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协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李道纯成仙了吗知乎 中国道教协会

中国道教协会

2023-12-27 14: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陈抟 (?—989)北宋初道士。字图南,号扶摇子。据《宋史》记载,为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县境内人,早年熟读《诗》、《书》、《易》、《礼》等儒学经典,博通百家之言,有济世从政的大志。后唐长兴(930—933年)年间,他应考进士,不中,于是放弃仕途,游历名山,求仙访道,长期隐居在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二十余年。后来移居华山云台观和少华山石室,与隐士李琪、吕洞宾等为友。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处),召陈抟入宫,问以炼丹飞升之术,抟回答说:“陛下为四海之主,当以致治为念,奈何留意黄白之事(即炼丹术)乎?”世宗命为谏议大夫,固辞不受,赐号“白云先生”。相传他常炼功长睡,百余日不起,世称“隐于睡”者。北宋太平兴国(976--984)年间,至京师建议宋太宗“远招贤士,近去佞臣,轻赋万民,重赏三军”。甚得太宗宏信,赐号“希夷先生”。陈抟好研《周易》,常手不释卷。曾作《无极图》,刻于华山石壁。又作有《先天图》。邵伯温称陈抟《易》学,“不烦文字解说,止有图以寓阴阳消长之数,与卦之生变”。其思想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据传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就是由陈抟的《无极图》衍化而来。著作颇多,但大部份已经佚失。《正统道藏》中收有《阴真君还丹歌注》,题名为陈抟所作。善长书法,所书大四尺,泼墨浓厚。其书多于行书,雄浑有力。据传“开张天岸马;奇异人中龙”石刻楹联即为其所书。

张无梦 宋初道士。字灵隐,号鸿蒙子。凤翔(今属陕西)人。性好清虚,好研《老子》、《周易》。曾入华山,与刘海蟾、种放结为方外之友,师事陈抟,多得其微旨。后在琼台观结庐,修炼赤松导引、安期还丹等养生法术。又相继在天台山和终南山等地隐居,高年无疾而逝。作有《还元篇》诗百首,阐述其修炼思想方法。

朱自英 (976--1029)宋代道士,字隐芝。句曲朱阳里(今江苏省句容县东南)人。幼年即习道,师从玉晨观道士朱文吉。十一岁时,得度为道士,与张绍英同隐居于积金峰,服气咽炼,乃至辟谷不食。后渡江云游,访师问道。尝拜混元皇帝于毫州,礼正一天师于青城山,逢陈铁脚授之以“金鼎九转,飞精剑法。”又思三茅《道藏》阙伪不全,故载游濑乡,校雠太清古本。及返还故山,得“九老仙都君印”,济人利物,孜孜不倦。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嗣掌教门,为茅山上清派第二十三代宗师。朱自英曾为真宗祈嗣,得生仁宗,由此颇得二帝尊宠。宋仁宗天圣初(1023),奉诏至京师,馆于昭应宫,亲授上清经戒法箓予仁宗之母明肃皇后刘氏,且撰《章献明肃皇后受上清毕法篆记》,详述此事,得赐号“观妙先生”。后累表求归,诏送还山,自此称疾不起。

张伯端 (984—1082)北宋道士。道教内丹派南宗开山祖师。字平叔,后改名用成,号“紫阳山人”,故后世又称为张紫阳。天台(今属浙江)人。自少好学,广涉儒、道、佛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数、医药、卜筮、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等方术,无不留心详究。曾为府吏数十年,后来忽悟“一家温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看破功名利禄,心向蓬莱仙路,便纵火把案上文书全部烧毁。因以“火烧文书”罪,被发配岭南。宋英宗治平(1064一1067)中,陆诜镇守桂林,召置帐下,掌管机要。熙宁二年(1069年),随陆诜转至成都,遇真人授以金丹药物火候之诀,“指流知源,语一悟百”。元丰五年(1082)逝世,留《尸解颂》云:“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圆通”。所著《悟真篇》一书,宣扬道教内丹修炼理论,“先以神仙命脉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真如觉性遗其幻妄,而归一究竟空寂之本源”。将儒家的“穷理尽性”,佛教的“顿悟圆通”引入道教的内丹炼养,认为“教虽分三,道乃归一”,主张融合三教,以明大丹玄旨。他指责“后世黄缁之流,各自专门,互相非是,致使三家宗要,迷没邪歧,不能混一而同归”,颇有识见。他主张“性命双修”,先修命,后修性,与北宗王重阳主张的“先性后命”不同。该书后世注解者甚多,是继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以后的重要炼丹著作。他的思想对后世道教影响很大,被奉为南宗五祖之首,称为“紫阳真人”。《道藏》中还收有《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三卷和《金丹四百字》一卷,题名为张伯端所撰。

林默娘 (960—987) 尊称妈祖。福建莆田县湄洲岛人。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父讳愿,字惟懿,官都巡检,慈祥乐善,乡里称为善人。母王氏,生有一男六女,默娘最小。其生时红光绕室,异香氤氲。因生弥月不闻啼声,故日默娘。幼聪颖过人,读书过目成诵。年十六,能通晓变化,妙用玄机。驱邪治病、济世活人,能呼风唤雨。常于大海狂澜,救护难船。又应县令之请,登坛祈雨,获降甘霖。屡显神异,以济世人,人以为神。宋雍熙四年(987),默娘年二十八岁,犹以未嫁之身,扶危救世。是年夏初,父兄同出航海,突遇风浪覆舟,林默娘赴海救兄生还,而父遇难。于大海遍寻父尸,三日负尸而归。时人感其孝道,称为孝女。同年九月九日,端坐山头而化。里人感其恩德,将其肉身立庙祀之,至今蒲田湄州祖庙尚存其肉身神像无损。羽化后常显威灵,香火不绝。又迭于海上显圣救难,为各地航海人士奉为圣神,尊称为妈祖。历代皇帝均有封赠。南宋高宗敕封“灵惠昭应夫人”。元世祖封为“护国明著天妃”、明成祖晋封“弘仁普济天后”、清康熙加封为“天上圣母”、乾隆时旨敕列入祀典。今各地皆有天后宫之祠庙。为世人所崇拜。

刘混康 (1035—1108) 宋代道士,上清派第二十五代宗师。字志通。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传言其母因梦羽士入室而生混康,年十三即入泰和观学道。宋仁宗嘉祜五年(1060),经考试录为道士。闻三茅道士毛奉柔有道,于是前往茅山拜其为师,得授“大洞经箓”等上清经法。刘混康精志为行,修之成道。颇有智识,凡施符祈祷,役使鬼神,治疾禳灾,无不灵验。宋哲宗元祐占元年(1086),太后孟氏误吞针入喉,“医莫能出”,混康以高道之名被召入宫,化符进奏,太后服即呕吐,“针刺符上”,宫中皆称神奇。哲宗因之接见,赐号洞元通妙先生,住持上清储祥宫。绍圣四年(1097),敕其所居潜神庵为元符观。刘混康执掌茅山、龙虎山、阁皂山符箓,“三山鼎峙,辅化皇图”。宋徽宗即位,初无子,混康教以“广嗣之法”,始生子。故徽宗对刘混康甚为宠信。赐以九老仙都君王印、剑及田产财物,赐号葆真观妙冲和先生,先后予之敕书及赠诗七十余次,并多次向其索取“灵丹”、“仙饵”、“伤风符”、“镇心压惊符”等,甚为时所重。刘混康尝荐无锡县灿山朝阳观等于朝廷,因得赐额。混康晚住茅山元符万宁宫,及卒,赐太中大夫,谥静一先生。

陈景元 (?--1094)北宋道士。字太初,号碧虚子。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早年勤学,有方外志。庆历二年(1024),师事高邮天庆观道士韩知止,次年试经,度为道士。后来游历天台山,遇鸿蒙先生张无梦,从其修道,得解《老》、《庄》深义。曾长期隐逸江淮之间,以书、琴自娱。宋神宗时,由礼部侍郎王琪推荐,入京城讲《道德经》和《南华经》。神宗闻其名,召对天章阁,赐号“真靖”。熙宁五年(1072),进所注《道德经》。神宗御批云:“剖玄析微,贯穿百氏,厥旨详备,诚可取也。”命为右街都监同签书教门公事,后迁为右街副道录。家藏道、儒、医书数千卷。皆精心校正,四方学者多从其游。后乞归庐山,临行时行李百担皆经史。当时京城道官共十二员,陈景元上言:“凡阙员,乞试《道德》、《南华》、《灵宝度人》三经十道义”。神宗准其奏。哲宗绍圣元年(1094)卒。陈景元继承唐代道教的义理之学,以老庄哲理为本,揉合宋代流行的炼丹思想和实践,建立了一套以“自然常道”、“炼形长生”、“无为治国”为主要内容的道教学说。他认为。虚静悟道,自身就与万物合一,性无不通,不可穷极,这就是“神合常道”;炼丹养形,颜如处子,住世千载,只是“形合常道”;而光不耀,清静无为,修身治国,即是“能用常道者也”。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有《西升经集注》六卷、《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十卷、《南华真经章句音义》十四卷、《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集注》四卷、《冲虚至德真经释文》二卷等,均收存于《正统道藏》之中。

张继先 (1092—1128)道教第三十代天师。字嘉闻,一字遵正,号翛然子。其少而聪颖,九岁即承袭天师教法。宋徽宗时,先后四次奉召入朝廷以奏答策问,得赐号“虚靖先生”,秩视中散大夫,且授与“阳平治都功印”。进而又封为“正一静应显佑真君”,诏有司就国之东下建院以居之,赐额曰“崇道”。又与緍钱,大修龙虎山上清官。恩赉之厚,尚及追其祖与父,官爵其兄。然张继先志在冲淡清虚,遂固辞以归。尝于上清宫作静安阁,后为心斋坐忘之所。继先亦曾修炼龙虎丹灶,“瑞彩祥光照耀山谷”,留下降祥堂、濯鼎池等遗迹。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应诏赴阙,至泗州而卒,享年三十六。元武宗封其为“虚靖玄通弘悟真君”。张继先精于神霄,雷法与内丹学,著有《明真破妄章颂》一卷,亦称《大道歌》,为七言四句韵文,内容强调驭神住气为修道之要。继先认为人身有元精、元气、元神“三宝”,皆一气化成,而“雷乃先天气化成”,我身与天仙同诸一气,以心合神,即可发动“雷机”,叱咤之神,召唤百万雷兵,左右睛雨,又以为法即是心,心外无法,云“妄念纷纷且失真,符图咒诀费精神”,反对坐守丹田、泥丸及符图咒诀等,声称只要把握自身元神,即可通天,摈弃他法,是谓“破妄”。而万法归于道,若元神静定,慧剑斩魔,便能体道。明张宇初编次其书文、诗词歌颂等二百余篇(首)而成《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七卷,多论述修道理论和修道方法。其中,《心说》谓心与神、道异名而同义,人若能止静心,守一虚无,即可离尘绝俗;而一念萌动,则坠轮回之苦。并善书法,政和二年(1112)曾书“宣和御制化道文碑”。

萨守坚  北宋时西河(今山西汾阳县),一说南华(今山东荷泽县)人,自称汾阳萨客。师事第三十一代天师张时修,授以秘要,由是道法大显。后云游至闽中而卒(《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篇》卷三)

王文卿 (1093—1153)宋代道士。一名俊,字述道,号冲和子,建昌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生而神异,长即聪颖,性慕清虚,不贪求名利。自出家为道,喜云游灵胜境地。宋徽宗宣和初(1119),将渡扬子江,遇异人汪君授以“飞章谒帝之法”及“啸命风雷之书”,自此善斋醮雷法,凡役使鬼神,召雷祈雨,莫不灵验。宣和四年(1114),经林灵素举荐入朝,徽宗诏馆于九阳总真宫。累赐至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两府侍宸、冲虚通妙先生视太中大夫,特进徽猷阁待制,主管教门公事,且恩及父母妻弟,宠冠当时。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八月二十三日,其早起作颂题棺木曰:“我身是假,松板非真,牢笼俗眼,跳出红尘。”颂毕,安然而逝于南丰县清都观许旌阳炼丹之堂,享年六十一。王文卿精于神霄雷法,尝著《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一卷。该书采问答形式,弟子袁庭植问,王文卿答,专论雷法诸问题。其述召神役雷之法理,强调内修为要,认为静坐默朝,久行之,则“神气精自然凝。上可脱壳朝元,次可长生久视,又其次可以兴云致雨,役雷鞭霆,济人利物,何所往而不可也。”至于奏章、符诀等,在王文卿看来只不过是役雷术之末。

谢守灏 (1134—1212) 南宋道士。永嘉瑞安(今浙江瑞安市)人,字怀英。年少聪慧明敏,博闻强识,善辞辩,十四岁即能联词属文。励精儒业,博览群书,“自六经诸子百家,靡不精究。”游太学,渐有出尘之想。终脱儒冠而入道门,云游方外三十年,多历名山,自言遇道士沈若水,授之以《许真君石函秘文》。入天台山,师从皇甫坦十余年,多次随皇甫坦入京师渴见宋孝宗,对答朝政,备方伎顾 问。淳熙十三年(1186),江西漕使牒请谢守灏主持西山玉隆万寿宫。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朝廷赐号“光复大师”,充行在寿宁观管辖高士;四年(1193),再任玉隆万寿宫主持。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复任焚修管辖宫事。谢守灏历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三朝,颇得皇室“眷遇优渥”。而其平生交友,俱当代大贤,论道议学,纵言时政,皆超群拔俗,“人莫能及”。迄于晚年,守灏相貌清古,须发皓白,“人咸谓活老君”,复归永嘉郡瑞安县,于紫华峰建九星宫居住而终。谢守灏业精于道学,披览经籍,必洞达玄旨,尤擅金丹理论,“内焉养真,外焉混俗”;而会通儒、释、道,论说每“勾引三教”,偶或于佛教寺院借座讲道说法,令“禅林尊俗亦多叹服”;尝注解《老子》,又以为历代有关老君之传记率多疏略,难窥全貌,或虽记述颇详,然枝蔓旁引,取舍失当,致使错乱乖违,首尾不一,每令读者迷惑,遂“编考三教经典传记,究其源流,仍序历代崇奉之事”,撰成《太上老君混元圣纪》九卷。该书卷首为《老君年谱》,以编年体简记开辟以来,至宋宣和间老君事迹本末,以及历代帝王崇奉老君之事。卷二至九详记老君于历代垂世立教,应显变化之灵异。全书旁征博引,史料丰富,为最详备之老君传记。守灏另编有《太上老君年谱要略》、《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内容与《太上老君混元圣纪》卷首之《老君年谱》略同;其中《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卷中、卷下,尚叙及老君自三皇以至周时随方设教,历劫为师,西度玉门关及阳关,传经授道,化胡西域之事迹。

陈楠 (?—1213)宋代道士。道教内丹派南宗五祖之一。字南木,号翠虚。惠州博罗县(今广东惠阳东)白水岩人。平时以盘栊箍桶为生。悟性超人。相传他在黎姥山遇神人得景霄大雷琅书(即道士设坛关请雷神驱邪诛妖的雷法秘书),南宗从陈楠开始,就兼传雷法。后来从师薛道光,受太乙刀圭金丹法诀,修习清修丹道,常以土掺符水,捏成小丸,治病救人,无不灵验,人称“陈泥丸”。平时衣衫褴褛,尘垢满身,终日烂醉,莫测所思。后来定居长沙,随口吟诗,皆成文理,但世人多不解其义,后来把他的丹法传授给琼山白玉蟾。著有《翠虚篇》,继承南宗传统,反对房中御女术,主张独身清修。

白玉蟾 (1194—?)南宋道士。道教内丹派南宗第五祖。原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又号琼山道人、海南翁、武夷散人。祖籍福建闽清,出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自少聪颖,异于常人,十二岁举童子科,谙通诸经,兼擅诗赋书画。后来因任侠杀人,改装为道士,逃亡至武夷。此后浪游江湖,历尽艰辛,其足迹遍及江东两湖、西蜀闽广。嘉定五年(1212),师事陈楠,得受金丹秘诀。陈楠死后,他常蓬头跣足,野服敝衫,形状疯癫,往来于罗浮、武夷、龙虎、天台、金华诸山之间。嘉定十年(1217),收彭耜与留元长为弟子。后在洪州玉隆宫和九宫山瑞庆宫主持国醮。嘉定十五年(1222),他到都城临安,“伏阙言天下事”,受到阻挠,“因醉执逮京尹,一宿乃释”。自此以后,他致力于传播丹道,广收弟子,建立了称为“靖”的教区组织,并得到官府认可,形成正式教团,成为道教内丹派南宗的实际创始者。羽化后,诏封“紫清真人”,世称“紫清先生”。白玉蟾的内丹理论,奉行南宗传统,主张独身清修,并身体力行,终身不娶。他以修炼精、气、神为核心,掺合儒学和禅理,“心通三教,学贯九流”,其思想对宋、元以后的道教影响很大。另外,他还“参受大洞法篆,奉行诸家大法,独于雷法尤著验”,常行雷法符咒,为人驱邪治病,除妖诛怪。他的著作很多,生前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行世,死后由其弟子门人编有《海琼问道集》、《海琼白真人语录》等,收存于《道藏》之中。

彭耜 南宋末道士。字季益,号“鹤林”。长乐(今福福建)人,一说三山(今属福建福州市)人。师事白玉蟾,得太乙刀圭火符之传、九鼎金铅砂汞之书、紫霄啸命风霆之文,归作《鹤林赋》,遂杜门绝交游,不理家业。与妻潘蕊珠同志,晨夕薰修。在居处立鹤林靖,日以孔老娱其心,以符治病。沈酣道法,呼啸风雷,人所敬慕。后尸解于福州。城东凤丘山有鹤林院遗址。曾采摭宋代诸家注编为《道德真经集注》十八卷,今存。

夏元鼎 宋代道士。字宗禹,号云峰散人,又号西城真人。永嘉(今浙江省永嘉县)人。尝入仕为宦,奔走燕齐间,年届五十,方弃官学道。精于《崔公入药镜》、《黄帝阴符经》及《悟真篇》三书,著《紫阳真人悟真篇讲义》七卷、《黄帝阴符经讲义》四卷及《崔公入药镜笺》等,章剖句析,皆有灼见。南宋学者真德秀与其交往相善,并为之撰序,称元鼎所著“读之使人焕然无疑”。其所述丹法强调自身修炼,属南宗清修派。《悟真篇讲义》取《悟真篇》诗八十一首,西江月词十二首,依据张紫阳“三教合一”之旨,征引《道德经》、《阴符经》、《参同契》、《入药镜》、《龙虎上经》、《钟吕传道集》、《西山会真记》、《指玄篇》等与炼丹密切相关之道书,逐一诠释,以阐发修炼内丹之要。《阴符经讲义》则据四百余文字本经文,逐句逐段释义,以阐内丹修炼之旨。其中卷四为《图说》,内载日月圣功图、奇器万象图、三教归一图、五行生成图等。每图后有图说,以解图象之意,皆本于南宗,多论天地阴阳五行化生及金丹之道。

蒋宗瑛 (?—1281)宋代道士,茅山上清派第三十八代宗师。字大玉,号冲妙先生。毗陵(今江苏常州市)人。幼习儒业,期于科举入仕;而长则云游四方,寄情山水之胜。尝居吴越金庭山两年,于石壁间得《登真隐诀》,遂挟书至茅山,从汤志道修行。其善符箓法,凡祈祷辄应。宋理宗时,奉召入朝廷,行法祷晴,颇称旨,因得赐钱十万缗修缮宫观。元军南下,宋室倾危,蒋宗瑛乃托疾出游,至庐山,过天目山,而往来永嘉形胜之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诏令入京师大都,未几而卒。宗瑛于上清经法戒研探尤深,曾注《大洞玉经》十六卷传行于世,又校勘《上清大洞真经》。尝传大洞经法于杜道坚。

黄舜申 (1224—?) 号雷渊,宋元间清微派道士。福建建宁(今建瓯)人,十四岁随父游宦广西,罹疾,遇广西宪司、清微派九祖南毕道以雷法治愈,南见其为道器,尽付清微雷法之传,从此行道于东南,清微道法至此大显于世。南宋理宗宝祐中(1253--1258),出仕为检阅,行道于京师,皇兄赵孟端曾师事之,理宗召见,御书“雷困真人”赐之。元至元丙戌(1286),世祖召赴阙,颇有赏赍,未几乞还乡里,隐于紫霞湖沦洲之上。元宝敕封“雷渊广福普化真人。”当时从学者甚众,门下各得一法者三十人,尽得其传者五人,以西山熊真息、武当张道贵为最著。清微雷法至黄舜申,“覃思著述,阐扬宗旨,而其书始大备。”明张宇初《道门十规》云:清微法中,“凡符章经道斋法雷法之文,率多黄师(舜申)所衍。”今《道藏》中所存清微道书如《清微斋法》《清微神烈秘法》等,盖即出黄舜申之手。

雷思齐  (1231—1303) 宋末元初道士、道教学者。字齐贤。临川(今属江西)人。幼年出家,居乌石观。性好学,博闻强记,“于书无所不读”。宋亡以后,独居空山中,长期著书立说,时称“空山先生”。元世祖定江南后,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奉旨掌道教,礼请雷思齐为玄学讲师。晚年居住广信山中,讲学授徒,归卒于乌石观。雷思齐治学以《易》学见长,著有《易图通变》五卷、《易筮通变》三卷。他认为,道教“图书之学”(河图、洛书)源自宋初道士陈抟,但陈抟将《易大传》五十有五之数”别标一图,以为洛书,是其传疑之始也”;以后刘牧承继其学,将洛书五十五数推演成五十五图,舍本逐末,“益增其误”,他对此表示极力反对。另外,他精研老庄,著有《老子本义》、《庄子旨义》等。青容居士袁桷曾评论为“援据切至,感厉奋发,合神以穷变,尽变以翼道。”其著名弟子有吴全节、傅性真、周维和等人。

刘玉 (1257—1308)元代道士。字颐真,号玉真子。建昌(今江西奉新)人。父母早亡,家贫力耕而食,视人世为尘土,笃志于神仙之道。相传他曾遇洞真法师胡惠超,受传净明道法。后又遇水府仙伯郭璞,授以经山纬水之术,从此道法精进,远近闻名,信从者日众。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托言净明教主许逊下降,得受真旨,“开阐大法,诱诲后果学,其法以忠孝为本,敬天崇道济生度死为事”,对净明道进行改革。他以忠孝伦理道德为主要教义。以修炼精、气、神与符箓斋醮为次要方法,主行内心的自省从善。著作有《玉真先生语录内、外集》等,今存于《正统道藏》中。

陈显微 宋代道士。字宗道,号抱一子,淮阳(今属河南省)人。居临安佑圣观,好内丹之术。宋宁宗嘉定癸未年(1223),遇至人于淮之都梁(今安微省盱眙县都梁山),尽得金丹真旨,宋理宗宝庆初(1125),又得《周易参同契》,读之迎刃而解。随即便尽谢宾朋门人,闭门入室修炼年余,于是“以其亲履实诣者笔诸训解”,因而撰成《周易参同契解》三卷。陈显微以内丹解《周易参同契》,多引陈抟、刘海蟾、张伯端等人著作。其解述金丹之道。象乾坤以为体,法日月以为用,以乾坤为人身之天地,坎离为人身之日月,乾坤升降为候,坎离配合为机。又注《文始真经言外旨》九卷,注中融通儒释道三教思想,而以道家为宗,多引《老子》、《阴符经》、《参同契》及张伯端语,偶引《楞严经》,大段转述老子思想及内丹理论。此外,陈显微尚有《玄圣篇》、《显微卮言》、《抱一子书》等,且校正《神仙养生秘术》一卷。

褚伯秀  南宋咸淳年间钱塘(今属浙江省)人。字雪巘。杭州天庆观道士。师事范应元,感师恩,遂纂集《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一零六卷,刊于咸淳中。

李简易 号玉溪子,南宁袁州(江西宜春)人。幼习儒业,不遂志,于道佛经典,星算医卜,靡不究心。尤爱金丹诀,遂参访江湖,曾两遇纯阳真人,后又遇刘海蟾蓝养素授。著《玉溪子丹经指要》三卷(见《道藏·玉溪子丹经指要序》)。

金允中 南宋人。撰著《上清灵宝大法》四十五卷,澄清源流,驳斥南宋各道派教义及科仪的僭伪,对研究道教斋醮发展史具有参考价值。

李道纯 宋末元初全真道士。字元素,号清庵,别号莹蟾子。都梁人,本为白玉蟾弟子王金蟾的门人,为南宗嫡传。关于他的生平活动所知甚少,《扬州府志》记他曾住仪真长生观,《凤阳府志》将他列为盱眙道士,明代彭译修《徽州府志》记载他曾有过一段军涯生活,在军中当兵时年纪已大,称为“老卒”。李道纯是元代著名的道教理论家,既通《老子》、《周易》,又达禅机,其学以全真南宗为主,兼得北宗之意。李道纯著述颇丰,有《道法会元》,《中和集》,《三天易髓》,《周易尚占》,《全真集玄秘要》,《太上大通经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无上赤文洞真经注》,门人又辑其语录为《清庵莹蟾子语录》。其思想理论特点,认为《老子》和《周易》是“诸经之祖”,提出“真常之道”。即是“老子之道”。说“人情多聚散,世道有兴衰,惟有真常在,古今无改移”。这个“真常之道”有无名无言,永恒不变,虚静无为,变动有则,顺应中和五种特性。李道纯在内丹理论上,以“真常之道”作为其内丹理论的基础,并且还以《老子》、《周易》思想来阐发内丹理论,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性命双修,在修炼程序上则主张先性后命,“先持戒定慧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得其身”,最后达到“性命双全,形神俱妙”。特别强调“守中”是修丹的核心,所谓玄关一窍就是一个“中”字。李道纯还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说:“道之有物混成,儒之中和育物,释之指心见性,此皆同工异曲,咸自太极中来。”李道纯所传弟子,知其名者有:柴元皋、赵道可、苗善时、邓法成、张应坦、蔡志颐等。

萧抱珍 (? -1166)金代道士。太一道创始者。又名元升,卫州(今河南汲县)人。原从真人处受秘箓,演化为“太一三元法箓”用来度世济人,信奉者甚众。遂在卫州建庵立教,称为“太一教”。该教以《道德经》义为教旨,主行“弱道之用”。又常用符箓为人治病。金天眷(1138—1140)年间,其教盛行于河北。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萧抱珍入宫廷问道,颇受礼遇,将所居道庵赐名为“太一万寿观”。死后,元世祖赐号为“太一一悟传教真人”。金人王若虚原撰有《一悟真人传》,后佚失。太一教教主皆以萧为姓,七传以后逐渐与正一道相融合。

王重阳 (1112—1170)金代道士。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改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自呼王三(排行第三)或王害疯。祖籍陕西咸阳,累世为地方大族,后居于终南县刘蒋村。自幼好读书,才思敏捷,擅长骑射。齐阜昌(1130—1137)年问应礼部试,未中,金熙宗天眷(1138—1140)初年又应武举,考中甲科,慨然有经略天下之志。后来长期任征酒小吏,遂愤然辞职,隐栖山林。金正隆四年(1159),弃家外游,在甘河镇遇异人,授以修炼真诀,于是悟道出家。在南时村筑墓,住在墓穴中两年多,自称为“活死人墓”。金大定七年(1167),离开陕西,前往山东传道度人。先后收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为徒,在文登、宁海、福山、登州(今蓬莱)、莱州(今掖县)建立三教七宝会、金莲会、三光会、玉华会等。因王重阳在山东宁海自题其庵名为“全真堂”,故入道者都称为全真道士。金大定九年(1169)携其弟子马、谭、刘、丘四人西归,次年一月在大梁(今河南开封)羽化。归葬于终南刘蒋村故居(今陕西户县祖庵镇),后全真道尊奉该地为祖庭。元世祖至元六年(1209)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全真道奉为“北五祖”之一。他揉合道、儒、释的思想,主张三教平等合一,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作为全真道徒必修的经典。他认为修心去欲为修道之本,主张先修性后修命,修道者必须断绝酒色财气、攀缘爱欲与忧愁思虑,如此身虽在凡尘而心已入圣境。他的著作有《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重阳立教十五论》等,今均存于《正统道藏》之中。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