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杜甫生于几年死的 “诗圣”杜甫(上)

“诗圣”杜甫(上)

2024-07-12 22: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杜甫(公元712年至公元770年),字子美,生于巩县东瑶湾村。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聪慧少年 落笔成文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宦”之家,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大将,祖父杜审言是初唐的大诗人,父亲杜闲曾为州司马。杜甫信奉儒家,对佛、道两教也多有研究。

杜甫出身官宦世家,母亲是唐代士族门第最高的清河崔氏,故出生后就享有不纳税、不当兵的特权。他四岁时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在外为官,被寄养在二姑母家中。

二姑母知书达理,视杜甫如己出,将其悉心抚养长大,并教他读书。他七岁能作诗,十四五岁时,在洛阳已诗名大震。此时郑州刺史崔尚称赞杜甫写的赋可与汉代杨雄的作品比肩。后来,他去长安求仕,献《三大礼赋》,唐玄宗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为此,杜甫被提拔为河西尉,但未到职,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开元盛世 漫游南北

杜甫在三十四岁前,一直生活在开元盛世。这是个最开放、最富庶的时代。他在公元764年在成都写的《忆昔二首》可作证明:“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wán)鲁缟(gǎo)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如此安定和富庶的环境,使杜甫得以在二十岁时出游,南至吴越,北至齐鲁。他漫游山东时,著有《望岳》:“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篇气魄宏伟,笔力雄健,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

他二十四岁时曾回洛阳一次,为的是参加乡员进士考试,不幸落榜。但他依旧游历洛阳的山川名胜,写有《游龙门奉先寺》。

杜甫三十岁时回洛阳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娶妻杨氏;二是在偃师首阳山的土娄村修建一住处,名曰陆浑山庄。

困顿潦倒 心系洛阳

天宝六年,唐玄宗诏令天下“通一艺者”应试,三十四岁的杜甫离洛赴试。但奸相李林甫竟胡作非为,谎称“野无遗贤”,无一人被录取。此时,唐玄宗已宠幸杨玉环,不理国政,贫富差距迅速拉开,“安史之乱”也即将爆发。杜甫写诗云:“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唐朝人想当官,也要托关系、走后门,杜甫自然也不例外,只是偶尔将《三大礼赋》献给皇帝,才得到一个看兵库的小官。杜甫为此写诗感叹:“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这些才华已不被看中,只能过朝不保夕、穷困潦倒的生活。

“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很快占领了洛阳和潼关。此前杜甫曾去看望迁居的妻子和孩子。此时,皇帝仍然荒淫怠政,杜甫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到家后看到儿子已饿死,悲伤不已。回长安后不久,唐玄宗外逃,杜甫被叛军拘捕八个月,其间写出《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公元739年,杜甫最后一次到洛阳,目睹百姓家破人亡的惨剧,满怀愤怒地写下《三吏》《三别》,成为那时的真实写照。

杜甫虽此后未再回洛阳,但心系洛阳的情怀丝毫未减。公元763年,他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欣喜若狂,提笔写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思乡之情的描写,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版权声明:除法律许可之外,未经本公众号书面授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使用本公众号享有版权的内容。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