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正确方法大全,还不快用起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正确的艾灸方法图片 艾灸的正确方法大全,还不快用起来

艾灸的正确方法大全,还不快用起来

#艾灸的正确方法大全,还不快用起来|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 闻。好的艾绒味道温和、清香,含有杂质较多的艾绒闻起来比较刺鼻,燃烧的烟味也比较呛。

3. 触。用于艾灸的艾绒,摸起来手感应十分细腻。柔软。

如果对艾烟过敏,可选用电子灸产品。电子灸利用电阻盘产生热量,也可以温通经络,其特点是方便,无烟,但渗透性不如传统艾灸。

中医认为,艾灸适宜“虚证”和“寒证”,如虚弱怕冷,手凉腹泻,关节冷痛,风寒感冒等。

针对不同年龄、人群、症状,艾灸的“养生穴”也不相同。

1,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肚脐中下3寸处)。关元穴被称为“中医养生第一穴”,是身体元气进出的“门”。身体虚弱,体质偏寒的人,手脚冰凉,腹痛的女性,均可艾灸关元穴调养。

2, 中脘穴(位于肚脐到胸骨下缘连线的中点)。如果觉得经常胃里凉,想喝热水,或者吃完冷饮胃不舒服,可用艾条灸中脘穴。

3, 命门穴(位于后正中线上,在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命门穴具有补肾壮阳的作用。经常艾灸命门穴,可以帮助调理腰痛、肾脏疾病。

4, 足三里(腿弯曲时,膝关节外侧有一块突出的骨头(外膝眼),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处)。足三里是常用的“强壮穴”,中医素有“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的说法。经常艾灸足三里,有助于调理脾胃,改善免疫力。

5, 涌泉穴(位于左右足底前部凹陷处,在第2、3趾缝纹前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涌泉”是肾经的第一穴位。艾灸涌泉穴可养心安神,改善神经衰弱,增强防病能力。

艾灸时,主要有3种常见手法:

一, 温和灸。持艾条距离皮肤3~4公分,穴位感到温热即可。适合慢性疾病和慢性劳损患者。

二, 回旋灸。在温和灸的基础上,持艾灸条在穴位周围轻度横向回旋,减少皮肤局部灼热感。

三, 雀啄灸。持艾条一上一下,一近一远刺激穴位,适合热症及需要驱病邪的患者。

除了直接在穴位施灸,艾灸配合盐、姜、蒜及药物,可以针对性地加强疗效。

隔盐灸适用于多种腹泻;隔姜灸可缓解呕吐、腹痛、痛经等;隔蒜灸可治疗皮肤病症等;隔药物灸需要由专科医师操作。

艾灸是一种温热治疗方法,适当的手法和方式可使功效加倍。中医提醒,艾灸时有3个注意事项。

1, 艾灸要适度。将艾条点燃,距离皮肤2~3厘米,以局部温热、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施灸时集中精力,随时可调节距离防止烫伤,不宜温度过高或时间太长。

2, 艾灸时注意保暖。艾灸时避开受风,尽量不开风扇或空调。艾灸部位应注意保暖,防止身体受寒。

艾灸后毛孔打开,容易受凉,建议休息2小时以上再用温热水洗澡,同时适当补充水分。

3, 晚9点后不要艾灸。上午阳气发生,是一天中最佳艾灸时间。晚上9~11点为亥时,也称“人定”,提醒人们夜已深了,应停止活动安心睡眠,最好不要施灸。

妊娠期妇女不宜大量艾灸。艾灸时要避开腹部及腰骶部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损的人,肿瘤、结核患者,不能艾灸;空腹、过饱、疲劳、醉酒、运动出汗的人,不适合马上艾灸;面部、大血管及心脏附近禁止艾灸。

艾灸时,如果突然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心慌出汗,面色苍白等“晕灸”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施灸。如果容易上火,应减少艾灸的频率。出现过敏或严重上火反应,需及时就医。

艾灸燃烧产生烟尘过多时,会对呼吸系统产生刺激,应注意通风排烟。艾条富含植物纤维,不容易熄火,使用后最好放进空心容器里隔绝空气灭火。

特别提醒:艾灸并非人人适用,最好先咨询医生辨识体质,在专业指导下选择适合的方式。

来源 || 退休生活指南

组版 || 刘伟华

本文审核 || 雷蕾

投稿邮箱 || [email protected]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