世界的30%,但其领土只包括传统汉人聚居地区,1100年前后面积约为280万平方公里。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