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用人做人的事例,关于识人用人的经典语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李世民善用人才的例子 识人用人做人的事例,关于识人用人的经典语录

识人用人做人的事例,关于识人用人的经典语录

2023-01-22 00: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展开 ...收起

1、刘邦

在“楚汉争霸”时,刘邦知人善任,广纳贤才,任人唯贤,因此战胜了项羽。张良破落流浪,韩信招摇过市,萧何曹参县衙收贿,吹鼓手周勃以及屠狗仔樊哙,都因刘邦用其一技之长,在和项羽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西汉王朝的开国勋爵。

2、李世民

在中国上,唐太宗李世民一朝,可以说是人才之盛,实所谓灿若星河。魏征敢于直谏,耻君不及尧、舜,以谏诤为己任;房玄龄孜孜奉国,知无不为;李靖才兼文武,出将人相;魏征为主的谏诤大臣,还经常劝谏和建议唐太宗要记取隋朝和隋炀帝灭亡的教训,实行偃武修文,广纳贤才,从而为大唐帝业打下良好基础。可以说,正是因为唐太宗在用人上不拘一格,使人尽其オ,才尽其用。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是举。オ开创了名垂史册的“贞观之治”。

3、刘备

刘备能成功,主要靠识人,且知人善用。从田豫、到邓芝、马忠,再到马谡,无不如此,刘备只要和他们聊几句,就看得出其才能,这些都是早年的人生经历赋予刘备的技能。

4、曾国藩

曾国藩有一个用人秘诀就是知人善用,在日常相处中,曾国藩会仔细观察每个人的一举一动,并且以此来判断这个人是否可用。因为曾国藩敏锐的洞察力和细心的教导,湘军队伍才迅速发展壮大,在战场上勇猛无敌,最终击退了太平军的起义,在这件事儿上,曾国藩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5、朱元璋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远名人李善长到军门求见。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见如故,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的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

...展开 ...收起

萧何识韩信呗,这是最经典的了,韩信本是项羽手下,郁郁不得志,被刘邦军师萧何看中,力荐重用,后来。韩信帮助刘邦征讨四方平定诸国,为汉代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但是,他也只是棋子。毕竟功高震主啊。最后被杀。

还有周朝时周文王识姜子牙。姜子牙帮助武王平定天下。管仲被鲍叔牙举荐给齐桓公.。

魏征本是李世民兄弟太子李建成的幕僚,玄武门之乱世民即位后不计前嫌,慧眼识珠,任魏征为谏官。

像伯乐识千里马这样的事例

1.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刘备应该是伯乐吧。2.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几次和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个奇人,并劝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3.元世祖忽必烈把十八岁的安童任命为丞相就是他不重资历,大胆提拔人才,慧眼识英才的一个例证。

这三个应该都算是吧

...展开 ...收起

1、萧何慧眼识韩信

韩信本是项羽手下,郁郁不得志,被刘邦军师萧何看中,力荐重用,后来。韩信帮助刘邦征讨四方平定诸国,为汉代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2、周文王慧眼识姜子牙

在商朝时期,姜子牙还是山野村夫的时候,曾在渭水北岸垂钓,打猎路过的周文王与他交谈国事,姜子牙对周文王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两人相谈甚欢,后来周文王用车子把他载回京,并拜他为国师。后来辅佐其灭商伐纣,建立西周。

3、忽必烈慧眼识英才

元世祖看他处事练达,办事果断,为人稳重,足智多谋,就决定破格提拔他。安童知道后就推辞道:“现在大元虽然安定了三方,但江南尚未归朝廷,臣年少资轻,还请陛下另请高明。”元世祖主意已定,毫不动摇的说:“朕思之熟矣,无从逾卿。”

于是,元世祖就把安童提拔为中书右丞相,安童此后一生都身居要职,为元初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4、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

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学问,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襄阳古隆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前后两次都没见着人,只能无功而返,张飞便很不耐烦,只有刘备求贤若渴,乐此不疲,于是在第三次登门拜访的时候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被他的诚意感动了,最终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王朝。

5、佚之狐慧眼识烛之武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展开 ...收起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已是自古至今用人的原则。人读《三国演义》失街亭一段,多说诸葛亮用人之误,以为孔明虽智,在用人方面却是首鼠两端,没有原则。

马谡者,随军谋士或高级幕僚而已,刘备一代枭雄,识人不会大错。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主公有此交代,孔明即使要用马谡,也应将其列为“疑人”。疑人不用,是少犯错误、少找麻烦的用人之道,亦无可厚非。

但孔明要不拘一格用“疑人”,就要想到用“疑人”的后果。蜀汉后期,人才短缺,用“疑人”历练历练也在情理之中。但用“疑人”就要有用“疑人”之道。孔明用马谡,就要用而有疑,疑而有度,度而有策。

孔明之策不过是常用的立军令状的激将法,说你马谡守街亭,要是坏了事儿,就要斩首,你敢不敢?这等激将法对志大才疏的马谡没有任何约束。孔明又用老将王平牵制,不料王平在蜀汉集团资历虽老,功劳却小,职位又低,马谡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牵制无效。

所以,用疑人就要“疑”,要有刹车制动,而不是无效的牵制。

毛泽东读失街亭,有句精彩之评:“初战亮宜自临阵”,认为此战诸葛亮应大军挺进,临阵调度,而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须知对手乃老将张郃阝,蜀军派出从未带兵的马谡担任前锋,至少是轻敌。

孔明用“疑人”马谡,是历练新人,但这新人到底长短如何,孔明要心知肚明。这位会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之人人皆知之大道理者,顶多是位军事理论家,而镇守街亭,带数千兵马坚守要塞,就要有军事实践。对这等没有操盘经验的新手,用而不疑或疑而无策,就是放手不管,主帅只会放手委责,事前激将立军令状,事后挥泪杀人,不是用人之道。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没错。疑人要用,用人要疑,是更高境界。孔明用马谡,有用新人之胸怀、用疑人之魄力,却无用新人、疑人之策。

如此说来,疑人不用不算本事,敢用疑人,会用疑人,才是上上之策。

...展开 ...收起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先生开始很恼怒,但不久还是被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就更毫无保留了。而诸葛亮也就更勤奋了。通过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一带饱学之人。 学习要有主见,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是不要迷信权威。

...展开 ...收起

第一个习惯:懂得做人

会做人,别人喜欢你,愿意和你合作,才容易成事.怎么让别人喜欢自己呢?好的企业领导者都习惯于能真诚地欣赏他人的优点,对人诚实、正直、公正、和善和宽容,对其他人的生活、工作表示深切的关心与兴趣. 。

典型案例:台湾著名企业家张忠谋在黑金横行的社会大环境下依然从来不走后门、不走政商关系,更拒绝钻法律漏洞,赢得企业界和民众的极大尊重,官员也因此从来不敢故意刁难他的企业.。

第二个习惯:善于决策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企业经营方案总是不止一个,决策就是要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然后选择一个最佳方案.企业领导者的价值在于“做正确的事情”,同时帮助各阶层的主管“把事情做正确”. 。

典型案例:四川长虹总裁倪润峰1996年率先拿起价格武器将彩电大幅降价,从而确立国产彩电的主导地位,正是看准市场、果断决策的典型.。

第三个习惯:相信自己

成功的企业领导者都有很强的信心,他们既会在自己内心里相信自己,也会在公众面前表现出这种自信心.成功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成功的欲望是创造和拥有财富的源泉.。

典型案例:英特尔总裁葛洛夫认为“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坚持与自信成就了英特尔今天的伟业.。

第四个习惯:明确目标

什么是领导?什么是领导力?世界级企管大师班尼士下了个定义:“创造一个令下属追求的前景和目标,将它转化为大家的行为,并完成或达到所追求的前景和目标.”企业领导者们知道,要使员工能奉献于企业共同的远景,就必须使目标深植于每一个员工的心中,必须和每个员工信守的价值观相一致;否则,不可能激发这种热情.。

典型案例:有“神奇教练”之称的米卢蒂诺维奇已经创造纪录,他所带的每支队伍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打进世界杯的决赛圈.。

第五个习惯:充满热忱

热忱有时候比领导者的才能重要,若二者兼具,则天下无敌.产生持久的热忱方法之一是定出一个目标,努力工作达到这个目标,而在达到这个目标之后,再定出另一个目标,再去努力达到.这样做可以提供兴奋和挑战,如此就可以帮助个人维持热忱而不坠.。

第六个习惯:顽强精神

如果说有一种素质几乎为所有的成功企业领导者所拥有的话那就是顽强精神.所谓顽强,并不是达到愚蠢地步的顽固,它是一种下决心要取得结果的精神.在管理实践中,作为一个领导者,你手下的人都希望领导是一个不屈不挠的人.只有你的竞争对手希望你放弃这种精神.。

第七个习惯:重视人才

企业最好的资产是人,企业领导者的美德在于挑选好的合作伙伴.充当伯乐,选一个适合的人,比选一个优秀的人来得重要.除了专业所必备的素质之外,他们找人要看3种东西:一是必须精力充沛.有精神、有气派,这样的人可以走长途,可以感染人,适应变动.二是要正直.考虑个人利益的同时,能够考虑到公司的利益.三是要有智慧和胆识,有进行思考的能力和魄力.。

典型案例:“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都是识人用人的经典例子.。

第八个习惯:充分授权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一个人做所有的事.所以,作为一个企业领导必须学会把权力授予适当的人.授权的真正手段是要能够给人以责任、赋予权力,并要保证有一个良好的报告反馈系统. 。

典型案例:美国前总统里根是一个出名的放任主义者,他只关注最重要的事情,将其它事情交给手下得力的人去负责,自己因此可以经常去打球、度假,但并不妨碍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第九个习惯:激励团队

组织起一个优秀的团队,是一件非常艰难和重要的事情.激发起他们的热情,挖掘出每一位团队成员的聪明与潜力,并将他们协调起来,是成功的领导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一个企业领导人必须是一个能激发起员工动力的人.管理:主管魅力引导团队发展.。

第十个习惯:终生学习

衡量企业成功的尺度是创新能力,而创新来源于不断的学习,不学习不读书就没有新思想,也就不会有新策略和正确的决策.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正是终生学习的最佳写照.。

第十一个习惯:持续创新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是:如果你停步不前,你就会失去自己的立足之地.这一点对于任何领导或公司都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满足于现状,你就丧失了创新能力,而创新是人类发展的主要源泉.具有创新头脑的人是不怕变革的. 。

典型案例:耐克不断改进自己的运动鞋,以适应人类行走和奔跑的需要;不断寻找为当时年轻人所接受的明星作为代言人,希望永远被认为是“酷”的代名词,没有持续创新,已有几十年历史的耐克就会被年轻一代抛弃.。

第十二个习惯:架构关系

一个好的企业领导者习惯于架构关系.他们知道,关系已成为人际中个人成长、企业成事的重要条件与资源.关系就如同网络,构架起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企业与客户、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为了企业的发展,任何一个领导者都缺少不了“关系管理”. 。

典型案例:西方国家的大企业常常邀请其它大企业的管理者加入自己的董事会,不仅拓宽了眼界,而且在经营管理中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助力.。

第十三个习惯:抓住机会

每个人都被机会包围着,但是机会只是在它们被看见时才存在,而且机会只有在被寻找时才会被看见,关键在于你如何认识机会,利用机会,抓住机会和创造这些机会.。

第十四个习惯:有效沟通

邻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是管理艺术的精髓.比较完美的企业领导者习惯用约70%的时间与他人沟通,剩下30%左右的时间用于分析问题和处理相关事务.他们通过广泛的沟通使员工成为一个公司事务的全面参与者.。

第十五个习惯:经营未来

成功的企业领导人都懂得,未来是属于那些今天就已经为之做好准备的人.他们用20%的时间去处理眼前那些大量的紧要事情,这只是为了眼前的生计;而把80%的时间留给那些较少但很重要的事情,抓住重点,这是为了未来.。

第十六个习惯:赢得拥戴

一个企业领导人的梦想不管如何伟大,假如没有拥戴者的认同与支持,梦想仍然只是梦想.要赢得拥戴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认同我们的拥戴者,并找出他们共同的渴望是什么?假如说领导人需要具备什么特殊天赋的话,那就是感受他人目的的能力.。

第十七个习惯:勇于自制

具有高度的自制力是一种最难得的美德.热忱是促使你采取行动的重要原动力,而自制力则是指引你行动方向的平衡轮.在管理活动实践中,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领导者,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功. 。

典型案例:深圳万科总裁王石1992年时针对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低于40%的不做的暴利心态,提出万科“高于25%的利润不做”的口号,如今万科还健康地活着,当年众多追逐暴利的企业则大部分已死掉.。

第十八个习惯:培养领导

最成功的领导者是那些把工作授权给别人去做的人,是把下属培养为领导者的人,是把领导者变为变革者的人.。

典型案例: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培养了两大少帅:杨元庆和郭为,使集团的事业后继有人、基业长青.。

第十九个习惯:注重家庭

比较完美的企业领导者常把家庭比作登山的后援营地.他们在筹备后援营地(家庭)上所花的时间,绝不能少于实际登山(干事业)的时间,因为他们的生存、登山的高度,常常与后援营地是否牢固和存粮是否充足有关.这些企业领导者还懂得,全面的成功才算真正的成功,他们往往在干事业的同时,能够兼顾家庭,珍惜幸福的婚姻.。

第二十个习惯:经营健康

许多立志要成功但最后壮志难酬的企业领导人,往往是因为不能战胜一个最大的敌人,这个敌人就是自己不健康的身体.美国管理界流行着一个观点:不会管理自己身体的人亦无资格管理他人,不会经营自己健康的人就不会经营自己的事业.。

养成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正是这些好习惯的坚持成就了一些出色的职场人.。

...展开 ...收起

唐太宗的在选人、用人上的管理能力可用“屈己纳谏、任贤使能、恭俭节用、宽厚爱民”16字来总结。对人才的重视、尊重和培养是唐太宗成功兴国的首要策略。他善于选贤任能,培养直谏的气氛,天下之才皆为他所用,集中大众的智慧。

他相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在怀念一代名臣魏征时他还说过一段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些,都是唐太宗留给后人的闪烁着光芒的智慧和宝贵财富。他的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曾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所推崇。

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典型的“逆才”,他经常对唐太宗的缺点和不足犯颜直谏,多次让唐太宗威仪扫地。他于贞观十三年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尖锐地指出唐太宗十个方面的过错和缺点,令唐太宗非常尴尬。

可唐太宗一贯将魏征作为难得的贤士善待之,重用之,甚至于尴尬之后,将《十渐不克终疏》列诸屏风,朝夕瞻视,并作为其当朝执政的座右铭。正因有魏征之类的“逆才”和唐太宗善待“逆才”的雅量,才会有大唐基业的稳固和贞观盛世的出现。

唐太宗选贤任能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更不问出身。在唐初上层管理集团中,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房玄龄是隋朝旧臣,张行成原是一介布衣,马周本为中郎将常何的门客,魏征则是政敌李建成的谋臣。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中流砥柱的人物,为唐朝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唐太宗既重用士族地主杜如晦、高士廉等人,也重用庶族地主张亮、侯君集诸人,打破了魏晋以来任用士族地主为官的定制。更为可贵的是,他敢于冲破民族偏见的藩篱,选拔少数民族人才。

如贞观六年,任铁勒族酋长契何力为领军将军;贞观十四年,封突厥族阿史那忠为大将军;后又封突厥执失思力为安国公。

“先存百姓”这一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看到庞大的隋朝迅速崩溃,为避免重蹈隋亡覆辙,安邦定国,唐太宗首先确定了治国的大政方针。

这种“存百姓”的思想就是他吸取隋亡教训、探讨历代兴亡更替得出的最重要的治国思想。他深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从而认识到存百姓就是要让百姓生活安定,只有安定百姓,国家才会长治久安,才能富强,这是最重要的“为君之道”。

扩展资料:

李世民身先士卒:

在初唐统一战争的历次战役中,李世民冲锋在前、身先士卒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在同王世充的对阵中,他令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别统率骑兵轮番向敌阵发起冲击,而他本人则轮番参加每一次冲击并率队为前锋。

李世民总是身先士卒打头阵。有一次,他带五百骑兵巡视前方地形,结果被敌人骑兵包围。敌将单雄信挺槊直取李世民,尉迟敬德跃马而出,将单雄信刺落马下,掩护李世民突出了重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世民。

...展开 ...收起

只有知人才能识人,只有识人才能用人。然而,在更多的时候,往往是收拢人心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因为只有收拢人心,才能用人。否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朋友之交,应是宁缺勿滥。至于对手之交,更应知彼知己。

试看雄才大略的清世宗皇太极是怎样收拢汉族人材的。

明朝著名的将领洪承畴与清兵作战,兵败被俘。皇太极打算留下洪承畴为己效力,便派范文程去劝洪承畴投降。洪承畴当时正在跺脚大骂,范文程心平气和地与他交谈,内容涉及古今之事。

房梁上的尘土偶然落下,沾到了洪承畴的衣服上,他用手掸去了灰尘。范文胜回去将此情告诉了皇太极,他说:“洪承畴肯定不会求死,连衣服尚且那么珍惜,更何况他的性命呢?”

皇太极亲自去看望洪承畴,解下了自己身穿的貂皮大衣给洪承畴穿上说:“先生是否觉得不那么冷了?”洪承畴瞠目而视许久,叹息道:“这真是老天选定的明主啊!”于是叩头请求接受他投降。皇太极非常高兴,当天赏赐不计其数,而且还设置酒宴,摆上戏台,将领们有的对此很不高兴,说:“皇上待洪承畴也太好了!”皇太极劝他们说:“我们这些人栉风沐雨几十年,是为了什么呢?”

将领们答道:“那谁不知,是为了入主中原!”皇太极听后笑道:“这就譬如行路,我们都是盲人,如今好不容易得到了一个向导。我怎能不高兴呢?”

皇太极此论可谓高明之极矣!范文程是汉族的大学者,是一位极有见识之人,洪承畴更是明朝的大官,总督蓟辽军略,学识也有过人之处。这两人为清人人关,尤其在制订统治方略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可以说,满清政府若无像范文程这样的一大批汉族知识分子帮助制订策略,用皇太极的话说,就是“领路人”,想长期立足中原,是很难想象的。

能够知人,对于治理好朝政当然也是至关重要的。宋真宗时期的王旦是个很有知人之明的人,在某种意义上说,他实际上成了皇帝的顾问。《孙子兵法》里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话:“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可谓是古往今来战争经验的精萃总结。

“知彼”的情形是十分复杂的,包括对对方的将帅、士气、作战能力、所处形势等所有方面的综合了解。如果说“知彼”难的话,“知己”就更难,所谓“当局者迷”,人们往往很难对自己做出客观的了解和评价。如果真正能做到对敌我双方有深入正确的了解和评价,那就无往而不胜。

但在“知彼”的诸多方面中,了解彼方主帅的性格、谋略、为人、心态、志向等因素恐怕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首要的。如果吃透了对方将帅,那就掌握了主动权。哪怕己方不如对方,只要能把握住对方,也不致于大败,这就是所谓的“惹不起,躲得起”。

“管鲍之交”,历来被传为佳话,几乎尽人皆知。说的是管仲年轻的时候经常和鲍叔牙交游,鲍叔牙深知他是个贤能之人,对于管仲的“贪”和“畏”,鲍叔牙都能给予充分的理解,知道管仲是出于赡养父母才这样做的。后来,鲍叔牙又极力劝谏桓公让管仲当国相,终于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大业。所以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场相知,管仲才成为一代先贤,鲍叔牙也名垂千古。

如果没有知人之明,那就会危险四伏,就是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行。越是高层就越是如此。俗话说的好,“无情最是帝王家”。正所谓“高处不胜寒”。楚成王立嗣的事很有意思,他无知人之明,又不听臣下的意见,所以有缢死之难,而商臣的老师却十分了解他的学生,促成了弑父之乱。

鲁文公元年(公元前626年),楚王起初打算立商臣做太子,特地征求令尹子上的意见。子上说:“君王您的年纪还不大,而且又有许多内宠。如果立了商臣做太子,以后再加以废黜,就会产生祸乱。楚国立太子,常常选择年纪小的。而且商臣这个人,眼睛像故蜂,声音像豺狼,是一个残酷无情的人,不能立他做太子。”楚王没有听从子上的意见,仍旧立了商臣做太子。不久以后,又想立公子职做太子而废黜商臣。

商臣听到了这个消息,但还没有弄清楚,于是请教他的老师潘崇说:“怎样才能弄清楚这个消息的真假呢?”潘崇说:“你设宴招待姑姑而故意装作不尊敬她。”商臣听从了潘崇的建议,并故意侮辱她,他的姑姑发怒说:“啊!你这个贱东西!无怪君王要杀掉你而立职做太子了。”

商臣告诉潘崇说:“君王要废黜我是确实的了。”潘崇说:“你能侍奉公子职吗?”商臣回答说:“不能。”潘崇又问道:“你能逃亡出国吗?”商臣回答说:“不能。”潘崇接着问他:“你能够办大事吗?”商臣回答说:“能。”

冬十月,商臣率领宫中的警卫等围攻成王。成王请求吃了熊掌以后去死,商臣没有答应成王的请求。十八日,楚成王上吊而死,谥号为“灵”,但成王死不闭目,谥为“成”,才闭上了眼睛。

楚穆王即位后,把他做太子时的房屋财产赐给潘崇,让他做太师,并且封他为掌管宫中警卫军的长官。

潘崇对商臣真是了如指掌,在他的直接策划下,使商臣登上了楚王的宝座。实际情况是十分复杂的,即使有知人之明,在很多情况下又是无能为力的。有一种政治预测,不是为某一具体的事物考虑,而是高瞻远瞩,为未来做好准备。也许,这种准备一时还看不出效果,甚至会有负面反应,但对将来,却意义重大。

据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是用政治来解释战争:那么,如果要用战争来解释政治呢?政治就是战争的和平形式。原来,政治与战争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政治是和平时期的战争,而战争则是流血的政治。把政治的某些方面划人兵家,是有其内在的根据的。

中国自古就有许多政治预言家。

这些人,好像能上知一千年,下知五百年似的,实际上,他们也是平凡普通的,只不过善于根据社会形势、人事去分析得失成败以及各种力量的对比发展罢了。所以,高瞻远瞩就成了统治者必不可少的素质,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中国在政治预测方面的智慧是相当发达的。但这种预测又无一定之规,总是根据具体的世事变化而变化。总起来看,不外乎从社会发展、形势变迁、人事转化三个方面人手。

在《三国志》中有一篇著名的“隆中对”,是诸葛亮在隆中回答刘备有关天下大势的咨询的。在这席冠绝千古的谈话中,诸葛亮未出隆中就三分天下,而其后的形势也正是根据他的预测发展的,诸葛亮可谓是一位“国际形势预言家”了。但细看这篇“隆中对”,就可看出,诸葛亮并无什么特异之术,他绝非靠能掐会算来预测出天下大势,而是完全依据于对现实形势、人事的准确全面的了解和细致周密的分析而做出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一旦出了隆中,就尽心尽力地辅佐刘备,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靠了他的努力,刘备才得以与曹操、孙权抗衡而三分天下。看来,要想做一个政治预测家,不能以隔岸观火的悠闲态度来对待世事,有时还需要积极地参与和投入,才能实现自己的预测。在这个意义上讲,那就不仅是政治预言家,还是政治活动家了。

皇太极为努尔哈赤第八子,深有谋略。称帝后,他实行了一系列加深封建化的措施,为推翻明朝和建立大清帝国奠定了基础。其中,皇太极礼贤下士,善于利用汉族知识分子,是其成功的重要策略之一。然而,其后的乾隆帝又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命人编写《贰臣传》,将投降清朝的汉族大官一百二十五人列出,不入国史,其中就有洪承畴。如此看来,即使别人再礼贤下士,也不能大节有亏。

对于政治和战争来讲,知人善任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百智之首,知人为上;百谋之尊,知时为先;预知成败,功业可立。这是成功乃至成为帝王的必要条件。

所谓知人,就是善于了解人,有识人之明;所谓知时,就是善于洞察世事,能够掌握做出决断的条件;所谓知成败,就是能够根据上述两个方面。对军事、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状况做出预测,并同时为取得最好的结果而积极准备。

nga什么意思中文,Nga是什么意思 http://www.023jfw.com/article/32773dc7afeea7a58faf48ea.html

原创文章,作者:023作文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023jfw.com/article/83b58efba23b01350065ea51.html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