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过年的画》:缅怀大师与接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遥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木版年画的用途是什么 纪录片《过年的画》:缅怀大师与接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遥想

纪录片《过年的画》:缅怀大师与接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遥想

#纪录片《过年的画》:缅怀大师与接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遥想|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纪录片《过年的画》:缅怀大师与接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遥想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16日 10:09 | 来源:中国纪录片网 | 手机看新闻

2022年春节,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黄金时间播出了5集人文纪录片《过年的画》。该片讲述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木版年画”前世今生的故事。继央视首播后,该片又陆续在全国15个地方电视台和各大网络平台播出,至今已获得了第31届金鹰奖、第28届中国纪录片学术奖等5个纪录片奖项。

与其它年画题材的纪录片有所不同,该片不仅限于展现年画技艺和匠人匠心,它更用影像人类学的方法,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历史脉络为锚点,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艺术史等多学科视角,解读杨柳青木版年画与不同的时代、地缘、思想、事件、技术、风俗、个体之间,共同影响、共同塑造的文化样态,为观众呈现中国民间美术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并在片中渗透了创作者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该如何接续的思考。

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题材,笔者还是第一次如此深入的接触。因缘际会,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就是我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寻宝之旅和发现之旅。

说起在三年的创作中,以杨柳青木板年画为小切口,渐渐深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并且对中国民间美术产生了深厚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我就不得不提到一位领路人,他就是中国民间美术史学家、收藏家王树村先生。

2007年,王树村先生接受采访

在中国民间美术和中国木板年画领域,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王先生,所以讲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故事,自然也离不开他。可令人遗憾的是,2009年,王树村先生因肺癌仙逝,纪录片《过年的画》是十年后的2019年才开始创作的,所以,我和王先生连一面之缘都不曾有过。

人物是纪录片的视觉焦点,纪录片要用鲜活的人物故事打动观众,在产生共情后传播思想,如果对人物没有入木三分的了解,呈现的人物故事将是刻板的、有隔阂的、传播无效的。

为什么王先生和年画有这么密切的关系?他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在创作的三年里,我带着这样的疑问,寻求多方帮助,聆听王先生的家人、同事、学生、朋友对他的片段回忆,四处收集有关他的文章、自传、著作、画册、影像、照片......终于,在这些往事碎片中,我一点点拼凑出王先生和年画之间的深深情感。

(天津杨柳青古镇)

1923年,王树村先生出生在天津城西的千年古镇杨柳青,年画之乡的成长环境,是他爱上年画的原始动力,而青少年时期亲眼目睹抗日战争对家乡年画的摧毁,又刺激他从此走上了收藏、守护中国民间美术的道路。

在人生的尽头,王先生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民间美术、中国木版年画的价值,他将自己一生收藏的约17000件民间美术藏品(其中最多的是木版年画),分别捐献给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南京太平天国博物馆、天津杨柳青画社等馆藏。

(杨柳青木版年画《三星图》)

(杨柳青木版年画《金玉满堂》)

在拍摄中国美术馆收藏王树村先生捐献的木版年画时,我看到王先生为了节俭,在那些泛黄的年画背面,贴满了写着注解的医院单据。

采访王树村先生的老伴儿林凌风时,林奶奶告诉我“王先生为了年画,他怎么都行。几十平方米的小家,四处堆满了各地收藏的民间美术品,房间脏的不得了,王先生不让打扫,他说那么脏他也不生病”。吊诡的是,王先生在耄耋之年查出身患肺癌。

(2021年,拍摄王树村家,先生曾用的炊具仍在使用)  

中国美术馆的研究员刘莹称王树村先生为师爷爷,她说王先生曾告诫她们女弟子“要少生孩子多写书,文字留下了,人死了也是活着”。

(2009年,北京协和医院 学生们看望王树村先生)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马立明回忆,王树村先生在临终弥留之际,写下了人生的最后几个字——“杨柳青年画”,因为它们滋润了王树村先生的精神世界,也铸造了他守护年画的铮铮铁骨,那是他临终前最放不下、最割舍不掉的牵挂......我的眼泪就这样一次次被一个个回忆破防。

受纪录片的主题和片长所限,很多采访内容没有放在片子里。其中,中国美术馆研究员王伟的一段回忆,令我至今难忘。他说王先生在患病治疗期间仍笔耕不缀,就像和时间赛跑,然而一有媒体采访找到他,王先生必去,他为的是不放掉任何机会,为大家展示中国民间美术的魅力。在王先生心中,学者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分量如此之重,值得我们反思。

王树村先生一生立德、立功、立言,无论遇到何种困境、甚至危及到生命,他人生价值观的天平,都始终如一、坚韧不悔地指向他守护的民间美术和他挚爱的木板年画。然而,王树村先生的伟大,并不仅仅体现在这些令人动容的情景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中国民间美术往往朴素不文、不登大雅之堂。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化中,它始终参与着叙事,表达着大众情怀和世俗精神。明代哲学家李贽既提出“百姓日用是道”。大一统的帝国时期,曾数次尝试将其统一,可贵的是,中国以文化软实力的弹性,演化为多元统一的文化样态。是以至今,在古代文献与民间美术中,仍然保留了多样性的中国民间信仰与观念的一鳞半爪。

(2007年,王树村先生在家中展示年画)

王树村先生在历史遗存的只言片语中,考据、梳理了中国木版年画从上古神话《山海经》到21世纪的发展历程,从各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地域文化特征、服饰的变化、交通工具的发展、重大事件的场面,再到各地民俗风情、重大事件对年画的影响、各地年画内容和比较,以及千余年来年画与中国人的密切关系,更为珍贵的是记录了古代的乐器、器物、戏曲舞台、戏剧服饰与脸谱、民居、宫苑等等形象资料,其研究的广度与价值,已大大地超越了年画本身。

王先生形容自己的学术是织毛衣开了个头,毋宁是他用毕生的精力,为中国民间美术、为中国木板年画搭建了一个宏伟的学科框架。当我们寻找中国民间美术的来路时,王树村先生早已在文字里,为我们翻阅书海指引出处。

《中国民间美术史》、《中国年画发展史》、《中国民间画诀》、《中国各地年画研究》、《杨柳青年画资料集》......人生86载,75部惶惶著作,其中24部著作,是王树村先生身患肺癌晚期的六年间完成的。

直到今天,王树村先生的著作,仍是世界范围内、研究中国民间美术史的必备参考书,被学界公认为,是研究中国民间美术发展史的权威性著作。

著作与收藏,正是王树村先生在这个世界的生命延续,而对生与死的理解,毋宁是由此世至彼世的延伸,而不是两世的隔绝。

文如其人,阅读王树村先生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严谨、庞博、精微的史观,透过王先生的文字,我们更可以遥想到大同小异、统一多元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结构,而通过复杂交错的中国文化结构与民间美术的细节勾连,我们又能体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诗性之浪漫。

(1981年,王树村讲学)

通过这几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思考,我感悟到,中国文化的发展何其复杂,它历经数千年的绵延,终于成形一个多元复杂的文化体系。它不以朝代更迭而划分,不同文化之间在互动中交换与融合,新文化在旧文化的渗透中传承与创新,在或拒或迎的相互拮抗中,塑造着“自己”,也播种着未来。

杨柳青木板年画《杨家将演义》

1997年,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的理念,其中,他指出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然而,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话语体系,所以,深刻认知、理解传统是有门槛的。

今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渐隐成为集体无意识,如果不能达变求新、与时俱进,不能将其转化为当代表达,就会失去活态的传承与发展。商汤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已为我们表达了创新既传统的思想,因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接续的问题,是每一代人的老生常谈。

阿尔法狗、区块链、元宇宙、人工智能机器人......一个个数字时代的产物接踵而来。科技的飞速创新与迭代,成就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表达的一方新天地,但它们在深刻影响着日常生活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而在人性层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续,无疑给予了我们在无常世界的稳定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濡养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我们的接续,要饱含对现实、对未来的关照,但还要警惕那些用当代思维,粗暴、浅表、错意解读的“拿来主义”。“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我们要“躬身入局”,在历史的多面相中,找到人类共通的情感和普遍的经验,传播人类更多的生命状态和文化价值,觉悟自己、启示后人,方为接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正道。

(作者张玲为纪录片《过年的画》总撰稿、执行导演)

channelId 1 1 1 热词: 过年的画纪录片 编辑:田洪玲 责任编辑: 相关信息 中意将合拍全景式纪录片《西安对话罗马》 关于举办第九届 “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的通知 中国纪录片网专访奥斯卡导演比尔•古登泰格 环太平洋地区大学生微纪录作品大赛在京起航 黄百鸣首度联手赖水清 创拍纪录片《百家姓》 2013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