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国家歌剧院: 歌剧Snegourotchka (雪姑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歌剧属于什么类型音乐 巴黎国家歌剧院: 歌剧Snegourotchka (雪姑娘)

巴黎国家歌剧院: 歌剧Snegourotchka (雪姑娘)

2024-07-16 18: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17年4月15日)

«雪姑娘»的俄语原名为Snegourotchka,而女主人公的名字为"雪花"。

这个故事最初收录于A.N.Afanassiev搜集的三册装俄罗斯童话全集。在这个最原始的版本中,女主只是一个生于森林和白雪中的女孩。没有任何血脉传承关系。然而随后时间推移,故事变异许多。她变成了冰之父(也就是俄罗斯传说中的圣诞老人的角色)和春之母孕育的女儿。这也是AlexandreOstrovski(本部歌剧的编剧)所采用的版本。

此外,本来在原版中像其他神灵一样是永生的雪花,在O的版本中转变必须要承受因爱而伤心致死的悲剧命运。事实上,斯拉夫文化中甚至根本都不存在献祭少女来企盼春天的传说。O是借鉴了其它文化中的这方面元素来完成自己的故事的。拿活人献祭其实不符合欧洲文明传统。在众多文化分支中,神灵从来都不真的需要信徒献祭活人的。即便他有时看上去的确是这样要求的(就像«圣经»中亚伯拉罕被要求献出自己的儿子),但实际上神只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让人真正了解自身的情感和对信仰的真实态度。

O比托尔斯泰年长五岁,被称作俄罗斯的莫里哀。根据他为«雪姑娘»的构思,雪花存在于曾生活在现今罗马尼亚一带名为Berendei的游牧民族祭祀太阳神的传说之中。

祭祀春天的太阳神是这部歌剧的故事线索。就像歌剧最后一幕以后的合唱场景,吊起一个燃烧的马车车轮(忘了拍照),象征着太阳。而在O的脑海中它的真正寓意是: 爱和存在不能兼顾。女主的歌词中多次提到:"我爱着,我消失了"。作者在雪姑娘和爱之间找到了一种类比的可能: 因为作为雪姑娘的女主本身就象征着万物焕然一新的希望,但同时,这个希望的兑现则意味着她要以牺牲自己作代价。对于O来说,爱也即是如此: 它为人们带来希望,但全身心的投入换来的却是丧失自我。

O原本就十分擅长在文学作品中引入俄罗斯民歌。1873年他在莫斯科Bolchoï大剧院首演的戏剧版的«雪姑娘»便是他融合戏剧和音乐的一次尝试。当时为这部戏谱曲的是柴可夫斯基。如今我们看到的这部歌剧版的«雪姑娘»诞生于1882年,作曲家则变为Rimski-Korsakov。歌剧算上序幕共五幕,时长260分钟。

作曲家Stravinsky是R-K的学生。这个雪姑娘的故事也为S后来创作著名的«春之祭»打开了思路。后者也是S构思出来的为了春天的到来祭祀女孩的"伪"俄罗斯童话。这个后生代作品是一部芭蕾舞剧,比«雪姑娘»更大胆地运用原始主义表达元素,所以在巴黎歌剧院首演时遭到仍然沉浸在古典芭蕾中的观众的抵制......(It's another history...)熟悉现代芭蕾的人想必都已经看过数遍了~

如今在巴黎歌剧院上演的版本,歌词和音乐都沿用当年的原著,但舞美,灯光,尤其是舞台设计则都移植和采用了现代元素和技术。每个场景都制作地十分逼真,工艺精细,以自第四幕起出现的可移动的森林尤为突出(见之前的小视频)。在那个选段中,女主因爱而痛苦,向她的母亲春之母求助。两人在森林中依偎着漫步,母亲尽其所能为女儿解开心结......

歌剧中的确融入许多俄罗斯民间音乐元素,民歌似的合唱贯穿于每一幕,配合剧情中游牧民族的原始祭祀仪式(其实本段落里许多载歌载舞的演员是一丝不挂的...)。服装设计虽然仍然以俄罗斯民族服饰为主,但也有相当多的人物都是现代派的着装。场景也进行了现代化的改编: 尤其是序幕中的小朋友扮演的学舞蹈的孩子,在原著中应该是森林中的各种小鸟。后来第一和第二幕中的营地,也从原著的帐篷变为了房车。不过这一切都未影响整部作品的原汁原味,实为现代改编版的佳作。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