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变迁史溯源: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武汉城市演变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武汉的刺绣叫什么 武汉变迁史溯源: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武汉城市演变史

武汉变迁史溯源: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武汉城市演变史

2024-07-03 07: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屈家岭文化类型时期:放鹰台遗址

武汉史可上溯至距今8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据考古发掘和古籍记载,远在5000年前,已有先民在今武汉地区生息繁衍。东湖放鹰台遗址即属距今5000~6000年前的屈家岭文化类型。下图即为屈家岭文化类型时期出土文物和遗址。

2、石家河文化类型早期:迈入文明时代的张西湾中型城址聚落

据考古发现证明,距今6000—4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以“三苗”氏族为主体的“苗蛮集团”星布于滠水干支流域,历经大溪文化时期、屈家岭文化时期和石家河文化时期的更迭与积累,张西湾城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型城址聚落。

黄陂张西湾城址兴建于石家河文化早期,为武汉市迄今发现的最早城址。该文化已经有青铜铜块、玉器、祭祀遗迹、类似于文字的刻划符号和城址,表明它已经进入文明时代。

3、殷商时期:盘龙城遗址-华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汉之根

盘龙城遗址,面积约1.1平方公里,是公元前15世纪左右商代前期古城遗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都邑,也是迄今为止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唯一一座商代古城。

距今3800年的殷商盘龙城遗址文化,被论证为“华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汉之根”。盘龙城遗址作为长江文明的重要代表,是中华文明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不仅是一个地域性的政治与军事中心,而且是南方与北方的一个经济和文化的交汇中心。这对于武汉三镇的孕育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盘龙城遗址位于长江北岸,距武汉市中心仅5公里。盘龙城遗址的发现,揭示了商文化在长江流域的传播与分布,为研究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其内城东西长1100米,南北宽1000米,内城总面积约75400平方米。内城平面形状略呈方形,城内发现有三处大型宫殿基址。

专家认为,盘龙城是商王朝南征的据点,是商王朝控制南方的战略资源的中转站,其城墙外陡内缓,易守难攻,军事目的较为明显,后来不断发展成为商王朝在南方的军事、政治中心。

4、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核心区域-黄陂桃花夫人庙

春秋战国时期,武汉地区成为楚国兴起的军事和经济中心,楚文化核心区。楚文王时著名的桃花夫人就葬在黄陂桃花庙。

桃花夫人又名息夫人原名陈妫,是春秋时期陈国国君的女儿。息夫人目如秋水,面若桃花;丽如芙蓉,雅若蕙兰。她使三个国家兵祸相接,其中两个国家分崩离析。尽管有人称她为“祸水”,后世却始终把她当作主宰桃花的神仙祭拜,故又称“桃花夫人”。

题黄陂夫人祠

刘商

苍山云雨逐明神,

唯有香名万岁春。

东风三月黄陂水,

只见桃花不见人。

5、秦汉时期:樊哙封地;武汉历史上第一座军事城堡却月城

西汉时期,武昌为樊哙封地,樊哙,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著名军事统帅,封舞阳侯,为 刘邦麾下最勇猛的战将。樊哙孙樊建将樊哙墓迁葬于江夏(今武昌)灵泉山下,从汉代起,樊、李、杜、张、沈、曾、董、邹八大家官府隐逸之士迁此隐居,形成灵泉古市。

樊哙画像

东汉末年,在今汉阳月湖附近筑却月城,是武汉历史上第一座军事城堡功能的城池,也是“导财运货,懋迁有无”(蔡邕《汉津赋》)的一大港市。

《汉津赋》

蔡邕

夫何大川之浩浩兮,洪流淼以玄清。配名位乎天汉兮,披厚土而载形。发源自乎冢兮,引漾沣而柬征。纳汤谷之所吐兮,兼汉沔之殊名。总畎浍之群液兮,演西土之阴精。过万山以左回兮,旋襄阳而南荥。切大别之柬山兮,与江湘乎通灵。嘉清源之体势兮,澹澶以安流。鳞甲育其万类兮,蛟螭集以嬉游。明珠胎于灵蚌兮,夜光潜乎玄洲。维神宝其充盈兮,岂鱼龟之足收。于是游目骋观,南援三洲,北集京都,上控陇坻,下接江湖。导财运货,懋迁有无。既乃风萧瑟,勃焉并兴。阳侯沛以奔鹜,洪涛涌以沸腾。愿乘流以上下穷沧浪乎三。觑朝宗之形兆,瞰洞庭之交会。

6、三国南北朝时期:孙权修筑夏口城和黄鹤楼;南朝陈萧庄登基首都

223年,孙权在黄鹄山(今蛇山)近江处修筑夏口城,在夏口城内黄鹄矶处修筑了望楼,取名黄鹤楼。西晋末到南北朝时期,大量人口南迁,使武汉地区的冶炼、制瓷、造船、纺织和贸易都有较大发展。

南朝陈朝558年,王琳在郢州城立萧庄为皇帝,武汉第一次成为首都。

黄陂置县于北周579年,有1400余年的建县史。黄陂人杰地灵,文化璀璨。“九佬十八匠”遍布五湖四海,素有“无陂不成镇”之说。

7、唐朝时期:双城格局;东南巨镇;港口功能;木兰文化

606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初步确立了双城格局,成为长江流域商业重镇和东南贡赋转运中心。自唐以来汉阳特别是鹦鹉洲一带是长江商船集散的中心,有“东南巨镇”之誉。

唐763年,特授侍御史穆甯为鄂州刺史兼鄂、岳、沔都团练使及淮西、鄂租庸盐铁沿江转运使,以总东南贡赋,此举拓展了武昌城的港口功能,促进造船业的发展。

唐825年,唐敬宗命宰相牛僧孺出任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领鄂、岳、蕲、安、申、光等6州。牛僧孺在鄂6年,整肃吏治,减轻民赋,颇有政声,为唐宋时期鄂州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黄陂区,起源于汉代,形成于隋唐的木兰文化,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8、宋朝时期:理学文化的萌芽地;全国水师基地

为纪念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出生地黄陂而修建于北宋末年的“双凤亭”,被喻为“二程”理学文化的萌芽地。

宋代,江夏的制瓷业发达,当代发掘宋代22座瓷窑群。

南宋1134年,岳飞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驻军鄂州(今武昌),使武昌成为全国水师基地。

9、元朝时期:武昌湖广行省的省治;徐寿辉陈友谅政权首都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武汉首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的治所。

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徐寿辉建立天完政权,迁都汉阳,年号太平。

徐寿辉像

1362年,陈友谅迁都武昌,次年,陈友谅战亡,陈理在武昌继位,陈友谅葬于蛇山之麓。

陈友谅像

10、明朝时期:楚王府宫殿建筑群;汉水改道;楚中第一繁盛处

明朝1370年,朱桢受封楚王。江夏侯周德兴在武昌高观山(今蛇山)南侧建楚王府,历时9年竣工,东西宽2里,南北长4里,占地8平方里,相当于当年的半个武昌城,是长江流域规模最为庞大的宫殿建筑群。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汉口从汉阳析出。

1506年,汉口被定为漕粮交兑口岸,后又诏准衡、永、荆、岳及长沙等地的漕粮全在汉口交兑,汉口由此而成为湖广漕粮储存、转运的中心。水运之便促使汉口商业及转口贸易日益繁盛,万历时汉口镇与景德镇、佛山镇、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当时汉口货物山积,居民填溢,商贾辐辏,成为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和中国内河最大港口。故有“货到汉口活”一说,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吴琪诗)状其景,享有“楚中第一繁盛处”美誉。

11、清朝时期:“茶叶港”和世界茶叶贸易之都;“东方芝加哥”

刘献廷《广阳杂记》中称“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清初至清中期,横跨亚欧大陆的“中俄茶叶之路” 出现,源头就在汉口,汉口茶叶出口额居全球第一,汉口被欧洲人誉为“茶叶港”和世界茶叶贸易之都。

1858年8月26日,中英《天津条约》签订,增辟汉口为通商口岸,1861年3月20日,勘定租界地458亩,次日签订租约,是为汉口开外国租界之始。

此后,先后开辟了德、俄、法、日五国租界,汉口开始了由传统商业市镇向近代都会的转型,以英国为首的各国外商经营长江航运和茶叶等农产品出口业务,汉口的对外贸易与上海并驾齐驱。

1889年8月8日,清廷调两广总督张之洞改任湖广总督,在其主政期间,大力推行洋务运动。

在汉阳,创建了以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为代表的我国最早的钢铁工业,刺激了武汉近代工业兴起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武昌,开近代教育先河,大力兴办自强学堂、两湖书院等新式学堂。

在汉口,将汉口的面积扩大了几十倍,使汉口真正变成了“大汉口”。在其督鄂的18年里,奠定了武汉门类齐全的近代工业体系,使武汉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经济地位成为中国内地的首要经济中心而名闻中外。

20世纪初叶的10年间,汉口成为中国第二大对外通商口岸,第二大金融中心和工商业都会,形成“驾乎津门,直逼沪上”之势。从此,“东方芝加哥”名扬四海。

12、民国时期:辛亥革命首义之城;国民政府“武汉”首都;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成立中华民国,武汉成为革命中心。

1927年1月1日,国民政府在汉口开始办公,外交、财政、交通、司法4部开始行使职权,将武昌、汉口和汉阳三镇合组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作为首都,2月21日,武汉国民政府正式开始运作。

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汪精卫像

8月7日,“八七会议”在汉口召开。9月,中共中央长江局正式设立。

13、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5月17日,武汉三镇全部解放。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成立,次日中国共产党武汉市委员会正式成立。合武昌市、汉口市和汉阳县为武汉市,由中央直辖,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设立的首个直辖市。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