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中的人才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历代世界强国 中国古代政治中的人才观

中国古代政治中的人才观

2023-12-13 13: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治国兴邦,人才是关键。在中国数千年历史的政治活动中,历朝历代的明君贤人都非常重视人才的价值,并通过尊重招纳人才、辨识发现人才、恰当任用人才的丰富实践,总结形成了系统的人才理论体系,对后世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一、得贤者昌的重才之见

荀子通过对历史现实中兴亡治乱的观察,在《君子》篇中提出:“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的尊贤主张,认为贤德之才是国家兴旺强盛的关键要素。周文王和周武王在姜太公协助下,推翻殷商建立了周王朝,突显了贤相在建国创业中的作用。管仲辅佐齐桓公在政治军事上实行一系列的改革,国家日益富强,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政治变革和国家治理中,都闪耀着贤能政治家的光芒。

二、求贤若渴的揽才之道

基于对贤能人才重要性的认识,有抱负、有头脑的君主都礼贤下士,广纳人才。《史记》记载,周公在伯禽封为鲁君的时候,告诫他要尊贤时讲到“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说自己常常因为急着去面见贤人,洗一次头中断三次,吃一顿饭停下三次,前去接待,唯恐与贤人失之交臂,唯恐慢待贤人而错过机会,可见求贤之心是多么急切。战国时尸佼认为求贤更应该做到“不避远近,不论贵贱,卑爵以下贤,轻身以先士。”

三、微察细观的辨才之法

在中国古代,对的辨识和考察人才的办法,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探索和实践,并形成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庄子》记载了孔子的九征识人法:“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古代政治家们抓住辨识人才的考察内容和形式两个重点:

(一)在内容上,突出对个人德行的重视。首先是仁,《文子》中提出“贵即观其所举,富即观其所施,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即观其所不为。”要求贤者在通达富贵的时候,应当为国家天下推举贤人,对穷困百姓施以援手;在地位卑微、穷困艰难之时,也要坚守气节,不失人格。第二是义,孔子九征中的“远使之而观其忠”,诸葛亮的“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是对忠义的考量,要求贤人志存高远、精忠为国,无论处境如何,都不改其志、不变其节。第三是礼,《六韬》提出“试之以色,以观其贞”,“醉之以酒,以观其态”,不论面对什么样的引诱迷惑,都要心存敬畏,坚持原则不越规矩。第四是智,孔子“烦使之而观其能”,诸葛亮“视其所患难,以知其勇”,强调对智谋、能力和勇气等方面的审察,处乱不惊、善做敢为。第五是信,《论语》中强调每日反思“与国人交而不信乎?”诚信是是协作和交往的基础,也是能够承担重要岗位职责必须具备的素质。

(二)在方法上,突出在现实表现中观察。对于辨识人才的方法途径,古圣先哲无一例外的将各项考察内容放到具体的实践当中去衡量。《史记》记载“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吕氏春秋》中的“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既强调选择适当的角度,对日常生活行为表现的静态观察,又主张设置特定的场合或分配给特定的任务,在工作实践中观察其表现。

四、才尽其用的任贤之术

在发现人才、先拔人才的同时,如何使用人才也是重要课题,古代的政治家们总结了两项原则,一是善用所长、避其所短,二是德职相配,赏罚得当。宴子在向齐景公进谏任人之道时说:“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强调让人才在擅长的领域发挥所长,人尽其用。《申鉴》中强调“赏以劝善,罚以惩恶。”指出赏罚要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