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杀死比尔》和《被解救的姜戈》,浅析电影中“暴力美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杀死比尔中的口哨是什么歌 从《杀死比尔》和《被解救的姜戈》,浅析电影中“暴力美学”

从《杀死比尔》和《被解救的姜戈》,浅析电影中“暴力美学”

2023-10-26 23: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一部电影中如果同时出现荒诞、暴力、黑色幽默、血腥这些标志,你第一时间会联想到什么?

是的,没错,答案就是“这部电影的导演是不是昆汀?”

昆汀·塔伦蒂诺,美国著名导演,曾执导过《危险关系》《低俗小说》等一众电影,昆汀的电影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那就是电影的全片几乎充满了各类暴力元素。也因为如此,在大多数的影迷心目中,昆汀被封为了“暴力美学”的开山鼻祖。

今天我们就结合《杀死比尔》和《被解救的姜戈》两部电影,详细的来聊聊“暴力美学”。

关于暴力美学

先来了解下暴力美学的定义,知其根本才能更好的深入,关于暴力美学,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

从表面上来看,暴力美学可以分为“暴力”和“美学”这两个词的结合体。

暴力给人的印象是恐怖和丑陋的,而美学给人的印象却是高雅和美好的感觉,将暴力和美学这两个完全对立的元素组合在一起,使暴力用美学的方式呈现,用诗意的画面和艺术性的镜头设计来表现人性的暴力面和暴力行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观众惊叹于艺术化表现形式的同时,还能消减暴力本身给观众带来的不舒适感。

暴力美学的表达形式也有很多种,比如电子游戏、漫画、动画、绘画等。

夸张的血浆

○第二层

从内在上来看,这需要和人的潜意识联系起来分析。

心理学家荣格指出,每个人的人格中包含了四个基本的原型,分别是人格面具、女性潜倾、男性潜倾、阴影原型。

荣格认为:人的阴影部分一直受到自己和社会的压抑,所以暴力倾向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当中,是我们永远也无法去掉的本能。

荣格这段话表明,阴影原型中包含了人最基本的动物属性,对动物来说,暴力是它们生存的必要手段,这是写在基因里的东西,当然人类也不例外,人类的基因中也蕴含着暴力因子。

卡尔·荣格

具体表现在,当我们突然面临困境,或生命发生危险的时,阴影原型就会出现,并利用这个机会,对自我或者他人产生一些暴力或震慑型行为。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电影中的暴力场景,会觉得很畅快,因为这些画面是对人类潜意识中的本能进行了一次释放。

不过,当观众直面电影中的暴力时,又会有部分的人心理上会接受不了,会觉得非常的难受与不适,但是,如果我们将电影中的暴力画面经过艺术处理,就既能满足观众视觉可接受,也能满足于阴影原型的释放,暴力美学由此而生。

《王牌特工》的暴力美学

总之,不管是表面上艺术化的表达,还是对人类心灵深处本能的释放,最主要的还是:当观众观看完带有“暴力美学”的电影时,能引起大众对于暴力的思考,或者说对暴力行为的反思,这才是暴力美学存在的最主要目的。

昆汀的暴力美学

每个导演对于展现暴力的方式不尽相同,因为每部电影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所以他们在镜头的设计、声音的处理上都会各有各的风格,那作为暴力美学开山鼻祖的昆汀,又是如何处理画面和声音的呢?

《杀死比尔》和《被解救的姜戈》是昆汀暴力美学电影的集大成之作,这两部电影虽然在形式、内容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但是它们都有着一个相同的母题,那就是“复仇”。这类母题的电影一般都只有一个主角,主角内心的描写和暴力的方式都有着相似的部分,所以适合放在一起比较分析。

而《被解救的姜戈》这部电影中暴力美学的呈现方式更是对《杀死比尔》中的一次升级,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我们结合电影详细来分析。

○《杀死比尔》

在《杀死比尔》这部电影中,结合了港式武侠片和日本黑帮片的风格,整部电影的暴力美学风格都是偏向于动画风格,极尽夸张又带有一些荒诞。

9岁的石井御莲亲眼目睹了自己父母被黑帮老大所杀,在这段动画片段的打斗戏中,昆汀展现了暴力美学的几个明显特点:

第一、极具夸张的喷血镜头

这一点不用过多解释,大家看画面就能明白。

夸张的喷血镜头

第二、穿插在画面中的特写镜头

动画的形式有一个非常天然的优势,就是可以做任何想要的运动,特别是为了表现打斗过程中的激烈程度,会穿插一些非常快速的特写镜头。

有时这些镜头可能连半秒钟都不到,比如像镜头跟着子弹一起飞、人飞出去的时候快速的跟着演员一起运动等等,导演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绘,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主角的强大。

子弹特写镜头

第三、夸张的摄影机角度

同样,这也是动画的一个天然优势,摄影机摆放的角度可以非常极致,这要是在实际拍摄中几乎是无法实现的。

比如像这个超级大仰拍,正因为夸张,所以我们才能体会到动画的独特之处。

大仰拍

第四、带有荒诞色彩的死亡结果

荒诞这词用到生活或者戏剧里,我们可以理解为无厘头,但是用在暴力里,可以用八个字形容,极其夸张,不可相信。

在动画片里,人物死亡的过程一般都会非常夸张的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很难相信动画里的内容是真实的。因此,当看到黑帮老大夸张的死亡过程时,作为观众的我们不会觉得恐怖,只会觉得很爽。

荒诞色彩的死亡结果

了解完动画,我们再来看下《杀死比尔》中真人打斗的场景,整部电影的暴力主要集中在电影最后高潮的这一段。

昆汀通过一个长镜头介绍了整个打斗的场景,同时也引出了第一个矛盾点,也就是杀手The Bride的出现,整段非常有创意的地方在于,在这个小空间内展现主角行动的同时,还将悬念一点点的加大。

一组长镜头

依照昆汀暴力美学展现的特点依次来看:

首先,是夸张的血量,这绝对是昆汀消解暴力的首要方法;

满屏的血浆

其次,在打斗过程中,昆汀同样穿插了很多简短的特写镜头,对比下动画场景就能很直观的感受到。

斧头特写

再者,就是拍摄角度的选择,昆汀在打斗场景上也做了一个特别的设置,采用了玻璃地面。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块玻璃,拍摄如此极致的角度就会显得非常不合理,也容易让人跳戏,但是有了玻璃地面,很多极致的镜头就会显得合理,而且能像动画一样拍出极端的视觉角。

极端的拍摄视角

最后,是荒诞的死亡结果,其实这一点也是昆汀暴力美学和别的导演不一样的标志性特点。

荒诞的死亡方式

除了以上四点以外,还有一个非常昆汀的特点就是音乐风格的选用,《杀死比尔》虽然画面中充斥着的是各种残肢、喷血,但是听到带有摇滚气息的音乐时,观众们也会不免有些小小的激动,甚至可能会跟着一起抖腿,用这样的方式来消解暴力,简直就像喝了可乐之后立马吃一颗曼妥思一样。

○《被解救的姜戈》

同样是复仇题材,《被解救的姜戈》这部电影的暴力美学显然比《杀死比尔》沉稳了许多,也去掉了卡通式的打斗场景,但依旧保留了荒诞的元素,同时增加了很多意象化的表达,算是对《杀死比尔》中暴力美学的一次升级。

电影中,姜戈和牙医来到庄园要杀Brittle三兄弟,昆汀在镜头上做了一个小小的设置,为了突出姜戈英雄形象,姜戈的出场就是大全景仰拍,背景树状的造型更是凸显姜戈的形象。紧接着两个单人正面镜头,一个运动一个不运动,明显姜戈气势要大于对方。

大全景仰拍

单人正面镜头

杀第二个人的时候,昆汀全程用大广角慢镜头拍摄姜戈动作,增加画面运动幅度,同时也是一个朝向摄像机运动,一个静止不动,姜戈气势再次升级。而后姜戈连续快速抽打人画面的剪切,释放观众潜意识中的野兽。

大广角慢镜头

而第三个人死的时候,昆汀又做了一次升级,采用了更加强调意象的表达。牙医开枪打死正在骑马三兄弟中的最后一个人,血溅到一片雪白的棉花上,非常具有绘画的美感。

溅上血的棉花

从这一段来看,三次杀人做了三个不同的处理,层层推进,直达主题,所以,相较于《杀死比尔》的风格来说,《被解救的姜戈》去掉了花哨的镜头设计,导演用更加成熟的暴力展现手法来服务于电影主题,算得上是昆汀的一次自我完美的升级。

东方暴力美学vs西方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导演吴宇森的作品风格的描述中,但是其实很早之前,就有导演已经在用美学上的设计来呈现暴力了。

例如,1967年导演阿瑟佩恩的电影《邦妮和克莱德》,用雨点般的机枪声和慢速镜头来渲染两位主角死亡的过程;又或者1980年黑泽明的电影《影武者》,用浓烈的色彩和夸张的血量来渲染氛围,以及提升观众的情绪。

《邦妮和克莱德》剧照

《影武者》剧照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暴力”美学的具体表现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下文将列举几位比较有代表性的东西方导演,来看看不同文化的导演,在画面和声音的展现上有什么不一样的特点。

第一位、中国导演吴宇森

吴式暴力美学初期代表作《英雄本色》就是最经典的吴宇森式主题,男儿义薄云天,豪放不羁,在他的电影中表现暴力会使用慢镜头,以及正常速度交替的拍摄方法,使其更有“舞蹈美”,双枪、教堂、白鸽、飞扬的风衣,这些元素更是吴宇森暴力美学的代名词。

到了《变脸》之后,吴式暴力美学算是到达了一个巅峰时刻,他将象征圣洁与和平的教堂与白鸽这些元素放入暴力的场景当中,通过反差突出人性的阴影,削弱暴力场面对观众直观的冲击,反而能引起深思,是典型的东方式暴力美学。

教堂中的白鸽

第二位、日本导演三池崇史

说到日本,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日本的武士道精神、黑帮文化和日本的变态文化,其中后两个特征都完美的展示到了导演三池崇史的电影中,最具标志性的电影就是他的《杀手阿一》,电影糅合了黑社会、动作、符号艺术、黑色幽默、复仇、悬疑、SM文化、怪兽电影等多种元素,暴力镜头层出不穷。

表现形式上利用极具夸张的效果展现出来,让观众看的心惊肉跳,但同时也让人直呼过瘾。

如果要比较血浆的使用量,三池崇明绝对不输给昆汀。

《杀手阿一》剧照

第三位、韩国导演朴赞郁

对于朴赞郁来说,“复仇”一定是他电影的最大主题,在他的电影《老男孩》中,暴力美学的呈现方式如同舞台剧一样,强调的是演员调度和演员内心的刻画。

电影中那段经典的单挑一群人的长镜头,更是如同一幅展开的画卷一般,每个人都被定格在这个长长的走廊之上。

《老男孩》剧照

第四位、美国导演沃卓斯基兄弟

对西方来说,宗教的文化和艺术的氛围明显要比东方更浓烈一些,这些特点也极好的体现在他们的电影当中。

沃卓斯基的《黑客帝国》系列就完全的说明了这一点,电影中的暴力场景利用了极具夸张的设计,和富有美感的镜头语言,让观众似乎忘记了是在看暴力的场景,好像都在惊叹于他的形式美感。

这样的表达方式,让人不禁想到超现实主义,一种超乎语言和文字所能及的表现形式。

《黑客帝国》剧照

第五位、英国导演马修·沃恩

英国导演拍电影,从来都不会少了两个字“绅士”,同样暴力美学的呈现方式也一样“绅士”,如《王牌特工》最后爆头的场景。

人印象中最恐怖的爆头片段,配合着艺术化的画面和高雅的古典音乐,完全消解了恐怖印象带来的不适感。

《王牌特工》剧照

结语:

事实上,针对电影中“暴力美学”的争论一直都未曾停止过,艺术的暴力来源于生活的暴力,暴力或许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动物性本能。

所以,与其提出让暴力消失这样的伪命题,不如让美学和暴力结合,在宣泄情绪的同时,也能因为美学的存在而引发思考,或许这才是“暴力美学”电影对人类发展最积极的意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