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文学的风格、流派、思潮【马工程文学理论笔记+童庆炳版补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梁园文学群体包括哪些人物和作品 第六章 文学的风格、流派、思潮【马工程文学理论笔记+童庆炳版补充】

第六章 文学的风格、流派、思潮【马工程文学理论笔记+童庆炳版补充】

2024-07-07 03: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温馨提示:评论区领取大纲笔记(可转化为思维导图)

● 第一节 文学风格

● 一 文学风格的定义

● 文学作品中作家呈现出来的创作个性

● 创作个性是作家的气质、人格、人生观、审美趣味、艺术才华、语言敏感等个体素质在艺术表现中形成的独特性。

● 补充童版:风格的定义

●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 (一)作家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 (二)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

● (三)语言组织和文体特色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 日常个性、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的关系

 

● 补充童版: 风格的诸种观念和思路

● (一)独特的言语形式

● 1.观念:看重文学作品在言语形式或篇章修辞方面的独到之处,认为言语形式或篇章修辞方面的特色是风格的根本所在。

● 2.思路::亚里士多德从外部形式和修辞学的角度理解风格的观点,在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发展出风格是“思想的外衣”的说法。

● (二)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

● 1.观念:重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风格联系起来。

● 2.思路:从主体根据的角度把风格看做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这种风格观从作家的气质禀赋、人格个性、志趣才情等方面来把握作品的风格特征,具有言语分析所不及的一面

● (三)主体与对象相契合的特色

● 1.观念:主体内在依据和篇章修辞之外的角度,即强调风格是主体与对象相契合时呈现出来的特色。

● 2.思路:风格必须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对应性的角度,或者说主体要去迎取、契合对象的角度上去理解。 风格必须接受意旨、题材的规定和制约。有什么样的意旨和题材,就必须选择好恰适的风格和文体。

● (四)读者辨认出的格调

● 1.观念:这是从读者鉴赏的角度来理解风格,认为作品的风格是读者经反复玩味后可以辨认的一种格调。

● 2.思路:风格作为一种审美标志,作为时代精神和艺术趣味的多样性体现,能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达成精神上的沟通和审美上的共鸣,使读者获得持久的美的愉悦。

● 二 风格的特征

● (一)独创性(最突出的特征)

● 风格体现出作家独一无二的艺术个性和创造性

● 衡量作家创作个性和文学价值的尺度之一

● 布封“风格即人”

● 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

● (二)稳定性(相对)

● 作家的风格从形成起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基本稳定和延续。

● 因为人的性格和创作个性具有一定稳定性和持续性

● 鲁迅变更笔名,其风格仍能被认出

● (三)多样性

● 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形成的总体上的风格差异性和丰富性

●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 明代方孝孺:其形人人殊,声音笑貌人人殊,其言固不得而强同也,而亦不必一拘乎同

● 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往往是一个时代文学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标志——“盛唐气象”

● 优秀作家总是自觉探索文学风格的多样性——杜甫转益多师、集大成

● 吴可:少而锐,壮而肆,老而严

● 元稹: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 王安石:至于甫,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绮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酝藉若贵介公子者。盖其诗绪密而思深,观者苟不能臻其阃奥,未易识其妙处,夫岂浅近者所能窥哉?此甫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

● 欧阳修: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

● 三 风格的形成(取决于主客体要素)

● (一)主体要素(作家)

● 作家在生活和创作实践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气质、审美趣味、艺术才华、写作习惯等

● (二)客体要素(作品)

● 作品的体裁、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技巧等形式要素

● 题材、主题等内容要素

● (三)两者通过创作动态过程统一在一起

● 1 风格的生成,始于作家感知世界的独特性——创作动机、激情、心理气质、天赋才能、审美心理积淀等主体因素,使作家感知世界时形成某种具有个性特点的心理定向——成为作家确立风格的内在动力

● 2 风格的确立,关键在于作家自觉去寻找一种与其创作个性相匹配的言语基调,风格是通过对言语创造性的改变所形成的深层结构中具体实现的

● 3 风格的成熟,源于作家的认识力度。当作家的独特感受与特定语感结合,一种创造性地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就形成了。作品的风格与作家把握世界的深广度相关。当认识深刻地渗入到独特的艺术感受中,风格便成熟了。

● 正确认识文学风格

● 1 风格的作用

● 有助于增进对文学多样性的认识,提高文学品味,推动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 2 风格的创造功能

● 作家对独特风格追求可以激发起艺术创造的内驱力

● 独特风格能引起读者的审美兴趣

● 独特风格的成型是一个作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 3 风格的历史功能

● 风格从单一到多样、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促进文学创作的成熟

● 标志着文学发展的历史趋向

● 歌德:风格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

● 四 风格的分类

● 1 二分法

● 曹丕:气之清浊有体;

● 刘勰:气有刚柔;

● 姚鼐:阳刚、阴柔;

● 豪放与婉约;崇高与美;壮美与优美

● 2 八分法

●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八体: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

● 四类:雅与奇,奥与殊,繁与约,壮与轻

● 3 九分法

● 严羽《沧浪诗话》: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

● 两类:优游不迫、沉着痛快

● 4 现代文学风格分类:四组八种(陈望道)

● 内容和形式的比例:简约和繁丰

● 气象刚强和柔和:刚健和柔婉

● 作品辞藻的多少:平淡和绚烂

● 检点功夫的多少:谨言和疏放

● 注:分类是相对的,有些类型在同一作品中交叉互渗

● 第二节 文学流派

● 一 文学流派的定义

● 一定时期内有着相近艺术追求和思想倾向的作家汇聚而成的文学群体

● 文学流派风格体现了文学风格个体性和群体性的统一

● 二 文学流派的形成原因

● 相近的社会身份和阶层:南宋九僧诗派

● 相近的文学观念、主张、审美情趣:新月派

● 相近的题材:宫体诗派、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

● 相近的艺术风格和相应的文体:豪放派、婉约派,王孟山水田园诗派恬淡空灵的五言古诗和五言绝句、高岑边塞诗派悲壮慷慨的七言歌行;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诗歌、象征主义诗歌

● 豪放派和婉约派

● 山水田园诗派——恬淡空灵 ——王孟——五言古诗和绝句

● 边塞诗派——悲壮慷慨——高岑——七言歌行

● 相近的艺术方法和技巧: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现实主义——白描,意识流小说——无意识心理和自由联想

● 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

● 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白描

● 意象派——理想意象的营造

● 意识流——无意识心理和自由联想

● 自觉结成的文学社团(相同的地域+作家的交往):公安派、竟陵派、桐城派、京派、海派、创造社、文学研究会、新月社

● 大众传媒和现代教育:文学研究会,《小说月报》

● 时代、民族

● 三 文学流派的多样性

● 1 影响一个时代文学的发展和走势

● 唐代:宫体诗、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新乐府运动、韩孟诗派、华艳纤巧、现实主义

● 西方:意象派、英美现代主义、表现主义(表现主观精神、都市罪恶、感伤情绪)

● 2 不同流派的相互竞争推动文学的发展

● 豪放派和婉约派词

● 创造社(表现自我,浪漫主义)VS文学研究社:(为人生,现实主义)

● 3 不同流派风格推动文学发展

● 中国现代诗歌诸多诗派

● 创造社诗派:郭沫若,狂飙突进;

● 湖畔诗社:汪静之,青春期天真;

● 新月派:徐志摩,唯美;

● 象征派:李金发,朦胧晦涩;

● 无产者诗派,蒲风,平民化、鼓动性;

● 现代派:戴望舒、卞之琳,现代诗形和辞藻;

● 七月派:胡风,战斗精神、散文化特点;

● 校园诗派:冯至,吸纳中西文化

● 20世纪初欧美现代主义流派

● 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象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

● 第三节 文学思潮

● 一 文学思潮的定义

● 透过文学作品而呈现的情感态度、审美原则、创作思想、社会观念等方面有着共同倾向的文学潮流

● 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自身运动的结果,与社会文化思潮变革有关

● 二 文学思潮的形成

● 与时代风云和社会思潮的激荡有关

● 梁启超“时代思潮”: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宋明之理学,清之考证学——学术思想和时代的自我意识问题,文学思潮也包含在时代思潮之内

● 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社会思潮相互渗透——文学艺术家在相近的文艺思想影响下——创造出艺术风格相近的作品——具时代和个人特色,产生广泛影响——形成相互共生的思想倾向和潮流——文学运动

● 西方文学思潮在社会变革中往往起到先导作用——文艺复兴思潮揭开了西方现代社会文明和文化变迁的序幕

● 三 文学思潮的特征

● A 弥漫性

● 新思潮产生后,会在更大的时空内扩散,并产生深刻影响。西欧文学思潮对俄国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受西方思潮影响

● B 兼容性

● 文学思潮多样化和交叉互渗,现代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浪漫主义都重视主观心理的表现

● C 多样性

● (一)西方现代文学思潮

● 1 浪漫主义

● 18世纪末兴起于西欧

● 代表:海涅、华兹华斯、拜伦、雪莱、雨果

● (1)崇尚想象、张扬主体幻想和情感、主体意识、主观性;

● (2)主张回归自然,回到中世纪的田园牧歌;

● (3)常用象征与神话,象征手段、引入古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异国情调;

● 2 现实主义

● 19世纪中期兴盛于欧洲

● 代表:巴尔扎克、福楼拜、狄更斯、果戈里、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

● (1)客观性: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去描写,再现客观事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艺术反映内在真实性

● (2)典型性:文学形象系统中显现出特征、富于魅力的性格,于连《红与黑》

● (3)批判性:大胆暴露和批判现实问题

● 3 现代主义

● 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

● 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象派、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

● 代表:卡夫卡《变形记》、艾略特《荒原》、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福克纳《喧嚣与骚动》

● (1)形式和文体上的创新,探索无人问津或隐讳不明的主题,以支离破碎的话语,追求暗示的效果;

● (2)着力刻画个体心理现实,意识流、超现实;

● (3)揭示个体生命的荒诞性;

● (4)先锋性:抽象化、不连贯性、剧烈震荡等新型写作模式,曲折传达出对社会危机的拯救意图,对社会现实关切;追求深度模式和意义呈现

● 4 后现代主义

● 与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相关

● 是现代主义反传统的继续,消解了西方公认的思维方式和经验方式的基础——揭示生存的无意义,人类追求的安全感正危险地悬浮在深渊、空洞、虚无之上

● (1)平面化:作品传统的意义消失,深度模式被削平

● (2)断裂感:割断传统、去历史化,精神分裂症式的当下性

● (3)零散态:人被描写为去中心化、非身份化的主体

● (4)复制性:大众文化工业带来了形象的复制,艺术成为类象,没有原本的摹本,审美距离遭到冷落

● (二)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 1 小说革命潮

● 1902年梁启超提出,将小说提升为文学的最高体裁并赋予社会启蒙重任的文学思潮。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 作家直面晚清社会黑暗没落的现实,创作了大量直接反应当时社会真实状况,呼唤社会变革的作品,开启民智,倡导白话文写作,新事物、新名词

● 2 五四文学潮

● 1917年前后兴起,崇尚民主与科学启蒙、倡导进化论历史观、白话文写作

● 鲁迅、郭沫若等,新文化运动带动了新文学的现代变革潮流

● 3 左翼文学潮

● 20世纪30年代,弘扬无产阶级革命,重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

● 无产阶级革命意识作为指导,描写中国社会走向革命的必然性,从工农兵群众生活中汲取语言养分,大众语言

● 代表:蒋光慈、茅盾、丁玲、周立波、赵树理

● 4 新时期文学潮

● 改革开放以来,70末-80年代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

● 四 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的关系

● (一)联系

● 都通过作品和作家产生影响,从文学界延展到社会和历史中,两者常交叉重叠,指称多有混同

● 西方现代派,一般称为现代主义,包括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象派、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

● 现代主义思潮,也常被称为现代派。文学运动既具有流派的具体现实性,也体现出时代和社会的整体上的趋向性或不自觉的共同纲领

● (二)区别

● 文学思潮:体现特定历史时空中的整体性趋向,透露一定的理念方式支配性,传达出某种合目的性或合规律性的思想体系。

● 文学流派:追踪和厘清创作实践中的特定作家群体,强调作家的集合,山药蛋派具体落实到赵树理、马烽等具体作家及作品上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