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之“孤独”的深层含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果冻的深层含义 《百年孤独》之“孤独”的深层含义

《百年孤独》之“孤独”的深层含义

2024-03-30 05: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百年孤独》在文坛上地位极高,它在1982年获得诺贝尔奖 ,一印刷出来就“洛阳纸贵”,风靡全球。

我国很多文学家在创作上也受到了它的很多启发。

莫言说,他1984年第一次看到《百年孤独》,才读上几页就抑制不住内心的创作激情,又害怕受其影响太多,于是回家写起小说。事实上,他的很多作品都有马尔克斯的风格,名作《蛙》的荒诞主义就来源于此。

八九十年代以来最有创新性的一批作家,像贾平凹、阎连科、刘震云、阿来、余华、苏童、格非、陈忠实,王蒙等都受其创作风格的影响。

但很多人也说,自己读《百年孤独》读得一头雾水,被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混淆,甚至难以继续下去。

那么这本书到底讲什么?如何解读百年孤独的“孤独”呢?

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01    内容梗概

《百年孤独》描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兴衰、荣辱、爱恨、福祸,和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其内容涉及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一代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后面我叫他何塞,也就是书中的父亲。

他是西班牙人的后裔,住在远离海滨的一个印第安人的村庄。他与乌苏拉是近亲结婚。

新婚时,由于害怕像姨母与叔父结婚那样生出长尾巴的孩子,乌苏拉每夜都穿上特制的紧身衣,拒绝与丈夫同房。

因此遭到邻居阿吉拉尔的耻笑,何塞杀死了阿吉拉尔。从此,死者的鬼魂经常出现在他眼前,鬼魂那痛苦而凄凉的眼神,使他日夜不得安宁。于是他带领着22户人家离开村子,外出寻找安身之所。

经过了两年多的奔波,定居在一个叫马孔多的地方。

何塞对科学有着执着的追求,他沉迷于吉卜赛人带来的炼金术,整天泡在实验室研究科学,但没人支持他,包括乌尔苏拉—他的妻子,最后他陷入精神的混乱中,被家人绑了起来,孤独的死在树上。同时,一位吉卜赛人在这里定居,留下了一个神奇的羊皮卷。

慢慢的,马孔多开始蓬勃发展,政府派来镇长管理这片地方。

何塞夫妇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还收养了一个女儿爱贝卡。大儿子离家出走,跟吉卜赛女郎厮混。小儿子投身战争,成为赫赫有名的奥雷里亚诺上校。他在征战的时候,与不同的女子生下了17个儿子。

奥雷里亚诺上校,一生发动了32次武装起义,却又无一成功。他躲过了14次暗杀、73次埋伏,最终厌倦了战争。

马孔多并没有因为战争获得更高的地位。相反,卷入政治斗争,反而让统治者加强了对马孔多的管制。战争不但使得马孔多满目疮痍,更是让政治和宗教,在这个地方蔓延。马孔多居民,从此失去了往日自由祥和的生活。

奥雷里亚诺上校的17个儿子不约而同的回到了马孔多,给马孔多带来了先进的科技。

路过此处的美国人,看中了这里的环境,要将马孔多殖民化,遭遇了3000人罢工抗议。这3000人被镇压的政府屠杀掉,唯独剩下一个何塞的徒孙。何塞的后人们一直在努力破译羊皮卷的秘密,在成功的瞬间,马孔多这个地方也随着一阵飓风消失。

        02  文章是如何表现孤独的?

何塞作为家族的长老,他热衷于新鲜事物,想要学到一些科学,他不断地实践琢磨,想要与现代文明并轨,但村里的人不理解他,认为他疯疯癫癫;家人不理解他,甚至与他生儿育女的妻子也是认为他走火入魔,心智出了问题。

于是一个家族的开创者就被家人绑在了树上,从此没有办法思考更多的人生,最后,何塞只能在树上孤独的死去。

何塞的孤独应该是想要探求知识,先进的思想不被封闭落后的愚昧思想所理解的孤独, 是亲人之间不能理解的孤独。

布恩迪亚上校一直戎马战场,战功赫赫,本想能够为自己的人生带来幸福,为家乡的发展带来荣耀,可没有想到反而让统治者加强了对马孔多的管制,让马孔多满目疮痍。

而他的十七个儿子一夜之间死了十六个,第十七个也在随后死亡,全部命中眉心,他最后只能孤独的在自己的实验室里打造金鱼,直到孤独的死去。

奥雷里亚诺的孤独应该是战争带给人类的孤独。战争不但不能解决和平发展的问题,反而带来的是毁灭和灾难。

如果没有战争,昔日的马孔多不会被外来人盯上,带来更多的不和平,他的孩子也不会逐一死去。

何塞的小女儿阿玛兰妲,她的孤独,源于爱情的失败。内心的孤独让她一次又一次地拒绝别人,她亲手酿造了自己的爱情悲剧,于是在可悲的孤独之中,结束了自己孤独的一生。

最后一代奥雷里亚诺,刚生下来因为母亲死了,父亲出去游荡了,于是他孤独的被蚂蚁吃掉。而他的旁边是着母亲的遗体和自己出生时的赃物:大水锅、血污的床单、灰盒和桌上摊开的尿布,蜷曲的脐带,还有剪刀和丝线等。

当时,吉普赛人给何塞带来炼金术的同时,也留下了一部羊皮卷,羊皮卷上写着:马孔多的最后一个人是被蚂蚁吃掉的。

当所有的秘密皆开时,马孔多也随风消失了。

  03  马尔克斯要表现一个怎样的世界?

我们且来看看作者的经历。

马尔克斯,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1927年,马尔克斯出生于哥伦比亚的一个海滨村庄。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因为内战而辍学,他进入报界从事记者的工作。从五十年代开始,他陆续出版了各种文学作品。代表作有《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等。凭借《百年孤独》带来的全球影响力。

马尔克斯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来,他说,给他诺贝尔奖的原因是源于政治因素,而他只想表现拉丁美洲的心酸史,他只想呈现拉丁美洲的本来面目。

他曾经近乎绝望地指出:“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这样的历史象征了孤独,就是“百年的孤独。”

历史上,从1830年至19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

所以该书主要通过对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生涯的集中描写,体现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

这些都是星星点点的出现,给人以模糊的印象,只有布恩迪亚家族的那个家,孤独的矗立在那里,看着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伴随着家族的结束被飓风吹去,似乎结束了这个延续百年的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

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

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

作者带着一种孤独的精神状态来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

或许这就是马尔克斯的宏大视野,沉重的历史使命感。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