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之计|棚改惠民生 城市换新颜,走出棚户区走向更好的生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棚户区改造分几个阶段 百年之计|棚改惠民生 城市换新颜,走出棚户区走向更好的生活

百年之计|棚改惠民生 城市换新颜,走出棚户区走向更好的生活

#百年之计|棚改惠民生 城市换新颜,走出棚户区走向更好的生活|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18年,西昌明确了未来“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到2026年,建成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到2036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美丽新西昌;到2050年,建成国际型休闲旅游康养目的地,达到世界知名城市发展水平。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砥砺前行的西昌,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目标。

西昌市是全国为数不多的9度设防城市,位于小江断裂带上,为频发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南支。《西昌市防震减灾研究报告》中指出,抗震能力弱的老旧民房,集中在以四牌楼为中心的老城区和河东街。这些房屋许多已有百年历史,还有不少是危房。城市中还有许多自建房屋,标准参差不齐。有的自建房屋虽然有构造柱和圈梁,但由于不是正规设计,抗震能力难以统一评定。在城中村和原来的郊区,还有大量的砖木或土木房屋,抗震能力差。目前,城市建成区划定的62个棚户区改造点普遍存在抗震能力差的问题。而且,建成区的房屋存在密度过大、空地过少、道路狭窄等问题,也是城市防灾的薄弱环节。

对照西昌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建设“山水宜居城”的目标,棚户区的居住环境离“宜居”二字,显然有较大差距。大部分棚户区住房质量低下,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匮乏,交通不便、通道狭窄、消防隐患大,无序停车、电线乱搭、污水乱排、垃圾乱丢等现象随处可见。

西昌市划定的棚户区改造点分布在建成区不同区域,大部分居民改造意愿都是迫切的,尤其是以州外贸公司家属区、魏家湾小区、河东村为代表,居民们无不盼着早日动工。

另外,棚户区改造不仅关系到百姓的居住环境,还关系到道路建设、土地资源整合等城市的长远发展。因此,加快棚户区改造势在必行。

02

结合实际多措并举推进棚改工作

根据“1566”发展方略,到2026年,西昌将建成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的大城市。

西昌市棚户区改造分为拆迁重建型和就地整治型。考虑到西昌城市9度设防的要求和大部分棚户区自建房屋抗震能力差、防灾漏洞多等实际情况,棚户区改造以拆迁重建为主。

在拆迁重建的过程中,西昌市结合不同区位、不同土地权属棚户区居民的现实生产、生活情况和发展要求,结合群众意愿,提供了货币化安置和实物安置两种选择。

同时,考虑到棚户区所在区位的重要程度、棚户区居民自身改造意愿、棚户区现状建设量的大小和改造难度不同,西昌市将65个棚户区改造点划分为近期启动、中期启动和远期启动,分步实施改造。

国土资源部2016年4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城镇化建设土地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原有国土土地使用权人可通过自主、联合、转让等多种方式对其使用的国有建设用地进行改造开发,鼓励低效用地成片改造开发,允许市场主体收购相邻多宗地块,申请集中开发、集约利用。”

为进一步落实该文件精神,结合本地棚户区改造现实,西昌市棚户区改造专项规划方案设计采用“捆绑改造、整体平衡”的方式,将区位相近、用地权属上相同的若干棚户区捆绑改造,并统一考虑拆迁安置和改造资金的平衡。在单个棚户区改造点上,以上位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结合现实情况和改造需求,将一些老工业区、居住环境较差的居住小区一并纳入到改造范围之内,做整体更新。

与此同时,按照“促进社会和谐、保障城市安全、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目标,结合老城区建设密度大、空地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低的现实情况,棚户区改造优先保障城市公共利益,利用棚改建绿地、完善路网、同步配套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人居环境水平。

03

棚改与新城建设同步推进

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西昌市委、市政府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高标准编制棚改规划。2016年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西昌市城市建成区棚户区改造专项规划》,分年度、分步骤完成全市中心城区65个点位的城市棚户区改造任务。

在资金上,除积极争取上级棚改专项资金、基础设施配套资金、棚改债券资金外,西昌市2015年至今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方式(PPP模式),实施棚改项目8个,引入社会资本约85亿元;2018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棚改项目12个,总投资118亿元。

西部新城,是西昌市重点打造开发的新区,自建设以来就受到市民极大的关注。和交通、商业等领域的建设一样,棚户区改造在这里同样如火如荼。

泸川天王山大道东地块棚户区改造安置点工程建设项目(现取名泸川苑),是凉山州第一批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PPP)模式实施的棚改项目,由社会投资人凉山州发展(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工程有限公司联合中标。

泸川苑项目是西昌市棚户区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昌新城区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工程的建设,将为回迁居民提供住房保障,也为西昌新城区的建设用地提供了保障,有利于促进城市交通布局的完善,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规划协调。

泸川苑项目位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西南外国语学校对面,为该片区域内学生的入学提供了便利与保障。同时,泸川苑项目的建设也健全了周边商业配套设施,对周边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解决就业方面,据了解,项目在建期间,提供了约2000个工作岗位给当地居民,为当地培养房建管理人员100余名,施工高峰期现场作业人员超400人/天,极大地解决了当地居民对就业岗位的需求,促进了社会发展。

棚改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城镇化进程,推进了西昌西部新城的建设步伐,增强了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序推进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棚改项目建成后,居民生活条件和城市形象会得到极大的改善,将最大限度惠及当地群众。

04

棚改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

近十年来,西昌推进城市建设的速度较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集中体现在航天大道沿线和邛海风景名胜区周边。近几年的环邛海湿地建设,更是成为西昌旅游的亮点。

西昌是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除了集中连片、地表有历史遗存、分布在顺城街以北的明清古城之外,在西昌老城区范围内,还零散分布着一些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河东村有着百年历史的土司衙门、民国初年始建的又一村大茶楼等。

通过棚户区改造,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发掘、整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对于西昌城市历史记忆的接续至关重要。但是,老城的改造工作因为资金成本和社会压力等多重因素,推进难度大,导致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欠缺妥善保护和利用,也导致老城区特别是棚户区的面貌与新区、与旅游区之间存在巨大反差,对西昌城市的整体形象造成影响,也制约了西昌未来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

面对重重困难,在棚改拆迁工作中,西昌市坚持按最好的拆迁安置政策、最高的拆迁补助标准、最优的地段对拆迁群众进行妥善安置。根据项目在城市规划区的不同位置,分别制定了“7+2”“6+1”“5+2”等不同的安置政策。

位于西昌市瑶山村二组海河一号东侧的瑶山棚改安置点建设项目,毗邻邛泸景 区,开建以来,备受老百姓的关注。

“我们家一共6口人,可以分到420平方米的安置房。我父母选择的是一套140平方米的房子,我和老公选择的是两套70平方米的房子。”瑶山村村民张燕告诉记者,自2013年搬迁以后,自己一家在市区租房暂住,政府还会给每位拆迁人员每月600元的过渡费。

与瑶山棚改安置点建设项目仅隔一条马路的海门渔村,早已完成改建多年,现集休闲、旅游、住宿、美食于一体,居民们越过越红火的日子,看得今后将入住瑶山棚改安置点的村民们心痒痒。

05

加快棚户区安置点回迁工作

棚改的根本,是优化城市布局,改善老百姓的居住生活环境。这一切的落脚点,在于老百姓的回迁。

近年来,西昌市加快棚户区安置点回迁工作,围绕群众反应强烈的棚改安置房回迁问题,积极排查梳理交付情况,分析项目推进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制定解决措施,大力推动遗留问题解决,加快推进棚户区居民回迁安置进度。

2020年截至目前,西昌市已完成10个项目、1.1万余套安置房回迁工作,共回迁1.6万余人。位于航天大道东延线的中交一公局西昌东延线棚改项目,目前已进入竣工验收阶段,预计本月底交付,近2万群众即将入住新居。2020年12月底,瑶山棚户区、长安三组棚户区(剩余房源)等项目也将完工交付,届时,还将有4千余人回迁。

随着棚改工作不断推进,西昌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绿地和避难场所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逐渐提档升级……这一系列变化为棚户区居民带来的,不仅是一套新房子,更是一个舒适、安全又方便的家。

视图丨仲夏风乍起 荇菜花摇曳邛池

期待你是下一个!

来源:凉山广播电视报 蒲建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