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赏析《呐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梵高作品呐喊 油画赏析《呐喊》!

油画赏析《呐喊》!

2022-03-27 01: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油画作品欣赏,以《呐喊》为经典,《呐喊》是挪威画家蒙克于1893年创作的一幅表现主义绘画。1895年的《呐喊》在拍卖会上以高达1.199亿美元的价格卖出,创造了拍卖价格的最高纪录。下面是蒙克自己曾叙述的这幅画的由来: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像血一样。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尖叫声。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像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

该画作的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在当时蒙克的眼中,奥斯陆峡湾充满着发抖的、血红的幻觉,让人感到恐惧,甚至有些恶心。在《呐喊》画作中,蒙克所用的颜色虽然与自然颜色的真实性是一致的,表现方式上却极度夸张,展现出了他自己的感受,画作里的线条扭曲,与桥的粗壮挺直形成鲜明对比,蒙克将画面中沉闷、焦虑并且孤独的情感,表现到了一种极致。《呐喊》是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作品。

《呐喊》作品共有四个版本,《呐喊》画面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分别是藏于奥斯陆蒙克博物馆的版本 (蛋彩画、纸本,83.5 x 66cm);藏于国家画廊的版本(蛋彩画、油画、粉彩、纸本,91x73.5cm);藏于蒙克博物馆的另一个版本作于1910年(以蛋彩和油彩绘于木板上)以及创作于1895年的第三版,被彼得·奥尔森收藏,该画作于2012年5月3日,在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拍卖会上,拍卖并易主。

蒙克先后画过四版《呐喊》。第一版《呐喊》绘于1893年,为蛋清木板画(Temperaon Board),收藏于奥斯陆的蒙克博物馆;同一年,作者还画过一幅彩蜡木板(Crayon)画,该画作,是作者为第一个版本所做的底稿,从色彩上看,完成度似乎没有其它版本高,由蒙克博物馆收藏;最后一个版本的《呐喊》为蛋清木板油画,大约在1910年完成,收藏在蒙克博物馆;

创造拍卖纪录的《呐喊》是第三版,作于1895年,为彩粉木板画,是留有原配画框的一件作品,画框由蒙克手绘油漆,背面题有蒙克在1892年写的一首诗,被认为是这幅画创作灵感的阐释。这个版本还有一个特别之处:背景中那两个人像,其中有一人俯身在栏杆上面向远处的城市风景,这和其它三个版本的形态都不一样。

作品主题

《呐喊》画作,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在该幅画作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从人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

19世纪90年代是欧洲新思潮盛行的时代,也是蒙克创作最辉煌的时期,他全身心地投入在“生命”组画的构思、创作中,这时的作品富有哲理性和时代感,他的艺术思想走向了成熟。生命的脆弱,家庭的衰亡,孤独、惊恐、绝望,长期困扰在蒙克的心里,他承受了很多别人难以感受到的困苦,他要呐喊,他要用画笔表现他们的受苦受难。在这一阶段,他创作了“生命”组画中最重要的作品《呐喊》(1893)。蒙克把极端的孤独和绝望之情,艺术地呈现于人们面前,有声有色,天人合一。“天空犹如滚动着的血与火,令人震惊和恐怖”,似乎整个天空都在流血、燃烧,目守苍穹,潸然泪下。

该幅画作,成功地表达了蒙克自身的体验和他所承受生活中的痛苦与磨难,以致对时代的一些敌意,对自我内在的软弱与现代社会理性、科学取向不相匹配的抗争,表达了他的绝望与舒缓之道。该作品中的人物,有一个特殊的寄托,表现一种特定心理和思维状态,所以作者创造的人物,不是现实的原貌。“蒙克描写现实中那种充满了情感内涵的、富有鲜活生命力的状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蒙克尽心竭力地构思、分析推敲,追求作品的表现特色。蒙克也正是“通过创作,才打开了他自己幽闭着的冰封般的情感通道,在不自觉中,泄露了他自己内心的情感,并使内心沉积的巨大精神能量得以宣泄。从绘画作品整体分析,蒙克由具体的、真实的描绘转向整体的、主观的、情感的把握,描述了他自己观点中的生、死、爱、苦。该作品表现的中心,是内在的情感,是心灵的呼唤,是生命的呐喊,是灵魂的印象,讴歌生命与现实的顽强抗争。

艺术特色

《呐喊》常常被认为是蒙克的第一幅具有表现主义特色的画作,也是蒙克书写“灵魂”这一概念最原本的体现。绘画表现更多依赖于创作时的感受,浓烈的色彩红、黄、蓝、绿的构成与大胆扭曲的轻重有致、缓急有序、长短粗细有别的线条运用令人震撼,画面呈现出高度的透视技法。呐喊的人物全身震颤着,面色惨黄,惊恐的眼神透出万般的失落与迷茫。血红色的背景,动荡、急剧变化的线条是不可能取自于现实的,它来自于蒙克孤独和恐惧的生活经历。该作品超越感官,表达了最深层次的东西。犹如画家所坚定的理想一样。

在该幅画上,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这一紫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于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

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式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作者在这里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这种将声波图像化的表现手法。蒙克在这里,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

《呐喊》画作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一天晚上,蒙克一次和两个朋友一起沿着海边便道散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是峡湾。作者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日落时分,云被染得红红的,像血一样。蒙克停靠在栏杆上,疲累难以言说。朋友们继续往前走,他落在了后面,他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作者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蒙克停在那里因不安而颤抖着。这样的恐怖与绝望,最终爆发为一种孤独可怕的生命的呐喊。因此,在蒙克画笔之下描绘的景物,远远超越了现实生活中个人经历的范畴。

科学家利用肌电图仪,记录人们在观看不同人脸表情图片时的反应。结果发现,即使观看者,在极短的时间观看人脸表情图片,都会引发观看者的相应肌肉,出现反射活动。例如生气表情对应皱眉肌收缩,开心引发颧大肌伸展收缩。这说明模仿行为,在观察者接受到刺激图片的一瞬间便已发生。

另外一项研究则表明,对面部表情的模仿能够引发相应的情绪体验,《呐喊》无疑从更文艺的角度诠释了这一点:当观者无意识模仿此表情时,扭曲的面部线条和混沌的肤色瞬间激活了消极情绪的中枢,这使大涨体验到鲜明的消极情绪,唤起自己对痛苦和创伤事件的回忆,设身处地地重现焦虑与恐惧的感受,甚至会去思索人生的意义何在。《呐喊》画作,触碰到了人的天性,它原本只是蒙克散步中触发的情绪宣泄,这种情绪却因为触碰了越来越多的神经而扩散为一种文化符号。

表现主义绘画,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它是20世纪初期绘画领域重要的艺术潮流。《呐喊》是表现主义绘画的杰作。

看完油画《呐喊》你心里有什么感触?欢迎在下方评论区拍砖留言哦!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