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塞防”“海防”之争:左宗棠与李鸿章的一场智慧较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李鸿章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清末“塞防”“海防”之争:左宗棠与李鸿章的一场智慧较量

清末“塞防”“海防”之争:左宗棠与李鸿章的一场智慧较量

2024-07-16 16: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晚清肱股之臣、封疆大吏、洋务派代表、慈禧倚重之人,一个是闽浙总督、军机大臣,一个是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早年二人也都是曾国藩属下,分别建立楚军和淮军,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中都立下汗马功劳。

左宗棠举人出身,多次科举落第,但心高气傲,自称“今诸葛”,即使把曾国藩都不放在眼里,更何况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认为他不会打仗,对洋人太软弱,他曾私底下评价李鸿章:“十个法国人,也抵不过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对左宗棠也看不顺眼,对左宗棠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左宗棠没有通过科举取得出将入相的功名,于是给他取了个外号“破天荒相公”,意思是一个举人竟然做了军机大臣,实属罕见。

1874年之前,号称“中亚屠夫”的阿古伯趁清朝内乱(太平天国、捻军起义),用10年时间侵占了新疆绝大部分地区,只剩下一两块小地方,1871年俄国打着帮助清廷讨伐阿古伯的旗号夺取伊利,紧接着又进攻乌鲁木齐,整个新疆危在旦夕。与此同时,在南边海疆,1874年,日本借牡丹社事件以弱旅之师入侵台湾,暴露了海防空虚现状,东南告急,后来清政府采取讨好策略,支付日本50万两白银后日军方撤军。

正是这样的背景下,加上朝廷因常年战争导致财政吃紧,只能顾此失彼,因此,1874年,清廷内部展开了一场长达数月时间的“塞防”与“海防”大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要海防还是要塞防,塞防代表为左宗棠,海防代表为李鸿章。

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提出,中国正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列强入侵、内乱不止,国家正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并把日本当做了假想敌,考虑到力不能兼顾,奏请清廷暂罢西征,放弃塞防,建议“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

展开全文

左宗棠则极力反对李鸿章观点,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认为新疆乃国家西北屏障,国防要冲,重新疆是为了保蒙古,保蒙古是为了卫京师。后来左宗棠在《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中,提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的中庸办法。

1875年4月得到朝廷采纳,一面命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收复失地;一面派李鸿章督办北洋、沈葆桢督办南洋海防事宜。自此几个月的关于海防、塞防的争论才告一段落。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比较清楚了,左宗棠抬棺进疆,最后收复新疆。李鸿章筹建北洋水师,开启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结果20年后的1894-1895年甲午海战中,李鸿章一手创建的北洋水师大败于日本海军舰队,洋务运动宣告失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几年后八国联军入侵,俄日侵占东北,南方革命爆发,民国建立,后来军阀混战,1931年日本侵入中国。

塞防、海防是中国近代国防建设的一次大争论,李鸿章和左宗棠孰是孰非我们现在很难去断定,单从国家民族来说,二者都重要,但要说谁的智慧更高,笔者认为李鸿章更有时代大局观,但他实战能力比不过左宗棠,所以最后事与愿违。左宗棠实战能力强,政治大局观到底如何就不知道了。

不管怎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实干才能兴邦,强大才是硬道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