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电子地图、土地利用、土壤类型与土壤侵蚀数据技术服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植被类型地图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电子地图、土地利用、土壤类型与土壤侵蚀数据技术服务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电子地图、土地利用、土壤类型与土壤侵蚀数据技术服务

2023-08-04 04: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背景介绍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物质保障,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PRED)”复合系统中,土地资源处于基础地位。随着现代社会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不断增大,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人类面临的土地利用问题较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以及土地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域内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提出改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对策和途径,既可以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强化区域土地系统功能,又强调人地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因此,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对促进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综合整治、保护土地、充分挖掘土地利用上的潜力以及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土壤质地类型不同表明各地土壤表层内具有不同的矿质颗粒大小分布特点,而不同的颗粒大小分布特点又具有不同的辐射传输、水分平衡、热量平衡等特点。因此,土壤质地类型资料可广泛应用于土壤资源评价、土壤肥力估计、大气热力学及动力学方程等。而区域土壤类型分布图是土壤水盐运移研究、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灌溉管理、土壤肥力评估等方面的基础资料,对于农业生产和土地资源利用管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称土壤侵蚀量。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侵蚀量称为土壤侵蚀速度(或土壤侵蚀速率);土壤侵蚀量中被输移出特定地段的泥沙量,称为土壤流失量。在特定时段内,通过小流域出口某一观测断面的泥沙总量,称为流域产沙量。广泛应用的“水土流失”一词是指在水力作用下,土壤表层及其母质被剥蚀、冲刷搬运而流失的过程。

电子地图技术是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数字制图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多项现代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电子地图是一种以可视化的数字地图为背景,用文本、照片、图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为表现手段的展示城市、企业、旅游景点等区域综合面貌的现代信息产品,它可存贮于计算机外存,以只读光盘、网络等形式传播,以桌面计算机或触摸屏计算机等形式提供大众使用。

数字电子地图的制作一般是通过遥感应用软件对航片、卫图等栅格影像数据进行矢量化,从中提取出相应地物的相对位置、形状、地理坐标等信息。

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应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要求,对珠三角地区2017电子地图、1:10万土壤类型和土壤侵蚀数据以及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生产的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30m栅格土地利用数据提供技术服务,以满足客户项目及科研工作的需要。

二.案例详情

服务单位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服务时间

2019.06

服务内容

珠三角地区2017电子地图、1:10万土壤类型和土壤侵蚀数据以及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生产的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30m栅格土地利用数据

土地利用数据

本次技术服务的核心土地利用数据是基于Landsat8-OLI遥感影像生产的粤港澳大湾区数据产品,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在内的6个一级类,包括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其他林地和高、中、低覆盖度草地等25个二级类型,具体土地利用分类内容及含义如附件中表1所示。土地利用数据本次技术服务主要流程如下:

1.数据获取与数据准备

本研究采用的遥感影像数据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均采用美国陆地卫星于2018年所拍摄的Landsat8-OLI30m遥感影像,云量均接近0%。本文的遥感影像成像时间不一致,根据瞬时状态下最大限度使图像上尽可能丰富地反映地表信息的原则,本次遥感调查主要选择5月下旬至6月中旬或8月下旬至9月中旬的图像,由于地物信息较清楚,由此带来的地物反射光谱差异显著,容易识别,影像解译比较容易。

2.数据预处理

在对影像数据进行分类解译之前,首先要对数据做预处理工作,主要步骤有:

(1)波段选择及融合

本文采用最佳指数法(Optimum Index Factor,简称)和特征值法相结合,共同确定了最佳波段组合,也就是Landsat8-OLI5、4、3波段,分别赋予红、绿、蓝色作为标准假彩色合成的RGB波段。这一假彩色影像最关键的是突出了植被特征,并且能提供丰富的信息,能充分显示各种地物特征的差别,便于分类,可以保证分类的准确性。

(2)图像几何校正与配准

本次技术服务采用的Landsat系列图像已经在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进行过辐射校正和几何粗校正,但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加的科学、可信,则必须的对影像进行几何精校正。几何精校正是利用地面控制点(Ground control Point,GPC)对由各种随机因素引起的遥感图像进行几何畸变的校正。本研究以研究区的地形图作为参考图像,必要时辅以实地考察的GPS点,采用多项式几何纠正计算模型,对遥感影像进行几何精校正。

(3)图像增强处理

传感器获取的遥感图像含有大量地物特征信息,在图像上这些特征信息以灰度形式表现出来,当地物特征间表现的灰度差很小时,目视判读就无法辨认,图像增强处理是的目的在于突出图像中有用的信息,扩大不同图像特征之间的差别,从而提高对图像的解译和分析能力。遥感数字图像增强处理一般可分为两大类:频域法和空间域法。本文主要采用空间域图像增强方法,其遵循视觉效果比较好、计算相对简单、合乎应用要求的原则。另外,在后面遥感图像分类的新波段变量构造部分还应用了NDVI指数以区分植被和非植被以提高分类精度。

(4)影像拼接与裁剪

本案例中的研究区域为粤港澳大湾区,则遥感影像数据需要覆盖整个研究区,因此需要进行影像拼接,进行拼接时首先要参照某一遥感影像,将其它遥感影像进行直方图匹配处理,使得所有用到的遥感影像具有基本一致的色调,然后再将要用到的影像进行无缝的拼接处理,之后经过裁剪得到覆盖整个研究区的遥感影像。

3.分类方法

本次服务是基于Landsat等遥感信息基础上,在多位专家的参与下,采用全数字人机交互作业方法,同时参照有关地理图件和统计资料,结合外业实地考察验证,对地物的几何形状,颜色特征、纹理特征和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在综合各位专家意见后,建立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在内业建立解译标志与实现数据获取的基础上,不断的对解译模板进行修改,直到修改的模板经过评价以后比较满意为止,以提高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精度。动态图斑数据主要采用“动态分割图斑法”。参照国内外现有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分类体系,结合本项目的开展的目的和要求以及遥感信息源的情况,制定了有6个一级分类,25个二级分类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体系。

在分类过程中,由于遥感图像自身的空间分辨率,同物异谱以及异物同谱现象广泛存在,所以错分和误分的情况很常见,因此对分类结果要做进一步的处理工作,也就是去除小图斑的工作,我们常称之为分类后处理。常用的分类后处理方法有:聚类统计(Clump)、过滤分析(Sieve)、去除分析(Eliminate)和分类重编码(Recode)等。

4.质量控制与检查

各工序过程质量按要求进行过程检查,需100%检查。

土地利用/覆盖数据抽样检查

对获取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产品进行空间抽样检查,验证土地利用/覆盖数据类型定性是否正确。验证的方式主要依靠高分影像(要考虑影像的时效性)与野外实地验证相结合的方式作业,未达到抽样精度90%的重新修正数据。

5.技术服务成果展示如下图1

 

图1.粤港澳大湾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土壤类型

1.土壤类型数据分类标准

该数据技术服务所使用的是2008年中国1:10万比例尺土壤类型数据,主要依据土壤发生学而进行的土壤分类。土壤发生学分类认为土壤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自然地理条件及其历史的发展紧密联系着。成土因素的发展和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土壤是随着成土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由于成土因素,特别是气候和植被,具有地理分布的规律性,因而土壤的分布也表现出地理分布的规律性。因此,以土壤形成和演化的地理环境作为土壤划分的主要依据,同时强调以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三者相结合来进行具体的土壤分类。该土壤类型数据属性内容包括有土纲、土类和亚类以及相应的编码和名称。土类编码及名称如表1所示。

表1中国土壤类型分类编码

编码

土类

编码

土类

编码

土类

01

南方水稻土

21

褐土

41

碱土

02

鲜血水稻土

22

灰褐土

42

磷质石灰土

03

北方水稻土

23

暗棕壤

43

石灰(岩)土

04

黄刚土

24

漂灰土

44

紫色土

05

黄堰土

25

灰黑土

45

龟裂土

06

黄垆土

26

黑土

46

风沙土

07

娄土

27

白浆土

47

山地草甸土

08

黑垆土

28

黑钙土

48

山地灌丛草原土

09

绵土

29

栗钙土

49

黑毡土

10

熟黑土

30

棕钙土

50

巴嘎土

11

潮土

31

灰钙土

51

草毡土

12

灌淤土

32

灰漠土

52

莎嘎土

13

绿洲土

33

灰棕漠土

53

高山漠土

14

砖红壤

34

棕漠土

54

寒漠土

15

赤红壤

35

暗色草甸土

71

冰川和雪被

16

红壤

36

灰色草甸土

72

盐壳

17

燥红土

37

沼泽土

90

湖泊

18

黄壤

38

滨海盐土

 

 

19

黄棕壤

39

盐土

 

 

20

棕壤

40

内陆盐土

 

 

2.提取方法

2008年全国1:10万土壤类型分布图的编制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由地图出版社出版,投影方式为Albers等积圆锥投影,图像精度在0.4~1.6 km之间。本次数据产品技术服务所使用的1:10万土壤类型数据是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专家团队的带领下,同时参照有关地理图件,对出版地图进行人工数字化所得到。利用珠三角地区范围裁剪即得到2008年珠三角土壤类型数据分布图。

3.技术服务成果展示如下图2

 

图2.珠三角土壤类型分布图

土壤侵蚀

1.土壤侵蚀快速调查作业流程

采用人机交互的目视判读分析方法,根据Landsat影像、土地利用、DEM模型或地形图,并参考其它相关资料及图件,直接分析土壤侵蚀类型、坡度、植被覆盖度、沟谷面积比例或沟谷密度等状况,并据此判定土壤侵蚀强度后,在ARCGIS软件上进行土壤侵蚀强度勾绘、制图。作业比例尺1∶10万。具体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2.建立土壤侵蚀分类系统,如表1所示

表1.土壤侵蚀分类系统

一级类型

强度等级

1水力侵蚀

11微度12轻度13中度14强度15极强度16剧烈

2风力侵蚀

21微度22轻度23中度24强度25极强度26剧烈

3冻融侵蚀

31微度32轻度33中度34强度

3.遥感信息源处理、资料制备与野外作业

1)遥感信息源及处理

主要采用夏半年的4、3、2(5、4、3)波段Landsat假彩色合成数字影像,这种影像对地表植被覆盖度和生长状况的反映十分清晰。一些影像反映模糊的地区,可采用其它波段和其它时相的Landsat影像数据。

图像处理的几何精校正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校正方程根据控制点选取情况采用2次到3次多项式进行。象元重采样采用最近邻点法或双线性插值法。校正后每个象元的分辨率为30米,其投影方式为等面积割圆锥投影。采用全国统一的中央经线和双标准纬线。中央经线为东经105°,双标准纬线为北纬25°和北纬47°,坐标原点为0。根据地物的影像特征,建立解译标志。如表2所示。

表2.遥感解译标志

一级类型

定性标志

二级类型

地貌形态、纹理特征、植被、土被及色调

水力侵蚀

树枝状或网状平面结构,纹理细,色调变化和阴影相结合,形成明显立体感

微度

可分辨一级沟道和10%的沟道面积,线形影纹不明显。植被呈深红色,并面积大于50%,连续分布。植被差的乳白色斑块可辨认。

轻度

可分辨一、二级沟道和10—20%的沟道面积,线形纹理不明显。植被呈深红色,并面积小于50%,连续分布,但可从其中辨认出植被差的乳白色斑。

中度

可分辨二级沟道和20—30%的沟道面积,有较强的线形影纹。植被呈浅红色,不连续分布。图斑内植被稀疏的覆沙和沙黄土呈乳白色或黄色斑快。

强度

可分辨三级沟道和30—40%的沟道面积,线形影纹明显。植被呈浅红色斑块,并面积小于30%。

极强度

可分辨三至四级沟道和40—50%的沟道面积,线形影纹十分明显。植被呈浅粉色小斑,块状分布,并面积小于20%。

剧烈

可分辨四级沟道和50%的沟道面积,线形纹理充满整个图斑。植被呈浅粉色,斑点状分布,并面积小于10%。

风力侵蚀

斑块、斑点或条带状结构,隐约可辨出一定的方向性

微度

河漫滩、古河道和甸子地呈带状或串珠状。深红色色斑、色带中很少白色斑点,深红色面积大于70%。

轻度

同I级地貌形态,但深红色斑或色带中有白色斑点。深红色面积50~70%。

中度

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呈条状或斑块状,红白色斑相间。植被呈红色,并占30~50%的面积,白色斑块占50~70%。

强度

半固定和半流动沙丘呈花斑状,以浅黄或黄白色为基底色,其中夹有少量红色斑点。

极强度

流动沙丘呈鳞片状,波纹清晰,整体显示为明亮的白色或浅黄色调,很少有红色斑点。

剧烈

大片流动沙丘,整体显示为明亮的白色或浅黄色调,没有红色斑点。

冻融侵蚀

色彩变化简单,红色大斑状与浅黄或暗色宽条带组合,呈现较粗大的树枝状结构。

微度

山脊影纹清晰,阴阳坡色差异较小,阴坡红色调偏暗。红色斑块较大,色调较均匀。

轻度

石海和岩峰多分布于山脊和陡坡,呈黑色、土黄色小斑点或斑块,色调不均匀,阴坡比一般阴影更暗。热融滑塌体影像上难以辨认。热融沉陷形成沟槽和坑塘,难以在影像上分辨,多沿小流域的采伐区道路分布。

中度

 

强度

2)土地利用图

采用2015年完成的全国1∶10万比例尺土地利用图。

3)地形图的制备

选择最新版本的1∶10万地形图,供解译判读及流域界线录入用,同时使用由地形图直接获取等高线和高程数据,并建立DEM模型,比例尺越大越好,但不能小于1:10万。及我国行政界线图,供修订行政界线时参考。

4)其他资料收集

收集对本区域土壤侵蚀遥感快速调查有重要参考意义的图件和文字资料。为了提高影像的信息可解译性,广泛收集整理现有的基础研究成果及各种比例尺的地质图、地貌图、植被图、土壤图、沙漠化图、土壤侵蚀图、土地利用图、流域界线图和中国水土流失区划图等专业性图件;站点的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包括水文站点的水文泥沙资料,实验站的土壤侵蚀观测资料,淤地坝的泥沙淤积资料;及其他有关研究报告。

5)野外作业

通过对本工作区域外业补充调查,建立土壤侵蚀类型和强度分级遥感解译标志,同时拍摄大量的野外实况照片,用于土壤侵蚀强度判读分析。

4.成果展示如图3所示

 

图3.珠三角土壤侵蚀分布图

电子地图数据

1、数据生产方案

电子地图的制作需要有相应位置的航片、卫图影像数据,根据航摄规范及相关比例尺选择,有以下对应关系表:

表不同比例尺电子地图数据与影像数据源对应关系

地图

数据源

成图比例尺

影像分辨率(m)

数据源选择

对应分辨率(m)

1:1000

优于0.1

无人机\航片

——

1:2000

0.1~0.4

Wordview-3

0.3

1:5000

0.4~0.8

QuickBird

0.6

1:10000

0.8~1.6

GF-2

0.8

在电子地图的制作中,通常需要用到的遥感应用软件有ENVI、Erdas等来进行影像融合、校正、镶嵌等工作;ArcMap、MapInfo等来进行地图矢量化工作。

1)影像数据处理

影像数据处理主要是对遥感影像进行正射校正、图像融合、投影转换、几何纠正等处理,最后裁剪成所需要的范围。

正射校正一般选取控制点,对影像同时进行倾斜改正和投影差改正。图像融合是将低空间分辨率的多光谱影像或高光谱数据与高空间分辨率的单波段影像重采样生成一副高分辨率多光谱影像遥感的图像处理技术。同时为确保各类空间数据在统一的定位基础框架,需要对遥感影像进行投影变换。遥感影像经过坐标系统转换和投影变换后,其空间位置精度往往降低,存在位置偏差。需要进行几何校正,来保证影像的空间位置的准确性。

2)地图矢量化

地图矢量化,就是把栅格数据转换成矢量数据的处理过程。经图像处理和曲线矢量化,生成可以为地理信息系统显示、修改、标注、漫游、计算、管理和打印的矢量地图数据文件。

①数字化地图

根据要求建立相应矢量图层,在新建的图层上参考栅格图层调用遥感软件提供的绘制点、线、折线、圆弧、多边形、矩形、文本、符号等工具进行描路径。

每个新图层都是我们绘制的多边形、折线、点等对象的集合,可以调用遥感软件提供的工具对各对象进行分割、合并、擦除、拖拉等修改操作。

②拓扑处理

对于修改好的矢量图层建立拓扑关系,检查数据有无拓扑错误,针对错误进行修改和检查。

③属性录入

针对不同的图层,添加相应的属性信息;针对独立的POI点,增加点图层,录入相关的属性信息。

属性信息的收集通常需要数据使用方完成,收集到的数据提供给数据生产方进行加工生产,录入到电子地图数据中。

④地图配色

根据不同的矢量图层,填充不同的颜色和纹理,以此来区分不同地物类型。普通电子地图的背景要素一般包括绿地、水系、居民地等,而道路、地名信息等是需要突出显示的要素。

在实际配色过程中,首先配置面要素的颜色,因为面要素所占面积大,面的颜色会决定地图的整体风格。

对于线划要素,重点是设置线的颜色和线型风格。比如不同等级的道路采用不同颜色、宽度的线型。

电子地图上的点要素非常多,且大多是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对于这些点要素一般采用形象化的符合生活习惯的符号表示(比如医院符号可采用红色的十字表示)。

2、数据成果展示如图4所示

 

图4.广州市电子地图样例

附件:

表1土地利用分类内容及含义

一级类型

二级类型

编号

名称

编号

名称

含义

1

耕地

-

-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耕地、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物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农果、农桑、农林用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

-

-

11

水田

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以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稻和旱地作物轮种的耕地。

-

-

12

旱地

指无灌溉水源及设施,靠天然将水生长作物的耕地;有水源和浇灌设施,在一般年景下能正常灌溉的旱作物耕地;以种菜为主的耕地;正常轮作的休闲地和轮歇地。

2

林地

-

-

指生长乔木、灌木、竹类以及沿海红树林地等林业用地。

-

-

21

有林地

指郁闭度>30%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包括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等成片林地。

-

-

22

灌木林

指郁闭度>40%、高度在2米以下的矮林地和灌丛林地。

-

-

23

疏林地

指林木郁闭度为10-30%的林地。

-

-

24

其它林地

指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及各类园地(果园、桑园、茶园、热作林园等)。

3

草地

-

-

指以生长草本植物为主,覆盖度在5%以上的各类草地,包括以牧为主的灌丛草地和郁闭度在

10%以下的疏林草地。

-

-

31

高覆盖度草地

指覆盖>50%的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割草地。此类草地一般水分条件较好,草被生长茂密。

-

-

32

中覆盖度草地

指覆盖度在>20-50%的天然草地和改良草地,此类草地一般水分不足,草被较稀疏。

-

-

33

低覆盖度草地

指覆盖度在5-20%的天然草地。此类草地水分缺乏,草被稀疏,牧业利用条件差。

4

水域

-

-

指天然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

-

-

41

河渠

指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的河流及主干常年水位以下的土地。人工渠包括堤岸。

-

-

42

湖泊

指天然形成的积水区常年水位以下的土地。

-

-

43

水库坑塘

指人工修建的蓄水区常年水位以下的土地。

-

-

44

永久性冰川雪地

指常年被冰川和积雪所覆盖的土地。

-

-

45

滩涂

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

-

-

46

滩地

指河、湖水域平水期水位与洪水期水位之间的土地。

5

城乡、工矿、居民用地

-

-

指城乡居民点及其以外的工矿、交通等用地。

-

-

51

城镇用地

指大、中、小城市及县镇以上建成区用地。

-

-

52

农村居民点

指独立于城镇以外的农村居民点。

-

-

53

其它建设用地

指厂矿、大型工业区、油田、盐场、采石场等用地以及交通道路、机场及特殊用地。

6

未利用土地

-

-

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包括难利用的土地。

-

-

61

沙地

指地表为沙覆盖,植被覆盖度在5%以下的土地,包括沙漠,不包括水系中的沙漠。

-

-

62

戈壁

指地表以碎砾石为主,植被覆盖度在5%以下的土地。

-

-

63

盐碱地

指地表盐碱聚集,植被稀少,只能生长强耐盐碱植物的土地。

-

-

64

沼泽地

指地势平坦低洼,排水不畅,长期潮湿,季节性积水或常年积水,表层生长湿生植物的土地。

-

-

65

裸土地

指地表土质覆盖,植被覆盖度在5%以下的土地。

-

-

66

裸岩石质地

指地表为岩石或石砾,其覆盖面积>5%的土地。

-

-

67

其它

指其它未利用土地,包括高寒荒漠,苔原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