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未来高考改革方案设计 卞翠

卞翠

2024-07-16 02: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内部驱动:考试评价工具失灵

此次法国新“高考”改革是“时”与“势”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与有效地回应“如何考”与“考什么”的需求。作为一项测试工具,法国“高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逐渐减弱 的信效度和不断增长的负面附加值。

首先,考试可信性与区分度遭受质疑。如图1 所示,1995 年法国“高考”中考生整体通过率为74.9%,其中普通类、技术类与职业类通过率分别为75.1%、75.5% 和72.7%。2017 年“高考”考生整体通过率已升至87.9%,普通类与技术类考生通过率分别为90.7%和90.5%,职业类也增至81.5%。如表1 所示,2017 年“高考”成绩等级标注分布中,参加普通类“高考”的考生中有53.4% 获得了等级标注,即总成绩为12 分及以上,且优异等级占比高达13%。技术类考生中也有43.7% 获得等级标注,优异等级占比2.4%。结合两组数据,超过百分之八十的考试通过率以及接近百分之五十的等级标注比例,显示法国“高考”成绩已呈现严重的偏态分布,考生成绩的区分度明显降低,考试本身的信度大打折扣。

图1 1995-2017 年法国“高考”通过率

数 据 来 源 :

DEPP (Direction de l’évaluation, de la prospective et de la performance)

DEGSCO (Direction Générale de l’Enseignement Scolaire )

表1 2017 年法国“高考”成绩等级标注分布

数 据 来 源 :

DEPP (Direction de l’évaluation, de la prospective et de la performance)

DEGSCO (Direction Générale de l’Enseignement Scolaire )

其次,“高考”所考与高校所需未能有效连接。“高考”作为衔接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键一环,具有一定的筛选功能。顺利通过“高考”的人被认为已具备接受高等教育的基础知识与能力,然而这一假设与大学生学业高失败率之间存在极大矛盾。如图2所示,法国教育部对2013 年顺利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学习的部分学生的学业表现进行了追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假定2013-2014 年注册大学一年级的群体总数为100,经过 一年的大学学习能顺利升入二年级的比例为41%,两年后能顺利升入三年级(含职业类本科专业)比例为32%,三年能准时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的比例仅28%。同时,在一年级升入二年级的过程中,30% 的学生会离开大学(辍学或重新选择),29% 的学生会留级。这几组数据间接说明法国“高考”并没有真正考出高校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所需,效度不足。

图2 2013 年高中应届毕业生大学学业成绩表现

数据来源:

fois en L1 en 2013 MESRI-SIES (enquête SISE)Devenir de la cohorte de néobacheliers inscrits pour la première

最后,法国“高考”考试时间的集中性与成绩评价一次性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考 生的应试倾向。改革前,法国“高考”周期一般为一周,且学生的平时成绩只是作为最终评价的参考,促使学生在开考前几个月集中备战,而忽略了在平时学习中积累基础知识和发展相关能力,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与延伸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三)外部驱动:为法国教育部“减负”

(四)核心驱动:育人理念转变,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

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与内涵的界定对学生学习与考试内容与形式产生了直接影响。素养被认为是超越知识与技能的一种能力,可以应对复杂需求,并于特定情景中可以调动和提取心理与社会资源的能力(包含技能和态度)。[7]1997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DeSeCo 项目,[8] 运用跨学科方法与其评估项目结合,探究对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与遴选。在2003 年出版的《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 报告中,构建了一个分别涉及“人与工具”、“人与自己”和“人与社会”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框架,具体包括“使用工具互动”“在异质群体中互动”和“自主行动”共三类九种核心素养指标(见表2)。[9]

表2 经合组织素养框架与内容[10]

2006 年12 月,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和欧盟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向各国成员推荐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主动性与创业精神以及文化意识与表达等八大核心素养体系,并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对每个核心素养体系进行描述。[11]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与欧盟政策影响下,法国政府对本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改革。2006 年7 月11 日,《知识与能力公共基础》(简称公共基础)法令颁布,[12]2015年3 月31 日,法国国民教育、高等教育与研究部颁布《知识、能力与文化公共基础》(简称《新公共基础》)法令,[13] 推进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并于2016 年9 月开始实行。新方案将学生知识、能力与文化的培养划分了五个主要领域,包括思考与沟通的语言、学习方法与工具、人格与公民教育、自然系统与技术系统以及世界表征与人类活动。每个领域内涵的界定、培养目标与学习阶段相对应,将目标与评价标准相呼应,学生的学业评价以及具体课程的设置以“新公共基础”为依据和导向(见表3)。学生培养方式与内容的变革必然需要考试制度的改革与之相呼应。

表3 从《公共基础》到《新公共基础》

二、改革内容:赋分权重新配比与“瘦身”计划并重

此次改革的主要目的旨在突破“高考”作为考试评价工具日益凸显的局限性,重新赋予“高考”新的生命力和实用性,实现与高等教育阶段更加有效的对接。[14]

(一)通过赋分权的改革,加强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

表4 赋分权改革前后变化

法国2021 新“高考”改革的最大变化体现在对赋分权的改革。不同于我国高考的竞争性与选拔性,法国“高考”为水平性测试。普通类与技术类“高考”包含两轮考试,第一轮在高二学期末进行;第二轮在高三学期末进行。改革前,学生“高考”成绩(见表4)为两轮考试不同考试科目成绩综合后的平均成绩,②学籍表主要作为考试评议委员会对考生进行最终评价的参考依据。对考试中发挥失常或成绩接近合格线的学生而言,学籍表的作用尤为重要。学籍表的内容主要涵盖学生高二、高三学年的学业表现以及能力评定,包括考试成绩、能力评价和教师评语;也包含了学生外语能力以及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学籍表的内容设计以高中教育以及“高考”改革为导向进行同步更新。随着2021 改革方案的推出,学籍表在2020 年“高考”结束后会正式取消。改革后,“高考”成绩在学生总成绩中占比降低至60%,而平时成绩占比升为40%,含高二、高三学年成绩(10%)、通科科目成绩(高二学年两科、高三学年一科;30%)。③新的赋分权重比例分配有助于提升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投入,缓解学生的应试心理。也便于教师更好地了解与追踪学生的学习进展、需求与发展规划,为学生提供更具个性化、针对性与准确性的帮助。

(二)通过“瘦身计划”,提高考试组织效率

改革前,普通类“高考”内设文科、理科与经社科三个专业方向,学生在高二进行专业分流,每个专业包含不同专业课程套餐。在两轮考试中,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要参加十几门考试,且考试周期超过一周。其中,在高三学年末的第二轮考试中,考生要参加12-16个科目考试。[15] 这种“车轮战”的安排对考试的组织、命题、试卷评阅以及学生精力的投入等方面都是巨大的考验,造成了大量人力与物力的耗损。新“高考”改革方案将考试科目减至5 门,并优化考试时间安排。第一轮考试仍在高二学年末组织,考试科目只保留法语科目口试与笔试(见表5)。第二轮考试周期分为两个时段:一为高三学年春季假期期间,一般为四月份,考试科目为两门专业科目;一为传统的六月中下旬,考试科目缩减为哲学和大口试两门(见表6)。

表5 普通类Bac 考试第一轮考试科目变更

表6 普通类Bac 考试第二轮考试科目变更

(三)能力水平测试:改革中的不变原则

法国“高考”考试科目评分体系实行的是20 分计分制,获得10 分及以上为考试通过。考生须参加的考试科目与科目所属考试类别和专业方向保持一致,考生每门考试科目成绩在计入总分时其系数因专业方向不同而略有差异。考试总成绩达12 分及以上者会获得等级标注:中等(≥ 12)、良好(≥ 14-16)、优异(≥ 16),有等级标注的考生在录取阶段享有一定的优势。虽然此次新“高考”改革在赋分权与考试科目“瘦身”上进行了幅度较大的改变,但却始终坚守一条基本原则,即法国“高考”是能力水平性测试。考生仍只需10 分及以上就可以顺利通过“高考”,获得Bac 文凭。法国高校招生录取不设淘汰分数线或最低分数线,为获得Bac 文凭的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保留改革前的评分等级,两轮考试中总成绩介于8-10 分之间的考生可以参加口试补考。

三、法国新“高考”实践配套机制改革

“高考”是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重要的衔接环,以新“高考”改革为指挥棒,在法国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层面都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改革举措。

(一)丰富高中教育课程设置与选择,推进新高中建设

1. 通过专业与课程设置的结构简化,实现“瘦身”计划

精简高中阶段课程设置,对考试与平时考核的科目进行科学分类与重组。不再设立固定“套餐式”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与学习能力选择专业课程。

一方面,普通类教育取消分科,不再设文科、理科与经社科。原“套餐式”培养课程设置废除,普通类高中生所修课程简单划分为必修公共课程、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三大类。其中必修的公共课程包括:法语(高二学年)、哲学(高三学年)、历史- 地理、道德与公民 教育、两门现代语、体育、科学。学生在高二学年须选择三门专业课程,继而从中选择两门继续高三学年的学习,并作为专业科目参加高三学年春季假期所组织的考试。选修课学习方面,根据学生的意愿,可在高二、高三学年选修一门课程;也可在高三增加第二门选修课程。古代语言与文化可作为选修课程。改革后的课程设置除了在数目上有所减少外,也体现了以学生兴趣与专业发展为导向的育人理念。

另一方面,技术类教育在这次改革中保留已有专业方向划分,仅在课程方面略有变动。近几年来,为了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技术类下设的八个专业方向也在逐步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因此这次新“高考”改革并未对其产生较大影响。新举措中统一规定了技术类高中生所必修的公共课程。学生根据专业方向,在高二学年要选择三门专业课学习,高三学年专业课为两门,学生自选个人项目的完成是技术教育关注的重心。

2. 通过增加新课程,加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除了做相应的减法为学生减负,增强学生在专业和课程方面选择的灵活度外,这次改革还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新方案中规定,在高中一年级增设《经济与社会科学》[16]与《数字科学与技术》[17] 两门课程。其中,《经济与社会科学》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社会学与政治学领域基本的概念与推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前在社会、经济、政治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培养学生提出假设、开展调查、建立模型、解读事实以及总结反思等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学会从经济学、社会学与政治学单个学科解读特定现象,以及对特定事件进行跨学科综合性分析。《数字科学与技术》的增设则体现了信息化社会中学生数字化与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帮助学生理解数字科学的主要概念、数字技术日益增长的重要性以及所产生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反思与理性地运用数字技术,为社会各行业当前与未来所面临的变化作好准备。

此外,这次改革中增设的大口试对学生与教师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言语表达、信息沟通与交流是学生个体在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核心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试时考生要介绍的项目可自行选题,须和所选专业课程相关,从高二学年开始准备。作为第二轮最重要的考试科目之一,大口试成绩在考生总成绩计算系统中的系数分别为10(普通类考生)与14(技术类考生)。[18] 大口试准备时间与考试时间各为20 分钟。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考生用5 分钟时间站立脱稿介绍项目;第二阶段,两位评委老师(外校)就项目内容与考生进行10 分钟交流;第三阶段,在剩下的五分钟时间内,评委老师基于前两阶段与考生的交流即兴提出问题或情景问答,考生现场给出回答。评委在这一阶段可依据学科不同变换提问的方式。

3. 强化生涯导向教育

与简化考试科目、取消套餐式培养模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力相配套的机制,就是强化学生的生涯导向教育。

为了增强选择的主动性与灵活性、提升选择的科学性、将学生的能力与兴趣进行有效的结合,在新的改革配套机制中,高一、高二与高三学年分别推行生涯导向与辅导教育,每学年共计54 小时、分两周开展。具体内容包括:在高一学年组织法语与数学能力水平数字化测试,让学生了解已具备的知识基础与需求。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个人辅导,帮助学生提升数学与法语读、写的能力。在高一学年第一周的生涯导向教育中,学生须认真思考未来的发展规划,同时,学校须告知家长和学生该校以及附近学校普通类和技术类教育所开设的专业学习科目。在生涯导向教育的第二周,家长与学生在普通类或技术类教育中作出选择,对于选择普通类教育的学生,须暂定4 到5 门专业科目作为备选。经校长审核批准后,选择普通类教育的学生确定高二学年的3 门专业课选项;普通类与技术类学生可以考虑选修课科目。高二学年的两周生涯导向教育内容聚焦于普通类学生和家长须从3门专业科目中选出两门继续高三学年的学习。高三学年的生涯导向教育集中于高校志愿与专业选择的填报。

(二)强化高校与高中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推进高校招生录取机制改革

2017 年10 月30 日,法国政府推出《大学生计划》,[19] 旨在实现高等教育民主化,在尊重大学生学习差异的基础上,帮助其获得学业成功。《大学生计划》由五个主要方面的二十条举措构成,其中和高中教育直接相关的有两个方面:一为如何更好地为高中生提供生涯导向教育;二为改进录取方式与平台建设。

1. 优化高校专业信息共享

2017 年12 月,法国国民教育部、高等教育研究与创新部、法国工程师学校联盟、法国大学校长联盟、法国大学校联盟联合制定出台了《为了大学生学业成功而共同实施的专业期待章程》,[20] 旨在让高中生更好地了解高校所提供的专业内容、学业困难程度和专业就业前景,以及相关教育人员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生涯导向教育。章程中启用“ 专业期待”这一术语来表达高校专业与高校教师对未来大学生的期待,既包含顺利完成每个专业学习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又体现出高校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素养的期待。章程指出,“专业期待”的内容应由高校集体参与制定,既要说明专业的共性要求,又要体现每个高校的特色,并成为全国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2018 年3 月,法国国民教育部、高等教育、研究与创新部联合出台了对部分高校专业“专业期待”的规定,2019 年3 月进行部分调整。[21]具体包括高等技师专科教育、预科班教育、大学技术专科教育、工艺与设计专业教育、财务会计专业教育、本科与医药学专业教育。从高校类型、学科、专业方向等方面,对学生的兴趣、学科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综合素质要求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2. 改进录取方式与平台建设

四、改革初步实行中的挑战与困境

基于上述对法国新“高考”改革举措以及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相关的配套机制改革的分析,作者发现此次改革呈现出几个逻辑:其一减负,减少教育部每年在“高考”组织与开展层面人力、物力的巨额投入,通过精简集中考试科目与分段考试,适当降低学生学习压力。其二分权,赋分权重的改革提升了平时成绩在学生“高考”成绩中的比重,这也意味着将部分权力下放给高中、教师以及学生群体。其三,在关注知识基础与能力之外,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导向,将核心素养的培养嵌入课程与考试体系中。其四,发展科学的生涯导向机制,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能力与素养为主要依据,优化学生的学习与职业发展规划。为了新“高考”改革在实施阶段实现以上几个改革逻辑,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相关的配套措施也相继出台并予以推行,为其提供有力的保障。鉴于此次改革还未真正落地,无法对其具体效果进行评价。

2020 年1 月中下旬,高二学生首次迎来了新“高考”改革实施后的首次通科考试。考试在准备阶段和实施过程中受到了来自不同地区高中教师群体与考生群体一定程度上的对抗阻力。面对考试前的抗议活动,10%-15% 的高中校长选择了将考试延期举行。全法约三分之二的高中组织了此次考试,三分之一的高中选择推迟至三月中旬启动。教育部长布朗凯在2 月5 日的议会报告中指出,85% 的高中顺利组织了此次考试,并未造成大的混乱。[24] 此次抗议中,教师群体认为,“在高考新政下,学生就只剩学习了。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掌握、特别是批判性审视知识,培养反思能力,逐渐取得进步。”[25] 结合从新政策出台至今在社会上引起的一系列讨论,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如何提升学生平时成绩评价系统的科学性与公平性?

此次改革中,考生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占比大幅度提升,增至40%(高二、三学年成绩10%,高二、三年级通科科目考试30%)。如何保障评价机制的科学性与公平性, 在考试的全国性与评价的地方性之间寻求平衡是对相关利益群体的挑战。一方面,在权力下放的过程中,考生所就读的高中与教师群体成为平时成绩的评价主体,被赋权的相关利益群体如何有效使用权力?如何培养相关利益群体运用权力的能力?如何有效监督权力的使用,防止滥权?另一方面,全法高中在地理分布、生源和师资配置等方面呈现出差异性,这对考试的准备、组织过程、试卷评阅等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新改革中,通科考试科目试题从国家数字化试题库中统一抽取,任课教师在考试前才会拿到试题。这对于已习惯了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学的教师群体,无疑是一种挑战。新的改革举措对教师在学科知识储备、对课程系统性与专业性的把握以及将其有效地融入教学等方面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此外,教师群体要逐步建立全国性的科目评价体系,实现考生平时成绩的可比性。

(二)大口试的社会开放性能否实现?

作为新“高考”改革的旗舰考试,大口试旨在为普通类与技术类高中生提供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和未来就业所需的“代码”,增强社会开放性,帮助所有学生取得学业成功。改革反对派则认为,“从理论上讲,通过对学生进行相关训练,以适应以后的学习或工作,这是非常有益的。然而,这种口试偏重软技能,即在家庭环境或个人网络中获得的课外技能。如此强调形式主义,会让家庭条件较差的不懂得这些规则的学生群体感到困难。”[26]2019年6 月公布的关于如何开展大口试以及如何推进口语表达教学的报告[27] 指出,大口试是推进教育机会均等的一个杠杆,将使很大一部分法国学生获得一项终身技能——公共演讲能力。应从学前教育开始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采用循序渐进与多样化的形式开展口语能力教学,将其引入不同层次和阶段的学习中。在未来几年的改革实践中,要建立一个平等的框架去平稳、合理地推进这一举措的实行是很复杂的一项工程。

(三)如何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与生涯导向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在核心素养培养与生涯导向教育方面如何制定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指标体系?如何全面整合学生的学业表现、个人兴趣与发展计划、高校专业与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便于学生进行理性选择?生涯导向教育在1959 年法国进行的教育改革中正式出现,其目的是为了调控中等教育实现义务化之后的学生流动。[28] 生涯导向教育不单是个教育问题,这个过程渗透了来自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以及个人发展规划是决策过程中参考的主要因素之一。学生的学习与职业发展生涯选择会受到其家庭社会阶层、性别、家长意见等因素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有时凌驾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个人学习兴趣之上。参与学生学习与职业生涯选择的不同利益群体——教师、导向顾问、学校管理人员等对于学生教育导向的选择也会受到教育政策、学校未来专业设置与发展以及学校现有教育资源使用等方面的影响。[29] 随着新“高考”改革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新核心素养课程的设置以及生涯导向教育在高中阶段的强化,任课教师群体与导向顾问须跳出传统的学业指标导向思维,探索以尊重个体发展为前提的多维度、个性化的追踪和服务指导体系。

对照我国八省市的新高考改革方案,不难发现,在教育国情存在极大差异的情况下,中法两国高考改革的导向与需求却展现出惊人的相似度。我国新高考改革方案突出了与中学教育实际进行有效衔接、强化物理或历史学科在人才培养与选拔中的基础地位、提升赋分权重的科学性与公正性、增强考试时间安排的灵活性等特点。为了实现政策的预期效果,选课走班的教学管理、生涯规划教育与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则成为我国中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30] 整体而言,如何实现以学生为本体,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如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结合知识、能力与素养、运用综合与过程评价,建立科学与公正的评价系统、有力地推进学生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中、法两国教育界改革共同的机遇与挑战。

注 释:

① 本文中用“高考”来指代法国高校招生基础考试,又称为“Baccalauréat”考试或“Bac”考试,由拿破仑创建于1808 年。

② 法国“高考”成绩包括单科成绩、总平均成绩、等级标注。其中,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方向不同,单科成绩系数会有差异。综合各单科成绩× 系数后的平均成绩即为两轮考试的最后成绩。由于附加考试科目的存在,因此个别优秀考生的成绩会高于满分20 分。考生总成绩在12 分以上就会取得等级标注。

③ 通科科目含高三学年末考试中不涉及的科目以及高三学年不再学习的专业科目。为了保障考试的公平性,考卷采取匿名方式由学生的非任课教师评阅,考试题目从国家数字化银行中随机抽取。

文章选自《比较教育学报》2020年第4期

出版: 《比较教育学报》编辑部

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

投稿网址:http://wgzx.cbpt.cnki.net/

编辑 | 季丽云

本公众号所有内容版权归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所有,转载请注明公众号来源与作者或编译者,申请授权请发送消息至后台,谢谢合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