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欧莱雅集团在华研发“心脏”,我们听到了什么?丨研发未来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欧莱雅生产基地有哪些在中国 走进欧莱雅集团在华研发“心脏”,我们听到了什么?丨研发未来③

走进欧莱雅集团在华研发“心脏”,我们听到了什么?丨研发未来③

2024-07-12 05: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除了玻色因原料的理化性质和产品中玻色因添加浓度,配方技术对皮肤吸收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单一成分的“对决”其实很难真正“挑战”欧莱雅在玻色因领域的地位。

因此,无论外部市场变化如何,欧莱雅从未停止在玻色因上的科研深化和创新升级,不断精进配方技术,提升玻色因的皮肤吸收率。

1999年至2000年间,欧莱雅总共合成了200多种木糖衍生物,最后选出了抗衰王牌分子——玻色因。此后历经长期的应用研究,直到2006年才正式上市了第一款含玻色因原料的产品。

在20多年的研究历程中,欧莱雅对玻色因的研发不断精进,并因此帮助集团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此期间,欧莱雅共计发表12篇玻色因相关的科学文献,并在全球范围内申请了70多项相关专利。

伴随着抗衰老细分市场的升温,欧莱雅也在过去几年间实现了对玻色因成分的全方位跨越,马斯明从以下3个层面对玻色因的研发成果进行了总结: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场围绕“玻色因”的科研比拼中,欧莱雅集团全球多极化研发布局的优势也得以进一步显现。中国研发通过和全球研发团队的联动,巴黎欧莱雅全新一代玻色因产品“20霜”迅速成为了中国玻色因市场的排头兵。

欧莱雅中国研发和创新中心护肤品开发实验室产品科学沟通经理张志明介绍巴黎欧莱雅20霜

欧莱雅中国研发和创新中心护肤品开发实验室产品科学沟通经理张志明介绍,20霜中除了添加了20%高浓度玻色因PRO,其所使用的全新专为玻色因PRO打造的配方技术——“双渗透微泵技术”就是中国研发团队的成果,使用了这项配方技术的高浓度玻色因面霜可实现的玻色因皮肤吸收率比未使用该配方技术的面霜高20.9倍。

为了确保添加高浓度玻色因原料后的配方稳定性、功效性,并打造全新的肤感体验,即便是对玻色因有着多年深入研究的欧莱雅研发团队,也是历经了700多次的配方试验,才得以打造出如今的“双渗透微泵技术”。

事实上,每款成分都有其生命周期,欧莱雅的做法是,用研发增加成分“生命”的厚度,并延展“生命”的长度,在此基础上获得最大化收益,在玻色因身上,这种行为逻辑十分清晰。

研发上的前瞻性和创新性让最终交付给消费者的产品从功效到肤感都更有底气处于市场的先进地位。所以即便众多企业逐鹿玻色因,但在消费者心中,欧莱雅集团旗下品牌所推出的玻色因类产品依旧是心头好。

在欧莱雅和玻色因这件事上,我们已经能清晰地看到:所谓品牌,本就是这样一种刻在消费者潜意识里的优先选择,而一款成分是否能够成为企业的核心,不在于有多新,有多少炒作的噱头,而在于企业将它做得有多强、多深。

好创新需要以消费者为中心

科学发烧之下,设备、功能齐全的研发中心成为了“科研企业”们的标配,研发投入的数字和增长率成为企业实力的最好注脚。专利数量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家企业科研能力的最好证明。

与此同时,另一种“扭曲”也顺理成章地出现了,盲目的研发基建和自嗨的专利让研发开始离消费者越来越远。

然而,研发的起点和落点始终是消费者,远离消费者的研发基建无异于空中楼阁,远离消费者的技术也属于自嗨。欧莱雅集团这样的巨头,秘密之一是研发创新始终以消费者为中心。

欧莱雅于1997年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但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总部成立了中国研究中心,专门开展对中国市场的研究。

在欧莱雅集团刚刚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不久,时任欧莱雅亚洲总裁、现任欧莱雅集团董事长的安巩就曾断言,“无论对全球经济还是欧莱雅集团而言,中国都将成为世界第一”。扎根中国并本土化,是欧莱雅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就已定下的基调。

20年前的中国市场里还是玉兰油、大宝等品牌的主场,而大部分企业的研发认知还停留在生产阶段,生产技术负责人就是研发负责人,基础研究、研发体系等概念还很遥远。

彼时的欧莱雅正逐渐在中国站稳脚跟,并开始向大众市场探索。战略层面的本土化加上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加速发展,欧莱雅明显感知到,需要一座更贴近中国市场的“技术前哨”。

据马斯明回忆,欧莱雅在中国的研发和创新早在2003年就开始了。那时通过与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华医学会合作研发,并于2005年正式启动了实体的欧莱雅中国研发和创新中心:

人民网在2004年的一篇报道指出,欧莱雅进行过长达6年、非常细致的针对中国女性皮肤的研究[1]。这种系统性研究的思维,从入局起就开始践行。

事实上,这类“贴地式”的基础研究并不像应用技术那样能够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可却是整个研发链路里最重要的基石。一些企业选择性忽略这类基础研究,往往最终产出的技术“根基不稳”。

贴近消费者的方式远不止于基础研究,消费者洞察也是重要一环。欧莱雅中国研发和创新中心是欧莱雅集团全球6大研发中枢之一,其一方面要洞察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产品创新,与此同时通过多极化的研发网络在全球研发中融入了中国智慧,实现“中国创新,世界灵感”的使命。

马斯明在《FBeauty未来迹》专访中表示,“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如何更贴近深入了解消费者。”在马斯明的眼中,中国的消费者可以称得上是“全球最考究的消费者”。

基于深刻的消费者基础研究和市场洞察,如今欧莱雅中国的研发不仅做到了“在中国,为中国”,甚至要从中国反哺到全球,这是一种巨大的转变。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卡诗的元气姜系列,欧莱雅在中国市场洞察到了防脱发领域的巨大需求从而开发了元气姜系列,结果大获成功。

马斯明甚至认为“作为一款成功热销的防脱发产品,它是针对中国消费者需求而开发的产品,不仅在中国备受欢迎,也进一步推广至全球市场。”这类中国创新走向世界的创新案例还有很多,例如基于中国强劲的面膜研发实力开发的理肤泉B5面膜等。

随着欧莱雅中国研发能力的增长,中国市场不仅开始成为全球创新的“策源地”,一些全球层面的创新技术也开始选择将中国市场作为首发。兰蔻菁纯「光导」淡纹精华等前沿性的产品,源源不断进入中国。

事实上,欧莱雅中国研发和创新中心在建立之初践行的就是“全球本土化”策略。在这里,“中国化”正在成为“世界化”的重要驱动力。

深入的消费者洞察、基础研究,用庞大的科研投入实现研发全球本土化,是欧莱雅历经百年养成的科研习惯,市场的积极表现也在验证这种坚守的价值。

2018年,在中国市场的引擎驱动下,亚太地区销售额突破70亿欧元大关,中国市场当年也跻身兰蔻、赫莲娜的全球第一大市场。从2020到2021年,欧莱雅中国连续两年销售额增长超20%,2022年销售额同比增长更是高于市场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如此基数在近年来大环境之下,持续保持增长难能可贵。

强如欧莱雅,也将消费者洞察视为首要课题,时刻保持对消费者需求的敏感,在整体战略上动态无限贴合中国市场。近年来,各大美妆巨头都纷纷在中国市场加大了科研布局,兴建“全球第二大”研发和创新中心,背后无不是吹响本土化的号角。

欧莱雅中国研发和创新中心

“人才争夺”最重要的是落地生根

行业的研发热,也点燃了科研“人才热”。在大多数追求研发的企业里,来自欧莱雅等大厂的CTO/CSO已经成为标配。

但在这轮“人才热”里,空降的高端科研人才“水土不服”也是常态:企业本意通过高端科研人才引才打造完整的研发体系,激活整个科研团队产出更多、更好的成果。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容易出现宣传价值大于研发价值本身的现象。

《FBeauty未来迹》观察到,许多企业都拥有前沿的研究设备,硬件实力并不输一流企业,看起来已经栽好了“梧桐树”。

“创新至关重要。没有冒险和行动,创新就无从谈起。将个人放在首位。”在欧莱雅官网页面上有这样一段关于企业文化的陈述。在欧莱雅,早已形成了一种容许风险存在的企业文化,并让员工拥有“试错的权力”。

这一点,《FBeauty未来迹》从访谈的欧莱雅中国研发人员口中得以验证。

“一旦有个新的想法,找到3、5个志同道合的同事就可以碰撞出一个项目推进,欧莱雅非常支持这种主观能动的创新,”欧莱雅中国研发和创新中心数字智能美妆部副经理陆淳瑶表示,欧莱雅非常鼓励员工用自己的方式实现创意。

曾在数家国际企业有过任职经验的陆淳瑶认为,很少有一个公司会给到这样的土壤,鼓励每个研发人员自主实践自己的点子。显然,这种开放式研发工作氛围,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员工们的积极主动性,也让整个研发有了“自下而上”的驱动力,更“接地气”。

欧莱雅中国研发人员

“在中国,我看到了科技人才的迭代进化,这种迭代每一年都在发生,欧莱雅找到了中国美妆科学技术领域最冒尖、最有天赋的一群人。”在马斯明眼中,他们是真正的科学家,也是欧莱雅引以为傲的冠军团队。

“我们的团队,比任何设备、战略都重要,是我们最强大的资产。”目前,400多名出众的美妆科研人才聚集在欧莱雅中国研发和创新中心,其中70%的科研人才拥有硕士或者博士学位。欧莱雅也十分重视他们的成长。

马斯明向《FBeauty未来迹》透露,欧莱雅内部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在研发领域,优异的人才会被派往各地进行学习交流。得益于北亚中日韩“美妆黄金三角洲”的布局,越来越多的中国研发人才会前往日本、韩国乃至世界各国开展短期交流学习,一些人甚至会长期外派至法国或美国,而这只是整个研发人才和团队发展的一部分举措。

一片能让科研人员自主发挥、自由成长、自信试错的土壤,必然也是一片让技术和创新自由生长的土壤。

在绝大多数人眼中,个性化护肤虽然是未来的趋势之一,但由于政策开放需要时间,大多数企业在这一领域普遍认为遥不可及,或只是浅尝辄止。

欧莱雅选择瞄准对的方向不懈努力。在融合了集团在美妆科技和创新方面的长期投入之后,早在2018年,欧莱雅集团旗下修丽可品牌就在进博会率先推出了CUSTOM D.O.S.E.个性化护肤服务,为消费者提供针对皮肤状态定制的精华液,又一次走在行业前列,并在五年后真正迎来了成果的落地开花。

欧莱雅中国研发和创新中心数字智能美妆部副经理陆淳瑶介绍修丽可CUSTOM D.O.S.E. 个性化服务

当机会来敲门,欧莱雅毫无疑问率先成为“幸运儿”。今年4月26日,浦东现场个性化服务化妆品生产许可证试点放开时,修丽可在中国内地市场首家“持证上岗”,能在门店中提供化妆品个性化服务。可以预见,伴随着未来市场进一步开放,欧莱雅集团旗下品牌将会拿出更多科研积累,推出更多的创新产品和服务,继续引航市场风潮。

《创新者的路径》一书作者Stephen Wunker曾说,“仅有1/100的新产品能够通过销售收入抵消研发费用。”欧莱雅集团敢于在修丽可CUSTOM D.O.S.E.个性化护肤服务这样的项目上长线“试错”,一定程度上来自于欧莱雅在研发端的巨大且持续的投入。

这种“豪掷”并不仅仅意味着更多的研发人员、更多项目,更重要的是,给到前沿创新足够大的探索勇气和试错空间。

“我们包容失败,不惧高风险。”在今年以来的公开采访中,欧莱雅集团首席执行官叶鸿慕将欧莱雅比作化妆品行业的“独角兽霸王龙”,寓意欧莱雅既需要拥有霸王龙领导者的气魄与力量,也需要有独角兽初创者的灵活与创造力。如此看来,这个比喻用在欧莱雅研发同样适用。

在更深、更广的生态圈中 汲取营养

科技不只是内部生长,向外整合科研资源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毕竟,当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研发竞赛,也不再是单一对决,而是“研发与创新生态圈”的较量。搭建“开放式创新平台”整合社会性资源,已经是企业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也让研发界的“生态热”愈演愈烈。

许多企业都在探索生态体系构建的正确路径,但所有的路径都有一个共同的起点——端正视角。

“作为欧莱雅北亚及中国研发和创新中心的负责人,我对中国目前和未来的科技生态圈充满信心,希望将自有的研发和外部生态圈伙伴进行开放合作,利用我们各自的专长,为双方共同打造一个更好的、机会无限的世界。”在马斯明眼中,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好市场,更是一片科技生态的富矿。

来自《自然》官网的数据显示,从2021年到2022年,中国在自然科学(包括物理科学、化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生物科学)中调整后的份额飙升了21%以上,首次超过美国。

截图自Nature官网

在这样一个生态里,涉及生物科技、化学、皮肤科技和医疗技术等领域的变革性发展正在发生,中国市场正在掀起一股全面的创新热潮。

在这股浪潮中,欧莱雅希望躬身入局,以极其开放和包容的姿态与新兴技术甚至初创公司们站在一起,在生态共建中获得更多养分。

马斯明介绍,在“开放共创”的研发战略下,欧莱雅集团正与外部的合作伙伴,包括科技生态圈、初创公司、学术机构以及中国供应商等一起携手创造面向未来的美妆行业。这是欧莱雅正在逐步沉淀的资产。

2017年,欧莱雅与苹果、谷歌等科技巨头一起进入位于巴黎的初创项目孵化基地Station F。基地相关人员曾对《FBeauty未来迹》表示“只要有一个不错的想法,就可以提案入驻Station F,在创业初期就得到欧莱雅的支持。”很早就有中国留学生团队在Station F进入欧莱雅的孵化体系。

2015年之后,欧莱雅中国以LP的身份活跃在VC圈,先后投资了凯辉基金和高榕资本,并通过两家GP间接参与了中国本土创业公司的投资。2018年12月,欧莱雅集团在全球成立了首个战略创新风险投资基金公司——BOLD(Business Opportunities for L’Oréal Development),开始下场做直投。2022年,欧莱雅正式宣布在中国设立首家投资公司——上海美次方投资有限公司。

以企业投资基金为触角,欧莱雅在中国的开放式创新生态打造势必加速。

目前,欧莱雅中国研发不仅会与大型供应商合作,探索活性成分和功能性原料,比如何首乌、虎杖苷、绿色“白藜芦醇”等对抗氧化、抗衰老、头皮健康有益处的活性成分。与此同时,欧莱雅也会选择牵手一些有特色的初创公司或者小型企业,基于合成生物技术开发绿色成分。

在众多开放式创新的项目中,欧莱雅中国BIG BANG美妆科技创造营可谓是一个标杆。已经连续举办了4届的BIG BANG,通过投资、资源共享等方式,孵化了一大批极具潜力的中国科技初创企业和创新项目,并以中国为圆心开始辐射北亚。事实上,今年欧莱雅还首次将 BIG BANG 拓展到了韩国和日本,正式启动了首个区域市场开放式创新项目——“BIG BANG欧莱雅北亚区美妆科技创造营”。

放眼未来,欧莱雅的前沿科学研究将在“再生学、暴露组学、皮肤微生态和绿色原料”等战略研究方向继续推进。

据马斯明介绍,暴露组学主要研究一些外部因素,例如污染、紫外线,以及内部因素例如压力、激素等对皮肤的影响。欧莱雅开展二维和三维的重建人体皮肤模型,这一“皮肤组织工程技术”让其得以深入了解和评估活性成分和配方的安全性和功效性。此外,作为可持续战略之一,欧莱雅在全球推进绿色原料的过程中,中国市场的突破也将成为重要一环。

“中国的生物技术、生物发酵、合成生物、农学等科技生态圈非常活跃,这对我们中国甚至集团的研发来说都是宝贵的潜在合作伙伴,我们愿意与生态圈合作共创,创造出更多突破性的创新成果。”马斯明在专访中数次向《FBeauty未来迹》强调了融合共创的重要性。

当研发成为撬动营销的杠杆,研发的红利催生了行业里的成分热、基建热、人才热、生态热,我们相信这是研发领域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让更多企业加快脚步完成研发领域的探索与迭代,让科研成为品牌建设的技术底座。

但我们也希望透过欧莱雅集团的案例,让业界建立一个共识:研发是一个需要长线投入的“军备战”,不是一阵风潮,乘风而起,随潮涨落,让研发的热度成为常态,并在热度中回归研发的常态。

对于业界同仁来说,我们也许无法做到欧莱雅的重仓投入,也许短期难以企及欧莱雅式的研发基本盘,但仍可以抱着“一切始于科学”的心态去种一棵树,把根系扎得更深,让主干长更粗壮,任枝叶自由生长,在不断探索和不惜试错中而日益繁茂。

这,不正是研发本应有的样子吗?

[1]人民网《市场报》 (2004年02月03日 第二十四版)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