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创办华美银行,本来慈禧太后是同意的,为什么后来又变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棉袄裁剪与制作方法 李鸿章创办华美银行,本来慈禧太后是同意的,为什么后来又变卦?

李鸿章创办华美银行,本来慈禧太后是同意的,为什么后来又变卦?

#李鸿章创办华美银行,本来慈禧太后是同意的,为什么后来又变卦?|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此前提下,李鸿章给朝廷上了一道书:

“本大臣督办中国通商事务,于中国铁路、矿务、纺织、营造诸大端,皆当次第举办,而银尤为各事之枢纽。”

并附上了当时美国子爵米建威草拟的银行章程十二条,此时,朝廷还是支持李鸿章办银行的,并未直接驳斥。

二、

但李鸿章跟美国人合资办银行的事,本是在秘密进行的,但还是走漏了风声,使得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龢得知了。

在《走向共和》中,给翁同龢带消息的是张謇,给张謇带消息的是张謇的仆人,给张謇的仆人带消息的是李鸿章的仆人。

为什么是李鸿章的仆人呢?

还是他太嘚瑟了,当时子爵米建威跟李鸿章谈生意的时候,他进去给倒茶,出于大清朝特有的礼节,他是跪着献茶的。米建威来自美国,哪能随便下跪呢,当年外国使者马戛尔尼见乾隆帝都不下跪的。

面对他的质疑,盛宣怀急忙解释,这是中国特有的待客之道,或许是出于不好意思,也或许是美国人的习惯,米建威随手掏了一枚银币当作小费给了这个仆人。

面对仆人的受宠若惊,盛宣怀同样解释说,给小费是美国人的特色,也是他们特殊的礼仪。

子爵米建威这么客气,又懂得人情世故,李鸿章当然喜欢啦,于是创办银行的事在一片和谐气氛中,达成了协议。

李鸿章是高兴了,别忘了,前面刚被光绪帝训斥一番的翁同龢心里可就不爽了,可以说,他很受伤:

“但愿有人杀了我呀,名在利前,真是诛心之论哪。”

其实我们评价一个人究竟是好是坏,并非简单地从他是否清廉入手。翁同龢人品绝对是没问题的,也绝不会贪财,但有时候贪名比贪财还恐怖。

更重要的是,坐在什么位置上就得办什么事,个人是否清廉,并不能代表一定能给老百姓带来好处。

三、

由于美国人米建威随手给了李鸿章仆人一枚银币,导致该仆人特嘚瑟,在张謇的仆人面前炫耀。于是张謇又投资了2两银子,让嘚瑟的李鸿章仆人,偷录了一份合同出来。

实际上,翁同龢获知这个消息并非通过什么仆人,而是他的妻弟汤纪尚及他的亲家季邦桢带给他的。后来,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给翁同龢带来了华美银行的草拟章程,而且还评价了一番:

“合肥所定行章六、七、八三款最缪,大抵有铁路一语藏其中。”

其实这个曾纪泽根本就没看全整部章程,或许只看了一两条,就以偏概全做了以上评价。

实际上,章程是盛宣怀跟美国人拟定的,李鸿章查看后批准的,这二十二条,处处都是以北洋为核心的,比如这句:

“所有华美各员董悉听北洋商宪节制。”

其实就是华美银行的所有人、钱、物最后拍板权,均在北洋大臣手中!

按理说,这是没问题的,但翁同龢不干啊,也不是他不干,是他被张謇怂恿的不干。甚至有一种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扼腕精神,终于,翁同龢还是决定苟利国家生死以,他去找了庆郡王:

“卧榻之处岂容他人酣睡?”

庆郡王奕劻正好被英国公使烦的不得了,毕竟跟美国人办银行这件事已经传开了,这么大一块蛋糕,别人当然眼红了。更重要的时,这时候的美国,可不是现在的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并不比英法德高。

所以,英国公使是有点被鄙视的感觉,你们竟然跟美国人办银行,竟然不找我们?你们跟他办银行之时,便是跟我们大英帝国决裂之日!

四、

庆郡王奕劻也拿不定主意,只能又汇报慈禧太后,并阐述了自己的意见:

“我大清和外国情况迥异,开办银行,诚如翁同龢所言,利归外洋,害遗中国。”

这句话,确实是翁同龢说的,但翁同龢毕竟是顽固派,虽然是清流,但对现代的科学一概不知,更不懂什么铁路、电报、银行等新兴产业,他自己都说:

“俗事绿绿无为如旧,职事钩稽非习所近,惟画诺而已。”

但其实当时反对李鸿章跟美国人办银行的并非一个翁同龢,朝中还有很多大臣,而且当时的醇亲王奕譞是活着的,奕譞跟慈禧太后是这么讲的:

“大清与西国情形迥异,开办银行,流弊兹多,请加阻止。”

所以,表面上看奕譞跟李鸿章是穿一条裤子的,实际上并不是,他的首要目的,还是维护满清的统治。

他们一起找慈禧太后,太后所想跟我们平常人不一样,她首先考虑的是这背后是否有人指使的。

很好理解,类似的情节在《雍正王朝》中也有阐述,比如孙嘉诚突然蹦出来要弹劾年羹尧,雍正帝第一印象就是,是不是老八胤禩他们指使的?

而且,李鸿章也预料到了有人会捣乱,干脆先上了一份折子,陈述合办银行的好处。

五、

合资办银行,一方面会有外资进来,这样修铁路,办水师,也就有了银子保障。另一方面,户部再卡自己银子,也有了其他办法,总比向洋人借款要好,毕竟利息能省不少。

现在合资办银行也很多,只是换了了名称罢了,比如建设银行,外国资本占了多少比例,这不用多说了吧?

既然是好事,翁同龢为什么要反对呢?

除去翁同龢跟李鸿章的私人恩怨,只要他想得到的,我就不给,他不想要的,我硬塞,还有以下几条原因:

一是,李鸿章已经坐镇北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如果再办了银行,那么就等于撇开了户部,直接掌握了整个北洋。

很容易理解,如果你公司的一个部门,部门经理不仅掌握任免权,还掌握财政权,那么公司还管得了他吗?

又得提《雍正王朝》里面的例子了,当年年羹尧班师回朝,雍正帝就请求了他三件事,其中就包括财权。若不是朝廷牢牢控制住了年羹尧的钱粮供应,还真拿不掉他的,他也就真正成了西北王!

这个问题,慈禧太后也不会不思考,虽然嘴上不讲,但内心必然得防备。

二是,跟美国人合办银行,必然会触动到其他国家的利益,尤其是英法德,他们也是清朝惹不起的。

虽然慈禧太后嘴上讲着关他们什么事,但内心肯定也是在犹豫的。

三是,李莲英的助攻,慈禧太后疑惑,美国人为什么要跟李鸿章办银行呢,到底是敬他还是怕他呢?

六、

李莲英可逮到机会了,此时不上眼药水,更待何时:

“洋人是有求于李鸿章。”

不管是敬重李鸿章,还是害怕李鸿章,都表明李鸿章跟他们不是一路人。但如果是有求于李鸿章,那么就说明,李鸿章跟洋人搞到一块去了,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别忘了,前面小德张跟盛宣怀聊天的时候问过,为什么北洋水师把钱存在洋人的银行呢,盛宣怀说的是安全啊,不能随便查账,小德张当时就懵了:

“洋人的银行不允许官府去搜查,调查,查账?这岂不是抗旨?”

最后,李鸿章如果真的办成了银行,以后翁同龢这个户部尚书还怎么当啊,还怎么卡他的“脖子”?

事实上,李鸿章跟美国人合办银行,确实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拉上洋人其实就是为了节制国内官僚的无度开支和随意挪用专款。

这种思想绝对是先进的,是有利于大清的,但最终他的计划破产了。

当慈禧太后思前想后,觉得还是不能让李鸿章跟外国人合办银行,于是问他,自己办行不行啊?

当然不行啊,那岂不是又一个户部,能起到什么作用?

就这样,慈禧太后连发三道命令,让李鸿章停止办银行:

“与美商订约股开银行,流弊甚多,断不可行,现在交章弹劾,即行罢议一切。”

而李鸿章,也只能感慨一声:

“天下事无一不误于互相牵掣,遂致一事无成,良用喟叹。”

试想一下,如果1887年,与美国合办的华美银行建成,当时预计有三万万美元资金注入。这些钱,完全可以拿出一些购买更强大的军舰,或许,甲午中日战争就是另一种结局了。

我叫杨角风,我们讲的并非《走向共和》,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第27期到此结束,下期更精彩,喜欢就请关注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